景从窗成——初探漏窗两侧空间的成景要因

来源 :中国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eichunxing89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漏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独特的兼具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存在.迄今为止,大量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学、空间视线关系及其制作式样工艺等.漏窗的两侧空间成景机制方面还没有厘清.以此为研究重点,首先考察历史上“窗”的发展以及凭窗观“景”的观念演变,再结合留园的漏窗实例分析其两侧空间的类型、特点等,甄别漏窗之洞窗、花窗、花洞窗之不同设计成景效果,分析其要因和机制,以期对现代景观设计提供启示和参考,发扬古典空间美学传统.
其他文献
抢救式的三峡库区文物搬迁保护,带来文物与原生自然环境和伴生人文环境的断裂,造成库区文化遗产的破碎化困境.针对三峡库区文物复建区的调查与分析,梳理出文物集中搬迁保护中文物原生空间环境以及伴生非物质文化、相关历史事件、居民生活关联的破碎化问题,并以奉节夔州古建筑群——奉节宝塔坪文物复建区为例,基于关联性理论,提出环境空间重构、文化内涵阐释、事件序列串联、功能更新相容等整体性保护策略,以期为库区文物复建区及相近文物保护类型的活态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标准化能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导则,更科学地指导设计.目前,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热环境设计专项标准暂缺,但在其他国家和相关行业已出台了多项涉及城市绿色空间相关热环境标准,其中遮阳作为最主要的降温方式,相关内容在所有标准中占了较大比重.在归纳了国内外主要热环境遮阳标准的基础上,对各自的评价方式、单项指标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地理、社会背景、发展程度等条件不同,并从中得出我国同类标准制定研究时,宜丰富指标体系、提升数据可获得性、采用开放评估方式,并保证标准周期性与时效性,以期为我国风景园林行
灾害风险分区研究是灾害科学防控和城市韧性建设的决策基础,但目前洪涝灾害风险评价大多离不开主观因素判断的影响,弱化或忽视城市化背景下灾害风险的异质性.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神经网络算法,分别对闽三角城市群城市化水平和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辨识,采用统计学、空间计量学等手段探讨城市化过程对闽三角城市群洪涝灾害的系统耦合效应、空间作用效应和风险主控效应,根据综合效应特征将闽三角高风险区分为正向作用区、双向作用区和负向作用区,并提出“辨异识重-协调衔接-博弈权衡”的分区规划策略,以达到提升城市群风险防控效率、保障国民生命财产
场所依恋理论作为当代人-地情感联结研究的核心,是增强人与场所情感联系、提升居民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的重要切入点.然而场所依恋传统测量方法因情感数据与空间数据的脱节,较难探讨场所依恋强度的空间分异特点,其测量结果也难以直接指导实际的规划与管理.为此,在总结形成基于PPGIS的场所依恋综合测量方法框架的基础上,以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为例开展场所依恋的多维度综合测量和可视化制图,并基于语义分析解析同类型空间场所依恋强度差异的原因.以期从情感数据、场所意义和空间数据相结合的角度为场所依恋理论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应用提供方法
流域尺度上的城市扩张会对河岸带生境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目前还不清楚何种用地模式能更有效地支持河岸带生物多样性.以汉江小流域武汉段为研究对象,从用地强度、形态和布局3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用地紧凑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河岸带生境结构及其联系构建城市河岸带生境质量评价体系.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RDA分析探究子流域水平上的城市用地紧凑变化对河岸带生境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用地紧凑度提升,河岸带综合生境质量显著降低;开发利用强度、居住用地占比及土地利用混合度是致使河岸带生境变差的主导因子;用地形态与布局的紧凑
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是一类独特的知识体系,承载着村落景观特有信息,表达的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根本所在.为保护传统村落景观,避免“万村同貌”,以国家级传统村落袁家村为研究对象,借助地方性知识理论,阐释袁家村传统村落景观中的地方性知识提取路径、知识类别及构成体系,构建地方性知识多元价值评估模型,对其价值进行评价.基于此,提出袁家村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保护与传承策略,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思路.
生物多样性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产物和非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尽管人们在生物多样性快速消失的压力下意识到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但却鲜有人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参数化景观设计进行全面探究.简述城市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国内外不同类型、不同尺度案例为例,对比其参数化评估与设计模型,分析参数化设计在城市景观中与生物多样性目标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在此基础上探讨面向生物多样性的城市景观设计途径,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城市生物多样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以天津市西井峪村为例,在前期微气候实地观测和数值模拟的研究基础上,系统研究以山水格局特征与微气候舒适度之间的耦合关系及适应性设计机理为基础的参数因子指标,进一步结合舒适度评价和选取控制性形态参数因子,与参数化的形态生成算法耦合,利用Grasshopper和R语言编程设计工具来编写交互推演的山水格局逻辑建构过程,通过设定传统村落山水格局目标环境优化值,迭代计算输出符合要求的形态关系组合图谱,通过Rhino建模平台进行图谱表达,并初步构建交互平台,提出参数化辅助优化设计流程,为传统村落保护改造和城市中的山水理
利用植物来削减径流污染物浓度是植物生态修复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其研究多集中在水生植物,对华北地区城市中大量的陆生植物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径流污染起重要源头控制作用的道路绿化植物及其长期修复效果更鲜有研究,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与此同时,对生物滞留设施中雨水径流长期集中入渗所带来的污染风险的研究也不足,对植物能否起到减缓污染物累积的作用尚不明确.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矮生紫薇等11种华北地区道路绿化常用的陆生园林植物对模拟径流中TN、TP、CODCr的去除效果,以及试验过程中土壤里TN、TP的积累量的去除率
以探讨中国传统营造中“模数化”的空间规划控制方法在浅山区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为核心,尝试将传统营造方法转译于现代实践当中,以期改变浅山区乡村景观空间控制的无序性和规划与自然山水环境割裂等问题.在传统“模数化”规划方法的指引下,提出理想情况下浅山区乡村景观规划“守望形胜、因借地景”2个层面的空间控制路径和“胜”“势”与“视”3个层级的模数控制,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嵩山浅山区金银花溪乡村景观规划项目的 空间规划控制当中,旨在激发传统营造的现代应用价值,构建浅山区乡村景观空间呈现内外联动、互通共融、协调统一的风景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