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与谢林对艺术本质看法的相似性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j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追问艺术的本源问题得到大家普遍的关注,而谢林的“自由论”(即谢林《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中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却少有引起大家的探讨。在整个德国精神史中,谢林和海德格尔共同有一种观念,即诗与哲学(思或真)是同源的。他们都可以称为“诗人哲学家”,都拒斥后现代重新挑起的“哲学与诗之争”。由于他们相似的艺术哲学观,导至对艺术本质也具有相类似的看法。本文就二者的艺术本质观点进行一个粗略的比较。
  【关键词】:海德格尔;谢林;艺术本质
  在我们通常所接受的纪念碑式的哲学史中,谢林是一个人们既熟识又陌生的名字,一个处于康德和黑格尔两个巨人的阴影中让人捉摸不定的形象。通常人们认为,在康德和黑格尔之间有一场“巨人之争”,这场争论随着新黑格尔主义的兴起和新康德主义的复兴而波澜壮阔。而谢林在“康德和黑格尔之争”之间不过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而已,1795-1802年是短暂的“谢林时代”。
  谢林思想的遗忘某种程度上与他的哲学缺乏伟大的解释者有关。当海德格尔论谢林的著作《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的论文》(1971)出版后,这一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来的那样,只有将谢林放在整个现代哲学历史的大背景之中,才能理解谢林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的意义。
  谢林可以说是第一个确立艺术和哲学关系的现代观点的人。而在整个德国精神史上,与谢林共同拥有这样一种观念,即艺术与哲学是同源的,除了歌德、席勒外,还有海德格尔。
  一.对“艺术”的阐释
  传统形而上学的主客体分离一直使美学领域处于一种分裂而无法弥合的可悲状态。海德格尔反对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强调主客体的统一性,从存在自身来理解,并以“诗”(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为新的切入点。
  在海德格尔看来,古希腊人对存在的原始经验就是他们的“思”,而这种思往往是以诗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诗与思之间有一种内在的亲缘关系。一切冥想的思都是诗,一切创作的诗都是思。这种对诗与思亲缘关系的体认,表明海德格尔已经意识到从诗(艺术)入手是突破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有效途径。
  海德格尔又通过对艺术与艺术作品的分析来讨论存在问题和真理问题。他把传统美学所讨论的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转化为艺术(和艺术作品)本身直接的现实性的问题。艺术品的本源是艺术。但什么是艺术?他给艺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当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美便出现。显象--作为这种真理的存在在作品中发挥作用,作为作品--即美。” [1]
  这与谢林上述对艺术(美)与哲学(真)的论述极其相似。在《艺术哲学》中,谢林又明确地把真善美当作一个整体中的具有不同质的规定的存在,三者来源于同一个地方,就是从“自我”出发的“绝对同一”,也就是“绝对”。如同对哲学家来说绝对的东西是真的原型一样,对艺术来说,绝对的东西就是美的原型。真和美,是对“绝对”的两种不同的观察方式:真是被主观地或作为原型而加以直观;美则处于反映中,被客观地直观。不是美的真,就不是绝对的真,只有绝对的美,才是名副其实的真。[2]
  可见,对艺术(美或诗)与哲学(真或思)的认识,海德格尔与谢林是较为一致的。海德格尔在谈到诗与思的问题的时候,就明确提出:“诗的创作和思一样以同一方式面对着同一问题。”[3]海德格尔的论述,以某种方式,从某种角度,表达了他对黑格尔与谢林的“艺术终结”和“艺术至上”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的回应。很显然,他是认同谢林,高举艺术的。只是,在海德格尔这里,“真理”不再是传统的“已经发生了的存在者之真理”,而就是“存在之真理”,[4]艺术则是真理本身的涌现。在这种意义上,真就是美,美也就是真,艺术永远也不会“衰亡”,它将永远占据时代和历史的中心。
  二.“艺术品”的理解
  海德格尔关于艺术品的本质的理解,对艺术品特征的解说,都是独到、新颖的。而他关于艺术品与一般器具的差别、艺术品的神圣性与纯洁性等的论述,则与谢林有相同之处。
  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一书中,谢林结合艺术创造活动的本质谈了艺术品的本质与特征。既然艺术创造活动的本质在于自由与必然、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的矛盾统一,那么作为其产物的艺术作品的本质也是如此。谢林认为艺术作品的根本特点就是“无意识的无限性”,也就是自然与自由、无意识与有意识、有限与无限、实在与理想的统一。正因此,单凭有限的知性无法掌握艺术,真正的艺术品可以作无限的解释,意义不可穷尽。这与海德格尔的象征与比喻说是相合的。除“无限感”这个根本特点外,谢林还指出,艺术是表现观念的,最完美的艺术作品应该表现绝对观念。这又与海德格尔的艺术品是对存在的揭示的观点一致。
  此外,谢林不仅认为艺术品与单纯的产品不同,而且还阐明了艺术品与其他几种产品的差别。首先是艺术作品与有机自然产物的区别:有机自然物不一定是美的,而艺术作品却永远是美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艺术。其次是艺术作品与通常的工艺产品不同,因为任何其他创造活动都是由存在于真正的创造者之外的矛盾引起的,因而也都有自身以外的目的;而艺术创造活动在原则上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活动”。因为艺术所独有的这种纯洁性和超功利性,他认为“能满足我们的无穷渴望和解决关乎我们生死存亡的矛盾的也只有艺术”。[5]
  谢林与海德格尔不仅都把艺术视为“绝对”或“存在”的表现与揭示,把艺术品与其他物品区分开来,而且共同认识到了艺术品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与谢林一样,海德格尔谈论作品及其特征,都不是立足于一般美学或文艺学学科,而是其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德格尔一再强调,他研究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伟大的艺术,艺术就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
  谢林与海德格尔都被后世称为“诗人哲学家”。因为他们都拒斥“哲学与诗之争”,都把诗(艺术)与思(哲学)看作是以同一方式面对同一问题,且把完美揭示最高问题的殊荣奉献给了艺术。但两人的思考方式显然还是有差别的。谢林认为哲学可以在自己的深处统一主体和客体,但这些深处必须被具体地外化,艺术正是两者之间的中介。由此,谢林把完美体现先于主客体分裂的绝对同一性赋予了艺术。但说到底,谢林只是在幻想中恢复了主体、客体的关系,他的思考方式终究还是传统的。相较于谢林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海德格尔以“存在”为思考的核心命题,以艺术为其研究的主要方向,正是其对传统认识论模式的一种反拨,也是其试图打破传统形而上学、开拓新的哲学途径的努力。
  注释:
  [1]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2]谢林.艺术哲学.上.魏庆征译[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3]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2]谢林.艺术哲学.上.魏庆征译[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3]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其他文献
【摘要】:“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有其特殊的逻辑起点,由“微媒体”、“微内容”、“微用户”等“微”核心构成的全新媒介传播提出了新的理论挑战。科学传播作为科学技术哲学学科中新兴的学术领域,与传统科普和传播学的犬牙交错之处也颇多。对二者概念的厘清,将对大数据时代科学传播理论及技术实现路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传播;微时代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有其特殊的逻辑起点,由“微媒体”
期刊
春雨在微风的轻拂中缱绻  夏花在朝露的滋润下开绽  秋叶在瑟流的包裹里旋落  冬梅在簌雪的飞舞下傲然  四季的脚步  从未停缓的踱过了一个又一个逝去的昨天  我可以闭着眼  饱吸一口清凉的空气  也可以侧着耳  聆听那没有音韵的风语  过去的短暂生命里  没有烦恼忧郁  没有心事重积  有的只是  对自然的爱慕  享受那份孤独的安详静谧  我生在农村  长在土里  童年的记忆中  充斥着  漫山遍
期刊
这位主人公我称他为甲君,他是我读硕士时期的同学,在众多同学中他是比较有个性的,身高约175cm,常年板寸头,身材偏向富态,行为举止偏娘(我班女生一致认为)。甲君当过老师,搞过餐饮,据说拥有一个山庄的部分股权。据甲君自己介绍:其今年约31岁,未婚。在贵州铜仁地区某高中从事政治老师一职约5年。授课之余,与几个朋友合作开了一家山庄,山庄经营的有声有色的时候,他觉得内心“空虚”了所以来考研,希望多读点书。
期刊
【摘要】:《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更有一种广阔的视野。《平凡的世界》讲述了那个年代的农村人想要走出去、闯下一片天地的故事。孙少平的主要经历则是从高中毕业出来,经历了乡村教师,经历了城郊结合部的建筑工地,经历了地下掏煤矿的艰苦生活,经历了煤矿的矿难,经历了失去爱人田晓霞的痛苦等等。可以说,孙少平这样的青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为他不论何时,都是最坚强的,最勇敢奋斗的。  【关键
期刊
“太阳在低低的云层里穿行,风卷着北大西洋空气中的寒意,那些浮着落叶的溪水,湿润的草场,零落的树木和丘陵,被雨水冲刷之后,微微泛着清新的亮绿。”世纪变迁、时光荏苒,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却宛如描写的这些景物一样清亮,丝毫未见岁月遗落的沧桑与陈旧。  自愿给予,爱是那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乡村,作者通过塑造简·爱这个人物形象,以及第一人称仿若一对一似的叙述,拉近了与读者
期刊
点名是一日生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军长期发展形成的一项优良传统,在我军长期建设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模拟连工作的“宣传窗”,日常管理的“修理所”,作风建设的“加油站”,其时机、内容、组织方式和时间限制在《内务条令》中均已明确规定,应该说不是一个常议常新的问题。但据笔者观察了解,模拟连点名仍存在以下五个“坏习”。  “坏习”之一,秩序不够规范,制度落实不到位。点名的流程,讲评的内容,多
期刊
如果学校规定,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军训总结,来到固定的地点交给固定的人然后汇集在一起,让这堆写满字但不会经第二个人过目的稿纸永远安静的在某个角落“挺尸”,我想我能做到的也只会是用干瘪的词语堆积出来令人想想都觉得生涩苦闷的段落。没办法,对于我这种很容易被别人鄙视而且不和节奏的思想行为,你若想快,那就尽情来“剁手”吧,因为这样的放纵指日难留,我不知道还能放浪形骸多久,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开始,或许,
期刊
【摘要】:电影《帕丁顿熊》以一只果酱熊的视角讲述了他融入伦敦的经历。帕丁顿作为外来文化的象征,在伦敦的融入过程中遭受到了冷遇,也接受了帮助。两种文化、文明的交融所产生的隔阂与冲突,也在最后通过布朗一家人的帮助而得以消除。影片意在向观众揭示,只有用一种开放的心态,迎接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每一个不同的文化才能使得我们的城市文化更加丰富,通过两种文明的交融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进步。  【关键词】:帕丁顿熊;
期刊
【摘要】:泰国曾有过辉煌的古典文学成就,主要题材是诗歌,近现代小说取代诗歌成为主流,从而开始泰国小说的发展历程。泰民族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民族,虽然泰国的舒适文学历史发展悠久,但是小说起步甚晚,一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泰国人创作的第一篇小说,但是泰国小说发展迅速,不久便登上文学舞台。纵观泰国文学史可以发现,泰国小说的发展也正是泰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本文将以童庆炳先生文学理论的依据,对小说《甘医生》的
期刊
【摘要】:合唱指挥是集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表演技能于一身的职业,是音乐专业中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就合唱指挥应具备的音乐理论基础、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技能、文化素养、组织能力、音乐感染力和人格魅力等六个方面的基本素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合唱指挥;素质;音乐理论  随着音乐历史的发展和变化,音乐领域中的指挥逐渐发展为音乐作品的具体诊释者和二度创作者准确地表现作曲家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笔者认为,一名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