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育消费对动经济增长的分析,确定了教育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分析了教育消费热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了一条正确处理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推动教育产业发展的路子。
[关键词]教育消费 经济 影响
由于教育经费紧张,教育供给不足,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世界范围内的强化市场导向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教育产业的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教育消费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其特殊性表现在教育消费能够增加人力资本,从这个角度讲,教育消费又是一种特殊的投资。所以,满足教育消费需求能够拉动经济增长,而教育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教育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教育消费力的实现为前提的。因此,提高教育消费力水平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研究教育消费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利于人们改变对教育消费的陈腐观念,也有利于丰富、发展和完善消费经济学体系。
一、教育消费的概念
迄今为止,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对于教育消费的概念依然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界定。现今为大家所公认的概念主要是从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三视角对教育消费概念的描述[1]。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消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消费仅指个人或家庭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消耗教育部门及与教育密切相关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如饮食、交通、住宅等),从而满足其知识、技能、能力增长需要的行为和过程[2]。
广义的教育消费的消费者包括国家、个人或家庭、企业等用人部门。其中国家是教育的最大消费者,通过国家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的全部承担和非义务教育经费的大部分承担,换取教育部门所培养的政治、经济等各级各类人才,换取知识的创造与更新,从而换取国力的增强和社会的进步;个人或家庭消费教育服务扩大了就业空间,增加了个人收入,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社会地位;企业等用人部门消费教育服务增强了人力和技术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定量分析教育对经济长期促进效果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以来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教育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的因素,随着社会生产力智能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越来越成为基础性的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专家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教育的经济贡献进行了大量的定量分析。如舒尔茨运用教育收益率法,计算出1929—1957年美国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丹尼森运用因素分析法计算出美国1929—1982年国民收入年均2.92%的增长率中有0.4%是由教育所做的贡献,这相当于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l3.7% 我国学者借用外国学者的方法也进行了一些计量。如韩宗礼用舒尔茨的方法测算出我国l964— l982年、1982—l987年两个时期,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尽管这些计量研究存在一定局限,得出的数据出入较大,但仍很有价值,至少它证明教育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3]。于此同时1987~2004年期间,湖南省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2%;这表明了湖南省教育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大。
三、教育消费对经济短期拉动作用
以往学者们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侧重于把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对管理和人口的作用,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长远促进作用。而近年关于“教育产业”的讨论,以新的视角,强调教育作为一种个人或社会“消费”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短期的或直接的拉动效果。那么,“教育消费”对经济增长是否有短期拉动作用?如果有,这种作用有多大呢?可以说这是“教育产业”讨论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亚洲开发银行汤敏等人提出,通过扩大非义务教育的招生规模和提高收费标准等,可以扩大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若在3年内使中国高等学校的招生量增加l倍,从每年200万人增加到400万人,对新增学生一律实行全额自费,并把年平均学费提高到l万元,则每年可多收取学费200亿元。加以增招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消费约40亿元,这笔钱所产生的第二轮及以后若干轮的消费所带动的学校附近的服务业及有关行业的投资消费等,对GNP的贡献每年也可达半个百分点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短期拉动作用格外引人注目。目前,我国居民储蓄总额不断增大且子女教育已经成为城镇家庭储蓄的主要动机之一,这表明家长有能力并愿意为子女进行教育投资。因此,教育消费的市场及其收益将是巨大的。
四、教育经济热中的问题
1、机制不健全
教育消费对经济的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是要减少政府必要的公共投资,更不是要减轻政府在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的宏观管理和调控的责任。此外过分强调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对高等学校扩大招生目的的一种误解,可能导致高校收费门槛过高,地方政府可能因此推卸应付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责任,将大部分沉重负担转嫁给家庭,使经挤上的贫富差距在教育机会方面扩大,社会弱势群体将处于更为不利的处境[4]。
2、教育质量低下,教育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
21世纪国际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教育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在教育软件与硬件没有根本改进的前提下,高校盲目扩招,势必引起教育质量下降,人才层次降低,又如何与其它国家竞争?那些不合格人才的输出,又会影响社会各个环节,更会影响对下一代人的培养,其结果是“饮鸩止渴”,欲速而不达。
3、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引发的问题
教育对于现代化具有整体意义,它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而且对社会、政治及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单纯把教育看作经济意义的产业活动,过分强调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产生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而且是对高等学校扩大招生目的的一种误解,是对人民群众接受教育行为的误导,这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因为,如果市场提供的是错误的价格信号,就只会鼓励人们以错误的方式做出反应。“金钱”导向所传递的潜信息将助长相对富裕家庭子弟在上大学机会上的不公平竞争行为,由此引发新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不公平,造成价值取向负效应,短时期势必引起社会不满,长时期看来必然冲击、破坏教育的社会功能。
4、教育消费者与教育产品的同一和教育目的的冲突
教育具有产业属性,具有经济功能,但是其最重要的本质功能是培养人才,它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改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积累、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育产品是不能像一般劳动产品那样完全市场化地以盈利为目的,而不顾其他。教育产业发展实践中学校向学生收取费用是为了补偿教育成本,以便使教育事业发展有资金保证,即使发达国家的公立大学,大学生所缴纳学费一般占10%左右,学生负担并不重。因此,学校录取学生时应以学生的素质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而不是以学生能支付多少钱为准。在强调教育事业这一特殊性的同时,凸现出来的矛盾是教育消费者与教育产品的同一,它与素质教育目的发生了冲突。广义上说,教育产品包括人才、教育劳务和知识技术产品;狭义地讲,它主要指人力资本即学生。而教育消费者从狭义上讲主要指学生本人。由此看来,学生集教育投资者和受益者,教育产品和消费者于一身。这种双重身份给教育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一方面带来了发展的动力,提供了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却又构成了阻碍。因为从整体上看。我国适龄受教育人群即潜在的教育消费者分布不均、素质参差不齐、贫富不等。有经济实力投资教育、花钱受教育的教育消费者,多数集中在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但个人资质未必在各方面符合相关学校的学生素质基本要求。如果学校不接纳他们,教育消费者减少,意味着教育经费个人投入这条路很窄;若接纳了他们,就难以输出合格的教育产品,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产业循环,更违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违背了教育本身的目的。结果,今天的教育消费者是明天的教育产品,由于其内在的同一,给教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增添了阻力,给产业发展出了道难题。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客观认识中国教育现状,准确定位教育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
五、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观点的争鸣对当前教育政策制定的启示
要发展教育消费,必须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角度来认识教育消费,我国的教育消费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教育消费的状况还不能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5]。要从经济发展与资源配置的高度来认识教育消费,要着眼于教育消费的长远发展就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1、改变观念,健全教育机制
理性的看待教育消费就要深入的教育的改变观念,摒弃那种发展教育消费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短视观念,而要把发展教育消费的作用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其次要确保教育消费保持一定的适度超前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重,为教育消费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再者,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优化教育供给,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促进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加快高等教育发展。
2、提高教育质量,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教育导向,具有维系社会平衡的重要作用,所以只有对教育质量的保证才能有好的发展。在学校方面不能只注重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应该培训具有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紧密结合实际优势的老师,从而更好地解决教育现实问题,做好结合文章,切实把系统培训、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名师培养基地建设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活动结合起来,使教师开阔眼界、提高层次及加强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从而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于此同时,我们在紧抓教育质量的同时,要大力提倡科学提质、高效优质、全面发展,防止“死抓死学”,把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
3、均衡受教育机会,以缩短城乡硬伤
长期以来,城市发展优先于农村,伴随巨大的城乡差别,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也存在巨大差别。所以应该改革现有的“城乡户籍”制度,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针对弱势人群和农村地区,政府应遵循公共教育资源从富裕流向贫穷的原则,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弱势人群、农村地区倾斜,树立教育公平理念,进行弱势补偿。树立整体教育观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发展。
4、撇除泡沫,切忌盲目的教育消费
高考经济的繁荣,一方面是商家投其所好,从另一个角度也折射出社会教育投资的力度加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做过一项调查,当被问到“您家将钱存入银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有64.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用于子女教育”。这么大的支出家长们应该树立理性教育消费观,在获取知识和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保持冷静和理智。首先要选准定位,因材施教,否则盲目的教育消费就背离了教育的本意。
总之,教育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好比一把双刃剑。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教育经济体系,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增强人们教育费用支付的承受能力,形成教育的买方市场,才能使教育消费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力。
[参考文献]
[1]冯太学.教育经济学视角下的教育消费研究[J].大众商务:教育版(民办教育研究),2009(11).16-19
[2]靳希斌.教育资本:规范与运作[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274—275.
[3]时彦怀.辩证看待教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J].邢台学院学报,2005,20(3).110-112
[4]周惠杰.对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观点的反思[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2(2).1-5
[5]刘杜建.教育消费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经纬,2002,(6).
(作者单位:福建省食品添加剂工业协会 福建福州)
[关键词]教育消费 经济 影响
由于教育经费紧张,教育供给不足,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世界范围内的强化市场导向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教育产业的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教育消费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其特殊性表现在教育消费能够增加人力资本,从这个角度讲,教育消费又是一种特殊的投资。所以,满足教育消费需求能够拉动经济增长,而教育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教育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教育消费力的实现为前提的。因此,提高教育消费力水平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研究教育消费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利于人们改变对教育消费的陈腐观念,也有利于丰富、发展和完善消费经济学体系。
一、教育消费的概念
迄今为止,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对于教育消费的概念依然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界定。现今为大家所公认的概念主要是从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三视角对教育消费概念的描述[1]。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消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消费仅指个人或家庭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消耗教育部门及与教育密切相关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如饮食、交通、住宅等),从而满足其知识、技能、能力增长需要的行为和过程[2]。
广义的教育消费的消费者包括国家、个人或家庭、企业等用人部门。其中国家是教育的最大消费者,通过国家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的全部承担和非义务教育经费的大部分承担,换取教育部门所培养的政治、经济等各级各类人才,换取知识的创造与更新,从而换取国力的增强和社会的进步;个人或家庭消费教育服务扩大了就业空间,增加了个人收入,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社会地位;企业等用人部门消费教育服务增强了人力和技术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定量分析教育对经济长期促进效果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以来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教育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的因素,随着社会生产力智能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越来越成为基础性的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专家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教育的经济贡献进行了大量的定量分析。如舒尔茨运用教育收益率法,计算出1929—1957年美国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丹尼森运用因素分析法计算出美国1929—1982年国民收入年均2.92%的增长率中有0.4%是由教育所做的贡献,这相当于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l3.7% 我国学者借用外国学者的方法也进行了一些计量。如韩宗礼用舒尔茨的方法测算出我国l964— l982年、1982—l987年两个时期,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尽管这些计量研究存在一定局限,得出的数据出入较大,但仍很有价值,至少它证明教育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3]。于此同时1987~2004年期间,湖南省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2%;这表明了湖南省教育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大。
三、教育消费对经济短期拉动作用
以往学者们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侧重于把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对管理和人口的作用,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长远促进作用。而近年关于“教育产业”的讨论,以新的视角,强调教育作为一种个人或社会“消费”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短期的或直接的拉动效果。那么,“教育消费”对经济增长是否有短期拉动作用?如果有,这种作用有多大呢?可以说这是“教育产业”讨论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亚洲开发银行汤敏等人提出,通过扩大非义务教育的招生规模和提高收费标准等,可以扩大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若在3年内使中国高等学校的招生量增加l倍,从每年200万人增加到400万人,对新增学生一律实行全额自费,并把年平均学费提高到l万元,则每年可多收取学费200亿元。加以增招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消费约40亿元,这笔钱所产生的第二轮及以后若干轮的消费所带动的学校附近的服务业及有关行业的投资消费等,对GNP的贡献每年也可达半个百分点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短期拉动作用格外引人注目。目前,我国居民储蓄总额不断增大且子女教育已经成为城镇家庭储蓄的主要动机之一,这表明家长有能力并愿意为子女进行教育投资。因此,教育消费的市场及其收益将是巨大的。
四、教育经济热中的问题
1、机制不健全
教育消费对经济的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是要减少政府必要的公共投资,更不是要减轻政府在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的宏观管理和调控的责任。此外过分强调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对高等学校扩大招生目的的一种误解,可能导致高校收费门槛过高,地方政府可能因此推卸应付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责任,将大部分沉重负担转嫁给家庭,使经挤上的贫富差距在教育机会方面扩大,社会弱势群体将处于更为不利的处境[4]。
2、教育质量低下,教育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
21世纪国际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教育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在教育软件与硬件没有根本改进的前提下,高校盲目扩招,势必引起教育质量下降,人才层次降低,又如何与其它国家竞争?那些不合格人才的输出,又会影响社会各个环节,更会影响对下一代人的培养,其结果是“饮鸩止渴”,欲速而不达。
3、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引发的问题
教育对于现代化具有整体意义,它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而且对社会、政治及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单纯把教育看作经济意义的产业活动,过分强调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产生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而且是对高等学校扩大招生目的的一种误解,是对人民群众接受教育行为的误导,这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因为,如果市场提供的是错误的价格信号,就只会鼓励人们以错误的方式做出反应。“金钱”导向所传递的潜信息将助长相对富裕家庭子弟在上大学机会上的不公平竞争行为,由此引发新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不公平,造成价值取向负效应,短时期势必引起社会不满,长时期看来必然冲击、破坏教育的社会功能。
4、教育消费者与教育产品的同一和教育目的的冲突
教育具有产业属性,具有经济功能,但是其最重要的本质功能是培养人才,它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改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积累、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育产品是不能像一般劳动产品那样完全市场化地以盈利为目的,而不顾其他。教育产业发展实践中学校向学生收取费用是为了补偿教育成本,以便使教育事业发展有资金保证,即使发达国家的公立大学,大学生所缴纳学费一般占10%左右,学生负担并不重。因此,学校录取学生时应以学生的素质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而不是以学生能支付多少钱为准。在强调教育事业这一特殊性的同时,凸现出来的矛盾是教育消费者与教育产品的同一,它与素质教育目的发生了冲突。广义上说,教育产品包括人才、教育劳务和知识技术产品;狭义地讲,它主要指人力资本即学生。而教育消费者从狭义上讲主要指学生本人。由此看来,学生集教育投资者和受益者,教育产品和消费者于一身。这种双重身份给教育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一方面带来了发展的动力,提供了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却又构成了阻碍。因为从整体上看。我国适龄受教育人群即潜在的教育消费者分布不均、素质参差不齐、贫富不等。有经济实力投资教育、花钱受教育的教育消费者,多数集中在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但个人资质未必在各方面符合相关学校的学生素质基本要求。如果学校不接纳他们,教育消费者减少,意味着教育经费个人投入这条路很窄;若接纳了他们,就难以输出合格的教育产品,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产业循环,更违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违背了教育本身的目的。结果,今天的教育消费者是明天的教育产品,由于其内在的同一,给教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增添了阻力,给产业发展出了道难题。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客观认识中国教育现状,准确定位教育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
五、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观点的争鸣对当前教育政策制定的启示
要发展教育消费,必须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角度来认识教育消费,我国的教育消费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教育消费的状况还不能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5]。要从经济发展与资源配置的高度来认识教育消费,要着眼于教育消费的长远发展就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1、改变观念,健全教育机制
理性的看待教育消费就要深入的教育的改变观念,摒弃那种发展教育消费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短视观念,而要把发展教育消费的作用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其次要确保教育消费保持一定的适度超前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重,为教育消费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再者,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优化教育供给,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促进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加快高等教育发展。
2、提高教育质量,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教育导向,具有维系社会平衡的重要作用,所以只有对教育质量的保证才能有好的发展。在学校方面不能只注重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应该培训具有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紧密结合实际优势的老师,从而更好地解决教育现实问题,做好结合文章,切实把系统培训、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名师培养基地建设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活动结合起来,使教师开阔眼界、提高层次及加强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从而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于此同时,我们在紧抓教育质量的同时,要大力提倡科学提质、高效优质、全面发展,防止“死抓死学”,把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
3、均衡受教育机会,以缩短城乡硬伤
长期以来,城市发展优先于农村,伴随巨大的城乡差别,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也存在巨大差别。所以应该改革现有的“城乡户籍”制度,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针对弱势人群和农村地区,政府应遵循公共教育资源从富裕流向贫穷的原则,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弱势人群、农村地区倾斜,树立教育公平理念,进行弱势补偿。树立整体教育观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发展。
4、撇除泡沫,切忌盲目的教育消费
高考经济的繁荣,一方面是商家投其所好,从另一个角度也折射出社会教育投资的力度加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做过一项调查,当被问到“您家将钱存入银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有64.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用于子女教育”。这么大的支出家长们应该树立理性教育消费观,在获取知识和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保持冷静和理智。首先要选准定位,因材施教,否则盲目的教育消费就背离了教育的本意。
总之,教育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好比一把双刃剑。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教育经济体系,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增强人们教育费用支付的承受能力,形成教育的买方市场,才能使教育消费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力。
[参考文献]
[1]冯太学.教育经济学视角下的教育消费研究[J].大众商务:教育版(民办教育研究),2009(11).16-19
[2]靳希斌.教育资本:规范与运作[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274—275.
[3]时彦怀.辩证看待教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J].邢台学院学报,2005,20(3).110-112
[4]周惠杰.对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观点的反思[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2(2).1-5
[5]刘杜建.教育消费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经纬,2002,(6).
(作者单位:福建省食品添加剂工业协会 福建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