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应予探讨的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一、阅读的时候,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开去
小学生的生活本质天真烂漫,充满稚气,要想让他们把书本上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我想应该从这几方面引导:
(1)精心设计引语,激发情感。在教完《匆匆》这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引语:“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今天是4月27日,离6月14日还有多少天?”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六十八天。”我接着用惋惜的口气说:“第六十八天就是你们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天!” 这时学生们睁大眼睛看着我,教室里格外寂静。我随机又说:“同学们一定有话要说,那就说出来吧!”顿时,教室里沸腾了,学生的情感闸门打开了,有的说他要在这六十八天里提高写作水平,有的说要练好字,有个学困生说他再也不拖欠作业了,就连上课从来不听讲的王牧中也说:“以前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我算白过了。”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样使学生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产生了共鸣。
(2)巧设小练笔。教学要尊重教材,但不能拘泥与教材,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是小练笔的目的。在教完《荔枝》一课后,我安排了一次小练笔: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一件喜欢的东西,并亲手交给她,注意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说些什么,然后动笔写下来。这样既使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二、阅读的时候,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想开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讲究实效,学生活动充分,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的学习理念也强调“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联系新课标和新的学习理念语文教师也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1)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如在教《草船借箭》中授箭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读完课文后,用自制的小纸船和大头针亲自操作授箭的过程。通过演示,既使复杂的授箭过程简单化、形象化,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使语文与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图。教学《燕子》时,让学生画五线谱帮助理解疑难句:“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使语文教学与音乐和美术融会贯通,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实践操作的能力。
(2)重视课内外联系。把课内所学知识向课外延伸,这样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井阳冈》时,我边教边利用电子白板播放相关多媒体,学生的学习兴致很浓。授完课后,我发现学生的兴致未消,就来了个趁热打铁,设置悬念,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武松下冈后怎么样了?梁山泊上有一百零八条好汉,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的故事?想知道的同学课外去阅读《水浒传》,你会知道更多梁山泊好汉的故事。”教学完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的库存量。教完《完璧归赵》后,我让学生在语文兴趣活动时表演课本剧,同学们踊跃表演,入情入境。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延伸了课文内容,使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亲身体会到了祖国文化的灿烂辉煌。
(3)促进校内外沟通。阅读教学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在教完《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一次周围社会环境的调查,学生调查结束以后,写调查报告的、办手抄报的,也有写表扬稿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好人好事的,还有写倡议书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这样让学生把课本中的知识带到社会,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阅读的时候,指导学生结合自己思想实际想开去
小学生思想单纯,考虑问题也比较简单,直觉思维有优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家庭环境的熏陶,同一班级学生的思想实际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时,指导的范围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具体表现在:
(1)结合时事,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学生学习语文,阅读材料,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要放远眼光,阅读世界。正如鲁迅说的“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读世间这一部书。”阅读了《为人民服务》后,我让学生用“我多想……”说话。由于我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说话氛围,所以学生们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谈。有三个学生的回答也使我受益。一个说:“我多想飞到伊拉克,制止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侵略,不要让和平鸽染上鲜血。”一个说:“我多想当卫生监督员,时时检查监督食品卫生,特别是我们小孩子的食品。”一个说:“我多想成为一名医学专家,研究出治疗癌症的药物。”学生能结合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想到怎样为人民做贡献,充分证明了学生敢于向课本挑战,想得多,想得深。
(2)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质疑、析疑和解疑的过程。要上好一堂课,教师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巧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在学生读完文章结尾的一句“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外宾会怎样赞叹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沉思片刻,有位学生马上站来,扮德国人,说生硬的中文:“中国人,真伟大!”;紧接着一位学生扮英国人,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The Chinese people are great!”又有一位学生扮日本人说:“詹天佑,大大的了不起!”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我又趁热打铁:“同学们,谁能给京张铁路再取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喊:“争气路”“爱国路”“自豪路”“詹京张路”……真是余声袅袅,绕梁不绝,收效是不言而喻的。
(3)鼓励求异,质疑问难,发散思维。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寻根问底,大胆怀疑,质疑问难。如在学习《走向生活》一课时,有位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罗斯福总统是不是《狼和鹿》中提到的罗斯福总统?”问得我瞠目结舌,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已超越了教师的备课预设,给教师的备课敲了一个警钟。
四、阅读的时候,指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联想想开去
课文中的人和事是生活中的缩影,相当于一个“点”,阅读时要指导学生由“点”想到“面”。
例如,阅读《三克镭》,当学生读懂了通过这三克镭所反映的居里夫人的高尚品质时,还可以想开去,想到居里夫人其他感人的事迹,想到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和英雄模范人物,想到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现、新成果,甚至想到与居里夫人的品格截然相反的言行,如种种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的现象,感到这样的人是多么的丑恶,多么可恨。
总之,阅读教学,既要读进来,又要想开去。既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阅读的时候,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开去
小学生的生活本质天真烂漫,充满稚气,要想让他们把书本上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我想应该从这几方面引导:
(1)精心设计引语,激发情感。在教完《匆匆》这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引语:“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今天是4月27日,离6月14日还有多少天?”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六十八天。”我接着用惋惜的口气说:“第六十八天就是你们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天!” 这时学生们睁大眼睛看着我,教室里格外寂静。我随机又说:“同学们一定有话要说,那就说出来吧!”顿时,教室里沸腾了,学生的情感闸门打开了,有的说他要在这六十八天里提高写作水平,有的说要练好字,有个学困生说他再也不拖欠作业了,就连上课从来不听讲的王牧中也说:“以前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我算白过了。”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样使学生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产生了共鸣。
(2)巧设小练笔。教学要尊重教材,但不能拘泥与教材,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是小练笔的目的。在教完《荔枝》一课后,我安排了一次小练笔: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一件喜欢的东西,并亲手交给她,注意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说些什么,然后动笔写下来。这样既使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二、阅读的时候,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想开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讲究实效,学生活动充分,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的学习理念也强调“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联系新课标和新的学习理念语文教师也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1)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如在教《草船借箭》中授箭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读完课文后,用自制的小纸船和大头针亲自操作授箭的过程。通过演示,既使复杂的授箭过程简单化、形象化,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使语文与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图。教学《燕子》时,让学生画五线谱帮助理解疑难句:“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使语文教学与音乐和美术融会贯通,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实践操作的能力。
(2)重视课内外联系。把课内所学知识向课外延伸,这样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井阳冈》时,我边教边利用电子白板播放相关多媒体,学生的学习兴致很浓。授完课后,我发现学生的兴致未消,就来了个趁热打铁,设置悬念,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武松下冈后怎么样了?梁山泊上有一百零八条好汉,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的故事?想知道的同学课外去阅读《水浒传》,你会知道更多梁山泊好汉的故事。”教学完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的库存量。教完《完璧归赵》后,我让学生在语文兴趣活动时表演课本剧,同学们踊跃表演,入情入境。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延伸了课文内容,使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亲身体会到了祖国文化的灿烂辉煌。
(3)促进校内外沟通。阅读教学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在教完《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一次周围社会环境的调查,学生调查结束以后,写调查报告的、办手抄报的,也有写表扬稿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好人好事的,还有写倡议书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这样让学生把课本中的知识带到社会,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阅读的时候,指导学生结合自己思想实际想开去
小学生思想单纯,考虑问题也比较简单,直觉思维有优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家庭环境的熏陶,同一班级学生的思想实际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时,指导的范围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具体表现在:
(1)结合时事,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学生学习语文,阅读材料,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要放远眼光,阅读世界。正如鲁迅说的“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读世间这一部书。”阅读了《为人民服务》后,我让学生用“我多想……”说话。由于我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说话氛围,所以学生们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谈。有三个学生的回答也使我受益。一个说:“我多想飞到伊拉克,制止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侵略,不要让和平鸽染上鲜血。”一个说:“我多想当卫生监督员,时时检查监督食品卫生,特别是我们小孩子的食品。”一个说:“我多想成为一名医学专家,研究出治疗癌症的药物。”学生能结合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想到怎样为人民做贡献,充分证明了学生敢于向课本挑战,想得多,想得深。
(2)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质疑、析疑和解疑的过程。要上好一堂课,教师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巧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在学生读完文章结尾的一句“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外宾会怎样赞叹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沉思片刻,有位学生马上站来,扮德国人,说生硬的中文:“中国人,真伟大!”;紧接着一位学生扮英国人,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The Chinese people are great!”又有一位学生扮日本人说:“詹天佑,大大的了不起!”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我又趁热打铁:“同学们,谁能给京张铁路再取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喊:“争气路”“爱国路”“自豪路”“詹京张路”……真是余声袅袅,绕梁不绝,收效是不言而喻的。
(3)鼓励求异,质疑问难,发散思维。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寻根问底,大胆怀疑,质疑问难。如在学习《走向生活》一课时,有位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罗斯福总统是不是《狼和鹿》中提到的罗斯福总统?”问得我瞠目结舌,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已超越了教师的备课预设,给教师的备课敲了一个警钟。
四、阅读的时候,指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联想想开去
课文中的人和事是生活中的缩影,相当于一个“点”,阅读时要指导学生由“点”想到“面”。
例如,阅读《三克镭》,当学生读懂了通过这三克镭所反映的居里夫人的高尚品质时,还可以想开去,想到居里夫人其他感人的事迹,想到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和英雄模范人物,想到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现、新成果,甚至想到与居里夫人的品格截然相反的言行,如种种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的现象,感到这样的人是多么的丑恶,多么可恨。
总之,阅读教学,既要读进来,又要想开去。既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