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首饰营造一个场,一个艺术家、作品、佩戴者相互沟通、相互关怀的场。”首饰设计师王琼说。陶瓷与金属的融合,总是诉说着王琼心中的那抹光阴或是那段故事,此景此情,全部在那一小片世界中。
本科学习的陶瓷设计,硕士研读了首饰艺术,自然,王琼想将这两种材质融合在自己的首饰设计中,但陶瓷看似常见的材质,在和金属结合的过程中,却充满各种挑战。“我从金属工艺中的宝石镶嵌、焊接、铆接等工艺中寻求启示,实践过程中也有失败的经验,最伤心的莫过于在需要动火烧制金属的过程中陶瓷的那一部分也烧坏了。”
王琼一件件成功的作品却是耐得住看,禁得住琢磨。《游园·惊梦》系列,细致的窗棂,微妙的假山,纤细的植物,让人不禁去想象那片梦中园林以及创作者的心绪。每个饰品都是一段故事,王琼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这段故事与心情,幻化给佩戴者。王琼说,几乎每一次用心的创造都会有感动、满意,之后便是不满意、渴望进步。在她看来,最完整的一套作品是《游园·惊梦》系列,最感动的一件作品是《时光语》,而最贴近自己内心的作品则是《可持续》系列。
“我们都知道传统意义上的首饰有很强的功能性,如装饰性、权利的象征、纪念性、保值性等,而且强调其佩戴功能。当然作为首饰的特性,佩戴是重要的,不能被忽视的。但是作为艺术表达的载体,这一切又不是首饰艺术家最为看重的。”作为首饰设计师,王琼是这样理解首饰的,“就像画家的画布一样,首饰是我们观念输出的形态而不是观念本身。只是我们把首饰独有的艺术佩戴功能和我们的观念表达融为一体,由佩戴引入人的直接参与、对话和交流。这是最奇妙的。”
《设计》:如何想要从事陶瓷与银的饰品设计?怎样的机遇让你对此产生兴趣?
王琼:这和我的教育背景有关系,在就读首饰艺术与金属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之前,我本科所学的专业是陶瓷艺术设计,所以对于这两种材料是我最为熟悉的。可能也是因为以前学习陶瓷的经历,我对陶瓷材料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不仅仅是喜爱,我觉得陶瓷材料是有温度的材料,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制成瓷,同时也凝固了艺术家心与手的温情。“她”包含了很多人性化的东西,柔-炼,坚韧-脆弱,温度-呵护,像一个女性,给我提供了超脱材质本身、工艺本身更有价值的探讨。也是我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的情感关怀主线的需要,让我自然地将陶瓷这种非传统首饰材料与传统金属首饰材料相结合。
《设计》:融合两种材质的技术是自学的吗?
王琼:对,是自己摸索、实践、总结学习的。因为毕竟在传统首饰行业,陶瓷是非传统的首饰材料,再加上当代首饰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尚短,自己在尝试两种材质结合的时候也没有足够的经验能看到更好的示范。所以从金属工艺中的宝石镶嵌、焊接、铆接等工艺中寻求启示,并开始实践,当然实践过程中也有失败的经验,最伤心的莫过于在需要动火烧制金属的过程中陶瓷的那一部分也烧坏了。
《设计》:在上大学前,对陶瓷的印象是什么?对首饰呢?
王琼:其实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上大学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从事陶瓷和首饰相关的艺术或者设计,那时的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是很狭隘的,对梦想的界定也是不完整的,当时觉得绘画就是艺术和自己梦想的全部吧。这两样东西对我而言似乎就是很平常的日常用品,首饰会关注的多一些,但也只是觉得其装饰功能是其价值的全部,佩戴首饰只是为了美丽还有一点点个性。
《设计》:做的第一件首饰是什么主题?
王琼:准确的说是我的第一件完整的作品应该是《时光语》。作品表达了自己初到上海以一个局外人的参与者身份记录了自己对上海的感受。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古旧的钟表零部件,残缺的拼凑感,透过齿轮,透过“光阴的隧道”,聆听上海的呼吸,感受上海的风貌,退想上海人的风雨沧桑。作品中的小零件采用了上海老钟表、老手表的材料元素,结合洁白清透的白瓷片,试图通过材料语言的对话探讨记忆的重叙。
《设计》:如何描述自己的风格?
王琼: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从来没有想过去塑造一个什么风格,我喜欢变化、喜欢实验、喜欢多样性,我觉得这些特点从我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或许一部分观众看了我的一部分作品会觉得我有某种风格,这也很好,我希望我的风格是大家眼中的风格就好了。当然作为一个想要日益成熟的艺术家而言,也许一个成熟的、代表性的风格也是需要的。一定要讲的话我觉得就是我作品中的那些坚持,比如关怀的情感表达,对陶瓷材料的人性化抒发,对物象的自我意识转化。
《设计》:什么最能启发你的灵感?
王琼:自己真实的生活。我关注个体的知觉体验,尤其是女性个体的自觉意识体验。我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思维方式;我用过的物品、接触的人群、感受到的冷暖、体验过的情绪等等,没有绝对完整的自我,每一件作品的当下就是一个独特的自我记录,也是一种自我分享。我的艺术设计理念在于感知、记录和分享。所以我用心体会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这就是所谓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吧。
《设计》:想通过自己的设计给消费者传达怎样的信息?
王琼:希望消费者(我更习惯称为首饰的佩戴者)对于美和价值有深入的理解。首饰不仅仅停留在让你看起来漂亮和保值的功能。我们应该更懂得关注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佩戴这样的首饰,因为我们与众不同。
《设计》:有没有特别想为某人做个首饰?会是什么样的呢?
王琼:父母吧,我从来没有为亲人设计过首饰,记得读研期间自己很开心的给爸妈看自己努力学习又很满意的首饰作品,爸妈坚持着看完,很信任、很欣慰也很迷茫地说:“你喜欢就好了,我们都看不懂。”所以给对于当代首饰艺术完全不懂的父母来设计首饰是我想到的最难的创作了。我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我想我会用纪念性首饰的方式吧,让一些我和父母之间只能是记忆的美好瞬间永远的停留。
《设计》:欣赏的饰品设计师有哪些?为什么?
王琼:我最喜欢的首饰艺术家是分别是苏格兰首饰艺术家JUDY MCCAIG和西班牙首饰艺术家RAMON PUIG CUYAS。一个作品中飘逸着浪漫和沉寂,无意和秩序;另一个则是无序和神秘,捉摸不定和片段冲突。似乎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例子。像我的作品中也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定式风格一样,我喜欢不一样的体验。在众多不一样中,他们是最打动我的,在不经意的蓄意中,似乎是吻合了我个性的两个侧面。
本科学习的陶瓷设计,硕士研读了首饰艺术,自然,王琼想将这两种材质融合在自己的首饰设计中,但陶瓷看似常见的材质,在和金属结合的过程中,却充满各种挑战。“我从金属工艺中的宝石镶嵌、焊接、铆接等工艺中寻求启示,实践过程中也有失败的经验,最伤心的莫过于在需要动火烧制金属的过程中陶瓷的那一部分也烧坏了。”
王琼一件件成功的作品却是耐得住看,禁得住琢磨。《游园·惊梦》系列,细致的窗棂,微妙的假山,纤细的植物,让人不禁去想象那片梦中园林以及创作者的心绪。每个饰品都是一段故事,王琼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这段故事与心情,幻化给佩戴者。王琼说,几乎每一次用心的创造都会有感动、满意,之后便是不满意、渴望进步。在她看来,最完整的一套作品是《游园·惊梦》系列,最感动的一件作品是《时光语》,而最贴近自己内心的作品则是《可持续》系列。
“我们都知道传统意义上的首饰有很强的功能性,如装饰性、权利的象征、纪念性、保值性等,而且强调其佩戴功能。当然作为首饰的特性,佩戴是重要的,不能被忽视的。但是作为艺术表达的载体,这一切又不是首饰艺术家最为看重的。”作为首饰设计师,王琼是这样理解首饰的,“就像画家的画布一样,首饰是我们观念输出的形态而不是观念本身。只是我们把首饰独有的艺术佩戴功能和我们的观念表达融为一体,由佩戴引入人的直接参与、对话和交流。这是最奇妙的。”
《设计》:如何想要从事陶瓷与银的饰品设计?怎样的机遇让你对此产生兴趣?
王琼:这和我的教育背景有关系,在就读首饰艺术与金属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之前,我本科所学的专业是陶瓷艺术设计,所以对于这两种材料是我最为熟悉的。可能也是因为以前学习陶瓷的经历,我对陶瓷材料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不仅仅是喜爱,我觉得陶瓷材料是有温度的材料,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制成瓷,同时也凝固了艺术家心与手的温情。“她”包含了很多人性化的东西,柔-炼,坚韧-脆弱,温度-呵护,像一个女性,给我提供了超脱材质本身、工艺本身更有价值的探讨。也是我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的情感关怀主线的需要,让我自然地将陶瓷这种非传统首饰材料与传统金属首饰材料相结合。
《设计》:融合两种材质的技术是自学的吗?
王琼:对,是自己摸索、实践、总结学习的。因为毕竟在传统首饰行业,陶瓷是非传统的首饰材料,再加上当代首饰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尚短,自己在尝试两种材质结合的时候也没有足够的经验能看到更好的示范。所以从金属工艺中的宝石镶嵌、焊接、铆接等工艺中寻求启示,并开始实践,当然实践过程中也有失败的经验,最伤心的莫过于在需要动火烧制金属的过程中陶瓷的那一部分也烧坏了。
《设计》:在上大学前,对陶瓷的印象是什么?对首饰呢?
王琼:其实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上大学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从事陶瓷和首饰相关的艺术或者设计,那时的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是很狭隘的,对梦想的界定也是不完整的,当时觉得绘画就是艺术和自己梦想的全部吧。这两样东西对我而言似乎就是很平常的日常用品,首饰会关注的多一些,但也只是觉得其装饰功能是其价值的全部,佩戴首饰只是为了美丽还有一点点个性。
《设计》:做的第一件首饰是什么主题?
王琼:准确的说是我的第一件完整的作品应该是《时光语》。作品表达了自己初到上海以一个局外人的参与者身份记录了自己对上海的感受。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古旧的钟表零部件,残缺的拼凑感,透过齿轮,透过“光阴的隧道”,聆听上海的呼吸,感受上海的风貌,退想上海人的风雨沧桑。作品中的小零件采用了上海老钟表、老手表的材料元素,结合洁白清透的白瓷片,试图通过材料语言的对话探讨记忆的重叙。
《设计》:如何描述自己的风格?
王琼: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从来没有想过去塑造一个什么风格,我喜欢变化、喜欢实验、喜欢多样性,我觉得这些特点从我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或许一部分观众看了我的一部分作品会觉得我有某种风格,这也很好,我希望我的风格是大家眼中的风格就好了。当然作为一个想要日益成熟的艺术家而言,也许一个成熟的、代表性的风格也是需要的。一定要讲的话我觉得就是我作品中的那些坚持,比如关怀的情感表达,对陶瓷材料的人性化抒发,对物象的自我意识转化。
《设计》:什么最能启发你的灵感?
王琼:自己真实的生活。我关注个体的知觉体验,尤其是女性个体的自觉意识体验。我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思维方式;我用过的物品、接触的人群、感受到的冷暖、体验过的情绪等等,没有绝对完整的自我,每一件作品的当下就是一个独特的自我记录,也是一种自我分享。我的艺术设计理念在于感知、记录和分享。所以我用心体会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这就是所谓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吧。
《设计》:想通过自己的设计给消费者传达怎样的信息?
王琼:希望消费者(我更习惯称为首饰的佩戴者)对于美和价值有深入的理解。首饰不仅仅停留在让你看起来漂亮和保值的功能。我们应该更懂得关注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佩戴这样的首饰,因为我们与众不同。
《设计》:有没有特别想为某人做个首饰?会是什么样的呢?
王琼:父母吧,我从来没有为亲人设计过首饰,记得读研期间自己很开心的给爸妈看自己努力学习又很满意的首饰作品,爸妈坚持着看完,很信任、很欣慰也很迷茫地说:“你喜欢就好了,我们都看不懂。”所以给对于当代首饰艺术完全不懂的父母来设计首饰是我想到的最难的创作了。我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我想我会用纪念性首饰的方式吧,让一些我和父母之间只能是记忆的美好瞬间永远的停留。
《设计》:欣赏的饰品设计师有哪些?为什么?
王琼:我最喜欢的首饰艺术家是分别是苏格兰首饰艺术家JUDY MCCAIG和西班牙首饰艺术家RAMON PUIG CUYAS。一个作品中飘逸着浪漫和沉寂,无意和秩序;另一个则是无序和神秘,捉摸不定和片段冲突。似乎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例子。像我的作品中也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定式风格一样,我喜欢不一样的体验。在众多不一样中,他们是最打动我的,在不经意的蓄意中,似乎是吻合了我个性的两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