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和物质活动的高度活跃和繁荣,使新闻在五彩缤纷中真相和假象、鲜花和陷阱并存。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广州某报“伟哥之父心脏病发”失实报道等虚假新闻的不断出现,使规避报道陷阱,防范新闻造假失实,确保节目安全播出,成为摆在新闻从业者桌面上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身边就遇到过种种陷阱,得益于“第六感”的警示,报道较好地规避了诱人的现象下所掩盖的陷阱,避免了报道失实和假新闻出现。
一、政治类报道中“亮点”面前的“第六感”
今年3月,某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开幕。本届会议属于换届会议。开幕大会由市政协主席主持,大会仅十多分钟就告结束。于是记者以《市政协常委会开出新会风:开幕大会仅用十分钟》发稿。该稿在播出前被总编辑发现,最后进行了改写。总编辑介绍,改进会风,政协重要会议仅用十来分钟,这确实是一个很吸引眼球的新闻。但一个重要会议突如其来的这种“改革”,“第六感”让他觉得应该慎重。经过咨询核实,政协换届会议有法定程序,不能随意改动。后来了解到,因为没有按照“亮点”进行报道,避免了一些不当信息的曝光。
二、经济报道中的“第六感”
在社会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新闻报道被商家借题炒作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记者处理这类报道时习惯使用通稿,或者全盘照搬商家提供的资料,这样就很容易落入圈套陷阱,发布虚假消息。
某省电视台一名新闻编辑透露,他们一名记者参加一个普洱茶新闻发布会的采访,拿回来《80克普洱茶卖出30万天价》这样一个稿件。记者解释,这80克普洱茶是某茶厂从地下挖出来的,年份超过100年。最后,编辑要求记者对信息进行了换角度处理。编辑说,“第六感”觉得这信息可能有问题。南方地下能保藏普洱茶长达百年,奇迹;而且百年历史没能提供证据;30万天价有炒作嫌疑。后来得知,这茶没有百年,买主是安排好的。
无独有偶。几年前,某县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该县某村一棵荔枝树树龄718年,是全市该品种荔枝树的祖宗,号称荔枝王。新闻发布会将这棵荔枝王近两百公斤挂果拍出了18万元。记者跑农业十多年,现场感觉这个事可能不真实。记者要求主办方出示据称可以证明老树年龄的树主家族谱,被婉然拒绝。记者再请专家鉴别,目测树龄远没有700年。而用18万元买下荔枝的企业,是事先做了工作的。
三、自然怪象前的“第六感”
不久前,某市电视台播出南海海面出现赤潮的新闻。结果,当晚该市水产养殖户高度紧张,海洋与水产局工作人员连夜赶到渔港调查。结果虚惊一场,记者所见并非赤潮。水产局负责人致电媒体,严肃批评这种没有常识、不负责任的报道。其实,记者在采访现场没有看到鱼类尸体,就应该警觉,这或者不是赤潮,然后进行求证,这样就不会出现报道失误,不会造成负面社会影响。
四、在新闻人物面前的“第六感”
2003年,外电报道,日本一名全球最高龄妇女逝世,享年114岁。几天后,一名村民向记者报料,说他的奶奶116岁,希望能来采访报道。记者觉得这名农村老太太不但年龄超过那名日本人,而且现在还生活得好好的,是个好新闻,于是前去采访。老人的户口本清清楚楚地写着:黎某某,女,1887年9月3日生。在采访现场,一些细节触发了记者的“第六感”:报料人是百岁老太太的孙子,跟记者聊天时介绍自己刚刚结婚,才20多岁;从老人状态看,似乎坎坷的岁月和农村的艰苦没有给她留下深刻的痕迹。经过悄悄向村里老人求证,并查阅镇派出所的户籍档案,记者最后证实是派出所的户口记录出了错,老太太的实际年龄是83岁。后来,老人的孙子打来电话,希望记者帮助他为奶奶申请民政补助,他听说百岁老人可以享受这种政策。
据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证实,人类大脑中确实存在着一个具有早期预警作用的特殊区域——这个区域可以监控外界环境线索,同时衡量环境变化可能会给人体带来的后果,并调解人们的行为以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美国科学家称这是人类感官中可预知危险的“第六感区域”。
不过,在新闻采访中可以预警新闻陷阱的“第六感”,其实并非是一种纯意识的预感,而是建立在一定素质基础上的感觉和判断,是一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个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第六感”预警的敏感性和判断的准确性。这些素质包括:
一、政治敏锐性、大局责任。新闻工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记者深知责任重大,就会自强素质,提高政治敏感性,一丝不苟搞采访、做报道,尽最大的能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二、政策法规水平。政策法规是防范报道失误的重要屏障。如果了解政策规定,记者就不会把政协换届大会不正常的提前结束当做亮点写出报道;再如,文件早有规定:重大灾害必须由政府相关部门发布消息,相关报道必须经过核实审批。如果记者知道这项规定,关于赤潮的失实报道就可避免。
三、实践经验。编辑把天价普洱茶这样的“热”新闻冷处理,凭的就是职业经验,因为里面太多难以核定的信息,同时这类活动利用新闻炒作的不少。记者质疑700年荔枝树王,凭的也是跑农业报道十多年掌握到的知识和经验。
四、丰富的知识。知识越丰富,对认识事物本质越有帮助。知识包括常识和专业知识。在赤潮报道中,记者如果有赤潮可能造成死鱼的常识,第一时间就能避免失误。
五、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是素质的综合体现。在新闻事实面前,善于发现被忽略的事实,判断信息真假,通过求证找出本质,是非常重要的。发现被忽视的新闻事实,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亮点”和“异象”当前问个“为什么”,再寻根究底,找出真相,发现新闻事件的本质。如对百岁老太太的采访,就是因为从老太太孙子、儿子年龄等“异象”面前自问“为什么”,在政协会报道的“亮点”面前也打个问号,这样,报道失误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六、记者的法纪观念和职业道德。法纪观念和职业道德是记者最基本的素质。法纪是社会的正常秩序的保证;报道真实,不弄虚作假,是新闻最基本的要求;不以新闻谋私,是新闻记者的最基本道德。如果置这些法纪和道德于不顾,“纸馅包子”“伟哥之父心脏病发”等虚假失实的报道就必然出来。
当然,“第六感”在规避新闻陷阱的同时,也指引记者通过挖掘事件真相本质,发现真正有价值的好新闻。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江市阳江广播电视台)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身边就遇到过种种陷阱,得益于“第六感”的警示,报道较好地规避了诱人的现象下所掩盖的陷阱,避免了报道失实和假新闻出现。
一、政治类报道中“亮点”面前的“第六感”
今年3月,某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开幕。本届会议属于换届会议。开幕大会由市政协主席主持,大会仅十多分钟就告结束。于是记者以《市政协常委会开出新会风:开幕大会仅用十分钟》发稿。该稿在播出前被总编辑发现,最后进行了改写。总编辑介绍,改进会风,政协重要会议仅用十来分钟,这确实是一个很吸引眼球的新闻。但一个重要会议突如其来的这种“改革”,“第六感”让他觉得应该慎重。经过咨询核实,政协换届会议有法定程序,不能随意改动。后来了解到,因为没有按照“亮点”进行报道,避免了一些不当信息的曝光。
二、经济报道中的“第六感”
在社会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新闻报道被商家借题炒作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记者处理这类报道时习惯使用通稿,或者全盘照搬商家提供的资料,这样就很容易落入圈套陷阱,发布虚假消息。
某省电视台一名新闻编辑透露,他们一名记者参加一个普洱茶新闻发布会的采访,拿回来《80克普洱茶卖出30万天价》这样一个稿件。记者解释,这80克普洱茶是某茶厂从地下挖出来的,年份超过100年。最后,编辑要求记者对信息进行了换角度处理。编辑说,“第六感”觉得这信息可能有问题。南方地下能保藏普洱茶长达百年,奇迹;而且百年历史没能提供证据;30万天价有炒作嫌疑。后来得知,这茶没有百年,买主是安排好的。
无独有偶。几年前,某县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该县某村一棵荔枝树树龄718年,是全市该品种荔枝树的祖宗,号称荔枝王。新闻发布会将这棵荔枝王近两百公斤挂果拍出了18万元。记者跑农业十多年,现场感觉这个事可能不真实。记者要求主办方出示据称可以证明老树年龄的树主家族谱,被婉然拒绝。记者再请专家鉴别,目测树龄远没有700年。而用18万元买下荔枝的企业,是事先做了工作的。
三、自然怪象前的“第六感”
不久前,某市电视台播出南海海面出现赤潮的新闻。结果,当晚该市水产养殖户高度紧张,海洋与水产局工作人员连夜赶到渔港调查。结果虚惊一场,记者所见并非赤潮。水产局负责人致电媒体,严肃批评这种没有常识、不负责任的报道。其实,记者在采访现场没有看到鱼类尸体,就应该警觉,这或者不是赤潮,然后进行求证,这样就不会出现报道失误,不会造成负面社会影响。
四、在新闻人物面前的“第六感”
2003年,外电报道,日本一名全球最高龄妇女逝世,享年114岁。几天后,一名村民向记者报料,说他的奶奶116岁,希望能来采访报道。记者觉得这名农村老太太不但年龄超过那名日本人,而且现在还生活得好好的,是个好新闻,于是前去采访。老人的户口本清清楚楚地写着:黎某某,女,1887年9月3日生。在采访现场,一些细节触发了记者的“第六感”:报料人是百岁老太太的孙子,跟记者聊天时介绍自己刚刚结婚,才20多岁;从老人状态看,似乎坎坷的岁月和农村的艰苦没有给她留下深刻的痕迹。经过悄悄向村里老人求证,并查阅镇派出所的户籍档案,记者最后证实是派出所的户口记录出了错,老太太的实际年龄是83岁。后来,老人的孙子打来电话,希望记者帮助他为奶奶申请民政补助,他听说百岁老人可以享受这种政策。
据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证实,人类大脑中确实存在着一个具有早期预警作用的特殊区域——这个区域可以监控外界环境线索,同时衡量环境变化可能会给人体带来的后果,并调解人们的行为以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美国科学家称这是人类感官中可预知危险的“第六感区域”。
不过,在新闻采访中可以预警新闻陷阱的“第六感”,其实并非是一种纯意识的预感,而是建立在一定素质基础上的感觉和判断,是一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个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第六感”预警的敏感性和判断的准确性。这些素质包括:
一、政治敏锐性、大局责任。新闻工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记者深知责任重大,就会自强素质,提高政治敏感性,一丝不苟搞采访、做报道,尽最大的能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二、政策法规水平。政策法规是防范报道失误的重要屏障。如果了解政策规定,记者就不会把政协换届大会不正常的提前结束当做亮点写出报道;再如,文件早有规定:重大灾害必须由政府相关部门发布消息,相关报道必须经过核实审批。如果记者知道这项规定,关于赤潮的失实报道就可避免。
三、实践经验。编辑把天价普洱茶这样的“热”新闻冷处理,凭的就是职业经验,因为里面太多难以核定的信息,同时这类活动利用新闻炒作的不少。记者质疑700年荔枝树王,凭的也是跑农业报道十多年掌握到的知识和经验。
四、丰富的知识。知识越丰富,对认识事物本质越有帮助。知识包括常识和专业知识。在赤潮报道中,记者如果有赤潮可能造成死鱼的常识,第一时间就能避免失误。
五、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是素质的综合体现。在新闻事实面前,善于发现被忽略的事实,判断信息真假,通过求证找出本质,是非常重要的。发现被忽视的新闻事实,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亮点”和“异象”当前问个“为什么”,再寻根究底,找出真相,发现新闻事件的本质。如对百岁老太太的采访,就是因为从老太太孙子、儿子年龄等“异象”面前自问“为什么”,在政协会报道的“亮点”面前也打个问号,这样,报道失误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六、记者的法纪观念和职业道德。法纪观念和职业道德是记者最基本的素质。法纪是社会的正常秩序的保证;报道真实,不弄虚作假,是新闻最基本的要求;不以新闻谋私,是新闻记者的最基本道德。如果置这些法纪和道德于不顾,“纸馅包子”“伟哥之父心脏病发”等虚假失实的报道就必然出来。
当然,“第六感”在规避新闻陷阱的同时,也指引记者通过挖掘事件真相本质,发现真正有价值的好新闻。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江市阳江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