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对塌方矿区的地质构造分析表明,矿井的塌方地震与矿区的局部地质构造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减少矿井塌方地震,首先应把矿区地质构造研究清楚,在近断层采区加强加固。通过对
【机 构】
:
山东省地震局,山东省地质矿产局济南、副研究员,济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塌方矿区的地质构造分析表明,矿井的塌方地震与矿区的局部地质构造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减少矿井塌方地震,首先应把矿区地质构造研究清楚,在近断层采区加强加固。通过对煤矿塌方地震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在较大的塌方地震发生之前,可能有以下异常出现:小塌方地震次数增多,∑N-t 曲线、∑E~(1/2)-t 曲线、∑L-t 曲线及 No.-∑△t 曲线急剧变化。这些异常变化一般出现在较大塌方地震前12—70天,据此有可能对较大塌方地震做出预报。
其他文献
概述了东部沿海地区根据其自身的地震特点与社会特性,如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以及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从总结南黄海6.1级地震应急处置中的问题入手,结合一些大地震应急中的教训,提出了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应急对策。
综述了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地震震前所识别的前兆。其中包括十余项测震学前兆和地形变水化,地电等手段的多项前兆,分析了震前依据前兆而作出的预后实况,并根据目前所认识的地震前兆的
为了通过场的动态监视和源的过程追踪以实现地震预报,以唐山7.8级地震为例,研究了震前各种前兆方法观测到的短临异常的场兆和源兆的特征。通过研究得出:场兆数量多、密度小、异常台项比低,源兆数量少、密度大、异常台项比高;台点多的地下水位和流动重力较易区分场兆和源兆的差异性;源兆主要分布在一些断裂构造形成的闭锁区内,场兆主要分布在闭锁区附近一些活动断裂及交汇部位。
利用数字化近震P波波形资料,追踪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1990年2月~1995年8月P波波形时间线性度的变化过程。发现该区较大地震发生前线性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现象。分析认为:大震前孕震区应力场的不均匀分布可使通过孕震区及其周缘的地震波产生频散,可能是较大地震前波形时间线性度下降的物理本质
1993年2月26日和1994年9月7日在浙江宁波鄞县发生了ML3.0和ML4.7地震。本文使用华东地区部分台站的地震记录资料给出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其主要结果是:该区的主压应力方向约为北东60
云南姚安铅银矿床与富碱斑岩、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在矿床深部2108m中段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选取3号、5号穿脉建立岩性-断裂地质剖面,分析岩性-断裂控矿特征,总结铅矿化规律,提
从中国东部地区的DD—1短周期近震记录,取得尾波地动振幅A随尾波推移时间τ(自P波起算)的衰减经验关系。据此提出尾波G值,Z和H分向为G_(Z,H)=lgA(Z,H)(τ)+2.235lgτ_(Z,H)。G_H与 G_Z之间的关系为G_H=G_Z+0.14。G_H与m_(Lg)、M_s(PEK)、m_b(NEIC)三种震级标度之间的正交回归关系为m_(Lg)=0.78G_H+1.12;M_s(PE
本文用CN算法研究了我国近期大陆东部和西部南北带及邻近区域共23次强震前的TIP,即强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结果表明,18次强震发生在被判定的强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的TIP内。TIP警戒约占总研究时空域的30%,获得了较好的中期地震预测效果。表明CN算法可作为强震中期预测的手段之一。
在则木河断裂带宏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岩石破裂实验成果,对包括1850年大震变形带在内的断裂产物进行定向原态采集、固结、制片和镜下系统观测,从复杂纷呈的变形遗迹中鉴别出微观粘滑与蠕滑标志。最后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