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的诗性生命体验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we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边城》是沈从文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将人的生命形式和人的生活方式同湘西自然风情结合,描绘了乡村世界的自然美和人性美,表现出沈从文小说的诗性特征。本文对沈从文的生命体验进行研究,从《边城》叙述的具体文本考察出发,进而着力发掘蕴含在沈从文《边城》作品中的主体性诗意生命体验的内在意义主题。
  关键词: 《边城》 诗性 生命体验 诗性生命意识
  一、诗性的概念界定
  在20世纪的文学领域里,沈从文的小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无数研究学者认为沈从文小说之独特性是一个谜底,对“沈从文之谜”进行了探讨。学者凌宇在其发表的 《重建楚文学的神话系统》 a 中提出,独特性是解释“沈从文之谜”的关键。在笔者看来,沈从文不断追求理想的生命存在与人生价值,具有鲜明的独特品质,而这种独特品质就是“诗性”。何谓诗性?“诗性”一词是出自学者维柯发表的著作《新科学》,他在书中提出:“诗性智慧”是诗的起源,人类自出生就具有“诗性智慧”b,且在古希腊语中,“诗”就是“创造”的意思,因此“诗性智慧”就等于“有创造性的智慧” 。目前关于“诗性”的概念界定主要分为三类:文体学类、美学类以及哲学类。(一)文体学类,主要集中于对小说语言形式的关注。代表学者杨义,他在其发表的 《中国现代小说史》 c中,将“诗性”的概念等同于“抒情诗”的概念,集中对文本语言、韵律、意境等文体学方面的探讨。(二)美学类,主要集中于对小说主观感受的关注。代表学者是来自法国的让·贝西埃,他在其发表的《诗学史》d 中认为,“诗性”是产生美感的东西以及来自满足审美的印象。(三)哲学类,主要集中于对小说之人生哲学的关注。代表学者刘小枫,他在西方哲学家提出的诗性观点,如哲学家尼采提出的“艺术拯救人生”、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诗意的栖居”等的基础之上,指出“诗性”即世界本体,对诗人的内在品质进行分析 。e
  综合以上“诗性”之概念,笔者总结得出:“诗性”即诗的本质特性,也即以诗的方式去认识和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存在过程的这样一种主体意识。换言之,诗性的根本乃是主体对待世界的一种意识,一种思维方式,诗性与理性、逻辑性、科学性或神性、哲学性等言词一样,共皆属于思维意识、思维哲学上并举的概念。诗性意识尤其强调主体心灵及其情感状态中的愉悦、美感、完满性以及浑融一体,诗性意识同时也注重生命经验的想象性、创造性及其意识世界的浑朴天成。诗性意识由于内心之中纯全圆满的世界信仰与生命寄托,因而使得主体自我的人生存在变得完整充实。在海德格尔那里,诗性的人生及诗意的栖居乃是涵盖浑融了天、地、人、神之四方“归于一体”,归于 “纯一性” 景况下的此在之“作为终有一死者逗留在大地上的逗留”。f诗性的世界本质上乃是以诗性的思想、诗性的眼光对待世界时所显现的“诗” 一样至善美好的对象面貌。从这一点而言,诗性意识不仅是一种关注生活的思维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的情感态度,更是一种脱离世俗性与社会性、带有自然性的价值观。因此,诗性小说是将“诗”融入小说中,它不仅包含具有诗性特征的思想内容与文本形式,而且还包含作者在小说中所体现的对人性与生命哲学的思考。
  二、《边城》与作家主体诗性生命意识研究
  《边城》创作于1933年秋至1934年春,作为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其创作背景与沈从文的生命体验尤其是作家主体的诗性生命意识密切相关,而《边城》中所体现的诗性特征,更是作家本人自身诗性生命意识、诗性生命经验的集中表现与艺术折射, 蕴含了作家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与探索。
  (一)作家主体诗性生命意识的产生背景
  作为诗性小说《边城》的创作者,在作家沈从文自身的生命意识、人生情感、世界体验及其个性意志层面,诗性生命意识及其诗性人生体验一直是其间深刻蕴含的先在性重要意识内涵。考察作家先在性的主体诗性生命意识,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简要展开:
  1.成长经历
  通过沈从文之《从文自传》可知,沈从文的成长经历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沈从文自我人生极早阶段就产生了浓郁的主体诗性气质,形成了其独特的诗性生命意识与人生体验。
  第一阶段:童年时期。湘西地区是沈从文的故乡,这里封闭且远离现代文明,因此在童年时期,沈从文可以逃学去亲近大自然,完全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了自然洒脱的性格,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以及敢于表现自我的品质。
  第二阶段:从军时期。在沈从文九岁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革命波及湘西地区,沈从文便开始背井离乡,十四岁参军入伍。在从军时期,沈从文看到了无数杀戮的场面,同时他的几个朋友也在这段时间内意外离世,这些使他对如草芥一般卑微的生命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质疑,并逐渐在其内在情感意识与心灵世界中把“生命作为自己心中最高的东西” g,珍惜生命,尊重人生,重视自我,敬畏生命的出现、延续和神圣过程,由此而提出要建造一个供奉自然人性的“希腊小庙”之崇高的诗性理想。
  第三阶段:求学时期。1922年,沈从文独自一人離开湘西去北京求学,这一行为着实令人钦佩,但是面对城市的现代化,他很不适应,产生了乡土情怀,在其创作的早期作品中,大多是对湘西生活的回忆。直到1934年春,沈从文因为母亲生病回到了离开了十二年的湘西,这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心里念念不忘的湘西已经不再是以前那副美好的模样。沈从文开始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湘西的落后,故乡的人们对自然的妥协顺从使沈从文对湘西的忧虑大于赞美,沈从文的完美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冲突,在忧患和挣扎的感伤之中,沈从文所能期待和努力的,便只能是通过自我的小说创作,通过内心深处所依然存续的那种诗性田园乡土的文字勾画与建构,重新召唤那现实生命世界中已难以寻觅的“世外桃源”,重新召回人们那颗虽则原始却还依旧淳朴浑然,有如璞玉天成一般的自然美好的初心。
  2.文化背景
  沈从文主体性自我诗性生命意识的形成不仅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联系,而且还受到了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因为出生在湘西地区,沈从文对故乡有着特殊的情感,这种特殊的情感加强了他与湘西文化的联系,同时沈从文受到的道家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之熏陶,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作家内在诗性人生意识及主体体验的形成。   (1)湘西文化的影响
  沈从文的故乡在湘西,从小在湘西长大,自然受到湘西文化的影响。所谓湘西文化,又称楚巫文化,是浪漫与宗教相结合的一种文化,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敬神意识,包含原始神话以及崇神敬神的元素。在《边城》中,船总顺顺为两个儿子取名,大儿子叫天保,即上天保佑的意思;小儿子叫傩送,即神送来健康儿子的意思。从这样的细节就可以看出沈从文崇神敬神的意识。
  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封闭,湘西地区远离现代化的物质诱惑以及城市的生活压力,使历代湘西人民仍然保持着淳朴的民风,内心仍然保持着人性的真善美。沈从文长期受到这样的文化影响,形成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2)道家文化的影响
  沈从文的人生观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道家文化对沈从文人生观的塑造有重大的作用。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之一,他向往自然无为、淡泊名利、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赞美自然,同时关注生命。
  细读《边城》可得,沈从文之创作流露出的人生观,与庄子的哲学思想是相同的、一脉相承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少私寡欲,即沈从文对人性之美的本性追求;天人合一,即沈从文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自然无为,即沈从文对生命存在形式的探索。
  (3)西方文化的影响
  20世纪初,西方现代哲学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的传播,沈从文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自然受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西方现代哲学虽然内部有着不同的分歧,但是从总体上都是将“生命”“语言”“在世存在”作为探讨的核心,尝试表现个体生命的自由与价值,与传统理性思想完全不同,呼唤长期被压抑的人性。从沈从文的创作中可见,西方现代哲学所提倡的“生命哲学”对其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小说《边城》对作家内在诗性生命意识的折射显现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看到,正是因为创作者自我生命体验中先在蕴蓄起来的诗性生命感悟,正是因为作家生命意识中本身积淀了浓郁充盈的诗性特质,当这种生命体验折射到作家的文本创作之中,显现于语言之上时,作品才得以显现出如此一种炽烈鲜明而又悠远空灵的诗性审美风格。小说《边城》对与作家主体诗性生命意识的文本折射,主要体现在通过小说的叙述,同时表达了作家对人性自然、对生命之美的本色追求、对人与自然和谐处境的向往以及对生命存在悲剧性终极处境的自我反思与追问等方面。
  1.对人性之美的本色追求
  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之核心是人性美,他的作品是为了“造希腊小庙”,而“这座庙供奉的是人性”。h因此,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
  在茶峒山城中,有善良单纯的翠翠、安守本分的祖父、重义轻利的顺顺、勤劳肯干的大佬二佬,照顾翠翠不求回报的杨马兵,他们自然健康且善良淳朴,不以世俗的物化标准去对待人生,表现了生命最自然的状态、最原始的生命力。可见在沈从文心中,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小说人物群体内心纯善、毫无杂质和俗世芥蒂的灵魂世界亦正是作家心灵之中同样纯善美好的诗性人格境界的鲜活展现与文学折射。
  同时,湘西人民的生活单纯简单,人与人的生活和谐自然。《边城》中多处描写人们的生活画面,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放鞭炮、新年舞龙灯,表现了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折射出沈从文对于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
  2.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
  沈从文深受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影响,向往“人与自然契合”以及“回归自然”的生活。i在沈从文的人生观里,人类只有回归自然,才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沈从文通过《边城》的文学叙述,进一步表现了作家主体自我内在舒展的生态审美观及其天人合一、物我顺适的生命哲学意识。
  在《边城》中,茶峒依山傍水,房屋因地制宜,河街贯穿码头,湘西人民的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们在建设生存空间的时候并不破坏大自然,而是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依赖自然、顺其自然以及利用自然,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侧面反映了沈从文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3.对悲剧性存在处境的自我反思与追问
  文学与哲学一样,都对生命的形式进行思考以及对生活方式进行批判。哲学提出:生命的美与悲是相互统一、共同存在的,缺少其中一样都不能称为人生,二百年以来的生命论存在论哲学甚至直接将生命视为一种悲剧的存在,一种最终向死而生的终极性虚无过程。然而真正的文学意识、真正的诗性生命体验却将这种终极的生命之悲导向了现世之美以及存在之诗的境界。所以文学提出:人生必须经历苦难才算完整。
  由此我们看到,在《边城》的题记中,沈从文表明自己为了使小说人物“更有人性,更近人情”j,便将人物生活的伟大与平凡、性情的美丽与琐碎都一并写了出来。因此,《边城》中的人物命运大多都是美与悲并存的。如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一边两人情投意合,爱情无限美好;另一边又有许多偶然因素的破坏,如碾坊、大佬、爷爷,这些偶然因素使得本来美好的爱情不能长相守。
  《边城》的诗性体验越美丽,那么悲剧就越深刻,生命意义的终极性思考与追问也就更加令人唏嘘感慨。这也是沈从文在小说中所要体现的对生命存在形式的探索:命运无常,美与悲是共存的;生命有限,最终都将趋向于终极的死亡,但生命过程本身却是美好的、浪漫的、充满诗情画意和诗性体验的。而小说中的人物与我们现实的人生处境都一样,即便是面对这样那样无常的、困苦的、悲哀的乃至于绝望的命运,我们都还是一如既往地怀着亦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心灵,不抱怨、不放弃,仍然坦然接受,承担人生的责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惨淡,最终使生命本身显现出强大的人生启示意义和自我振作功能。
  三、总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沈从文为了呼唤人性美,呼唤生命存在的自然品性,毅然将自我生命意识从时代纷纭混乱的阶级话语中超越出来,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注入小说《边城》中,着力构建出一个美好的“桃源世界”。同时,沈从文对原始生命的渴望,对原始人性的呼唤,并非希望能回到过去,而是希望在繁华的现代化文明中,人们可以将现代文明与原始生活进行对比,重新呼唤那样一种原始淳朴的、自然美好的乡土人生情韵以及诗性体验世界,以此批判现代文明的虚伪,感悟诗性世界、诗性人生存在的意义。在迈过了时代意识形态以及阶级话语的强势挤压以及价值侵夺之后,在未来更加久远漫长的文学接受史上,我们相信洋溢在沈从文《边城》之中的诗性生命主题与诗性审美格调,将越发赢获人们的青睐和看重。最后,作家沈从文在《边城》中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學,这不仅是一种生命理想,更是作家诗性生命意识、诗性人生美学理念的进一步折射,体现了沈从文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以及生命意识的探索与反思,具有永恒的意义。
  a 凌宇:《重建楚文学的神话系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页。
  b 〔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
  c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9页。
  d 〔法〕让·贝西埃等:《诗学史(下)》,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33—534页。
  e 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9—76页。
  f 〔德〕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69页。
  g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h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42页。
  i 沈从文: 《沈从文文集(第9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379页。
  j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作 者: 林紫莹,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其他文献
以下选出的均是长期参与“读者评刊”活动的幸运读者,每人将赠送2009年上半年杂志。
卢卫晨/编译      美陆军正尝试各种方法使M240机枪减重,这个项目是美军改进步兵装备项目的一部分。  该项目由皮卡汀尼兵工厂负责,据项目负责人称,他们已成功对M240机枪的三脚架进行了减重,减轻了约3kg,目前正尝试将M240机枪枪身减轻2kg以上。  他还提到,他们将尝试用特种金属来制造枪支,以达到减重的目的,使M240机枪能配装到连一级。目前的M240机枪总质量12.5kg,对于士兵来说
莫干山老铁山“鸟栈”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老铁山“鸟栈”  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老铁山是你不可错过的圣地。老铁山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多年来一直是东北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每年春秋两季,来自西伯利亚、兴安岭、蒙古草原和东北地区的300多种、数千万只候鸟途径此地,因而享有“老铁山鸟栈”之美誉。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许多成群结队、蔚为奇观的鸟群,感受大自然的壮观与生命的美妙。白石山地质公园  登高望
在巴黎举办的2008欧洲萨托利防务展上,Chemring防务公司和美国MEI公司联袂推出了“水星”(Mercury)40mm榴弹系列,并公布了其详细的技术细节。该榴弹系列为中速弹药,可实现300m距离内的精确直射,最大有效射程可达800m。  “水星”40mm榴弹系列设计主要用于现役武器,与现有低速榴弹相比,重量和成本相近,但后坐力稍有增加。该榴弹系列经过了大量的射击测试,绝大多数采用M203榴弹
对于喜欢二战历史的游戏玩家而言,《英雄连》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在这款游戏中可以体验到如《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等影视作品所刻画的火爆惨烈场面。  本刊曾于2007年6(上)期刊载《美式战争主旋律——(英雄连>》一文介绍了“英雄连”这款游戏,现在《英雄连之抵抗前线》也已上市,玩家可以再度沉醉于六十余年前的欧陆战场,让心灵感受当年的铁血激情。2006年出品的《英雄连》描述的是西线诺曼底登陆后的美军
摘 要: “不礼貌”作为“礼貌”的孪生兄弟,并非一种违反礼貌原则的边缘性社会言语行为。本文以热播剧《都挺好》和《致命女人》为例,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从跨文化视角下对比分析中美夫妻冲突中言语不礼貌策略的异同。  关键词:不礼貌 策略 《都挺好》 《致命女人》  一、引言  不礼貌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前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不礼貌理论本身的讨论,对不礼貌策略及其应用的研究还处于启蒙阶段。通过对军事
从上世纪60年代的“要啥没啥”,到70年代的“有啥吃啥”,再到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想啥有啥”,我們餐桌上的内容经历了从少到多、从贫乏到丰富的变革。而这个变革在近几年又有了新的表现。  “吃什么”在变革。人们吃得文明了,健康了,科学了,越来越注重食物在满足饱腹需求之外的意义了。“怎么吃”也在变革。以“群享”为乐的中国人意识到“筷来箸往”的健康风险,开始提倡分餐,“一人食”成为新的饮食潮流,用劝酒体现豪
举办IWB2006展会的斯图加特市与斯图加特市的教堂    德国库尔汉内克自动手枪系统    19世纪末,欧洲许多枪械设计师热衷开发自动装填式手枪,尝试了许多方法,结果形成了众所周知的现代半自动手枪状态。此前,欧洲生产了许多手动连续发射的连珠式手枪。库尔汉内克自动手枪系统是由德国诺伊基尔西恩的库尔汉内克开发的手动连珠式手枪。该枪枪身上没有生产序号,估计仅生产一支或几支。击锤压倒时,与击锤前方连接的
摘 要:张爱玲擅长写男女故事,喜欢悲壮苍凉。她的传奇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疯女、怨女和俗女的人生画像,在这些形象中张爱玲运用文字和技巧,通过消解人类的三大情感:爱情、亲情和友情,抒写女性的悲剧命运,展示人类生存困境,揭露人性的异化。本文主要通过爱情的虚无与消解、亲情的缺失与沦丧、友情的虚伪与背叛来分析女性悲剧命运和人性异化及其原因。  关键词:情感 人性 异化 女性形象  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
张作友 孟岩松 编译    编者按:很多射手和收藏者对英国的0.303英寸(7.7mm)李-恩菲尔德N0.5步枪(丛林卡宾枪)及它的前身No.4步枪相当熟悉,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澳大利亚生产的李-恩菲尔德丛林步枪/卡宾枪,本文向大家展示这支不为人所熟知的枪。    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    英国恩菲尔德兵工厂在1888~1945年间研制生产了许多步枪,统称为李一恩菲尔德步枪,口径有5.6mm、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