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渐受重视。许多院校在行动上有所探索,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但由于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形式单调,效果不佳。
一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地与应试教育和专业教育对立起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主张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地追求和谐与均衡。应试教育则是一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模式。有人把应试教育等同于考试,认为要开展素质教育就应该取消考试。还有一种观点是把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在社会倡导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把专业教育简单等同于狭隘、知识面窄,过分跨大了素质教育的作用。
二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广博的知识基础,与现代通识教育论是一致的,两者都主张以广泛的学科知识形成学生宽广的视野。但素质教育不等同于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视知识面广为素质提升的必要条件;通识教育视知识面广泛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它属于传统教育思想范畴。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二者不能完全等同。然而,在实践中有些高校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等同于通识教育,把推行素质教育的标准确定为学生获取知识数量的多少。原本作为素质教育必要手段与途径的通识教育,现在被提升为目标,而对隐含在通识背后的思维品质、行为规范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却未给予应有的关注,甚至忽视。
三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指科学素质、人的价值、社会交往能力、服务社会和科学管理的教育。它是塑造灵魂、构筑精神世界和达成完美人格的教育。素质教育要达到人的素质和谐与均衡发展的目标,必须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二者真正融合。但是,人文素质教育不等于是素质教育的全部。素质教育的人文取向,并不是要将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等同起来,也不意味着以人文教育去排斥或反对科学教育。
四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应用技能教育。受社会上关于大学生“缺乏技能”、“不会动手”、“素质下降”等传言的影响,部分高校产生另一种认识: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应用技能教育。技能教育是以培养人掌握技能为最终目的,它通过训练使人掌握一种或几种专门的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技能教育只是一种载体,提高人的素质才是核心。
总体来说,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各类实践活动已经比以往丰富了很多,但仍有创新的空间。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
强化教育引导督促。素质教育不是局部的教学手段调整,而是一个牵涉到转变教育思想,变革教育结构,更新教学手段的系统工程。同时,素质教育具有典型的隐含性和滞后性,其效果往往不明显或在短时期内很难看到。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是高等学校,但教育主管部门能够起到引导和督促作用。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通过辅以比较健全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督促、帮助高校把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做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应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把“传(下转第52页)
(上接第44页)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不仅体现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也体现在思想道德的引导上。同时补充师资,完善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心理、人文、文艺等方面的专业教师。各高校应以培训进修、招收聘请等方式将短缺的师资补齐。
健全教育课程体系。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在整体优化、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原则下,对原有课程体系去粗取精、精简优化,并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崭新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修身课程、生活课程、隐性课程“四大板块”。学科课程,是以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为主的课程体系。修身课程,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性格、兴趣、人文素质等为主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德育、心理教育、法律、音乐、舞蹈、绘画、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课程。生活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生活能力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本生存、保健、消费、保险等课程。大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生活锻炼,基本生活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开设一些生活课程,无疑是必要的。隐性课程包括优雅舒适的校园环境,催人上进的良好班风校风,民主、和谐、宽容的人际关系,定期、不定期举办的各种丰富多彩而又富有积极意义的学生活动等。它们对大学生有着一种隐性影响,对其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心理辅导机构有两方面作用:一是进行障碍性辅导。帮助心理障碍者减轻或消除导致痛苦的各种心理因素和异常原因;或是帮助咨询者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和困扰,消除和减少消极心理现象,保持心理健康。二是进行发展性辅导,帮助咨询者挖掘心理潜能,发扬自身的优良品质,改善认识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适应能力,从而使其个性日臻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陆续设立了心理辅导机构,心理辅导活动出现了良好势头,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一些高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名不副实”,有的甚至只是在原来办公室的门口多挂了一个牌子而已,没有从心理辅导需要相对温馨、安静、完全、保护隐私等专业的角度去配套。因此,这方面的工作亟需加强。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责任编辑:丁和平
一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地与应试教育和专业教育对立起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主张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地追求和谐与均衡。应试教育则是一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模式。有人把应试教育等同于考试,认为要开展素质教育就应该取消考试。还有一种观点是把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在社会倡导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把专业教育简单等同于狭隘、知识面窄,过分跨大了素质教育的作用。
二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广博的知识基础,与现代通识教育论是一致的,两者都主张以广泛的学科知识形成学生宽广的视野。但素质教育不等同于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视知识面广为素质提升的必要条件;通识教育视知识面广泛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它属于传统教育思想范畴。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二者不能完全等同。然而,在实践中有些高校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等同于通识教育,把推行素质教育的标准确定为学生获取知识数量的多少。原本作为素质教育必要手段与途径的通识教育,现在被提升为目标,而对隐含在通识背后的思维品质、行为规范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却未给予应有的关注,甚至忽视。
三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指科学素质、人的价值、社会交往能力、服务社会和科学管理的教育。它是塑造灵魂、构筑精神世界和达成完美人格的教育。素质教育要达到人的素质和谐与均衡发展的目标,必须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二者真正融合。但是,人文素质教育不等于是素质教育的全部。素质教育的人文取向,并不是要将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等同起来,也不意味着以人文教育去排斥或反对科学教育。
四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应用技能教育。受社会上关于大学生“缺乏技能”、“不会动手”、“素质下降”等传言的影响,部分高校产生另一种认识: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应用技能教育。技能教育是以培养人掌握技能为最终目的,它通过训练使人掌握一种或几种专门的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技能教育只是一种载体,提高人的素质才是核心。
总体来说,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各类实践活动已经比以往丰富了很多,但仍有创新的空间。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
强化教育引导督促。素质教育不是局部的教学手段调整,而是一个牵涉到转变教育思想,变革教育结构,更新教学手段的系统工程。同时,素质教育具有典型的隐含性和滞后性,其效果往往不明显或在短时期内很难看到。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是高等学校,但教育主管部门能够起到引导和督促作用。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通过辅以比较健全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督促、帮助高校把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做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应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把“传(下转第52页)
(上接第44页)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不仅体现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也体现在思想道德的引导上。同时补充师资,完善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心理、人文、文艺等方面的专业教师。各高校应以培训进修、招收聘请等方式将短缺的师资补齐。
健全教育课程体系。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在整体优化、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原则下,对原有课程体系去粗取精、精简优化,并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崭新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修身课程、生活课程、隐性课程“四大板块”。学科课程,是以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为主的课程体系。修身课程,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性格、兴趣、人文素质等为主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德育、心理教育、法律、音乐、舞蹈、绘画、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课程。生活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生活能力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本生存、保健、消费、保险等课程。大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生活锻炼,基本生活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开设一些生活课程,无疑是必要的。隐性课程包括优雅舒适的校园环境,催人上进的良好班风校风,民主、和谐、宽容的人际关系,定期、不定期举办的各种丰富多彩而又富有积极意义的学生活动等。它们对大学生有着一种隐性影响,对其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心理辅导机构有两方面作用:一是进行障碍性辅导。帮助心理障碍者减轻或消除导致痛苦的各种心理因素和异常原因;或是帮助咨询者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和困扰,消除和减少消极心理现象,保持心理健康。二是进行发展性辅导,帮助咨询者挖掘心理潜能,发扬自身的优良品质,改善认识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适应能力,从而使其个性日臻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陆续设立了心理辅导机构,心理辅导活动出现了良好势头,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一些高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名不副实”,有的甚至只是在原来办公室的门口多挂了一个牌子而已,没有从心理辅导需要相对温馨、安静、完全、保护隐私等专业的角度去配套。因此,这方面的工作亟需加强。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责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