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情”未散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acz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是以叙述者的口吻来刻画人物、叙述事件的诗体。
   《琵琶行》这首诗歌内涵丰富,所叙述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人物感情丰富、性格鲜明。它借助恰当的艺术形式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内容,下面就叙事脉络展开具体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既是叙事的主干,也是人物活动的依托。《琵琶行》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前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但叙事富于详略虚实的变化,脉络分明,曲折生动。诗从秋夜送客写起,由“举酒欲饮无管弦”引出琵琶声和琵琶女,这些过程都写得比较简单。接着用一段音乐描写,共二十二句,把曲调的变化、弹奏的技巧、曲中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写得很详尽。之后又是简单的交代和过渡,只用四句诗说明音乐的效果和琵琶女放拨插弦、整顿衣裳的动作,便转到琵琶女叙述自己的身世。这一段又是二十二句,写得比较详细,特别是她在长安的欢乐生活,连细节都写出来了。接着又是诗人的自述,贬谪以前的长安生活只字不提,着重写谪居浔阳一年来的寂寞。在这一段话里,反复三次强调没有悦耳的音乐,其他细节则一概从略。在诗人这番话的感召下,琵琶女作了第二次演奏。关于这次演奏,诗人略写、虚写,只用一句“凄凄不似向前声”便交代了过去,随即结束全诗。
   二、音乐描写
   这首诗歌的音乐描写贯串全诗。从开头的“无管弦”到“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琴诉心声。
   乐曲的变化与琵琶女的情感起伏和身世的遭遇相照应。“转轴拨弦三两声”是琵琶女演奏前调弦校音的准备工作,此时已是“未成曲调先有情”。面对着陌生而又热心的客人,简单而又盛情的酒宴,琵琶女重操旧艺,昔日喧闹奢华的情景,刹那间重现于眼前,此时百感交集,心潮激荡的心情如同在她手下同时拨动的大小两根弦上所演奏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而“间关莺语花底滑”的乐曲犹如黄莺啁啾,甜润、悦耳、欢快、流畅,恰似琵琶女一生当中最亮丽动人的时光,此时琵琶女仿佛回到了从前。然而时光如流水,青春易逝,琵琶女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后,走投无路的她委身为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生活再次将她推向无情的深渊。琵琶女的心冷了,泪流干了,“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不正贴合琵琶女苦涩孤寂的心境吗?她卑贱的身份,凄惨的身世,以及她那沦落天涯之苦、之恨,面对陌生人,她该如何开口?这正是诗人笔下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从无声的低谷猛然间爆发出高亢激扬的乐曲,那是琵琶女在期待,在挣扎。然而在那样的社会里,琵琶女的命运犹如一匹美丽的绸缎,最终要被现实这只无形的魔爪撕得粉碎,那正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三、景物描写
   “江”“月”贯串全诗,创设了抒情意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营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借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抒发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象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诗歌首段六句交代了时间,一个枫叶红、荻花黃、瑟瑟秋风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浔阳江头,也就是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人物和事件,诗人给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伤感,何况又是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与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琵琶女的突然出现营造了恰当的氛围。
   四、情感描写
   在叙事的过程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那女子的同情,真挚而隽永。诗人很善于刻画对方的心理活动,并在刻画对方心理的同时流露自己的感情。如邀请琵琶女相见的几句:“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把一个女子的迟疑、腼腆、既难忍受独守空船的寂寞,又不便在夜间与陌生人相会的矛盾心情,十分细致地刻画出来。“暗”当理解为“轻声地”,一个“暗”字形象地写出了主客对琵琶女的尊重。又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这些叙述都是诗人对这女子的理解、体贴和同情。
   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中,借一个沦落天涯的琵琶女的可悲遭遇来抒发自己仕途失意的愤懑和慨叹。诗中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和凄凉身世,抒发了自己遭贬的悲愤感情。诗歌借用琵琶女因年老色衰而被弃,自己直言敢谏而遭贬鸣不平两件事,表现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其他文献
人生总在峰回路转的山头上跋涉,总在波峰浪谷的大海上前行,总在乍暖还寒的季节中迈进,总在冬去春来的岁月中向前。(“总”字的使用突出了更多的消极色彩)古人云:“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风雨总是很长很长,而彩虹却是瞬间一现,一切把人生看成花团锦簇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穿行这人生的风雨呢?   首先,我们必须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当命运的西风把人生的花朵摧残殆尽,当理想的天
期刊
入乎其内  浅谈《劝学》之艺术特色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现以《劝学》为例,浅谈其艺术特色。  (一)善用比喻,铺锦列绣  《劝学》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
期刊
文题呈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如下精辟论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段(境界)而能遽跻第三阶段者,文学亦然。   试以“生命的三境界”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
期刊
纵观华夏民族五千年璀璨历史,英雄们在其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点亮整个夜空。英雄精神就是奔流于华夏之路的巨流,经久不衰,亘古永恒。   英雄精神是流血不流淚的“硬核”,是英雄一生的行为准则,是高于生命的信仰,是中华民族的无私大爱,是伟大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脊梁。国难面前,英雄精神是挺身而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令人寒心的是,现在网络上的“段子手”恶意扭曲英雄形象、丑化英雄,想必九泉之下的英
期刊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这片广阔的蔚蓝的天空,将要染上黑色了。皎皎月光,点点星光,将要成为这天空唯一的亮色。  ——题记   深夜寂静,我习惯性地抬头望向天空,今晚的月亮真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仙”的名句,萦绕在我的耳畔。皎皎月光那么的美,那么的纯洁。   不由得想起那年中秋的月亮,那顿团圆饭,那人,那照片。   两個人并肩而坐,前面是一大桌子饭菜,一老一小……这个难忘的瞬间,就被定格在
期刊
千年前,韩愈在《师说》中这样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光明的奠基者与路途上的燃灯人,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培育未来人才这样的重任也应该由德优才高之人来肩负。   针对“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这件事,有人抨击这是人才的滥用,资源的浪费;但在我看来,任何一位高学历顶尖人才都不能因为他(她)步入教师行业而被贴上“大材小用”的标签。相反,广阔的中国大地上
期刊
近日,一篇题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在不少南京家长的朋友圈里刷屏,也引发网友热议。在文中,作者用焦虑的心情描述了南京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   学生减负之后,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强化自我学习的能力,如何在所谓的轻松快乐的学习中提升综合素养,包括家长、学校和教育部门都无所适从,这才是南京家长们所焦虑的核心所在。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减负之后,老师一句“你们的娃,你们在家自己努力吧”,让家长后背发麻!言下
期刊
事件概述   “中小学生减负”一直是受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关于何为减负、如何减负的问题,争论一直不断。近日,“南京减负令”传遍社交媒体,浙江“减负33条”也引来众多网友的吐槽。   “来啊,一起做学渣啊……”2019年10月27日,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引发网友热议。网文作者声情并茂地“描述”了南京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的效果:“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突击检查学
期刊
文题呈现  一个去世了的小说家在他未完成的小说中突出了这样一个主题:一幢巨大的世界房屋里,在思想上、文化上和兴趣爱好上不适当地分裂开来的人们,由于他们根本无法分散地生活,所以必须懂得以某种方式共处。  请阅读以上文字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思路引擎  作文材料带有明显的问题导向:人类该如何共处?写好这篇议论文,有以下几点可供大家借鉴:  1.化大为小。将“人类共处”的话题缩小为“人们
期刊
北岛曾有诗云:“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对于高尚的人而言,拥有崇高的品德往往是他们终生的追求和最高的荣誉。   高尚是什么?其实高尚的内涵很多。默默奉献是一种高尚,无私助人是一种高尚,追求独立、不依赖他人是一种高尚,在内心经历苦楚时还能微笑着为他人服务是一种高尚,爱岗敬业、见义勇为、主动让座、爱护环境……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可称为“高尚”。   胸前挂着“勿需让座”电子牌,被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