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开学典礼”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66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九、十月份,是各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有开学仪式或“开学典礼”吗?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正衣冠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一课。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幫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行拜师礼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据《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论语·述而》中已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净手净心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朱砂开智
  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其他文献
唐代有位叫裴谐的人,一日经过杜甫坟,情有所感,心有所动,挥笔写下了“名终埋不得,骨任朽何妨”的诗句。  人,总难免一死;骨,总难免要朽,但人的名声,却不会以人亡而亡,更难以骨朽而朽。这里的关键,在于人活着时的所为:是一心为己,或是尽心为人。  这里,且不说杜甫“光焰高万丈”的文章,非仅在于他“吐言贵珠玉”之精美,而主在于他“落笔回风霜”之气魄:能反映出社会现实,传递出人民愿望,表达出对人民之情。正
期刊
有一副对联『烟枪一支未闻炮声震天打得妻离子散锡纸一张不见火光冲天烧得家徒四壁』说的是鸦片广义而言毒品的危害绝大多数国人对鸦片战争那段历史都不会陌生传统意义上中国近代史之开端便包含着『禁毒』这一关键词催有识见的国人猛醒的自外当然是泰西之坚船利炮于内则是『东亚病夫』之愚昧贫弱近日『毒品』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看过了铺天盖地的关于现状的报道后让我们再回过头来以史为鉴吧
期刊
上古诸子散文诗之类,好读但不膏腴,像牛肉干,咬多了厚味满口,但牙齿累。《文选》里的东西尤其如此,《古诗十九首》算例外。越是近年出版的书越清淡,薄而好读,但偏滑,不厚润。我认识的人,都爱重读“三言”、《金瓶梅》、《牡丹亭》、《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以至于沈从文、汪曾祺、钱锺书、张爱玲诸位,无他,这些作品都聪明厚润不紧绷,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而且余香满口。  马三立老师曾说:“生书熟戏,
期刊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京城一个老和尚孤树上人,与他的高祖厚斋公时有往来。有一回,老和尚兴致勃勃地告诉厚斋公一件怪事,说自己有天夜里灯下诵经,忽闻窗外有声,似人来往,喝问为谁。窗外朗声回答说:“他们都是有人处诵经,您老是无人处诵经也。”可以想象,孤树上人转述野狐的这种评价,心里一定为自己的“高素质”暗暗自豪。不料,厚斋公却说:“您以此语告我,也就和那种‘有人处诵经’的和尚差不多了啊。”  
期刊
听过明末清初说书艺人柳敬事说书的人,大半印象深刻:顾开雍听他说宋江轶记一则,但觉“纵横撼动,声摇屋瓦,俯仰离合,皆出己意,使听者悲泣喜笑”;周容在虞山一连听了几天,古人古事宛然在目,“剑戟刀槊,钲鼓起伏,髑髅模糊,跳踯绕座,四壁阴风旋不已。予发肃然指,几欲下拜,不见敬亭”;吴梅村有一阕“沁园春”赠柳敬亭,说是“楚汉纵横,陈隋游戏,舌在荒唐一笑收。谁真假,笑儒生诳世,定本《春秋》!”王猷定听他说“景
期刊
鸦片传入中国的时间其实非常早,相传西汉时已有罂粟种子通过丝绸之路被引入中原。中国人种植罂粟的确凿记载则是在唐代,一首唐诗写道:“行过险栈出褒斜,出尽平川似到家。万里客愁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诗中的“米囊花”,便是罂粟花。不过,自汉唐以来,中国人只是将罂粟当成观赏性植物或中药材,直至晚清时期,罂粟才被制成可供吸食的大烟,并一下子泛滥开来。  史料记述说,“镶竹为管,或磁或银,挑烟于盒,如粒如丸,
期刊
【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以187字尽显汉语之精妙干净无一字多余无一字不妥实在令时下满口空话套话者汗颜且一览这——】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唐)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
期刊
《列子》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杨朱的邻居丢羊后,不但发动全家人去寻羊,而且还请求杨朱的童仆帮忙。杨朱纳闷:丢一只羊,何至于如此兴师动众?邻居道:因为路岔道多。忙活了一天,最终邻居同众人却无功而返。杨朱问其因,邻居回答:岔道中还有岔道。于是杨朱脸色忧愁,一整天不语。  故事讲到这儿,耐不住性子的“哲人们”便开始了不同的解读。譬如,笔者就从“岔路”联想到人生道路的选择,因为人生面临着诸多选择,而每一
期刊
《世说新语》载,石崇每邀客宴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美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按照宗白华先生的分析,魏晋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时期,魏晋人不仅把人心里面的美、高贵与圣洁的一面推到极端,而且也
期刊
雍正七年(1729),清廷首次颁布了禁烟令,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禁毒法令。该法令明確规定:  定兴贩鸦片者,照收买违禁货物例,枷号一月,发近边充军;私开鸦片烟馆引诱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众律,拟绞监候;为从,杖一百,流三千里;船户、地保、邻佑人等,俱杖一百,徒三年;兵役人等借端需索,计赃,照枉法律治罪;失察之汛口地方文武各官,并不行监察之海关监督,均交部严加议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