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汉字文化;识字写字;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9-0062-02
根据我国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识字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小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就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汉字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达成课标对识字写字教学目标。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汉字文化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1.于各种游戏活动中,快乐渗透汉字文化
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一味强调反复读、反复写,这种方法较为枯燥,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是会大打折扣。这时候就要求老师灵活变通,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渗透汉字文化于无形之中,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1)图画法
古人造字奥妙无穷,好多字都是先从图画而来的,一个字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例如,“日”就是“太阳”,画一个圈中间一个点,活脱脱一个太阳,后来渐渐演变成“日”字,多有意思呀。“月”也是一幅画,那一撇一竖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像一轮弯月。还有“川”,甲骨文、金文里面都是弯弯的流水的形状,让人一目了然,而“州”就是弯弯的流水中间有一个个小圆点,代表一小块一小块的陆地。瞧,汉字就是这么美妙!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如遇到类似的象形文字,就可以这样,把抽象的汉字还原成古代漢字,再还原成图画,引导学生了解古今汉字的变化,让孩子们从感性信息获取中而牢记了字形。
(2)故事法
中国的汉字不仅是一幅幅画,还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例如,一个“手”在一棵“木”上就是“采”;一个“人”靠在一棵“木”旁边歇歇脚,就是“休息”的“休”;一个“日”和一个“月”在一起就是“明亮”的“明”;有衣服穿,又有许多粮食吃,就是“富裕”的“裕”;我们觉得家里有妈妈特别安全,而妈妈是女的,宝盖头下面一个“女”就是“安”;而家里着火了就是“灾”……汉字真是太神奇了!一个字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有趣的世界!这样的识字教学充分地挖掘汉字本身的文化特性,诱导和激发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喜爱。孩子们就不是简单地认识了作为文字的符号,而是增强了对祖国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对新事物的积极探索的热情。
(3)猜谜法
很多汉字都有有趣的谜面,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编写。例如,教学“春”字就可出示字谜:三人同日去赏花。即把字形构造融入谜面,又暗合了百花盛开的春意,岂不巧妙?还有“佳”字可编谜语:一人站在两土边,一个劲儿值夸好。七人头上长了草,大家都比谁更美—花,等等。这些字形和字义都浅显易懂的谜语特别适合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到了高年级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学着编谜语。
2.于形近字的教学中,巧妙渗透汉字文化
其实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是我们的祖先造字时就赋予了它的表义性。我们在教学时就可大胆挖掘汉字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去感知去理解,识字效率必然显著提高。如,我们先从形近字入手,教学“坐”可以和“座”一起教。“坐”是会意字,下面一个“土”上面两个“人”其实就是古人席地而坐的样子。所以《文源》中解释:象二人对坐在土中之形。“坐”本为动词,后来又引申为名词,表示所坐的地方,即“座位”。如,《韩非子.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还引申为不采取行动或不从事劳动。如,坐吃山空、坐以待毙、坐享其成等。由于“坐”字后来产生了很多意义,所以人们就以“坐”为声符,再加形符“广”,造了“座”字表示“座位”的意思。“座”字是名词,专指“座位”。如,《王勃。滕王阁序》“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又如,成语“座无虚席”。
例如,“酒”与“洒”是两个特别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如何在教学中加以突破,让人一次就记牢呢?可先从“酒”字右边的“酉”部入手。酉,甲骨文在一个大缸中间加一横,表示缸里有液体、酒汁,像伸进酒坛、过滤酒糟的酒篓。酉的本义“酒坛”消失后,甲骨文再加“水”另造“酒”字代替,造字的本义是指酿在大缸里的酒。《说文解字》十四卷下,“酉部”“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从水从酉,酉亦声。酉代表八月,这个时节黍子成熟,可以酿制醇酒。所有与酒有关的字都采用“酉”作旁。了解了古人造“酒”字的来历后,可让孩子们动手写一写“酉”字的甲骨文,强调酒缸里那一横的妙用,孩子们一定能牢牢记住“酒”和“洒”的区别了。比如,同音字“工”与“公”的区别,在低年级的孩子看来还是有难度的。我认为也可从字形字义入手。工,象形字,先给孩子们出示“工”的甲骨文“ ”,上面是一个“丁”的形状,下面一个圈,哦那就是古代匠人做工的器具,下面有一个握手的圈。所以“工”就自然跟“工作”“做工”等有关了。而“公”是会意字。上面是“八”表示向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向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真有意思,把汉字的文化悄悄渗透到识字写字教学当中,怎能不让孩子们记得更牢记得更快进而记得更多呢?
3.于易错字的教学中,悄然渗透汉字文化
看上去简简单单的汉字符号,其实是隐含着无穷变化的。常常一个偏旁或者一个笔画发生一点细微的变化就是另外一个字了,而这一点细微的变化又赋予了汉字新的含义,所以每一个字都是有鲜明的个性的精灵。这不得不让你佩服我们祖先造字的智慧。然而我们现代人学习汉字的时候,往往不能掌握这些字,常常写错,我姑且把这类字归为“易错字”。
如,我前面提到的那个电视节目要求选手写“觊觎”两个字,出错的情况就比较多。有把“觊”写成“凯”的;有把“觊”左边笔画“竖提”写成“竖弯钩”的;有把“觎”’写成“愉”、“俞”的。这两个字乍一看似乎不好写,其实很简单,因为祖先造字是有规律可循的,汉字的神奇不仅在于它是图画、是故事,还在于它的“望文生义”和“望文生音”。这两个字是占汉字比重最多的“形声字”。我们要想办法让孩子们把握形声字的规律,就能降低犯错误的几率。如,“觊觎”两个字都有一个表义的形旁“见”,有“偷看”、“窥视”、眼红他人成果并非分的希望或企图获得之意。在教学中老师把这个词的意思,造字的字理跟孩子们讲透了,使用的时候就不至于混淆了。再如,教学“货物”的“货”字时,教师常提醒学生注意上面是“化”不是“代”,下面是“贝”最后一笔不能写“竖弯钩”。尽管一遍一遍强调,可是教学效果依旧欠佳。其实只要告诉学生这个字的字理含义:贝是古代的货币,人们“化”(花)掉“贝”,才能换来“货”,这样是不是既简单又有趣?再教其他的含有“贝”的字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找资料补充了解它的字理文化。好多的字是可以触类旁通的,特别占汉字百分之八十的形声字,同一形旁的多个汉字就可以一起教学,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汉字,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4.汉字文化的渗透,让写字教学更生动
我们的识字写字课堂的写字环节,老师们都能注意提醒学生写字的坐姿,提示把每个字写端正,但往往都流于形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写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同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让孩子们掌握汉字间架结构的变化,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谦和、礼让的文化精髓在汉字中的呈现。如汉字中大量的合体字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构成,而作为偏旁时这个字的写法和作为独体字时的写法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雨字头的“横折钩”变化为“横钩”,“提土旁”的最后一笔改为“提”,“木”字旁的“捺”改为“点”,“羽”字写在上面时下面的“钩”要隐藏,还有上面提到的“觊”字左边的“岂”的“竖弯钩”就要改为“竖提”“身躯”两字中的“躯”字中的“身”作为偏旁时那一撇就不能露出头等等。老师要告诉学生,合体字的部件就像是两个人,要和谐相处、紧密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还要互相谦让,并适当收敛锋芒,这样才能把最完美的结果展示出来。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下来的美德,在造字结构中有了充分的体现。
5.汉字文化的渗透,让民族情感更浓烈
在识字写字的教学中,汉字文化的悄然渗透,会让孩子们从祖国的汉字中感受到每个汉字的魅力,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因为每个汉字都是一种伟大的创造,会引领大家与它对话,吸引我们去挖掘它背后的渊源。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汉字的产生还有历史典故,如,秦王嬴政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定国号“秦”的故事;武则天想与日月同辉而造了汉字“曌”。孩子们在汉字学习中能读悟历史故事,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明骄傲,激起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各种字体的演变过程令人惊叹,而历代书法家留下的各种书法字体更是令人惊艳。可以适时开展一些书法欣赏课,让孩子们感受各个时期的书法家不同风格的作品,通过神奇的汉字跨越时空,与历代书法家进行对话,是多么让人振奋啊!大家似乎看到了写字入木三分的王羲之;勤学苦练写干十八缸水的王献之,因买不起纸而在芭蕉叶上練习书法的怀素,偶遇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石碑而呆在碑旁揣摩了三天三夜的欧阳询……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怎能不为我们悠久的历史所倾倒,为民族最独特的文字而由衷地折服呢!
总之,如果每堂课的识字、写字环节,老师都能够采用各种方法渗透汉字文化,让孩子走近会说话的汉字。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习惯,遇到生字时,就不是机械地记忆加反复抄写,而是能做到把汉字看活,仿佛它是精灵,是伙伴。因为它后面蕴含着生动的故事,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和精神。它会说话,告诉你它最初的样子;演变的过程;演变中发生的故事;有哪些丰富的含义等等。这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和愿望,还能引发思维,挖掘他们积极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更传承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我们何愁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2011
[2]汤国强.“座位”与“坐位”辨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1)
[3]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宋耀金.中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10(08)
[5]贾云霞.从汉字构字规律谈小学识字教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