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me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苏小学语文的天空从来都是星光灿烂、名师荟萃。斯霞、李吉林、于永正等是江苏小学语文教师的杰出代表。纵观小学语文教坛的著名特级教师,他们身上有什么?作为特级教师,他们有怎样的特质?这些特质是怎样炼成的的?高尚的师德、深刻的教育思想、鲜明的教学风格是他们区别于普通教师的职业素养,而勤于读书、躬于实践、善于思考与积累则是特级教师们成长的内在成因和基本条件。
  关键词:特级教师;成长;启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56—04
  “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大抵是我国古代对教师职业角色的最经典论断。而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它对未来的开放性与生成性,型塑它的就是时代的发展。语文教育虽说古老,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走过了100多年。上世纪的曲曲折折,直至改革开放以后,语文教育终于迎来了春天。在小学语文教育蹒跚前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时代型塑出了一个个温暖的身影,其中有一批就扎根在江苏这片土地上。
  一
  江苏小学语文的天空从来都是星光灿烂、名师荟萃的,而且在这些名师中间,总有几位傲立群芳,站在全国小语的制高点上。“苏派教学”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小语的“苏派”。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谱系大致可划分为四代:“文革”前十多年是第一代,代表人物当推斯霞、霍懋征、王兰老师等。其中斯霞老师以她的“随课文识字”,更以她的“童心母爱”,在全国小语界,也在全体教育者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头十年是第二代,代表人物首推李吉林老师。李老师的“情境教育诗篇”不光是对母语教学的卓越创造,而且在当代教育理论园地也堪为“教科书”。李吉林老师的成就再次证实,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锻铸成教育家!上世纪90年代是第三代,这是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务实精进的十年,教坛上可谓群星璀璨,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等一大批名师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新标杆。除了于永正在全国广受拥戴、占尽风流之外,张庆、朱家珑、袁浩等一批江苏小语教坛的领袖,在教材、教研等领域也是异军突起。21世纪的头十年自然就是第四代了。这是语文教学的黄金年代,课程改革的春风把小学语文教坛熏得如火如荼,一批中青年名师走到了台前,孙双金、窦桂梅、王崧舟、薛法根等名字开始为大家所熟知,而江苏的孙双金、薛法根分别以其深沉雄浑、睿智洒脱的教学风格,成为新一代名师的翘楚。这样的划分当然不可能绝对,事实上,一位真正的名师,其影响力往往超越时空,深深感召和激励着他们身后一代又一代教育新人的成长。
  “江山代有才人出”。江苏小语未来的10年、20年谁领风骚?心里的疑问还没说出口,代表“新生代名师”的祝禧、管建刚、魏星、潘文彬、王笑梅等等便已经悄然而至。
  二
  历数几代特级教师,不禁心生一问,究竟是些什么独特的品质让他们在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在不同时代的小语园地中绽放异彩?面前这本《特级教师思想录·小学语文卷》中也许隐藏着一些答案。“特级教师”是一个怎样的群体?教育部《特级教师评选规定》的“定义”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由此看来,这样一个群体,恐怕至少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师德的丰碑。道德、品格的崇高不仅是我们衡量一位教师,更是衡量一个人的精神标准。这一点从古而今已有太多的原创性阐述和衍生性表达,但这里可能还有一个价值排序的问题仍然值得一提。即“师德”对教师是一个必要含义,对于启人育人之师,道德、德行就应是教师资格准入的必要条件,因为以人为交往对象的事业如果道德出了问题最终祸害的是人是社会是国家是民族。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德行具有一票否决权。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人们对于教师职业的美好向往,而且教师群体也仍然有道德水平差异,但德行其实更应该是教师自己心中的“道德律令”(康德)。这一点,诸位前辈堪为楷模。
  斯霞是一座丰碑。她是一座大写的“人”的丰碑。作为一个人,斯霞一生坎坷,但从来没有向黑暗、向困难和挫折低头。她坚守自己的信仰,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学校,坚守自己的课堂。用94年的时间长度,用堪称“伟大”的高度和宽度,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她是一座人民教师杰出代表的丰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钟爱教育,关爱孩子,酷爱语文,热爱教学,语文教学成为她基本的生活方式和深刻而美好的生命体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实践,在识字教学领域,她成为分散识字教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非常了不起的[2]。
  李吉林老师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不知疲倦地奋力前行,从情景教学法到情境教学论,再到情境教育论,她超越了学科教学的藩篱,发展出了一套旨在促进儿童生命整体发展的教育理论体系,其理念中流淌着中华民族“赞天地之化育”的血脉。
  张庆老师淳朴宽厚,他与苏教版教材编写团队一同打造了一套高质量的小学语文教材,让“苏教版”融入全国小语教材的主流。于漪老师认为这套教材“特色鲜明,体现了传统经验与现代意识的完美结合”。在《张庆文集》首发式上,柳斌先生说,张庆先生为母语教育研究献上了一个完整的样本,为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座师德师范的丰碑。
  王兰老师的和谐教育思想道出了语文教育的本真:语文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是师生共同的生活。她带着这样的理想,虚心学习、与时俱进。她探索出的汉语拼音教学经验具有广泛的影响。更为可贵的是,王兰老师将这些经验毫无保留地给予后学,近二十多年来,她大力培养教学新秀,门下弟子已逾四代,并且在她的指导下快速成长起来,使兰之幽香在小语界愈发香远。
  ……
  这些高尚的品德与他们的教育事业密不可分,不仅让他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给后辈同仁树立起了精神的标杆。
  思想的高地。这些特级教师关心教育现实且不安于现状,期望通过努力去改变。有教育理想才有可能去追求理想的教育。理想的意义不在于实现,而在于让人明了现实的困境,知道现实距离理想有多远,发现改进现实问题的可能空间,就好像柏拉图的完美政治虽说从未存在过,也几乎不可能存在,但它仍然是对任何真实的政治制度的一个严重的理论挑战[5]。因此,若想看到前方的道路,就必须“用心地抬起头”来。   对教育的深入思考使他们树立了可贵的教育信念。可以说,这也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群体。一名怀揣理想的教师必须同时勇于面对现实才具有的社会价值。所以仅仅提出教育理想还远远不够,不去实践或遇到挫折就放弃,理想就成了幻想。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可能就是对教育的信念。
  薄俊生老师坚信,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人的发展(于是他实践着他的发展性教学);管建刚老师坚信,作文教学中生活富于生成,文心重于文字,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发现重于观察(于是他开始他的“作文教学革命”);戚韵东老师坚信,应当让儿童以喜欢的心情来学语文,以语文的视界来学语文,以个性的呼唤来学语文,以陪伴的温度来学语文(于是她总是不停地问自己:“孩子们学语文快乐吗?”);潘文彬老师坚信,语文教学应当切实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语文的学习幸福地成长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于是他要求自己从教学的目标、内容、手段、组织形式到教学评价都要扎扎实实)……
  教育信念在长期的实践中有助于建构起各自的教育教学思想,形成一个个相对完善的体系,这种思想体系有几个特点:第一,靠近规律。规律是马克思所谓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阶梯,也是实现教育理想的依凭。《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所容纳的思想可谓占领了语文教育教学领域的高地,抓住了语文教育中的诸多重要规律。第二,由于坚信这些思想贴近规律,这些思想者虽然也随着认识的深入不断调整和丰富完善,但核心思想被坚守了下来,不随风摆动,由教育信念凝固为学术定力。第三,对于这些思想的把握并非完全源自理论的论证,逻辑的推演,其中有很多是教学的直观把握。这体现的可能就是一种教育智慧。只有智慧才能让他们在如此复杂、割裂、无奈而又万分美好的教育现实中趟出一条路来。
  风格的境界。通常情况下,一位教师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历若干发展阶段。往往从模仿开始,甚至一举手一投足都向心中的“灯塔”靠拢,这其实是一种“见贤思齐”的意识,在模仿与思考中会逐步找到自己,过滤掉一些徒具形式的机械模仿,发现属于自己一片天空,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沉淀下一些东西,这些东西越积越厚,最终成为核心的、主要的理念与意识,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特色,步入风格之境界。这时候自己也成了被后生模仿的对象。这种“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就是教学风格。它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风格即是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孙双金的深沉雄浑,薛法根的清简洒脱,祝禧的文化气质……这些教学风格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几个转变:由局部向整体转变,具有教育教学的全局眼光是形成风格的必须,零敲碎打很难形成合力,搭好了观念的大框架,各个部分就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格局才能形成;由技术向艺术转变,如果对教学的感觉还停留在工艺加工的层面,教学就成了标准化的生产线,就不会用个性化的教学培养出个性化的学生;由自发向自觉转变,风格的形成往往不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混沌中前行时的自然积累,懵懂的教学往往是一种自发的感觉使然,但由于思想框架以及个人气质精神的整体影响,会产生一种聚拢之效,而风格一旦显山露水,又会在不经意间得到强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这样,风格就日趋成熟与稳定。
  三
  其实,无论师德、思想还是风格,所有的一切不仅需要想出来、说出来,更需要做出来,这个教师群体之所以能有今天让人敬佩的成绩,说到底还是“用思维反思现状,用行动改变现状”的过程与结果,“先做起来,并坚持做下去”非常重要。于是,认识到他们“有什么”以后,自然就该追问他们是如何获得这些品性与素质的。捧读书稿,我们不难发现,他们——
  勤于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一个常新的命题,它在逻辑上似乎已是不证自明了。在这里需要引起关注的是,我们常常将学习的眼光聚焦于特级教师的课堂,最多也就延伸到他们的备课(如文本的解读等),而忽视了他们潜心涵养的“诗外功夫”。其实,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更像是这些优秀教师“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而在此之前的熟读精思博览历练等才更具借鉴效仿的价值。
  李吉林老师每天读书不少于3小时;72岁的张庆老师至今对《论语》《老子》《易经》等国学经典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每天潜心阅读、笔耕不辍;薛法根老师即使在学校处理事务到半夜,回去后仍要再看两小时的书;孙双金老师则更有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结识苏霍姆林斯基,拜访巴班斯基,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话,与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交流,从而炼出自己的“十年功”……
  学习名师不妨从读书开始。当下,正如一些学者坦言,教师群体的读书可能成了问题,教师拒绝读书有一些主客观原因,比如缺少环境,缺少闲暇,缺少需要,所以或疲于事务,或迷于题海,或干脆游戏人生。需要明白,教师的认知结构必须是开放而不能是闭合的,保持开放的姿态才能避免教学工作的低水平重复,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儿童,这一切都绕不过读书。如果说现实确实存在着诸多阻碍,那么这些特级教师似乎已经找到了回旋的夹缝空间。也许我们可以说:能够找到多大的生存夹缝,你的教育理想就有多大的现实空间。
  躬于实践。如果教育理想需要仰望星空,那么脚踏实地就必须躬亲实践。《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中没有空想家,只有实践者。他们其中的很多人都在教坛上躬耕了十几年、几十年,斯霞、李吉林、王兰、袁浩、于永正老师等老一辈特级教师,更是付出了四五十载的岁月。八十多岁的王兰老师至今仍然坚持每天去学校“上班”,辛勤指导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于永正老师七十多岁仍然在课堂上为全国各地的老师垂范;新生代的青年才俊们更不必说,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做着一件事情——用实践去实现理想。
  情智语文、文化语文、简单语文、诗化语文、生命语文……他们抛出了很多这样的主张与理想。对此一些有识之士持审慎的批评态度,但我想,对那些改革者,特别是那些青年改革者的教育主张我们更应当投注的是关心与帮助。毕竟发现问题、提出主张对于教育研究是何等难得!毕竟勇于思想、躬于实践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何等珍贵!   善于反思。谈到教师专业发展似乎已经绕不开“反思”的问题。这个优秀的教师群体之所以能够在小语教学中体现出某种优势,就在于他们借助反思看到了“可以做得更好”的空间,这是反思的最大价值。
  我们提倡日常的教学反思,即一篇课文或一堂课教学结束后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利弊得失,从而让下一次变得更好。这样的反思当然需要,但是还不够。二十世纪的史学大师汤因比因其著作《历史研究》获得了至高的荣誉,其重要的价值之一就在于他拓展了史学研究最普遍的基本单位:“(空间上)从单个的民族国家扩展到文化或文明的范围”,“(时间上)从一国一邦的盛衰兴亡到整个文明体系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打破了“国别史”和“断代史”的研究方法。教师的反思似乎也有一个“反思单位”的问题。一是在反思的时间上,需要有一种“长时段”(借用布罗代尔的历史学概念的喻意的反思。也就是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反思自己走过的所有时光,甚至包括在历史长河中审视这段属于自己也属于语文教学的时间段的价值与意蕴,它的好处在于看到时代的优越与局限,给身在其中的自己以定位;二是在反思的空间上,包括课堂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乃至自己的整个教育理念。从教育教学到人生的成长与发展,都应当进入反思的视野,因为一个教师对人生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对教育的认识。书中这些特级教师无论持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观,他们往往隐含着一个共同的人本预设,那就是将师生关系视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反思不仅需要对象,还需要能够提供丰富意义的“反思背景”。因为背景的整体性可以让部分显现出更为全面的意义与价值。维特根斯坦说:“告诉我你怎样在寻找,我就告诉你,你寻找的其实是什么。”[12]反思方式往往决定着你的反思所得。
  课程产生于人类代际的更迭,它可以将前人业已熟悉的路径以经济高效的方式授予后人,从而让累进式的社会发展成为可能。于是,使每一代人的知识可以向后无限传承,形成可以让后继开拓者拾级而上的知识的阶梯,便成了课程的本然意义。
  课程如是,这本“思想录”大抵也如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特级教师评选规定[J].人民教育,1993(Z1).
  [2]杨九俊.斯霞的意义[J].江苏教育研究,2011(1).
  [3]周一贯.名师文化:小语界不落的彩虹——献给“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研究中心”[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9).
  [4]根据于漪老师在《张庆文集》首发式上的发言整理.
  [5]赵汀阳.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李如密.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J].上海教育科研,2002(4).
  [7]蔡海鹏.学“名师”与学书法[J].人民教育,2005(3—4).
  [8]吕赟.我们应该向名师学“内功”[J].教学与管理,2006(9).
  [9]朱永新.教师们为什么拒绝读书[J].天津教育,2007(9).
  [10]陈纳.地理与时间的碎片[J].读书,2011(7).
  [11]晁福林.论中国古史的氏族时代——应用长时段理论的一个考察[J].历史研究,2001(1).
  [12]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Remarks[M].Blackwell:1975.27,转引自赵汀阳.身与身外:儒家的一个未决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其他文献
超重和失重现象是一个典型的牛顿运动定律应用实例。高中课程标准对超重和失重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教学要求是“会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加速度方向向上即为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即为失重的规律”。高中物理必修1的教材中,是通过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对人在加速上升电梯中对地板的压力的讨论来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显然这样安排略显单薄,不利于学生对超重和失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仍然存在忽视学生本位的弊端,笔者所在学校在追求“生本”课堂中有所突破。本文正是该校小学语文追求“生本”课堂重建的实践与理性总结。该校语文教学在“生本”观念下,重新认定了教学质量观,构建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实践自然形成了教师课程意识的自我觉醒和教学行为的深刻变革。  关键词:儿童立场;“生本”课堂;课堂重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2006年至今,南京市百家湖小学一直追寻和实践着“本真”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他们立足“学生发展”,进一步聚焦课堂,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初步探索出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多支点探究教学模式”。在一路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他们有过困惑,有过挣扎,也收获了未曾预见的惊喜。而更让我们惊喜的是,这所学校真真切切地开始向“我教你学”的以教为主的课堂说不,切切实实地开始突破长期以来
语文课向来都被认为是最有风景的课堂。足不出户,能欣赏悦目的自然风光,如《九寨沟》、《黄果树瀑布》等;聆听最经典的风华雅乐及音乐背后的故事,如《二泉映月》、《音乐之都维也纳》等;游历奇妙瑰丽的神话传说,如《九色鹿》、《牛郎织女》之类;与令人敬仰的大师对话,接受心灵的洗礼,如《钱学森》、《海伦·凯勒》等……当这些生活与生命中或令人欣喜、或令人深思的对象以语文教材的形式出现在孩子们的课堂上时,作为语文教
摘要:教育为万众瞩目,人见人殊。王开东是才子型的语文老师,对教育一往情深,他看教育自有其独特的体悟,思想的锋芒与逼人的才气是《教育:突破重围》一书给予读者的强烈印象。  关键词:教育;凝望;锋芒;才气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6-0063-02    积数日之功,读完了王开东的《教育:突破重围》一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这
郭老师整整花了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将诗歌读、背了十三遍。这在公开课甚或常态课上几乎都是不可思议的行为。有意思的是,郭老师在这二十分钟中没有任何的“主题性”暗示,只是在重复着读、背的环节。  ……  为什么郭老师要这样上《沉重的时刻》?我想是因为文本本身的特点。当学生一次又一次朗读这首诗歌的时候,他们不由自主被文本所吸引,不由自主对文本产生疑惑,不由自主产生表达疑惑的欲望,所以郭老师选择了“消失”。回
科学的课堂就是把一个个秘密和规律揭示出来,然而由谁进行揭示?怎样进行揭示?学生对揭示过程的情绪和态度如何?正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所需要注意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围观尤春来老师《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实录,对科学的执教者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因为尤老师的课堂正是在知识的落成、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三方面的课程目标达成上作了一个标准的示范。让我们跟随尤老师的课堂去一探究竟。  一、在情境中发现和区分  怎样向五年
手风琴手指触键技巧的掌握,是学习手风琴音乐基础。在手风琴教学中引导学生依据触键声音的控制,模拟作品情感,在此基础上再灌注演奏者独特的感悟,使演奏者在表现作品时做到胸有成竹、手到情来,这是拉好手风琴的前提。就像一首很美的乐曲,虽然很多人都能拉,但只有赋予它一定的情感之后,才能将其中的美充分表现出来,掌握了正确的触键方法,就能手到情来。  一、细分触键时值。形成“七种触键”  手风琴触键时值的控制与变
一、回顾成长历程,激发感恩之情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孩子快乐成长的录像)看了录像,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小时候生活的幸福。  生2:我感受到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师:爸爸妈妈给了你哪些关爱呢?  生1:妈妈变着法给我做好吃的。  生2:我生病了,妈妈陪了我一晚上。  生3:爸爸带我去爬山,给我讲数学题。  ……  师:是啊,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开始,你的每
一、缘起  在四年级教学数学时,笔者曾给学生练习过一道“租船方案”题:王老师带着17名学生一起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6元,限乘4人;小船每条租金5元,限乘3人。如果你是王老师,准备怎样租船?哪种租船方法最合算?  当时学生还没有学习枚举的策略,这道题目是有挑战性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找到其中一种合理答案(用算式呈现);第二个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也能找到答案。笔者接着问学生: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