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立欣:我的体验全在这片土地

来源 :女友·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d520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到范立欣是在这些天来北京极难得的一个晴天,天又高又蓝,而他新的办公室竟在一个要穿过月亮拱门的公园里。
  他是吃了妈妈做的早餐之后来的,因为没时间在武汉陪妈妈,就偶尔把妈妈接到北京来,“其实是她在陪我”。这样的日子不可多得。大多数时候他在外地拍摄、走电影节、为影片上映做宣传……不久前,他刚刚从艾美奖的颁奖典礼回来,他执导的纪录片《归途列车》获得了这个中国观众很熟悉的奖项的最佳纪录片奖,而这仅仅是《归》首映以来获得的五十余个全球性奖项之一。
  采访中,范立欣偶尔接到工作电话,多数是在问他“怎么做”,他笑说这都是“因为独立制片没有钱导致的状况”,之前他的工作是“全包全揽式的”,现在他在一点点向一个专门的创作者转型,显然,还在过渡期。
  最近,范立欣的创作是帮美国的一个导演做一个关于世界人口的纪录片,有四个部分,美国、中国、非洲、印度,范立欣做中国的部分。
  在时间里淘金的工作
  和记者并排坐着聊了几分钟之后,范立欣要求“换个姿势坐”,“我的脖子不能歪,歪久了就疼,十分钟就疼得不得了”,除了颈椎的问题,范立欣说他还有“腰椎间盘突出”,年纪轻轻至此,全得“扛摄像机”所赐。十年前,学英文的范立欣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份在电视台做摄影师的工作,那时,为了修炼摄影圈中流行的不用三脚架的功夫,他曾经每天早到单位一个小时练习扛摄影机,并在一年后,终于成为台里扛机器最稳的人。“我喜欢自己扛着摄影机,即使是在做导演的时候。”范立欣说自己的经历时又一次说到“兴趣是第一个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
  第一次接触纪录片制作也是在电视台工作时,“当时我对纪录片还一无所知,有一天我的同事陈为军导演找到我,说他拍了一些东西,想做一个片子……后来我就和他一起做,做他的剪辑师,我当时什么也不会,就买了一本《剪辑学》,这么厚一本(比划),一边剪一边看,一边看一边剪,就那么折腾了十个月,剪出了一个《好死不如赖活着》。”最后,那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得了很多奖,那年范立欣24岁。
  关于影像最初的记忆和好奇是在六七岁的时候,那时候范立欣的爸爸在一所叫做“湖北省电影放映员学校”的中专做校长,他就在那所学校里长大,因为要训练放映员,学校里每天放电影,那个时候“电视还只有很少的几个台,VCD、DVD这些还根本没有普及”,他说:“所以我真是特别幸运,每天都有电影看。”最好的还是夏天,放露天电影,范立欣会跟着去帮忙的哥哥一起,看着他们“竖起两个杆,拉起一面白布”,就在篮球场上,小孩儿、学员、学校的家属席地而坐,逢到外国电影的时候,“一定两边都是人”……
  许多年后,范立欣决定自己拍电影,而且是纪录片——“纪录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真实感,当观众坐在影院里,看到大银幕上的影像是真实的,知道这个人确实是跟自己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那种感受和虚构的影像的力量是很不一样的……你会更强地感同身受,你和影像之间的联系会更强烈。”
  《归途列车》的拍摄周期有三年,每年至少有六个月的时间,剧组是和拍摄对象在一起的。“时间不能讨巧,没有捷径可走。”范立欣说,拍摄纪录片就是在时间中淘金,“时间是很有重量的东西,特别是当有人的命运埋藏在时间的流逝中时,时间就显得更加有重量。”“我们的素材350小时,分开来看都是特别普通、平常的东西……做的事也差不多,350小时有无数重复的东西,很单调。”“真正在成片中有用的东西,可能就是那么一点点……在淘时间里冲突是最强烈的,最能折射矛盾的那些点,那些折射人性中的矛盾的点,比如我们既想要自由,又想要安全感,这是天生的矛盾,在某个时间点这些会折射出来。”
  范立欣举了《归途列车》中少女张琴的例子,“她从未得到过父母足够的爱护,她最爱的人是她的外公外婆,他们的观念很老,而且年岁已高,在她将要成年的时候,世界观建立的时候,她会随时失去他们……这是多可怕的人生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要追求梦想、保有安全感,这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状态,我们的纪录片影像可以把这样的状态记录下来,然后告诉给观众。”范立欣说这是纪录片吸引他的地方,“我们在大海捞针,在时间中淘金,把人性的矛盾和挣扎淘出来。”
  一个软弱的双鱼座
  在剪辑人生中的第一部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时候,每天对着影像中的那一家人连续十个月,范立欣说当时自己十分投入,“有时候做梦都会梦到那一家人,我对他们是那么熟悉。”多年之后,范立欣已经在央视工作,一次和同事一起为CNN去到河南农村拍一个节目,来到了那个“非常熟悉的家庭”。范立欣见到那个最小的孩子,像久别重逢,“抱起孩子,情不自禁在他的脸上亲了一口”,结果他发现这个“朝夕相处”了十个月的孩子根本不认识自己,那一刻他的感受“有些无法形容”。
  那大概是范立欣第一次深刻体味到作为纪录片人的焦灼和矛盾,原来,他的工作身份和作为个体的自己之间被划上了一道鸿沟,他和拍摄对象之间的情感牵连是被镜头隔开的,因为纪录片制作者的身份,这种隔开是必然甚至是必须的。
  同样的困扰在《归途列车》的拍摄中再次出现,影片中张琴和她的爸爸在从广州回到老家后终于爆发了争吵,动手扭打了起来,“那一场冲突来得特别突然,我们其实都没预料到,我当时是在另外一个房间换灯泡,听到隔壁的房间吵起来了,我就赶紧从凳子上下来,”范立欣说,“当时第一反应是冲进去把他们分开。”范立欣被挡在门口的摄影师拦住了,这个时候他的脑子才开始反应过来——这是最重要的时刻。“我迟疑了,想着我不能不拍,但最后我还是走进去把他们分开了,我们大概拍了三十秒钟。”
  范立欣觉得自己总体上是个“很软的人”。显然,做一个记录者有时需要你看上去很强硬,甚至冷酷。范立欣提到那幅著名的新闻照片:一个就要饿毙的苏丹女童跌倒在画面前方,身后不远处一只秃鹫等在那里。凯文·卡特因为这幅作品获得了他毕生的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人们因为看到这幅照片,开始了对非洲儿童的大规模援助,但摄影师也因这幅照片饱受争议:为什么不去赶走那只秃鹫,而是停下来拍照?“你的第一个身份(纪录片导演)需要你不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安全的位置上,不是一个道德安全点,你一定要去冒险,有勇气去牺牲自己,这种牺牲,比搭火车、扛摄影机难一百倍。你要做一个‘坏人’,而你又不能是一个坏人。”   要在中国拍片,要让更多人看到
  范立欣担任制片人之一的影片《千锤百炼》获得了2012年金马奖的最佳纪录长片奖,这部影片也将在今年夏天于内地公映。“有宣传公司主动找到我们,说愿意免费帮忙做宣传。”《千锤百炼》能吸引到宣传公司的注意,范立欣觉得这是他的“一城一映”的一个小胜利。
  所谓“一城一映”,是范立欣通过《归途列车》尝试起来的:在全国寻找城市,每一个城市找一个影院的一个小厅,在上映期内每周的一个固定时间放映《归途列车》。“当时想把《归途列车》发行,但是所有的发行商都跟我说,今天的电影观众不会为纪录片埋单的,不会有人想在电影院看(纪录片)。”即使想法一出即碰壁,范立欣却说自己无论如何“不信这个邪”,“《归途列车》在北美有43万美金的票房,在中国为什么连大银幕的边都沾不到?”他决定想一个办法,让自己的纪录片能够上大银幕。后来,这个办法就是一城一映,在豆瓣独立影评人水怪的帮助下,找到了全国十几个城市电影放映沙龙的组织者,再由这些组织者去帮忙联系当地一个气质合适的电影院……最终,在全国找到了大概二十几家这样的影院。
  《归途列车》全部的宣传成本是来自圣丹斯电影节(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独立制片电影节,好莱坞的重要的“人力资源库”)提供的一万美金。没有再多的宣传经费,范立欣“一个人拉着箱子,拿着海报、X展架。一个人十天跑了十个城市,每天睡三个小时”。
  “我们用一种个体的螳臂当车的方法来推动纪录片上大银幕。我觉得我们是成功了,虽然没有太多票房,但是,至少给纪录片一个希望,纪录片也可以上大银幕。”
  “我也在想将国外的艺术电影放映方式移植到中国,其实,在中国,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养活四五家艺术影院是没有问题的,在百老汇(艺术影院)一些很小众的片子经常有很好的上座率。在其他城市,艺术电影同样有观众。”范立欣说,他希望自己的影片被更多人看到,“因为我拍纪录片不是为了自high,它不是我一个人的,那么多人花几年的时间陪着我拍,那么多的金钱投入。”虽然《归途列车》的拍摄最终采用融资的方式,不必考虑收回成本,但在之前寻找投资的过程同样充满波折,“没有钱就只能喊来朋友和兄弟帮忙”,《归途列车》的摄影师孙少光是范立欣在电视台工作时的同事,而录音室范立明则是他的亲哥哥。
  范立欣六年前移民加拿大,之后加入Eye Steel Film纪录片制作公司,但这种合作更像宽松的名义上的合作,大多数时间里范立欣依旧在中国生活、工作,“真正待在那里的时间不到一年”。即使这样,作品的获奖让范立欣在北美电影界赢得了声望。有一次,在导演工会奖的红地毯上,一个华人记者叫住范立欣,询问他是否是中国人,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对方告诉他,自己在这个地毯上拍了二十多年了,这是他第二次见到中国人,第一个人是导演李安。
  很多人都认为,范立欣如果在北美发展自己的事业更合情理,也会更顺利。加拿大的同事会问:“范,你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北美的题材?”“我说,我在这里没有体验,没有那种切肤之痛的感觉。”范立欣说,自己力量的源泉是在这片土地上。
  编辑 姜颖慧
其他文献
采访对象:  梁子:独立摄影师,旅行家。(2013年5期《对话》栏目)  在最近的采访中,梁子老师的生动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之前见到的梁子老师的照片都很有女摄影师和旅行家的文艺范儿,可第一次跟梁子老师通电话约访的时候,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却是再爽利不过,让人觉得这是个擅长以快刀斩乱麻方式解决大小问题的人,可能也不太拘小节,或者有点粗心?  每次约见采访对象,我多半只会问好见面地址,即便很路痴
期刊
空降阿德莱德  计划去澳大利亚大约是在六年前,那时候爸爸的一个朋友移民到澳大利亚不久,在他的“早去早发展”观念影响下,爸爸开始盘算着把我送到澳大利亚。那时候我刚升入初三,“未来”这个词在我的脑海里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意识和概念,我只知道家里愿意花大手笔让我出国,我就得像出征的战士一样,在未来的某一天,凯旋而归。在这样的概念模糊和懵懂无知的状态下,初三一毕业,我就直奔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的首府之城——阿
期刊
华丽不羁  华丽金色印花的吊脖连身裙是参加宴会的不二选择,可是宴会不是天天有的,所以将它与狂野不羁的铆钉款牛仔衣搭配着出街吧!  休闲摩登  休闲的基本款卫衣哪能想到自己有一天和印花小短裙走到一起,竟也如此和谐,卫衣肩上的铆钉水钻功不可没!  针织皮质  宽松的针织毛衣mix皮质热裤,有点小性感又拉长身形,撞色的棒球帽加入后很有街头嘻哈dancer的感觉呢。  柔纱薄呢  轻薄呢子面料的廓形短裙,
期刊
都说女友M青梅竹马的邻家男孩是堪比吴彦祖的帅哥,她却毫无感觉,哪里帅了?实在是因为从小一起长大,对他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童年吸溜着鼻涕的小胖子身上,他后来再怎么内外兼修变儒雅学绅士,在她心里总能迅速打回原形,仿佛看见闺蜜PS过度的婚纱照一般。  你对一个人的刻板印象,就那么深深地存在于脑海里,根深蒂固无法推翻。办公室洗手间马桶堵了某人修好了,下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时你还会想到他对不对?某次活动你在发饭票,
期刊
特别鸣谢:科学脱口秀www.sciencetalkshow.com  其实人类一直都在有意无意地和外星人say hello。  刀耕火种时代,人类用烽火传递信息,如果外星人眼神特别好,就可以在地球的夜晚时分,看到烽火从西安点到北京,非常壮观。  后来人类发明了无线电,电视、广播、手机,都是无线电传播的。这些信号即使你不想传到地球以外的地方去,也会泄露出去。电离层反射的是短波,除了短波以外的各种波—
期刊
求婚策划师,是最符合“达人”要求的,他们不用先“创业”,而是先利用自己的点子、能力、善良的感同心,来“成全别人”。我们从一个个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里,能看到他们对这个职业的坚定,也能看出究竟怎样的“达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求婚策划师,而且在他们自己眼里,身为策划师,做的却远不止是“策划”而已……  袁超  年龄:85后  入行时间:6年  认为这个职业最难的地方:  与客户的沟通,在仅有的聊天过程中了
期刊
America* 美国吃羊肉  美国人复活节的食品很有特点,多以羊肉和火腿为主。传说,有一次上帝为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之心,命令他把独生子以撒杀掉作祭品,亚伯拉罕万分痛苦,最后,他还是决定按上帝的旨意去做。就在他举刀砍向儿子的一瞬,上帝派天使阻止了他。亚伯拉罕便以一只公羊为祭献给了上帝。以后,用羊作祭品祭祀上帝就成了该节的习俗。  Vatican City* 梵蒂冈教皇弥撒  梵蒂冈(Stato d
期刊
1.如图,裁剪出各色布片;  2.剪出浅蓝和深蓝的海水波浪,用胶水黏合在白色的卡包外皮上;  3.缝合粉色章鱼和蓝色鲸鱼,在两层不织布中塞一点碎布会更饱满。然后在章鱼头顶缝上白色线绳;  4.把线绳另一端缝在鲸鱼上,用胶水把鲸鱼和一朵蓝色水花粘贴在封皮上;  5.把两片护封平置在封皮的左右两侧,缝合外边,塞入卡包芯;  6.一个清新海洋风的卡包登场啦!把白绳绕卡包一圈,搭在鲸鱼上,即可起到固定作用
期刊
唐艺昕真是古典美女,一副精巧的五官,看上去楚楚动人。第一部戏就出演大火的《甄嬛传》,再到星爷电影《西游降魔》里的花痴师妹,唐艺昕的“幸运”让人岂止艳羡。这个准90后(她生于89年)坐对面,一说三笑,却惜字如金,除非你狠命追问,只是兜兜转转,始终让人觉得难以靠近她的“内心”。但甜蜜像糖一样的外表早俘虏了人心,更致命的是她还自称和单纯敢爱的单盈盈相似度60%。而CUTE的私密问答,也可让你从中窥出她的
期刊
Paris  法国巴黎 人节的发源地  Jeronimo的朋友都喜欢叫他尼莫——《海底总动员》里小丑鱼的名字。尼莫出生在法国南部小镇利摩日,一个始建于公元前12世纪的古老城市,以珐琅、瓷器闻名,被称为法国的“景德镇”。随后,尼莫随父母去莱帕昂赫(Les Portes en Re)上学,整个城市都是白色的小屋和繁花盛开的小巷,坐落于一个美丽的岛屿上面。尼莫在巴黎读的大学,所修专业为建筑学,并取得了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