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简单之心叙写紫陌红尘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Pr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廖玉蕙的《在碧绿的夏色里》多取身边琐事为创作题材,深入俗世生活,展现出作家的民间关怀。廖玉蕙散文叫好又叫座的另一原因是真情,情深但有原则,常以女性的温柔与坚韧直面生活。《夏色里》的语言亦通俗晓畅,常用诙谐风趣之笔,又多从故事出发,写来轻松从容,读者读来亦津津有味。
  关键词:民间关怀 女性话语 故事叙述
  廖玉蕙是台湾著名的散文作家,著述丰富,已出版《闲情》《记在心上的事》《不信温柔唤不回》《曾经的美丽》《五十岁的公主》《大食人间烟火》《后来》《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等二十多本散文集,另有《走访捕蝶人——赴美与文学耕耘者对话》、《打开作家的瓶中稿——再访捕蝶人》《文学盛筵——谈阅读教写作》等各类文集,共计四十余本。《在碧绿的夏色里》是廖玉蕙的一本散文集,仍是与先生蔡全茂合作,廖玉蕙文,蔡全茂图,文字风趣晓畅,插图活色生香。
  一
  中国现代散文有“闲话”与“独语”两种传统,台湾散文也延续了这两种传统。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文坛上,与简等倾向于“独语”传统的作家相比,廖玉蕙显然是承续了“闲话”的传统。廖玉蕙的散文,正如厨川白村对英国随笔的介绍:“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吸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谈话。”{1}
  既然是“和好友任心谈话”,在话题的选择上自然无所限制,从国家大事到市井琐事无可不谈。《在碧绿的夏色里》分五辑,共收文三十二篇,选材也呈现出“杂”的特点,然而在一片繁花盛景之中,《夏色里》的选材也有明显的倾向性,那就是“小”。廖玉蕙一直从事大学教师的工作,积累多年的教育经验,认为“教学不能只青睐精英,总希望每位有心向学者,都能在课堂上得到照应”。这种为师的理念,已经透露出廖玉蕙身为精英知识分子,但并未囿于“精英”的宽广胸怀。《夏色里》也有星光熠熠的文坛盛景,但散文实在无须正襟危坐谈学术,廖玉蕙多从日常工作与交往入手,诸如与聂华苓的逛街购物和深夜交心这样的生活细节去见证这些文坛巨擘的真性情,让痖弦、王鼎钧、蔡文甫、白先勇、聂华苓、夏志清等这些在普通读者眼中遥远又神秘的“名人”不再只有模糊的想象,还原他们可敬又可亲的真实形象。
  《夏色里》大多文章还是作家身边发生的“小事”,或者母女往事,或者夫妻斗嘴,或者师生互动,或者邻里交往,充满市井生活气息。以《洗头与猪舌头的关系》一篇为例,讲的是“我”与美容院老板娘的故事,只是再平常不过的洗头、剪发,因为老边娘兼职副业推销各种物品,造成了“我”莫大的苦恼,并引发了一场攻防战。类似的事情相信很多读者都遇到过,共同的遭遇很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然后作家“自曝其短”,将她在处理此类事情上的“拙”毫无保留地都写进文中。“自曝其短”也是作家写作持民间立场的一种表现,不是以“精英”的眼光俯视芸芸众生拙劣的表演,而是以身在其中的一员,来讲述推销者的可怜与可恨、过于讲礼貌者在虚伪与真实之间的挣扎。结尾作家偶然发现的“口条”一词在两岸的不同释意,不经意间露出讽刺之意。《鸡兔同笼》亦取在脸书、高铁、电梯、计程车、电话、朋友家、研究室、按摩店、路途等最为频繁使用的交际工具或交流场所发生的琐碎小事,在“我”时而为“鸡”时而为“兔”的窘境与困境中,书写在并不泾渭分明的社会结构中的人与人的相处。《有关清扫的问题》选的是日常清扫工作的题材,因为外务繁重,“我们”先后请了三位清洁妇到家里帮忙工作,而看似简单的雇佣关系也生出复杂的人情揪扯。“我”与工作敬业、性格沉默有礼的吴太太颇为投契,工作关系结束后仍念念不忘;而话多又好提问与指教的W,则在清洁工作之外严重干扰了“我”的正常生活,“我”也再次暴露出人际交往上过于柔和的“拙”处。两相对比,我与吴太太浅淡而温馨的情谊更加弥足珍贵。
  廖玉蕙并不以社会批判著称,她态度相对温和,但从不远离生活。《夏色里》或许没有国家大事的针砭臧否,却有热闹丰富的俗世生活,有市井小人物的故事。其中F的故事尤其为感人。F是廖玉蕙的远亲与学生,性格拘谨羞涩,然而十分有才华,却又被困于母亲与自己的病痛,与廖玉蕙的通信中字字都是无尽的挣扎,又透露出她努力乐观生活的坚持。这就是小人物真实的人生吧。廖玉蕙“笔下汇聚许多人的前尘旧事”{2},总是以她的深情关怀俗世生活,或讽或赞,用细节展现活色生香的民间景象。
  二
  对随笔来说,“比什么都紧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个人底人格的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3}。廖玉蕙散文之所以叫好又叫座,她的民间关怀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她的真性情。
  在廖玉蕙的文字中,她曾经也是敏感内向的惨绿少女,然而经过时间的磨炼与积淀,她已经从封闭的个人世界走进人群,虽性情迷糊,缺乏纪律性,但是爱热闹,喜欢笑,笑起来眉眼弯弯,极富感染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对生活一直保持童稚之心。廖玉蕙自言人格影响她从事创作时选择了散文这一文类,其实她也将她的真性情放在了散文创作里,文如其人在廖玉蕙这里收获了一个典型的例证。正如陈芳明为散文集所作的序《她的退休与未休》中所言:“廖玉蕙散文动人的地方,不在于文字技巧的华丽,而是以真情牵动读者的心灵。”{4}
  《夏色里》虽然选材繁杂,但一以贯之的仍是廖玉蕙几十年不曾减少的对生活的热情。而以真情写作,廖玉蕙作为女作家的身份优势也得以极大体现。廖玉蕙并非传统旧式女性,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身兼教师与作家双重身份的现代女性,她也有明确的现代女性意识,但是她并不激进,态度温和但有原则,或深情,或幽默,或犀利,或坚强,或娇憨,直面生活中的阳光与黑暗。
  文集开篇《一株拒绝开花的樱》是对逝去母亲的怀念,深情难掩,直至感动了那株母亲生前就一直拒绝开花的樱树。文中配图是两株花树,分别代表外曾祖母与外曾孙女的樱花与粉扑花两两相望,生命的传承不绝。《生命中最严寒的冬天》与《天上一颗星星也无》两篇亦是怀念母亲,在女儿的回忆中一位不断鞭策女儿上进的强悍母亲跃然纸上。《没有珊瑚的珊瑚婚》是为三十五周年的珊瑚婚而作,廖玉蕙从要不要一起送女儿搭车这件日常小事开始,讲夫妻两人要不要各做各事的辩论,讲生病时让妻子冒雨买姜以体会自己平时的辛劳,虽然爱情已然“在难以察觉的细微处退位”,但是夫妻两人互相照顾与扶持,在摩擦中不断调整相处模式,各自贡献所长维系家庭和乐。而被选为了书名的《在碧绿的夏色里》这一篇,字里行间都是深厚的师生情谊。廖玉蕙从教多年,一直都以她的“温暖和正面能量”帮助与鼓舞着学生,一张卡片,一双新拖鞋,都体现着学生的敬与爱。   《背叛?还是挑战?》等多篇文章是回忆廖玉蕙自己的人生旅程,考学失利的痛苦彷徨与日后努力的艰辛充实,终于翻转人生。《人生不相见》写的则是她与年少时恋人的再次重逢。失败的恋情曾经让他们的人生遭受凄风苦雨,本以为两人背着各自的另一半单独见面是禁忌,其实经过时间的沉淀后,两人都已放下当年的感情,都同意他们人生由衰转顺的关键,在于他们拿到了最好的一张王牌——各自的另一半。爱情或许已经逝去,人生却更加丰厚,担得起那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廖玉蕙从不吝于展露她的深情,情深却并不软弱,而是以女性的柔软包容生活的棱角,孕育出最美丽的珍珠。
  三
  廖玉蕙的创作理念与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写作一本流畅自然、意味深远,又可以让大部分喜爱文学的人看懂、看得进去的散文,一直是我‘文学理由’的初步实践”。“希望写出来的作品至少能引发共鸣,其次能感动人心,若能对人心有所丰富或提升则是所至祷。”{5}
  深入俗世生活,取身边琐事为创作题材,又敢于“自曝其短”,都是“引发共鸣”的良策,加之真情涌动,必能“感动人心”,继而丰富灵魂。除此之外,廖玉蕙的文字也十分生动,富有感染力。廖玉蕙的文字并不华丽,也不幽微,走的是明白晓畅一路。浅显通俗的文字极容易流于枯燥乏味,《夏色里》多由故事出发,又用诙谐风趣之笔,写来轻松从容,读者读来亦津津有味。
  也许与廖玉蕙身为教师又非常擅长演讲有关,她的文字虽浅显但却生动而有活力,没有阅读障碍,又不至于平淡如水,与她“看懂、看得进去”的理念保持一致。廖玉蕙也会根据需要适时转换笔墨,诸如用深情的文字表达女儿痛失母亲的伤悲,在讲述夫妻之情时则又展露出幽默的才能。语言风趣,一直是廖玉蕙文字生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像是《鱼儿鱼儿水中游》,作者写他们将几只病愈的鱼送回池子时用了这样一句话:“于是,就在月亮的迷蒙光晕笼罩下,我们战战兢兢护送几只鱼儿返回它们的故居。”先强调了月色,又用了“战战兢兢”“护送”“故居”这样的“大词”来形容这样一件“小事”,其中的反差读来有趣,又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
  《夏色里》能够实现“看得进去”的阅读效果,还在于很少纯抒情或说理的文字,替而代之大量而丰富的故事。廖玉蕙十分善于观察生活,也擅长讲故事,总是能借助生活中具体的人事形象地表达情或理。诸如《速度》一篇,取的是某日到乡下邮局办事这样惯常的生活小事,廖玉蕙却看到了其中的“故事”。城市人“她”在某日闯入慢悠悠的乡下邮局,对行员与办事民众之间为了大小写的“五”与填错单子这种小事废话连篇非常不满,对他们没效率的悠闲聊天十分愤怒。然而等终于轮到“她”时,行员女孩仍旧没有迅速地为她办理业务,笑脸夸赞其皮肤好这种无关的事情,“她”却立刻转怒为喜开始切磋保养之道。廖玉蕙用风趣的笔墨讲述小小一则故事,描绘“她”心理的微妙转变,将对效率与人情关系的思考暗藏其中,也是借此反思城市与乡村的生活差异与价值错位。
  廖玉蕙倾心紫陌红尘的热闹繁华,创作上却秉持“简单”原则。台湾当代文坛百花齐放,文学思潮也已几经递嬗,廖玉蕙一直以赤诚的稚子之心凝目滚滚红尘,以晓畅生动的文字于细微处“为生活寻找一个说法”。《在碧绿的夏色里》是廖玉蕙为文坛贡献的又一株简单却意味深远的美丽花朵。
  {1}{3} 厨川白村著、鲁迅译:《出了象牙之塔》,北新书局1935年版,第7页,第7页。
  {2} 陈义芝:《推荐廖玉蕙》,见陈义芝主编《廖玉蕙精选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4} 陈芳明:《她的退休与未休》,见廖玉蕙《在碧绿的夏色里》,台北九歌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5} 廖玉蕙:《为生活寻找一个说法》,见廖玉蕙《在碧绿的夏色里》,台北九歌出版社2013年版,第14页。
  作 者:司方维,许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尝试性地从尧斯的接受美学和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的长篇小说《马丁·伊登》。主要借用期待视域、文本的召唤结构/隐在读者等几个概念,探讨了小说的期待视域和文本召唤结构,就读者在阅读该小说时的阅读体验和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行了探析,对该小说做一番重新解读。研究发现,该小说就是一部独特的“青蛙”变“王子”史,作者的独特技巧使得读者参与到作品中去,阅读时获得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并且指出
期刊
摘 要:残雪早期小说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在创作中作者对“理想”的态度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就“理想”而言,它在残雪的小说中经历了从肯定到怀疑,又从怀疑走向否定的过程。这一态度应该被给予中肯的评价。  关键词:理想 肯定 怀疑 否定  残雪的早期创作一直关注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在创作中作者对“理想”的态度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就“理想”而言,它在残雪的小说中经历了从肯定到怀疑,又从怀疑走向否定的过程。  
期刊
摘 要:萧红,一个自由而深刻的女作家。萧红以她独特的个人魅力征服了万千读者。近年来,萧红研究持续升温,研究也呈多元化趋势。而儿童视角是最能体现萧红艺术个性的一种叙事策略,童年生活的体验对她一生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儿童视角”来展示“真”、还原“善”、讴歌“美”的。这种纯粹的童心给予读者强大的感染力,童言无忌也唤起读者对童趣的向往和追求,并通过回忆童年生活还原事物的本真面貌,进而深
期刊
摘 要:艾米莉·勃朗特(1818-48)是英国19世纪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她可称为一个反基督的斗士,主要表现在:对基督教教义里“永恒惩罚”的谴责;对传统的天堂和地狱的抛弃;对人性以及上帝的整个创造持悲观甚至悲痛的态度。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 反基督 永恒惩罚 天堂和地狱  作为西方文明的两大主要传统之一和西方人赖以生存的主要价值规范,基督教遭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批判,反基督也成为很多作家表达的
期刊
摘 要:《比风来的早》是葛水平最为典型的一部有关权力叙事的中篇小说。为了获得权力,吴玉亭把自己的一生交给权力,权力牢牢地裹挟了他,使他不仅不得自由,不得满足,甚至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继续,对权力的觊觎和角逐是吴玉亭生命的全部内容。权力也剥蚀了吴玉亭和陈小苗之间纯真的爱情,让吴玉亭的爱情变得既尴尬又痛苦。告别权力后的吴玉亭重新找回了自我,不仅重操自己真正喜欢的文艺创作,也收获了他长久以来想要而又不敢要
期刊
摘 要:《丢失的长命锁》是李锐早年创作的作品,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就以“丢失的长命锁”命名。这篇小说可视为一篇成长小说,“长命锁”的存在与否是小说主人公成长与否的关键性标志。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李锐与主人公长锁自始至终地进行对话,二者在交流互动中携手走向人生的蜕变。《丢失的长命锁》保持了李锐早期的“天真”之气,但又与后期的“冷峻”风格有所勾连。通过对该小说的文本细读,可以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李锐的小说创作
期刊
摘 要:《越界的格兰迪森》是非洲裔小说家查尔斯·W·切斯纳特的代表性作品,小说主人公格兰迪森通过伪装带领家人获得了人身自由。这种伪装表现出的军事战略思想与中国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中的“假痴不颠”和“苦肉计”等计策不谋而合。通过这两个计策的有效应用,格兰迪森实现了在美国奴隶制文化中的成功逃脱,从而颠覆了黑人刻板形象。  关键词:《越界的格兰迪森》 黑人刻板形象 《三十六计》 假痴不颠 苦肉计  查尔
期刊
摘 要:岛崎藤村的《破戒》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学界和评论界的瞩目,中日众多文学评论从其文学、自然主义、部落问题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将选取不同视角,从作品中设定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婚姻(感情)出发,将七组夫妇(恋人)分为三种类型:忍耐型、平凡型和精神型,分析各种不同的婚姻形态,从而折射出时代背景明治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新旧并存的时代,女性的自我权利意识尚未完全普及,自由恋爱等先进
期刊
摘 要:在张爱玲的笔下,那一类精明自私、老于世故的女性身上常常显现出焦虑甚至歇斯底里的精神症状,精神分析学家霍尼理论中的“神经质性格”正可以解释这种性格特征,本文通过对张爱玲笔下这类女性人物的分析,挖掘其“神经质”性格的成因,并进而剖析张爱玲自身性格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 女性形象 霍尼 “神经质性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无论其人还是其文,都是一道最为奇特的风景。她的文
期刊
摘 要:同一时期,同一诗人,同一境遇下创作出的两首渔父诗,会因分别融入佛家与道家两种元素,而产生相异的美学效果。本文将以柳宗元的两首渔父诗为例,浅析佛道元素为渔父诗带来的不同的美学效果。  关键词:渔父 柳宗元 佛家 道家 美学  《江雪》和《渔翁》同是渔父诗,同是柳宗元任永州司马时期所作,但由于诗人使用了佛道两种不同的元素,两首同一诗人笔下同一题材的诗作产生了相异的美学效果。  一、两首渔父诗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