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不少学生抱怨高中地理难学、不容易学会,细究原因,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学手段落后,教师不注重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理念陈旧,教学方法无趣,造成了学生内心深处排斥地理,掌握地理教学知识费时费劲;另一部分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差异性,认为学地理难学,也认为学地理没用,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新课标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新的要求,需要重新定位,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和教学技能,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研究新形势下的多样化学习思维和模式,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一、设置教学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课程目标又分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两种。教师通过预期的设计要让学生明白通过教学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教案中要花功夫,整个学习的流程、活动的设计、数据的应用、信息的播放、问题的设置等都要经过思考,明确编写的目的性。在讲授下节课前,可先将学习目标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的预习中先了解,在课堂讲授后可以检查学习目标,这样的导向性学习和总结性小结可让学生在学习中也能有的放矢。学案中给出的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可设置悬念、布置问题、捕捉生活常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现实,影音播放、动画模拟等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活动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在教学中可借助地理模型、地球仪、地理挂图等直观教具,尤其可借助投影、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地理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时,可以播放《汶川大地震》纪实片段,从地震灾情、地震抢险、地震救援、地震赈灾几个大层面,点面线体“四位一体”结合,配以音乐与声情并茂的解说,营造浓郁的氛围。相信学生看完片段后不少人已经泪流满面,在这种情况下导入课程,相信学生能大大地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进而再教学生地震的逃生技能,相信这样的课程会让学生终身难忘。
三、转变思维模式,提高认知能力
转变教学思维,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接受不同的模式训练,也可以尝试多样化教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多样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的转变,可以大大地深化学习的层次,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头脑共识也能很好地展示课程内容,融学习、娱乐、引导、激发为一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发动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课程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请各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各自搜集到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图片、资料、影像,并要求各小组依据收集的材料,反映存在的环境问题,指出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危害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该环境问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同时,也可以运用一点时间展开讨论,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各抒己见。当然,人类面临的问题中还将涉及到很多,比如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的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及其对策,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化污染等诸多的环境及污染整治问题等,此外还有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等问题。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讨论,大大激发了自身的潜能和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师生的互动教学、同学之间的讨论进一步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认知感悟能力。
四、注重延伸教学,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教学、创新学习也是新课程对地理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知识,并不断提高,同时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另外,在教学中,要注重延伸性教学,尽可能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道理让学生明白,尽量收集一些时事热点和生活中的地理小窍门,收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进行突破性教学;同时也要强化教师对知识内容进行再次探索,达到“点、线、面、体”的统一,以便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讲授“资源中矿产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规律”这样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时,要单单照本宣科是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散思维,综合概括,并合理利用一些多媒体信息让学生开阔眼界,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演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课余时间,要注重信息的收集和课堂的回顾总结,定期回头看,并强化自己的感悟学习,及时总结经验,并第一时间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给予改进;同时要注重同学生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可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适量增加有难度的学习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五、开展第二课堂,强化社会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成立课外活动小组,针对性地布置课外作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把学生带出校园到临近的工厂参观,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讲授《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时,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入手,事先按不同任务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观测一天内沙子和水在早、中、晚三个时段的气温,通过仔细观察沙子和水的温差变化,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为教学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设下铺垫,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总之,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有效性教学要求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遵循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融入多学科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学科的思维进行创新性学习,相信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真正让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
一、设置教学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课程目标又分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两种。教师通过预期的设计要让学生明白通过教学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教案中要花功夫,整个学习的流程、活动的设计、数据的应用、信息的播放、问题的设置等都要经过思考,明确编写的目的性。在讲授下节课前,可先将学习目标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的预习中先了解,在课堂讲授后可以检查学习目标,这样的导向性学习和总结性小结可让学生在学习中也能有的放矢。学案中给出的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可设置悬念、布置问题、捕捉生活常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现实,影音播放、动画模拟等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活动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在教学中可借助地理模型、地球仪、地理挂图等直观教具,尤其可借助投影、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地理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时,可以播放《汶川大地震》纪实片段,从地震灾情、地震抢险、地震救援、地震赈灾几个大层面,点面线体“四位一体”结合,配以音乐与声情并茂的解说,营造浓郁的氛围。相信学生看完片段后不少人已经泪流满面,在这种情况下导入课程,相信学生能大大地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进而再教学生地震的逃生技能,相信这样的课程会让学生终身难忘。
三、转变思维模式,提高认知能力
转变教学思维,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接受不同的模式训练,也可以尝试多样化教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多样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的转变,可以大大地深化学习的层次,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头脑共识也能很好地展示课程内容,融学习、娱乐、引导、激发为一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发动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课程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请各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各自搜集到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图片、资料、影像,并要求各小组依据收集的材料,反映存在的环境问题,指出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危害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该环境问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同时,也可以运用一点时间展开讨论,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各抒己见。当然,人类面临的问题中还将涉及到很多,比如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的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及其对策,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化污染等诸多的环境及污染整治问题等,此外还有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等问题。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讨论,大大激发了自身的潜能和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师生的互动教学、同学之间的讨论进一步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认知感悟能力。
四、注重延伸教学,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教学、创新学习也是新课程对地理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知识,并不断提高,同时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另外,在教学中,要注重延伸性教学,尽可能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道理让学生明白,尽量收集一些时事热点和生活中的地理小窍门,收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进行突破性教学;同时也要强化教师对知识内容进行再次探索,达到“点、线、面、体”的统一,以便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讲授“资源中矿产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规律”这样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时,要单单照本宣科是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散思维,综合概括,并合理利用一些多媒体信息让学生开阔眼界,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演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课余时间,要注重信息的收集和课堂的回顾总结,定期回头看,并强化自己的感悟学习,及时总结经验,并第一时间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给予改进;同时要注重同学生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可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适量增加有难度的学习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五、开展第二课堂,强化社会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成立课外活动小组,针对性地布置课外作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把学生带出校园到临近的工厂参观,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讲授《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时,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入手,事先按不同任务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观测一天内沙子和水在早、中、晚三个时段的气温,通过仔细观察沙子和水的温差变化,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为教学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设下铺垫,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总之,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有效性教学要求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遵循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融入多学科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学科的思维进行创新性学习,相信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真正让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