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强调思想政治课科学性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讲课艺术,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诱发和教育,并采用合适的教学评价方式,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就可激发和提高。
构建新的思想政治课课程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只重视社会功能无视个人发展的观念,从学生需要出发,才是培养自由幸福人的课程,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直接举措。
1.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就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以生活逻辑为主线,选择、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切实提升教学的人文性。
“以人为本”与“以育人为本”是统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本质上是德育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力求实现学生个体生活知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理想目标的社会化,实现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与国家意志和要求的统一。为此,教学要鲜明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思想政治的要求,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使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洞悉时政,增强使命感
每天晚自习前让学生观看《新闻联播》,这是拓宽学生政治视野的重要途径,课堂5分钟的热点时事讲评,也让学生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呼吸着世界的气息。对我国或是国际上的热点时事,我不但组织大家了解,更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分析和判断,锻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2011年,中国的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可以说,这成为我国从大国迈向强国之路所爆发的一束强冲击波,如何正确看待这一“强”呢?我在上课时就将这一热点转化为情境创设,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对情境进行分析。如用辩证法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从gdp总量而言,我国逐渐显现出了优势,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收入还不及日本的1/10,所以还不能称为强国;用经济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在集约型、内涵增长方面基础薄弱,在高端科技、核心技术、创新产业等方面还明显不足,因此发展还面临巨大的挑战;用文化知识剖析:真正的强国,不但在物质文明方面丰富,而且在精神文明方面显现出较高的水准。包括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社会和谐、诚信与凝聚力、公平与责任等方面的软实力,都是衡量“强”的重要元素,应当看到我国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我国要“强”,就需要各行各业的高端人才与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去冲击、去突破;就需要每位学生顺应这一必然的趋势,学以成才;就需要学生在思想境界的提升、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上付出艰难的努力,不断在认知、实践、体验、反思中改造内心世界,提升思想觉悟,磨砺道德品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时政常悉常析,不仅能让学生领悟新知识,更能让学生提高洞悉时政的眼力,增强使命感。
3.开辟“时事论坛”
高一高二每堂课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由学生自己准备和主持,要求运用所学经济学、哲学原理分析同学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东和平进程、三农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业观等。
4.质疑导思,激活思维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政治生活》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我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经济生活》中“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我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这样让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师则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5.借助学生意见,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民主集中制概念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如果与平常一样从解释概念入手,学生就肯定会似懂非懂。于是我事先布置了一道作业:“发扬民主,请以书面形式向××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体现集中,要求第二天由班长统一交给政治老师。”我非常认真地审阅每一份“提案”,其中有一份这样写:“××老师既讨好好同学,又讨好坏同学,这是我班同学的意见。”这使我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学生把成绩的好与坏当做划分好同学与坏同学的唯一标准,把老师的“培优转差”工作也误解为“讨好”。
老师既要关心尖子生的成长与成功,又要关心中层生、后进生的进步与成长;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养成。于是我把这份“意见”拿到班上进行辩论,成绩的好坏是否是划分好同学与坏同学的唯一标准?我们班暂时成绩差一点的同学是否都是“坏同学”?老师的“培优转差”工作是否为“讨好”?你希望老师如何做?马加爵是“好同学”还是“坏同学”?在辩论中成绩差的同学反应特别强烈,希望老师和同学不要对他们有成见,除了成绩差一点外,他们的心灵和表现并不坏,不要把他们都划入“坏同学”之列,他们有提高成绩的信心和决心;成绩好的同学表示要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好同学”的标准;成绩中等的同学也对老师的“培优转差”工作表示理解和支持,同时表示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构建新的思想政治课课程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只重视社会功能无视个人发展的观念,从学生需要出发,才是培养自由幸福人的课程,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直接举措。
1.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就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以生活逻辑为主线,选择、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切实提升教学的人文性。
“以人为本”与“以育人为本”是统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本质上是德育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力求实现学生个体生活知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理想目标的社会化,实现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与国家意志和要求的统一。为此,教学要鲜明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思想政治的要求,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使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洞悉时政,增强使命感
每天晚自习前让学生观看《新闻联播》,这是拓宽学生政治视野的重要途径,课堂5分钟的热点时事讲评,也让学生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呼吸着世界的气息。对我国或是国际上的热点时事,我不但组织大家了解,更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分析和判断,锻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2011年,中国的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可以说,这成为我国从大国迈向强国之路所爆发的一束强冲击波,如何正确看待这一“强”呢?我在上课时就将这一热点转化为情境创设,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对情境进行分析。如用辩证法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从gdp总量而言,我国逐渐显现出了优势,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收入还不及日本的1/10,所以还不能称为强国;用经济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在集约型、内涵增长方面基础薄弱,在高端科技、核心技术、创新产业等方面还明显不足,因此发展还面临巨大的挑战;用文化知识剖析:真正的强国,不但在物质文明方面丰富,而且在精神文明方面显现出较高的水准。包括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社会和谐、诚信与凝聚力、公平与责任等方面的软实力,都是衡量“强”的重要元素,应当看到我国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我国要“强”,就需要各行各业的高端人才与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去冲击、去突破;就需要每位学生顺应这一必然的趋势,学以成才;就需要学生在思想境界的提升、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上付出艰难的努力,不断在认知、实践、体验、反思中改造内心世界,提升思想觉悟,磨砺道德品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时政常悉常析,不仅能让学生领悟新知识,更能让学生提高洞悉时政的眼力,增强使命感。
3.开辟“时事论坛”
高一高二每堂课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由学生自己准备和主持,要求运用所学经济学、哲学原理分析同学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东和平进程、三农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业观等。
4.质疑导思,激活思维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政治生活》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我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经济生活》中“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我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这样让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师则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5.借助学生意见,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民主集中制概念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如果与平常一样从解释概念入手,学生就肯定会似懂非懂。于是我事先布置了一道作业:“发扬民主,请以书面形式向××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体现集中,要求第二天由班长统一交给政治老师。”我非常认真地审阅每一份“提案”,其中有一份这样写:“××老师既讨好好同学,又讨好坏同学,这是我班同学的意见。”这使我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学生把成绩的好与坏当做划分好同学与坏同学的唯一标准,把老师的“培优转差”工作也误解为“讨好”。
老师既要关心尖子生的成长与成功,又要关心中层生、后进生的进步与成长;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养成。于是我把这份“意见”拿到班上进行辩论,成绩的好坏是否是划分好同学与坏同学的唯一标准?我们班暂时成绩差一点的同学是否都是“坏同学”?老师的“培优转差”工作是否为“讨好”?你希望老师如何做?马加爵是“好同学”还是“坏同学”?在辩论中成绩差的同学反应特别强烈,希望老师和同学不要对他们有成见,除了成绩差一点外,他们的心灵和表现并不坏,不要把他们都划入“坏同学”之列,他们有提高成绩的信心和决心;成绩好的同学表示要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好同学”的标准;成绩中等的同学也对老师的“培优转差”工作表示理解和支持,同时表示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