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天白云,绿树碧草,红砖白墙,眼前的原隆村依然如诗如画。时隔3年,这是记者第二次来到原隆村。
贺兰山脚下的永宁县闽宁镇,是22年前习近平同志亲自提议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的生态移民点。20多年来,闽宁镇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昔日“干沙滩”已成为承载移民群众梦想与希望的“金沙滩”。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专程来到闽宁镇原隆村,亲切看望了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与乡亲们话家常、叙发展,留下了殷殷嘱托。
3年来,原隆村各族干部群众不负总书记深情厚望,一心思进,守望相助,用勤劳和汗水建设美丽新家园,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奔跑逐梦,唱响了铿锵奋进的新“四部曲”。
产业兴旺唱好“发展曲”
进入原隆村的扶贫产业园——宁夏青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红树莓生态产业园内,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园内花红叶绿,游客熙熙攘攘,有的在进行拓展训练,有的在采摘红树莓,有的在品尝大锅炖菜,很是热闹。
放下手中的活,40岁的副总经理路建花同记者聊了起来。“自从到了园区,我的工资从开始的每月2600元增长到5500元,孩子爸爸在这里当保安,每月收入4000元,全家老少五口人不愁吃不愁穿。”两年来,从服务员、库管、总管干到副总经理,村民路建花一路风雨,很有成就感。
“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我会好好干。”路建花对未来满怀憧憬。
如今,原隆村共有40多名村民成为红树莓生态产业园的员工,他们每年都有3万元的固定收入。
红树莓,已成为原隆村村民脱贫“金果果”。记者得知,园区流转2700亩土地,辐射原隆村761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500元,每年采摘期可解决周边600人就业,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红树莓生态产业园不仅成为原隆村、闽宁镇的特色产业,还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永宁县首批研学游基地、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闽宁协作示范基地、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自治区巾帼创业创新基地。
“跟着总书记来扶贫,重走总书记走过的路。”车秀珍,宁夏青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位已年逾花甲的老知青怀着对第二故乡的深情厚谊,正致力于将企业打造成为涵盖农业+文化旅游的田园综合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正在激情描绘基地和贫困户互惠共赢的新画卷。
只有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帮助群众拔掉穷根。早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之初,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扶贫协作要以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重点,以产业协作为基础,加大企业和社会力量扶贫协作的规模和力度。
为了让移民群众移得出、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近年来,闽宁镇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以“特色种养殖产业、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劳务及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产业”为主的四大优势特色产业格局,助推群众脱贫致富。原隆村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企业,在村内形成以酿酒葡萄、红树莓种植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肉牛集中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同时,积极发展劳务输出、设施农业,文化旅游业也初具雏形。特色产业已成为原隆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源头活水。
大棚之上,银光闪闪;大棚之内,蘑菇、西红柿、芦笋、西瓜、油桃、毛桃,长势喜人。位于原隆村的华盛绿能(宁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蔚为壮观。
一边养蚯蚓,一边种西瓜,华盛绿能“蚯蚓+西瓜”的种植模式可谓独辟蹊径。“蚯蚓吃过的粪种西瓜有肥力,蚯蚓、蚯蚓粪和西瓜都能卖个好价钱。”公司行政主管张东方告诉记者。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原隆村视察时强调,“当地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华盛绿能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将光伏与农业、光伏与创客紧密结合,棚上太阳能发电、棚下生态种养,打造光伏农业综合体平台、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光伏+科技+农业”的扶贫模式,使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有力地带动了原隆村农民脱贫致富。
“每天8点钟到棚里,干一天80元,年年都在这里打工,干活照顾家两不误。”在康乃馨大棚内“上班”的村民杨宁霞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村民景翠叶也兴奋地向记者透露:“我家承包了2个棚种香菇,每年种2茬下来能收入3万元,不光学到了技术,还增加了收入。”
“流转土地6300亩,年均土地租金收入近400万元;充分发挥村内和周边企业优势,年均务工人数达到3500人以上,年创劳务收入6000万元以上;新建设施农业温棚50栋,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100人;整合各类资金900余万元,村集体持股比例达到49%,与中科嘉业光伏企业开展股份制合作,年均实现发电收入150万元以上,年户均增收达700元以上,项目持续20年。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9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2万元,分别比移民之初增加了5000多元和50.4万元。”说起村里的产业致富账,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如数家珍。
“发展的需要倒逼我们思考和转型,要调整产业结构,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脱贫、致富、振兴,王升的脑海中已经规划好了新的发展蓝图。
崇德向善奏响“文明曲”
“以前村民随便倒垃圾、杂物乱堆乱放,现在不随意扔一个纸片片,家家房前屋后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谁看了都觉得很舒心。”王升指着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房屋说。
“人活脸树活皮,村容村貌就是大家的脸面。”在原隆村,主动维护环境卫生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好习惯。
“去年五一娶兒媳妇,花了不到10万元,娘家还陪了2万元。”在张彩霞家的小卖部,说起移风易俗带来的好处,这位老板娘满脸的喜悦。
没有彩礼带来的重负,张彩霞和丈夫在自家院子里又盖起了小卖部,一边经营生意一边带孙子,儿子儿媳在银川开起了麻辣烫店,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恩泽原隆,厚德为善。”几年来,村党支部坚持把“富口袋”与“富脑袋”紧密结合起来,加大民风宣传教育和感恩教育力度,制作了文化墙,制定了村规民约、村训、家规家训。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倡导移风易俗,还经常跟踪督导禁止婚丧宴请大操大办。如今,在原隆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成为新的时尚,涌现出一批星级文明户、移风易俗示范户。 村党支部还坚持文化惠民乐民利民,组建了秧歌、舞狮、舞龙、旱船、毛驴、秦腔等原隆村文化文艺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举办篮球运动会、广场阅读等活动,同邻村开展经常性的交流演出。多彩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促进了新老移民交流交融,让人们精神富足、内心平和。
“村里的婆姨们四五点打工回来,钱往裤兜里一装,不想做饭面条一买,很自在。小丫头、媳妇子、小帅哥穿得一个比一个洋气。最让人欣慰的是,移民素质提高了,观念变化了,整体凝聚力增强了。”王升的言语中充满自豪。
守望相助共谱“和谐曲”
微风轻拂,杨柳依依。原隆村小学上空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传来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卫生室里,医务人员耐心地给群众听诊把脉,年轻的妇女怀抱着婴儿来打防疫针;文化活动室里,村民们看书的看书,练书法的练书法;马路上,几位老年人正悠闲地散步。
原隆村的安定祥和是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创造的。
2012年,来自固原市原州区和隆德县的14个村组10515口搬迁移民共同组成了原隆村這个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从此,各族群众墙连墙、门对门,最远的也只隔条路。
各族群众风俗习惯不同,怎样才能和谐相处?村党支部把上好民族团结教育第一堂课作为有力抓手,向群众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讲解各民族风俗习惯,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主动交流、增进了解,风俗习惯上相互尊重,生活细节上相互包容。
“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2016年,得知二组的汉族学生小付患上了白血病,全村各族干部捐献了4000多元爱心钱。乡亲们知道,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帮助才能和睦相处,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几年来,原隆村不断加强基层治理,妇女儿童、青年民兵、信访维稳、人民调解等基层配套组织逐步健全,成立了警务室、原隆卫士义务巡防队、“和谐大叔”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夜间巡查巡防工作,还在全村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如今的原隆村社会和谐稳定,各族群众亲如兄弟,大家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一家人、一条心、加油干!
感恩思进再写“奋斗曲”
“感党恩跟党走,创造幸福新生活。”原隆村村部悬挂的鲜红标语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刚搬迁到原隆村时,老百姓除了自己带的自行车,再也没有啥。现在全村大大大小小的车有500多辆。”王升告诉记者。
几年来,原隆村道路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村部办公楼、卫生室、文化服务中心大楼、小学、幼儿园、农贸兼文化广场、文化休闲公园,篮球场、足球场、健身路径一应俱全。
不出村就能看上病,家家都有签约的家庭医生,娃娃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连学驾照政府都给补贴……原隆村的老百姓深知,这一切,都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实惠,他们也深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感谢党中央、总书记对咱移民的牵挂和关怀,咱要向前看往前赶。”原隆村党支部副书记海国宝终生难忘,3年前总书记到他家里同他促膝相谈的情景。
“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总书记的亲切话语仍然在海国宝耳畔回响。
总书记走后,海国宝就给全家人开了个会:“总书记给咱家带来这么大的荣誉,咱要加劲往前跑呢!”3年来,儿女们勤劳向上,打工的打工,开店的开店,跑车的跑车,日子一个比一个过得好。
“许多在老家连墙都不会砌的人,来到原隆村,从小工干到大工,又从大工干到了大老板。村里六七十岁的人也想出去干活呢。”海国宝笑着说,“只要你勤奋吃苦,一年挣下的钱在老家干三年都撵不上。”
“大人干娃娃看,人人积极向上,没有了等靠要。”在原隆村,从男女老少脸上洋溢着的精气神,从人们充满希望的眼神中,看到的是移民群众创造幸福新生活的坚定信心。
几年来,原隆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中央、区、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厚爱。继习近平总书记之后,李克强、孙春兰、李源潮、卢展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来到原隆村视察看望慰问移民,给了大家巨大的鼓舞。
“天大地大没有共产党的恩情大,千好万好没有社会主义好。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就没有今天的原隆村!”村里几位八九十岁的老年人说得热泪盈眶。
夕阳下,几个汉子和老板围坐在一起。数着务工挣来的辛苦钱,他们幸福地笑了。拍拍身上的灰尘,他们和记者挥手道别说,明天还要赶早上工。
责任编辑:何青芳
贺兰山脚下的永宁县闽宁镇,是22年前习近平同志亲自提议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的生态移民点。20多年来,闽宁镇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昔日“干沙滩”已成为承载移民群众梦想与希望的“金沙滩”。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专程来到闽宁镇原隆村,亲切看望了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与乡亲们话家常、叙发展,留下了殷殷嘱托。
3年来,原隆村各族干部群众不负总书记深情厚望,一心思进,守望相助,用勤劳和汗水建设美丽新家园,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奔跑逐梦,唱响了铿锵奋进的新“四部曲”。
产业兴旺唱好“发展曲”
进入原隆村的扶贫产业园——宁夏青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红树莓生态产业园内,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园内花红叶绿,游客熙熙攘攘,有的在进行拓展训练,有的在采摘红树莓,有的在品尝大锅炖菜,很是热闹。
放下手中的活,40岁的副总经理路建花同记者聊了起来。“自从到了园区,我的工资从开始的每月2600元增长到5500元,孩子爸爸在这里当保安,每月收入4000元,全家老少五口人不愁吃不愁穿。”两年来,从服务员、库管、总管干到副总经理,村民路建花一路风雨,很有成就感。
“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我会好好干。”路建花对未来满怀憧憬。
如今,原隆村共有40多名村民成为红树莓生态产业园的员工,他们每年都有3万元的固定收入。
红树莓,已成为原隆村村民脱贫“金果果”。记者得知,园区流转2700亩土地,辐射原隆村761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500元,每年采摘期可解决周边600人就业,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红树莓生态产业园不仅成为原隆村、闽宁镇的特色产业,还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永宁县首批研学游基地、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闽宁协作示范基地、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自治区巾帼创业创新基地。
“跟着总书记来扶贫,重走总书记走过的路。”车秀珍,宁夏青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位已年逾花甲的老知青怀着对第二故乡的深情厚谊,正致力于将企业打造成为涵盖农业+文化旅游的田园综合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正在激情描绘基地和贫困户互惠共赢的新画卷。
只有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帮助群众拔掉穷根。早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之初,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扶贫协作要以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重点,以产业协作为基础,加大企业和社会力量扶贫协作的规模和力度。
为了让移民群众移得出、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近年来,闽宁镇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以“特色种养殖产业、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劳务及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产业”为主的四大优势特色产业格局,助推群众脱贫致富。原隆村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企业,在村内形成以酿酒葡萄、红树莓种植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肉牛集中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同时,积极发展劳务输出、设施农业,文化旅游业也初具雏形。特色产业已成为原隆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源头活水。
大棚之上,银光闪闪;大棚之内,蘑菇、西红柿、芦笋、西瓜、油桃、毛桃,长势喜人。位于原隆村的华盛绿能(宁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蔚为壮观。
一边养蚯蚓,一边种西瓜,华盛绿能“蚯蚓+西瓜”的种植模式可谓独辟蹊径。“蚯蚓吃过的粪种西瓜有肥力,蚯蚓、蚯蚓粪和西瓜都能卖个好价钱。”公司行政主管张东方告诉记者。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原隆村视察时强调,“当地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华盛绿能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将光伏与农业、光伏与创客紧密结合,棚上太阳能发电、棚下生态种养,打造光伏农业综合体平台、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光伏+科技+农业”的扶贫模式,使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有力地带动了原隆村农民脱贫致富。
“每天8点钟到棚里,干一天80元,年年都在这里打工,干活照顾家两不误。”在康乃馨大棚内“上班”的村民杨宁霞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村民景翠叶也兴奋地向记者透露:“我家承包了2个棚种香菇,每年种2茬下来能收入3万元,不光学到了技术,还增加了收入。”
“流转土地6300亩,年均土地租金收入近400万元;充分发挥村内和周边企业优势,年均务工人数达到3500人以上,年创劳务收入6000万元以上;新建设施农业温棚50栋,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100人;整合各类资金900余万元,村集体持股比例达到49%,与中科嘉业光伏企业开展股份制合作,年均实现发电收入150万元以上,年户均增收达700元以上,项目持续20年。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9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2万元,分别比移民之初增加了5000多元和50.4万元。”说起村里的产业致富账,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如数家珍。
“发展的需要倒逼我们思考和转型,要调整产业结构,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脱贫、致富、振兴,王升的脑海中已经规划好了新的发展蓝图。
崇德向善奏响“文明曲”
“以前村民随便倒垃圾、杂物乱堆乱放,现在不随意扔一个纸片片,家家房前屋后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谁看了都觉得很舒心。”王升指着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房屋说。
“人活脸树活皮,村容村貌就是大家的脸面。”在原隆村,主动维护环境卫生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好习惯。
“去年五一娶兒媳妇,花了不到10万元,娘家还陪了2万元。”在张彩霞家的小卖部,说起移风易俗带来的好处,这位老板娘满脸的喜悦。
没有彩礼带来的重负,张彩霞和丈夫在自家院子里又盖起了小卖部,一边经营生意一边带孙子,儿子儿媳在银川开起了麻辣烫店,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恩泽原隆,厚德为善。”几年来,村党支部坚持把“富口袋”与“富脑袋”紧密结合起来,加大民风宣传教育和感恩教育力度,制作了文化墙,制定了村规民约、村训、家规家训。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倡导移风易俗,还经常跟踪督导禁止婚丧宴请大操大办。如今,在原隆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成为新的时尚,涌现出一批星级文明户、移风易俗示范户。 村党支部还坚持文化惠民乐民利民,组建了秧歌、舞狮、舞龙、旱船、毛驴、秦腔等原隆村文化文艺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举办篮球运动会、广场阅读等活动,同邻村开展经常性的交流演出。多彩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促进了新老移民交流交融,让人们精神富足、内心平和。
“村里的婆姨们四五点打工回来,钱往裤兜里一装,不想做饭面条一买,很自在。小丫头、媳妇子、小帅哥穿得一个比一个洋气。最让人欣慰的是,移民素质提高了,观念变化了,整体凝聚力增强了。”王升的言语中充满自豪。
守望相助共谱“和谐曲”
微风轻拂,杨柳依依。原隆村小学上空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传来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卫生室里,医务人员耐心地给群众听诊把脉,年轻的妇女怀抱着婴儿来打防疫针;文化活动室里,村民们看书的看书,练书法的练书法;马路上,几位老年人正悠闲地散步。
原隆村的安定祥和是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创造的。
2012年,来自固原市原州区和隆德县的14个村组10515口搬迁移民共同组成了原隆村這个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从此,各族群众墙连墙、门对门,最远的也只隔条路。
各族群众风俗习惯不同,怎样才能和谐相处?村党支部把上好民族团结教育第一堂课作为有力抓手,向群众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讲解各民族风俗习惯,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主动交流、增进了解,风俗习惯上相互尊重,生活细节上相互包容。
“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2016年,得知二组的汉族学生小付患上了白血病,全村各族干部捐献了4000多元爱心钱。乡亲们知道,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帮助才能和睦相处,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几年来,原隆村不断加强基层治理,妇女儿童、青年民兵、信访维稳、人民调解等基层配套组织逐步健全,成立了警务室、原隆卫士义务巡防队、“和谐大叔”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夜间巡查巡防工作,还在全村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如今的原隆村社会和谐稳定,各族群众亲如兄弟,大家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一家人、一条心、加油干!
感恩思进再写“奋斗曲”
“感党恩跟党走,创造幸福新生活。”原隆村村部悬挂的鲜红标语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刚搬迁到原隆村时,老百姓除了自己带的自行车,再也没有啥。现在全村大大大小小的车有500多辆。”王升告诉记者。
几年来,原隆村道路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村部办公楼、卫生室、文化服务中心大楼、小学、幼儿园、农贸兼文化广场、文化休闲公园,篮球场、足球场、健身路径一应俱全。
不出村就能看上病,家家都有签约的家庭医生,娃娃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连学驾照政府都给补贴……原隆村的老百姓深知,这一切,都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实惠,他们也深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感谢党中央、总书记对咱移民的牵挂和关怀,咱要向前看往前赶。”原隆村党支部副书记海国宝终生难忘,3年前总书记到他家里同他促膝相谈的情景。
“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总书记的亲切话语仍然在海国宝耳畔回响。
总书记走后,海国宝就给全家人开了个会:“总书记给咱家带来这么大的荣誉,咱要加劲往前跑呢!”3年来,儿女们勤劳向上,打工的打工,开店的开店,跑车的跑车,日子一个比一个过得好。
“许多在老家连墙都不会砌的人,来到原隆村,从小工干到大工,又从大工干到了大老板。村里六七十岁的人也想出去干活呢。”海国宝笑着说,“只要你勤奋吃苦,一年挣下的钱在老家干三年都撵不上。”
“大人干娃娃看,人人积极向上,没有了等靠要。”在原隆村,从男女老少脸上洋溢着的精气神,从人们充满希望的眼神中,看到的是移民群众创造幸福新生活的坚定信心。
几年来,原隆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中央、区、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厚爱。继习近平总书记之后,李克强、孙春兰、李源潮、卢展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来到原隆村视察看望慰问移民,给了大家巨大的鼓舞。
“天大地大没有共产党的恩情大,千好万好没有社会主义好。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就没有今天的原隆村!”村里几位八九十岁的老年人说得热泪盈眶。
夕阳下,几个汉子和老板围坐在一起。数着务工挣来的辛苦钱,他们幸福地笑了。拍拍身上的灰尘,他们和记者挥手道别说,明天还要赶早上工。
责任编辑:何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