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写作能力;特
色;文本;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110—01
1.结合文本写作特色,引导学生体味文本艺术魅力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索如何现实地创作。例如,位梦华的《旅鼠之谜》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它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特色,就很值得一学。“假如我们也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文章,要用这种写作形式,你打算写什么?如何选材”?我这样引导学生。学生在小组内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然后我请小组代表发表意见。学生普遍认为可用这种形式写一篇介绍小动物的作文,言谈中流露出对这种形式的赞赏,这种形式避免了一般说明文的枯燥、乏味,它使读者在拉家常的对话中不知不觉汲取了知识。
2.精炼文本教学,缩短教材教学时间,争取更多课堂时间,进行写作小练笔。能够自觉、独立用心写作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面对写作除了不知所措,更主要的是懒惰作祟。惰性在很大程度上蒙蔽了学生的慧心,阻塞了他们的思维。一提到写作,学生不是精心构思,而是东寻西找拼凑,或者愁眉苦脸坐等良机捞一把。我发现很多学生的考场作文有时会让人眼前一亮,为什么平时作文令人头疼,而在考场上那种短暂、紧张的环境下却能写好作文呢?显然考场上写作是竭尽全力了。鉴于这种情况,我常会争取课堂时间,组织学生练笔,杜绝抄袭,降低应付,保证实效。并让学生分享佳作,激励学生见贤思齐,调动写作的主动性。
3.落实课文“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训练,教师迫于教学进度,往往忽视了这一教学环节,这一练习常常由学生自行完成,实效性不尽如人意。这种练习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拓展延伸,我首先组织学生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思想,然后引导他们整合讨论过程,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创造性的写作。例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母亲对他“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学生联系生活,品读反思,既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又对自己母亲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在作文中一般表现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言传”,至于“身教”似乎被忽略了,而胡适的这篇文章却突出了“身教”对他成长的意义。我紧抓这一要点,启发学生拓宽写作渠道,以全新的视角写好“母亲”。
4.每晚黄金时段的央视新闻囊括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百姓日常生活等最新动态,可谓一笔丰厚、新鲜的活体语文教学资源。我要求学生关注每日新闻,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自拟标题,转述新闻内容,并联系身边的相关现象、事例,畅谈感想,发表见解。这样写作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就不再困难,事实证明这种小练笔比较有效。
5.引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启发学生敏锐地关注生活,从源源不断的生活海洋中汲取写作的养分。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温馨朴素的家庭生活、还有生活圈内的那些新鲜事,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猎物。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更应有独特的眼光,捕捉到学生最感兴趣的共性问题,并组织学生针对具体事件多角度思考,指导学生寻找写作的最佳切入点。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作文立意的水平。当前学校的大课间活动生机勃勃、如火如荼,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看到学生在操场上尽情地奔跑、欢快地跳绳、用心地抖动空竹,我想他们一定有很多感触,于是我便诱导他们用手中的笔记录操场上努力的汗水和心灵的欢悦。并告诫他们千万别写成“流水账”式的,要抓住精彩的瞬间,要凸显内心的跃动。
6.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大重头戏,阅读是输入过程,写作是输出过程,两者相辅相成。阅读、写作双管齐下可以培养写作能力。选定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既定的时段内阅读,教师一边注意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习惯,一边指导学生抓住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大要点。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畅谈品读感受,并借机点拨、强调。有了充分的品读,写作便有了清晰的眉目。教师此刻首先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只要是与阅读材料有关的触动、联想、想象都可以伸发延展成文。思想内容上的收获,可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呈现,或者就近联想,叙写自己生活中与材料内容相关、相近的又一件事;或者由原事件拓展延伸,畅所欲言,发表看法。艺术特色方面,鼓励学生写阅读赏析,引领学生将真切、微妙的阅读体验表现出来。这点很有难度,但持之以恒能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
编辑:刘於诚
色;文本;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110—01
1.结合文本写作特色,引导学生体味文本艺术魅力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索如何现实地创作。例如,位梦华的《旅鼠之谜》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它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特色,就很值得一学。“假如我们也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文章,要用这种写作形式,你打算写什么?如何选材”?我这样引导学生。学生在小组内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然后我请小组代表发表意见。学生普遍认为可用这种形式写一篇介绍小动物的作文,言谈中流露出对这种形式的赞赏,这种形式避免了一般说明文的枯燥、乏味,它使读者在拉家常的对话中不知不觉汲取了知识。
2.精炼文本教学,缩短教材教学时间,争取更多课堂时间,进行写作小练笔。能够自觉、独立用心写作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面对写作除了不知所措,更主要的是懒惰作祟。惰性在很大程度上蒙蔽了学生的慧心,阻塞了他们的思维。一提到写作,学生不是精心构思,而是东寻西找拼凑,或者愁眉苦脸坐等良机捞一把。我发现很多学生的考场作文有时会让人眼前一亮,为什么平时作文令人头疼,而在考场上那种短暂、紧张的环境下却能写好作文呢?显然考场上写作是竭尽全力了。鉴于这种情况,我常会争取课堂时间,组织学生练笔,杜绝抄袭,降低应付,保证实效。并让学生分享佳作,激励学生见贤思齐,调动写作的主动性。
3.落实课文“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训练,教师迫于教学进度,往往忽视了这一教学环节,这一练习常常由学生自行完成,实效性不尽如人意。这种练习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拓展延伸,我首先组织学生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思想,然后引导他们整合讨论过程,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创造性的写作。例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母亲对他“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学生联系生活,品读反思,既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又对自己母亲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在作文中一般表现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言传”,至于“身教”似乎被忽略了,而胡适的这篇文章却突出了“身教”对他成长的意义。我紧抓这一要点,启发学生拓宽写作渠道,以全新的视角写好“母亲”。
4.每晚黄金时段的央视新闻囊括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百姓日常生活等最新动态,可谓一笔丰厚、新鲜的活体语文教学资源。我要求学生关注每日新闻,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自拟标题,转述新闻内容,并联系身边的相关现象、事例,畅谈感想,发表见解。这样写作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就不再困难,事实证明这种小练笔比较有效。
5.引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启发学生敏锐地关注生活,从源源不断的生活海洋中汲取写作的养分。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温馨朴素的家庭生活、还有生活圈内的那些新鲜事,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猎物。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更应有独特的眼光,捕捉到学生最感兴趣的共性问题,并组织学生针对具体事件多角度思考,指导学生寻找写作的最佳切入点。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作文立意的水平。当前学校的大课间活动生机勃勃、如火如荼,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看到学生在操场上尽情地奔跑、欢快地跳绳、用心地抖动空竹,我想他们一定有很多感触,于是我便诱导他们用手中的笔记录操场上努力的汗水和心灵的欢悦。并告诫他们千万别写成“流水账”式的,要抓住精彩的瞬间,要凸显内心的跃动。
6.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大重头戏,阅读是输入过程,写作是输出过程,两者相辅相成。阅读、写作双管齐下可以培养写作能力。选定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既定的时段内阅读,教师一边注意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习惯,一边指导学生抓住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大要点。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畅谈品读感受,并借机点拨、强调。有了充分的品读,写作便有了清晰的眉目。教师此刻首先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只要是与阅读材料有关的触动、联想、想象都可以伸发延展成文。思想内容上的收获,可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呈现,或者就近联想,叙写自己生活中与材料内容相关、相近的又一件事;或者由原事件拓展延伸,畅所欲言,发表看法。艺术特色方面,鼓励学生写阅读赏析,引领学生将真切、微妙的阅读体验表现出来。这点很有难度,但持之以恒能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