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ma123ertswe_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练,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无法一下子领会诗歌中的意境,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师应该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有效而富有情趣地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观”画——再现古诗情境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共同的审美特性,但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而诗是用语言来表现的,具有间接性。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情感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我曾听一位教师这样教学《锄禾》:
  (出示农民伯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顶着太阳锄禾的情景,汗不住地往下流。)
  师:请你们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大太阳,照在农民伯伯的头上、身上。
  生:我看到了农民伯伯很热,他的汗不住地往下流。
  师: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我们要珍惜粮食,因为这是农民伯伯好不容易劳动得来的。
  生:我想到了我们平时浪费粮食真不应该。
  看了图,谈了感受,再请学生去朗读《锄禾》这首诗,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意境,那就是手到擒来,不再感到囊中羞涩了。
  
  二、“说”画——领悟古诗意象
  
  对诗歌意象的领悟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对意象领恬的途径是联想和想象,学生通过想象还原、补充古诗中所呈现的景象,从而领会古诗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下面是我在教学《望洞庭》时的一个片段:
  师:学习古诗,我们除了要准确且有节奏感地朗读外,还应想象一下古诗中藏着的画面。如果要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你觉得需要画些什么呢?
  生:湖水、小山、月亮、树木……
  师大家提到这些景物,在画面上怎么放才能让画面充满美感呢?
  (学生通过讨论,认为可以从“远近”“大小”等位置来放)
  师:在《望洞庭》这首诗中,景物也有远近、大小、动静的不同,请大家找一找,并交流一下。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诗人写景是很有讲究的,他们会选择不同的角度描述景物,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诗如画,画如诗,可以让你身临其境,所以我们读一首诗,要调动所有的感官才行。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深情地诵读)
  师:一首古诗就是一段音乐,一首古诗就是一个故事。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这堂课中,我请学生在吟诵的基础上想象简单、精练的古诗语言中所呈现的生动、丰富的意象,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借助画面体味情感,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投入诗歌所释放的情感,在听、读、说、想,运用多种感官的基础上使学生入境入情。对诗歌意象的领悟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对意象领悟的途径是联想和想象,学生通过想象还原、补充古诗中所呈现的景象,从而领会古诗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由于古诗形式上的特点决定了它对情景的反映只能是简约的、跳跃的,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说画”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诗中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想象,并尽量要求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感觉。
  
  三、“评”画——读解古诗精妙
  
  古诗语言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又离现在的时代较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有些字词没有经过透彻的理解,是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图像的。这时,如果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只一味地咬文嚼字,这样就割裂了诗的意境和情感。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语言的精妙,感悟意境的幽美,可以采取“评画”的方式。如理解《宿新市徐公店》中“篱落疏疏一径深”的“深”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春夏之交的农村风光,教师出示一幅画:“这是一个小朋友读了这首诗后画的画,(画上画着黄色的油菜花、稀稀疏疏的篱笆、追逐黄蝶的儿童及一条通向客栈的小路)你觉得画得怎么样,有没有把诗中的内容准确地画出来?”通过交流评价,学生理解了这条小路画得不是很恰当,从这个“深”字可以体会到诗中的小路是又长又弯的,它一直伸向远方,给人们无尽的遐想。又如我在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出示一幅图,画着江面上越行越远的小船)有人读了这首诗后,画了这样一幅图,请你结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想想这幅画画得恰当不恰当?
  生:恰当,因为诗中说了是孤帆,就是孤零零的一只小船。
  生:我也觉得恰当,和诗句中描绘的景象很符合。
  师:宽阔的长江自古就是重要的航运通道,江面上应该是船来船往才对,怎么会只有友人的小船呢?
  生(议论纷纷后):不对不对,应该是有很多的船。
  师:那为什么作者只看到好朋友的船呢?
  生(又是一阵议论):是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太深了,只注意到他的船了。
  通过这样的形式,化枯燥的诗意理解为积极主动的观察、理解以及点评,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更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四、“补”画——凸显古诗重点
  
  (一) 画中“补”诗
  在诗意理解困难处、诗情体验不畅处、诗理阐述不易处,可采用“画中补诗”的方法,来个“画龙点睛”,以突破难点,凸显重点。
  例如在古诗中,诗人经常使用夸张的手法来体现古诗的意境,表现自己的情感。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用理性的分析来使学生理解诗人夸张的手法显然有点困难。因此,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时,先出示描绘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气势磅礴的一幅图,把古诗中呈现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形成视觉上强烈的刺激,给他们直观的感受,然后请学生在画中配上两句诗,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
  在赏图补诗中,学生对“三千尺”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形象的理解,在脑海里构建了瀑布似乎从天而降的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目视其画,口吟其声,情醉其中。
  
  (二) 诗中“补”画
  一教师在教学《静夜思》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理解诗人在寂静而明亮的夜晚对着月亮思念自己的故乡后,教师出示了三幅画:一幅是李白望着天上的月亮,一脸的哀思神伤之情:一幅是李白神情坦然,面带微笑地看着天上的月亮:另一幅是李白一个人独自在房间里喝酒的景象。我说:“出版社的叔叔阿姨要请我们帮个忙,请你们学了古诗《静夜思》后,在这三幅画里挑选一幅你认为最合适的图作为这首诗的背景图,并说明理由。”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生大都选择了第一幅图,有的说:“李白一个人在外,很孤单,他的脸应该是很难过的样子,所以我选第一幅。”有的说:“李白流浪在外,圆月代表团聚,看到月亮就想到了自己的故乡,可他却不能和亲人团聚,所以很伤心。我也选第一幅。”学生在为诗配画的过程中达到了诗情和诗境的统一,感受更深,感悟更透。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不论是说画,评画,观画,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诗画结合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化简洁、抽象、凝练、深刻的古诗语言为具体、直观、生动、形象的图像,深入浅出地学习古诗,入情入境地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其次,在与文本、学生、教师的对话中,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浔溪小学313000)
其他文献
【摘 要】以“白日”新的释义为框架,站在审美角度,从形式、情感、哲理三个维度,立体地对《登鹳雀楼》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它的形式之美,体现在文本虚实相生;它的情感之美,表现为对困境的超越;它的哲理之美,展现为超然的胸怀和智慧。通过对这一经典文本进行解构与建构,人人皆能从中得到能量,引发思考。  【关键词】审美;教材解读;《登鹳雀楼》;白日  《登鹳雀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王之涣更是因此首诗,成为
很多教师在古诗的教学中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古诗结构严谨,含义深刻,教学中教师会大费口舌讲解历史背景,逐字分析诗句意思。经常是教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不久前,我听了王自文老师教学的《古诗二首》,王老师的新型上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在写景古诗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景物,再找出景物的颜色,然后抓住重点字词读活画面。这样的古诗教学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学得主动,教
【摘 要】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一组主题为“生活的启示”的叙事说理文。在教学的安排上可以根据此类文章的特点,从“与生活对话”“为理性表达”两个层面展开。通过让作者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进行视界的融合、思想的碰撞,引导学生感受那些含义深刻的语言背后的价值,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从而获得语言与精神上的双重滋养。  【关键词】叙事说理文 生活 理性 对话  所谓叙事说理文,就是事与理相结合的文章。作者
【摘 要】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新开设了阅读策略单元,从唤醒学生边阅读边预测的意识开始,实践并总结预测的基本方法,以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准确解读文本,设置有效的话题引领是关键。有效的话题设置强调学生自主阅读实践,实现从自读自悟、尝试运用到合作交流、独立运用,让学生通过话题讨论感受阅读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阅读策略;解读文本;有效话题;学习兴趣  统
【摘 要】日常的习作评价存在着自由化、零散化、无学段化等问题。可从评价的“三观”即目标观、学段观、效度观入手,进行过程性评价、正强化评价、专题化评价,让习作评价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单一走向整体,为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发挥正面引领作用。  【关键词】学段意识;评价方向;评价策略  习作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纯粹地去诊断、甄别,而是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助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摘 要】习作准备时的生活积累差异、课堂教学时的个性化指导缺失、集中批改方式的反馈滞后,均导致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缓慢。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可以利用素材积累型微课、经验调动型微课进行写前的准备。通过重点突破型微课、辅助序列型微课为学生私人定制个性化课堂习作辅导,用即时反馈型微课和全面反馈型微课有效解决反馈滞后问题。通过上述多种微课的应用,最终使学生更好地悟出习作之道,提高习作能力。  【关键词
选编进教材的儿童诗有的是童话诗,有的是寓言诗,有的是科学诗,还有的是故事诗……无论是哪一类儿童诗,都反映着儿童的生活和情感,都是儿童生活的诗意存在。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教授认为:“儿童本位、儿童中心、儿童视角、儿童情结,这些都是铸就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一首优秀的儿童诗也一定是从儿童视野出发,以儿童的语言勾画出充满童趣的儿童生活和心灵世界,跳动和张扬着儿童精神。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
摘要:打造一校一品特色,要依托学校文化内涵,依循国家课程标准,精准定位、精心构思、精细实施。以育人为本,多措并举,品出内涵、品出价值、品出特色、品出健康,多元发展。  关键词:一校一品;三门球,校本课程;多元开发;精准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1-0039-03  2018年11月21-2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
【摘 要】质疑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学为中心”理念指导下,开展“问题导学”的实践研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实践过程中,要明确各学段目标,分层培养学生自主质疑习惯;渗透质疑的学习方法,促进教学衔接;扣准学习的困惑处,以学定教,构建语用场。  【关键词】自主质疑;学段;导学;语用  质疑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创造
这是一堂读写结合的合作课堂案例。在这节“人物外貌描写”的课中,针对学生平时作文“写人物外貌无法抓住关键特征,导致笔下的人物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合作。通过合作以及分享,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学生关照、尊重的意识逐渐得到培养,互助、和谐的课堂生态初步呈现。  第一次合作:交流先学,分享碰撞  【案例片段】  1.学生独立完成先学单。  2.出示分享先学的要求。  具体步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