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正式群体是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自发产生的,它的权利基础是由下而上形成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并以此作为行为的依据。非正式群体又称作非正式团体,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梅奥提出的。本文的研究定位于小学的班级中,一些大大小小、形式不同的群体,有规定的正式群体,也会有三人一组,五人一团形成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就是班级非正式群体。现在小学的班级中出现非正式群体绝不是偶然现象,因为它是学生之间通过交往和需要等自然产生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
一、教育策略
(一)低年级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主要教育策略
1.勤于表扬,用爱呵护群体成员
每个人都会在内心深处希望受到赞扬、得到肯定,这是人本性中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低年级小学生本来就处于天真烂漫的年龄,群体成员都希望得到肯定。低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都很纯真,很容易接收教育。只要老师用一个微笑、一句赞扬或一个动作,往往就会使他们有意想不到的改变。教师可以利用”孩子小,好哄”这一特点,让不利因素消失在萌芽状态,及时对他们进行正确导向。
2.利用趋同性,提高群体成员的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没有什么主见,且善于模仿,群体成员的行为具有鲜明的趋同性。他们在做某件事时往往会一个跟着一个学。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树立群体中的学习榜样,大力渲染这位学生的优点,其他成员自然会跟着学习。如一个学生写字工整漂亮,教师就可以大力表扬这位学生,群体内其他成员也会向这位同学学习,认真工整地书写。
3.给学生正确评价,减少成员间的矛盾冲突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具有自我中心性,成员与成员之间的评价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观察和理解世界。他们往往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因此,群体成员间经常会因为一点点的小事而闹矛盾。教师应该注重观察群体成员的行为动态,当群体成员间发生矛盾,给学生一个具体又有善意的正确评价,将矛盾淡化。
(二)中年级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主要教育策略
1.分组开展竞赛,提高群体成员学习兴趣
中年级学生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表现出顺从与叛逆的双重性,教师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手段要巧妙。可以根据班级的情况,以老师安排和同学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成员搭配均匀,确定组长。从学习、纪律、活动等方面全面考察组内成员的表现情况,通过积分的方式评出优胜小组。通过将学习小组等正式群体与较弱的非正式群体融合,调动群体积极性。
2.适时进行干预,促进群体团结健康发展
教师应该了解每一个学生是怎样和群体相处的,是否有被排斥情况?哪些学生在扮演以强欺弱的角色?细心的成年人的干预经常能够纠正这样的问题,尤其在小学中年级阶段。中年级学生是小学阶段各方面的一个转折点,他们往往具有独立的个性,以往对老师的完全崇拜也逐渐向拥有自己的独立评价过渡。群体间排斥异性同学,容易形成男女对立,成员之间容易为某些利益冲突产生分歧或矛盾。教师适当地干预群体行为,对好的风格加以表扬,对坏的行为要加以制止和引导,使非正式群体乃至整个班集体健康正向发展。
3.善于搭建平台,给群体展现优势的机会
中年级班级非正式群体成员一般具有共同的爱好,成员间或群体间信息传播的速度比较快。成员间具有极强的认同性,立场会表现出不自觉的一致性。教师可以利用群体认同性这一特点,搭建平台,给群体成员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利用这些群体优势,为班级增光,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让一个喜欢绘画的小群体给班级出黑板报,他们往往会以最快的速度做好。这时,教师应及时表扬,让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三)高年级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主要教育策略
1.了解群体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体教育
高年级班级非正式群体已走向稳定,群体类型多样,往往呈现出两极分化。教师要及时观察群体的发展动向,尽量使亲班级型的非正式群体成员扩大,带动身边更多的孩子进步。对于偏班级型的非正式群体,教师应及时进行教育引导,找到其闪光点,进行正确导向。教育家罗森塔尔认为:如果善意地知觉对方,有意或无意地寄以期望,对方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教师要经常和他们接触,了解他们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更正。
2.建立帮扶对象,有效开展群体自我教育
高年级班级非正式群体择优的标准更注重人品和性格特征,只要是谈得来就容易走到一起。高年级学生中成绩优秀的一般都乐于助人,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一般都很欣赏或崇拜成绩好的同学。利用这些特性,教师可以在群体内外建立帮扶对象。对于有优等生的非正式群体,帮扶工作可以在群体内进行,群体内优等生帮助后进生,往往会事半功倍。对于没有优等生的群体,教师可以视班级內的具体情况,采取评选“助人小标兵…‘进步之星”等方式,将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与班级正式群体有效融合,开展自我教育。
3.树立教师威信,用人格魅力感化群体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他们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逆反心理强,群体活动表现出我行我素。教师要站在与他们平等的位置,深入了解群体的特征和动向,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教师要树立威信,提高人格魅力,与群体核心人物谈心,用心感化,群体成员往往会从内心佩服和崇拜老师,并听从教诲。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根据低中高三个不同年级段的群体特点,提出的教育策略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策略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选用教育策略,有效管理班级非正式群体。
二、辩证对待
(一)积极因素
在运用合适的教育策略的同时,教师应注重对群体的辩证考量。一个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既能满足群体成员间思想、兴趣、情感的交流,又有利于班集体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引导能使成员自觉地遵守正式群体的规范,促进他们之间的团结合作。他们群体的目标与规范往往与班级整体的一致,对班级各项活动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结合管理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大力调动群体中的积极因素,使其成为群体正向发展的内动力,成为班级进步的推动力,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消极因素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有积极作用,有的又具有消极影响。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重视群体的情感,在群体成员团结的同时,有时会作出有悖于班集体的事情,产生消极的举动。非正式群具有极强的向心力,有时他们也会为了自己的小群体,而忽视对班级活动的关注和参与,甚至违反班级纪律,影响班级的团结,给班级带来不良影响。
三、结语
总之,作为班主任对班级内非正式群体要作深入的分析、弄清类型,把握其性质和影响,采取措施,区别对待,鼓励支持积极型,争取中间型,改造消极型,使班集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融洽,目标一致,为班集体的共同进步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建设良好的班风,实现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策略
(一)低年级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主要教育策略
1.勤于表扬,用爱呵护群体成员
每个人都会在内心深处希望受到赞扬、得到肯定,这是人本性中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低年级小学生本来就处于天真烂漫的年龄,群体成员都希望得到肯定。低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都很纯真,很容易接收教育。只要老师用一个微笑、一句赞扬或一个动作,往往就会使他们有意想不到的改变。教师可以利用”孩子小,好哄”这一特点,让不利因素消失在萌芽状态,及时对他们进行正确导向。
2.利用趋同性,提高群体成员的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没有什么主见,且善于模仿,群体成员的行为具有鲜明的趋同性。他们在做某件事时往往会一个跟着一个学。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树立群体中的学习榜样,大力渲染这位学生的优点,其他成员自然会跟着学习。如一个学生写字工整漂亮,教师就可以大力表扬这位学生,群体内其他成员也会向这位同学学习,认真工整地书写。
3.给学生正确评价,减少成员间的矛盾冲突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具有自我中心性,成员与成员之间的评价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观察和理解世界。他们往往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因此,群体成员间经常会因为一点点的小事而闹矛盾。教师应该注重观察群体成员的行为动态,当群体成员间发生矛盾,给学生一个具体又有善意的正确评价,将矛盾淡化。
(二)中年级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主要教育策略
1.分组开展竞赛,提高群体成员学习兴趣
中年级学生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表现出顺从与叛逆的双重性,教师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手段要巧妙。可以根据班级的情况,以老师安排和同学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成员搭配均匀,确定组长。从学习、纪律、活动等方面全面考察组内成员的表现情况,通过积分的方式评出优胜小组。通过将学习小组等正式群体与较弱的非正式群体融合,调动群体积极性。
2.适时进行干预,促进群体团结健康发展
教师应该了解每一个学生是怎样和群体相处的,是否有被排斥情况?哪些学生在扮演以强欺弱的角色?细心的成年人的干预经常能够纠正这样的问题,尤其在小学中年级阶段。中年级学生是小学阶段各方面的一个转折点,他们往往具有独立的个性,以往对老师的完全崇拜也逐渐向拥有自己的独立评价过渡。群体间排斥异性同学,容易形成男女对立,成员之间容易为某些利益冲突产生分歧或矛盾。教师适当地干预群体行为,对好的风格加以表扬,对坏的行为要加以制止和引导,使非正式群体乃至整个班集体健康正向发展。
3.善于搭建平台,给群体展现优势的机会
中年级班级非正式群体成员一般具有共同的爱好,成员间或群体间信息传播的速度比较快。成员间具有极强的认同性,立场会表现出不自觉的一致性。教师可以利用群体认同性这一特点,搭建平台,给群体成员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利用这些群体优势,为班级增光,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让一个喜欢绘画的小群体给班级出黑板报,他们往往会以最快的速度做好。这时,教师应及时表扬,让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三)高年级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主要教育策略
1.了解群体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体教育
高年级班级非正式群体已走向稳定,群体类型多样,往往呈现出两极分化。教师要及时观察群体的发展动向,尽量使亲班级型的非正式群体成员扩大,带动身边更多的孩子进步。对于偏班级型的非正式群体,教师应及时进行教育引导,找到其闪光点,进行正确导向。教育家罗森塔尔认为:如果善意地知觉对方,有意或无意地寄以期望,对方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教师要经常和他们接触,了解他们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更正。
2.建立帮扶对象,有效开展群体自我教育
高年级班级非正式群体择优的标准更注重人品和性格特征,只要是谈得来就容易走到一起。高年级学生中成绩优秀的一般都乐于助人,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一般都很欣赏或崇拜成绩好的同学。利用这些特性,教师可以在群体内外建立帮扶对象。对于有优等生的非正式群体,帮扶工作可以在群体内进行,群体内优等生帮助后进生,往往会事半功倍。对于没有优等生的群体,教师可以视班级內的具体情况,采取评选“助人小标兵…‘进步之星”等方式,将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与班级正式群体有效融合,开展自我教育。
3.树立教师威信,用人格魅力感化群体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他们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逆反心理强,群体活动表现出我行我素。教师要站在与他们平等的位置,深入了解群体的特征和动向,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教师要树立威信,提高人格魅力,与群体核心人物谈心,用心感化,群体成员往往会从内心佩服和崇拜老师,并听从教诲。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根据低中高三个不同年级段的群体特点,提出的教育策略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策略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选用教育策略,有效管理班级非正式群体。
二、辩证对待
(一)积极因素
在运用合适的教育策略的同时,教师应注重对群体的辩证考量。一个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既能满足群体成员间思想、兴趣、情感的交流,又有利于班集体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引导能使成员自觉地遵守正式群体的规范,促进他们之间的团结合作。他们群体的目标与规范往往与班级整体的一致,对班级各项活动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结合管理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大力调动群体中的积极因素,使其成为群体正向发展的内动力,成为班级进步的推动力,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消极因素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有积极作用,有的又具有消极影响。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重视群体的情感,在群体成员团结的同时,有时会作出有悖于班集体的事情,产生消极的举动。非正式群具有极强的向心力,有时他们也会为了自己的小群体,而忽视对班级活动的关注和参与,甚至违反班级纪律,影响班级的团结,给班级带来不良影响。
三、结语
总之,作为班主任对班级内非正式群体要作深入的分析、弄清类型,把握其性质和影响,采取措施,区别对待,鼓励支持积极型,争取中间型,改造消极型,使班集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融洽,目标一致,为班集体的共同进步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建设良好的班风,实现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