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构建逻辑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yl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治国理政探索实践,构建了"中国之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中国之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由价值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三部分构成,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价值体系是国家治理的逻辑起点,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的运行规则,党的领导、组织保障、权力监督的保障体系是国家治理的实现条件,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彰显出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性。"中国之治"的国家治理体系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开放的体系,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检验而完善,与时俱进是其本质特征。
其他文献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个人与社会是公共性现实存在的基本形式,前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是自然的真正公共性,资本主义社会"虚幻的共同体"是虚幻的公共性,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共同体"是自由人的真正公共性,构成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核心内涵。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统一是其主要理论特征。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它启示我们: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基本前提;以彰显公共价值为最终取向;以确保公共安全为根本保障。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共产党围绕为什么实现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探索。它跟踪分析资本主义的新特征及各种危机;深入探讨社会主义的蓝图及过渡方式和步骤;强调从美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探索美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调整党建的思路与方法;积极参与国内选举政治;及时剖析、抨击极右翼政府的内外政策。这些新探索对于推动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于世界各国共产党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亦具有重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自洽性,不仅表现为理论体系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更表现为其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继承与超越以及对全球治理现实的关切与回应,是理论内在一致性与外在相容性、历史相继性与现实相通性的统一。通过对习近平2013-2018年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列论述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其理论自洽性的话语特征具体表现为融通中外的话语表达、中国特色的话语自信、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形塑世界秩序的道义担当、逐层推进的实践旨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自洽性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从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和评论来看,他们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崛起后的战略表达,所倡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将会对现行的国际秩序造成冲击。一些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中国文化和全球治理观进行了意识形态解构,认为中国正在挑战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制,并试图将国际秩序中国化。基于以上两方面,西方学者对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出现分化,或反对,或支持,或主张容纳。西方学者的诠释和态度对于我们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话语"发展成为世界话语,使之在不同的话语体系、思想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相对稳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海内外热点议题。国外研究考察了这一思想的提出背景,聚焦于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强军思想、外交政策和政党建设等主要内容,并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系统性与协调性相统一、战略性与开放性相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的主要特点,探究了其海内外深远影响。这反映了国外中国研究的新动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新形象,是把握国外中国叙事体系并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必要参考。当然,国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随着备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的发布,"国家治理"成为社会关注的高频词语。借此契机,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新时代的中国国家治理:进展、挑战与对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11月2日在武汉举行。来自美国、荷兰、意大利、韩国、老挝、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本次研讨会下设3个分议题,分别是:(1)中国的全球治理;(2)中国的国家治理;(3)中国的基层治理/地方治理。与会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对分论坛主题
根据本刊常设栏目,现发布2020年选题指南。欢迎围绕本刊选题指南所列选题投稿。选题指南范围内的稿件通过本刊匿名审稿后将优先刊用,优稿优酬。一、理论热点聚焦(中国之制)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结构与逻辑;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及其关系;3.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与构成;4.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关系;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体制机制与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为了深入学习这一重要论断,推动对这一论断的深入研究,2020年1月3日,"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跨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华师范大学召开。这次国际研讨会由《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15ZDA040)课题组共同主办。
立足权力的视角,群众观作为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方法,内含权力功能的互动和平衡机制,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权力调适。在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命令主义偏重于权力的整合功能,强调了干部意志,却忽视了权力的协调功能和群众的主体地位;尾巴主义看似重视权力的协调功能,尊重了群众的主体地位,但放弃了权力的整合功能和干部的主导作用。因此,各级干部只有正确把握群众路线的权力机制,努力提升其倾听民意和引导群众的能力,才能提升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公民素质,实现干群关系的良性互动和共同进步,彻底告别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同时平衡权力功能,推动权力的
政府并非一个完全科层化的整体,它由诸多部门组成。这些政府部门处在一个横向的非均衡权力体系之中,同时也存在于纵横交错的条块关系当中。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政治生态之中,政府部门会借助一切可能的力量进行权力的软性扩张。他们会在条块关系的制度空间中找到对自己有力的武器,选择与地方政府"合谋"以争取项目或者荣誉;同时也会选择与地方政府进行利益"切割",转而与上级政府或者部门联合,以主动暴露问题的方式"倒逼"地方政府领导加强对本部门的重视。文化政策的某些智慧性顶层设计,加强了文化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捆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