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校请来中国教师之后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se_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已经在中国西安教书10年的杨军,顺利完成了西北大学在职研究生的学业,并获得赴英国深造的机会。那时她做梦都不敢想,中国教师和中式教育会在英国主流媒体出现,并引发全民激烈的讨论。
  她更没想到,十几年后自己亲身经历中西方两种教育模式的碰撞。今年8月,英国广播公司(BBO拍摄的三集关于“中式教育”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在BBc二台播放后,立即在中英两国引爆了民众对于两种教育方式对比的大讨论。
  纪录片中,中国的教育方式被塑造成一副“狰狞”形象,旁白道:“中式教育是基于高压学习和残酷竞争的无情学习制度。”这副形象在片中贯穿始终。
  中英两种文化的冲突、课堂的无序、中国老师的崩溃:这似乎是一场中方注定失败的试验。纪录片最后,考试成绩公布,“中式学校”学生的数学、中文、科学(包含生物、物理、化学)成绩以绝对优势赢得胜利。
  经过层层筛选的中国老师
  纪录片一开场,英国的中学生换下衬衫、短裙,穿上中国式校服,升国旗、做早操、做眼保健操——这些符号性极强的场面,也是英国人对中国教育的传统印象。“填鸭式”教学画面反复出现并被强化,比如:老师不断重复一个单词,或是挥着教杆,在幻灯片上指指点点。
  “其实,我们的教育方式已经改变了。”李爱云告诉记者,他们五位老师并不能代表中国教育,而中国因经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各地教育水平差异很大。
  五位参与拍摄的中国老师,都说着流利的英语,都有欧美留学经历。李爱云和数学老师邹海连分别来自两所精英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和杭州外国语学校,另外三位,科学老师杨军、中文老师赵薇和体育老师王再鸣,目前都在英国工作和生活。
  南京外国语学校是一所顶级中学。2015年高考前,高三共470名学生中,295名被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世界名校提前录取,再除去先期保送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的名额,最后参加高考的学生仅为21人。它完全不同于一般的“超级中学”,不以高考为终极目标。这里的学生,考试不排名,下午四点左右放学,没有晚自习。
  2014年10月,李爱云的一位学生告诉她,BBC正在全球招募中国老师,要求英语会话流利、有丰富教育经验和教学理念,此前李爱云曾以交换老师的身份,在美国教书一年。制片人告诉她拍摄的理由,很有吸引力:“看看中国现在先进的教育能不能适用英国。”作为一名语言老师,她想借此宣传南外的教育,也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电话面试进行了很多次,李爱云记得,BBC的问题都很“主流”:“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平时怎么教语法?”“怎么教阅读、口语、听力?”以及“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处理?”最后一个问题,李爱云回答:“耐心说服教育,实在说不通了,有时会请家长。”她那时没想到,在博航特中学她也要用到这一招。
  BBC制片人还专程飞到南京试镜,拍了李爱云的两节课,再到家里采访,最终确定:李爱云将教三门课:英语、中文和社会课。
  31-16=?这也太难了!
  纪录片中最符合“中国老师”形象的杨军,实际也不那么中国——她1990年代初在西安一所普通中学当中学老师,1997年留学英国,随后定居,先后在英国的私立中学、公立中学当了十年科学老师。杨军是最早加入BBC拍摄计划的中国老师,那时纪录片还在策划阶段,她在英国一所大学读教育比较学的硕士,导师将她推荐给了BBC。
  在私立中学,杨军用的是私立学校老师的方法——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安静听,在她看来,这和传统的中式教育非常相似。英国私立中学的学生来自社会精英阶层。公立中学的学生则家庭背景差异较大,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那些胡闹的小孩坐不住,要让他们学中玩,玩中学,一边学一边玩。”
  面谈之后,BBC导演组担心,杨军的教育方式会不会太英国化?为了解除导演的顾虑,杨军专程回西安,两个月走访了六所普通中学和四所国际学校,希望找回现在的中式教育。
  四所国际中学对杨军的震撼很大一一老师全英文教学,用的是英、美中学使用的教学大纲,学生的目的是出国。
  杨军认为,六所普通中学才是中国教育的“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向孩子们灌输最多的是,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出人头地。
  杨军跟其中的一所普通中学要来课表,想在博航特照用。在这张课表中,一天的学习从早上7:15开始,晚上一小时晚自习,19点结束,中间有1小时午餐和半小时晚餐时间。学习时间长达12小时,每周都有考试并且按分数排名。而英国学校,通常每天的学习时间是8小时。
  赵薇来自广西南宁一所普通中学,她在中国当了四年老师,2012年定居英国,在一所公立学校教中文。初到英国,英国学生基本功之弱,令赵薇吃惊。一道数学题:31-16=?,初一的学生个个喊难、算不出来。在中国,这是小学二年级的难度。
  赵薇入乡随俗,开始用看动画片、做游戏、唱中文歌曲等好玩的方式教学生学中文。但BBC纪录片中英教育的比赛,激发了赵薇的斗志,她决定采用在中国教书时的“速成”方式,通过高重复率、大量练习来巩固所学。
  体育老师王再鸣是最后一位加入BBC纪录片拍摄的中国老师,她原本在广东一所大学教体育,2014年9月移民英国。导演组想在“中式学校”中开设体育课的理由是,在中国,体育成绩会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升学,但在英国,体育只是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兴趣,并不会计入考试总分。“我们就是来参加真人秀的”
  五位老师都没料到,即使做了那么多准备,遇到50名英国“熊孩子”后,还是失控了。
  “纪律非常重要!”杨军反复在课堂上提高嗓门,但她很快发现,没有一个学生听她的,学生一直在嬉笑、唱歌、聊天、插嘴……
  其他四位老师也不好过。中文老师赵薇的课堂,调皮的学生卢卡一直捣乱,赵薇让他停止,卢卡顶撞:“我做什么了?我什么也没做!”赵薇不得不打电话给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邹海连,让他将卢卡带离教室。就连导演也看不下去,纷纷劝说:“求求你们,听一下。”没有学生理会。   最后只能请博航特中学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出面干预。课堂立刻安静。“我们怕他,这就像是首相来了。”一位学生在后来的采访中说。
  博航特中学的课堂原本没有这么混乱。斯特劳格尔告诉记者,在他接受BBC邀请,加入这场中英教育试验时,“非常自信”。在英国,博航特是一所顶尖的公立学校,也是全英第一所开设沉浸式中文教学项目(指同时学习中英文,其余课程一半以上用中文教学)的公立中学,2013年11月,英国首相卡梅伦中国行之前,还特邀博航特中学的师生前往白金汉宫,讨论交流学习中文的体会。这并不是一所对“中国”一无所知的学校。
  为了尽量不干扰课堂,BBC工作人员在教室内放置了9台固定摄像机。
  英国是一个真人秀文化深广的国家。“我就是抱着参加真人秀的心态来的。”13岁的英国女孩苏菲在Facebook上回复记者。和其他49名同学一样,当学校张榜招募“中式学校”学生时,她报名了。苏菲是那种爱说爱动爱与老师顶嘴的调皮学生典型。摄影机的在场激发了苏菲的表演型人格。
  捣乱的苏菲成了第一个在课上受到惩罚的学生,被老师杨军叫到前排罚站。但这在这所“中式学校”里是失效的,学生们反而觉得好玩。
  没有呈现的四百多小时素材
  纪录片第一集,展现最多的就是“中式学校”课堂秩序的失控。李爱云期待在第二集中呈现一些转变,但并没有。纪录片不间断拍摄一个月,素材多达四百多小时,最后呈现的只有3小时。在那些未呈现的镜头里,五位老师都在尝试改变。
  第一天上课,杨军还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生。BBC导演组告诉她,“你记住,你就是说、写、讲。”这是他们认为中式教育应该有的模样。杨军照做。但她渐渐对这样的方式不满。
  杨军记得,第一堂化学课自己讲得特别糟,她让学生们做实验,但一间教室里的50名学生,乱成一锅粥。第二次上课,她让学生把座位打乱,四五张方桌拼在一起,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得很顺畅,学生也很积极。杨军打算此后就这么摆放课桌,但BBC的导演不同意,他们还是要求杨军把课桌放回原样,让学生以写和抄为主。
  没有呈现的,还有李爱云的社会课。第一次社会课,课堂纪律混乱。第二次上课,她先给学生们讲故事,讲的是美国洛杉矶威尼斯海滩一家有名的咖啡馆,许多常客到店里,都会点两杯咖啡,一杯自己喝,另一杯则吩咐侍者在店内墙上贴上“一杯咖啡”的纸条。这些纸条,可以让那些穷困的人免费喝到一杯已经付过款的咖啡。学生很感兴趣,很快热烈讨论尊重、关爱、平等,李爱云鼓励他们,将自己听到、经历过的故事分享出来。
  李爱云还举办了演讲比赛,题目是“中式学校”。一位叫特里斯坦的学生滔滔不绝,极富感染力。最后谈及梦想,他希望自己“有一天成为英国首相”。在特里斯坦看来,中国老师的灌输式教学、对知识点的总结更加精准、直接,学习起来效率更高。然而在纪录片中,关于特里斯坦的镜头几乎没有。“可能是他太适应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没有矛盾。”李爱云分析BBC的选择。
  李爱云逐渐接受了中英学生的差异,“他们坐姿不够端正,或者不像中国学生一样提问先举手,都不叫纪律不好,只要融入课堂就好。”
  课堂之外,五位老师想了很多办法和学生搞好关系,这些办法仍然很具中国色彩:竞选班干部,让听话的学生带动不听话的学生一起进步;找学生谈话;和学生家长单独交流;和学生一起包饺子、剪纸。
  杨军会跳扇子舞,这引起了BBC的兴趣,他们鼓励杨军教学生跳扇子舞。在她会跳的几支舞《山含情水含笑》,《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精忠报国》里,杨军最后选了《精忠报国》教给英国学生,她的挥扇快、狠、有力。
  课堂内外,杨军都表现得很心焦,考试临近,教学进度却十分缓慢,纪录片中,她最终崩溃地哭了。“我不希望中国输!”
  最初,其他老师的胜负心没有杨军那么强。李爱云回忆,到英国前两周,她心态还很好,对中国教育在应试方面的经验很有信心。第三周,BBC导演们着急了,再这样下去,中式教育可能会输。
  结果却是“中式学校”获胜。中国老师:不是考试胜了就算赢了
  毕业典礼上,李爱云作为“中式学校”校长发言,“我始终没有认为我们考试胜了就是赢了,这是一个奇迹。”
  在英国教书十年,杨军看到英国学生大多“吃不了苦,要是一次没有学懂,就不愿意试第二次、第三次”。
  赵薇回想教过的中国学生,“都非常刻苦。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是唯一或者最重要的改变命运的出路。”她告诉记者,英国不一样,高福利制度保障下,生存压力没有那么大,竞争意识也没有那么强烈。他们崇尚学生应该快乐。
  赵薇对“快乐学习”持保留态度,“如果给学生灌输学习是很快乐的观念,他一旦碰到困难不快乐,就有理由放弃了。”
  杨军也在反思中国教育:“小孩子现在真的是蛮可怜,没有什么童年,死读书,读死书,以后可能也没多少用处。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差。”
  英国观众对BBC的教育试验褒贬不一,有人站在博航特中学校长斯特劳格尔这边,认为中国的教育方式“枯燥无味,以牺牲学生的童年为代价”;也有人觉得难堪,“我们的孩子连起码的对人的尊敬都没有。”一位英国网友在Twitter上评论。
  结束前,BBC采访五位老师,如果可以,愿意带哪几个英国学生回国,四位老师选的都是表现好的学生,李爱云却挑了调皮的苏菲:“只要给我时间,我可以改变她。”斯特劳格尔对BBC导演组表示,如果可以留下一个老师,他们愿意要李爱云。
  李爱云还是回到了南京外国语学校。2015年9月1日新学期开始,她走进课堂。适应了英国课堂的“闹”,现在的她觉得中国课堂太安静了。
  杨军认真考虑后觉得,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没有谁更强,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不行,单纯的“玩中学、学中玩”看来也不行,“一定要两种方法结合。”她对记者说。
  而负责从文化和教育的角度给BBC提出建议的阚茜,对于这个项目的定位是:“说到底,这是一个电视节目。”她认为,从学术的角度讲,这个项目“存在的漏洞不少”。
  “一个月的时间,不可能真正测出哪种教育是最有效的。另外,脱离一个国家文化、政治、社会的背景,把一种方法搬到另外一个国家,是行不通的。硬推,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她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常江则撰文质疑该片的纪实性。常江认为,该片不是“以客观冷峻的手段对社会现实予以精确呈现”的纪录片,而是一部“预设立场”的真人秀。(资料来源:《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个国家,她位于欧洲的心脏,低调中暗藏奢华,她就是匈牙利,她的美食融合了欧洲烹饪特点与亚洲的异域元素  提到欧洲美食,我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首先会想到高雅精致的法国菜,热情奔放的意大利菜和丰富多样的西班牙菜。殊不知,有这样一个国家,她位于欧洲的心脏,低调中暗藏奢华,她就是匈牙利,她的美食融合了欧洲烹饪特点与亚洲的异域元素——著名“土豆牛肉汤”的是从阿塞拜疆人那里学来的,“大豆汤”则取自芬兰
期刊
1972年,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提取出了青蒿素。然而,由于“任务”的保密性质,外界对她所做的工作不得而知。发表出来的论文对青蒿素的发明人一直语焉不详,直到……  在青蒿素已经在国内外治病救人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发现者究竟是谁,一直是一个谜。200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米勒及其同事开启了寻找青蒿素发现者的调查之旅,而兼有科学史家眼光的饶毅等人也多次发文肯定了屠呦呦的关键作用。  中
期刊
无论是唐高祖李渊,还是父子档唐睿宗李旦和唐玄宗李隆基,退位时多少充满着被迫让位的因素,几乎都是“裸退”型的,最后尽数消失在了唐代的政治生活当中  唐 唐朝堪称太上皇的“黄金时代”,一共出了四位太上皇。如果说之前北朝的太上皇均为乱世年代的怪诞产物,那么,唐朝的太上皇多为盛世之君,涵盖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大盛世,以及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兴时代,但围绕着皇权消长的权力斗争之残酷却丝毫不让于动辄刀兵
期刊
英国王室早已因喜爱豪华宴会和丰富食谱而闻名,英语里有个习语,  “吃得像个国王”,这一说法可不是节俭的意思,甚至可以说是“暴饮暴食”的同义语  英国王室厨房里的食谱历来被列入王室的机密,严禁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外泄。如今那些为王室做饭的大厨们都签过比华尔街投行交易员还严格的保密协议。不过这更激起了民众的好奇,几年前,英国作家兼电视主持人杰里米·帕克斯曼出版了一本名为《关于王室》的书,书中披露了查尔斯王
期刊
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来说,当大财团不再左右经济的每一个细节之时,客观上是社会整体之福。从此,中小企业有了大规模创新和发展的可能  近日,新华社瞭望智库发表署名为罗天吴的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批评李嘉诚“在中国经济遭遇危机的敏感时刻,不停抛售资产”,是“失守道义”的行为。长和发言人9月14日回应称,集团没有撤资,强调有买有卖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风起于青萍之末。从2013年起,李嘉诚开始集中
期刊
你我皆是叶良辰  叶良辰?如果这段时间,你还不知道叶良辰是谁!那证明你out了,没跟上社交网络的节奏!  叶良辰的故事还得从一段QQ聊天记录说起。  有人在网络发文称,北京某高校一女生寝室,一个名叫“李汶济”的女生不愿意打扫卫生,还请来了其友“叶良辰”教训舍长,于是张静静和叶良辰在QQ上展开了魔性对话,叶良辰也因此成为了生活中第一个用言情小说男主语气说话的“霸道总裁”。  这只是开始,真正让叶良辰
期刊
当国际调查拿不出足以指控纳吉布的证据,他就可以宣称,连国际反腐调查都无法证明他贪污  从9月18日开始,马来西亚连续几日登上了西方主流媒体的热搜榜,这样的曝光度对马总理纳吉布来说,却不是好消息。  丑闻扳不倒纳吉布?9月18日,马来西亚政治活动家凯鲁丁·哈桑被捕,罪名是含糊其辞的“破坏议会民主”。他的律师马蒂亚斯·常透露,当局给凯鲁丁罗织罪名是为了阻止他前往美国——他约好21日与美国联邦调查局(F
期刊
随着七天长假的大幕徐徐拉开,“史上最激烈国庆档”进入了白热化竞争阶段。《港囧》来势汹汹,《夏洛特烦恼》后劲十足。  《解救吾先生》也于9月30日开画,在首日只有12%排片占比的不利开局下,获得金马奖双提名(“最佳剪辑”和“最佳男配角”),接着便是连日的口碑炸裂和黄金场次的场场爆满,被观众、媒体和影评人一致称为“真正的好片子”。  当然啦,畅谈君是绝对不会错过好片子的。于是,在这个没有悬念依然堵成“
期刊
在古代“到此一游”会推促文化的积淀,是因为媒体方式的缺乏。今天,人们拥有更多的形式和手段完成有限之生命与外物之长久永恒的对话;有更多的手段留住“来此、在此、见此、证此”的瞬间  在《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孙悟空在佛祖手指写下“到此一游”。如今,有网友发现,“到此一游”前几年被刻到了埃及的神庙上,如今又刻在故宫的大缸上。为何在景点刻字留名如此盛行?“中国式旅游”的根源在哪?  信手一题,是古人
期刊
10月5日,中国人还在黄金周休假、朋友圈里开摄影展的时候,瑞典的诺奖委员会却没有休假。在他们最新的获奖名单中,赫然有来自中国的85岁的屠呦呦的名字。屠呦呦也因此成为中国本土获得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一时引爆网络和舆论。这是因为,在她的身上,有太多吸引人眼球、又极易引发争议甚至是论战的标签。  比如,她长期研究“中药”,且又从传统典籍中发现了青蒿素的线索,而中西医之争现在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