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体流速实验教学仪器的改进与研制

来源 :大学物理实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me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测量低沸点流体流速时热式流量计的温度限制,本文设计了恒功率制冷型流量计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该装置由变温模块、数模转换模块、Arduino单片机、温度补偿模块组成,具备对低沸点液体或气体的流速定标与测量功能.装置设计包含制冷片的制冷效率选择、对被测流体进行定标计算、连接变温电路、以及利用半导体上下两点温差计算流速的程序编写.实验结果表明:在选用合适的制冷功率后,该装置在其最佳测量范围内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可以应用到物理实验的教学项目,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
其他文献
激光内雕是现在雕刻行业最流行的雕刻手法,且激光内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针对激光内雕作品中出现的工艺问题,单位体积内的点云密集程度是影响雕刻质量的关键问题.然而雕刻的图案来源各不相同,点云分布不同,本文针对不同数据来源的点云文件进行实验操作,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给出具体的雕刻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雕刻参数可以很好地解决雕刻工艺中水晶炸裂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市场效益.
利用两台智能手机以及一根防水温度传感器巧妙地测量了永磁体的居里温度.该实验利用水的良好导热性,对永磁体的磁感应强度和温度关系曲线进行了观察和测量,且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之间的误差较小,实验步骤简单,可重复性高.
推导了迈克尔逊干涉仪补偿板角度改变量与干涉条纹变化的关系式;基于光杠杆法设计了补偿板微小角度改变量测量装置,验证了补偿板角度变化与干涉条纹变化的关系;利用MATLAB软件设计了迈克尔逊干涉仪仿真实验软件.结果表明:补偿板角度改变量和干涉条纹变化关系与理论推导关系式相吻合;补偿板在某个基础角度附近(<5°)旋转时其角度改变量与干涉条纹变化关系近似为线性关系.
车排子地区紧邻沙湾凹陷和四棵树凹陷,油源条件优越,具有多层系含油特点,前人对该区原油油源认识存在较大分歧.本次研究在研究区原油生物标志物分析基础上,结合金刚烷异构化指标和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布,对车排子地区原油油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车排子地区存在3类原油:(1)Ⅰ类原油为新近系沙湾组轻质油,表现为侏罗系来源特征,Pr/Ph比值大于2.0,原油碳同位素值偏重,δ13C值大于?28.0‰,姥鲛烷(Pr)、植烷(Ph)和三环萜烷含量较低,Pr/nC17和Ph/nC18比值小于0.3,不含β-胡萝卜烷,三环
流体中声速测量实验是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之一,通常采用共振干涉法和相位比较法测量超声波的波长.本文发现了测量过程中的多谐振频率点现象,系统研究了其影响因素并对其原因和物理意义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不同介质及发射和接收器在不同距离条件下,均会影响谐振频率位置.基于不同谐振点现象的研究分析,引入系统共振频率概念,加深了对谐振频率及共振频率的理解和认识.
探究了利用振镜实现激光成像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套基于STM32单片机和DAC8562数模转换器的激光成像系统。其中STM32单片机用于处理数据并输出数字信号,DAC8562模块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驱动振镜工作的模拟信号。并用数学公式推导了"轮廓提取"算法,研发了基于任意图片的"轮廓提取"自动生成图像数据的软件,获得了稳定的激光图像。最后还分析了激光成像系统的优缺点和未来拓展方向。系统实现方法即简便
对“吉他弦上驻波实验”展开解读,依据《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指导学生参加讲课比赛的经历,探究了该实验的授课重点与难点.站在学生及教师的角度,用提问的手段逐步展开重难点剖析,给出了具体的课程设计方案,将驻波理论贯穿课程设计,插入课程思政与物理学前沿相关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清晰把握该实验的重难点.
将数字示波器应用于光学波片原理教学中,根据光学波片原理,调节两路电信号的相位差和幅度关系,实现四分之一波片和二分之一波片的原理演示.该实验教学不仅可以直观展示光学波片工作原理,也可以进一步熟练示波器的应用.
迈克尔孙干涉仪结构简单,精度高,易操作,但是条纹信息的观察与记录都是通过人眼完成的,会因为一些主观因素导致观察与记录的不准确,效率低等问题,进而影响实验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由树莓派设计系统来统计条纹信息,对传统实验技术方式进行改进,对现有干涉仪器进行优化,极大地提高了测量的精度与效率,增加了实验的可操作性与可观察性。经过验证,由树莓派设计的条纹计数系统计数准确、性能稳定、效率高,可减轻劳
“静电飞花”实验原理涉及“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但已有研究忽视了“接触起电”导致对实验现象解释不完整.本文将“静电飞花”分为五个阶段,从“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两方面进行分析,更加全面深入地解释了“静电飞花”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