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95后”高职学生大多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学习动机不足,缺乏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意愿,对网络和手机存在严重的依赖性。“互联网+”时代,基于“95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高职教师要做教学改革的先行者、课堂指导者、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者和终身学习者。
关键词:95后 高职学生 特点 教师 角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168-02
1 “95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95后”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他们的学习特点与前代极大不同。为了解互联网+时代“95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选取武汉光谷职业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共860名,开展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44份。调查显示,“95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如下。
1.1 文化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不足
大部分“95后”高职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调查显示,23%的学生有时会提前预习课程内容,68%的学生从来不会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只有9%的学生经常会提前预习课程内容。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记笔记的习惯,只有在老师提醒下,才会记笔记。
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调查显示,只有11%的学生会经常主动搜集查阅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84%的学生表示会在老师布置任务或作业的时候,搜集相关资料;5%的学生表示老师布置的作业无关紧要,不会为了完成作业而搜集资料。
1.2 绝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调查显示,在“互联网+”时代,在需要完成学习任务和作业时,79%的学生直接借鉴上网所查找的资料,17%的学生会先独立思考,再上网查找资料,4%的学生去图书馆查找资料。
1.3 主动与老师围绕学习进行沟通的意愿不强
调查显示,对于不懂的知识点或问题,约82%的高职学生不会主动与老师进行面对面沟通,他们会选择上网查找资料,找寻答案。如果从网络上无法获取答案,他们会咨询同学,无果后,才会咨询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运用QQ、微信等新媒体与老师交流学习问题。少部分学生会面对面地、主动地咨询任课老师。
1.4 对网络和手机存在严重的依赖性,对信息的真伪好坏缺乏鉴别能力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95后”,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前代。他们太过于依赖网络和手机,没有了网络和手机,他们感觉无所适从。他们善于、乐于在虚拟世界中建构和体验,社会交往及现实沟通能力较弱。他们在课堂上摆弄手机,玩游戏、看小说、聊QQ等,严重影响听课效率和学习质量。他们之中盛行“拿来主义”,对信息的真伪好坏缺乏鉴别能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善于依赖互联网去求解,缺少实际调研或向教师请教和与同学讨论的意识。他们专业定力多向,在校虽归属于不同的专业,但“心猿意马”的心态很广泛,对专业认知的边际较为模糊,喜欢按自己意愿去虚拟“专业”和建构相关的知识体系及培植相关能力。
1.5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理性认识
“95后”高职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反之则感觉枯燥无味。在生活中,他们十分注重个人兴趣的发展,倘若一些活动或项目恰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则会表现相当积极,并且会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或内容,他们会以玩手机等方式打发时间。
1.6 绝大部分学生更喜欢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使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87%的学生认为老师要改变“直接灌输”的教学方式,他们希望老师上课多互动,用活泼生动的方式教学,多实践,少理论。89%的学生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能促使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基于“95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师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是知识与教学的权威。教师掌握着学生学习的课程教材和资料,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主要来自教师的教学活动。但“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互联网上有很多教育学习平台,教育资料也极其丰富,只要有台连上网络的电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学习各门课程。当下的“95后”高职学生能熟练操作电脑和手机,能玩转互联网,他们能轻松地搜集到课程资料。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必须改革以“传递—接收”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认识。“互联网+”时代,正视“95后”的特点,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教师要做教学改革的先行者、课堂指导者、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者和终身学习者。
2.1 更新课程理念,做教學改革的先行者
2.1.1 以高职各专业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确定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并非几门专业课就可以解决,必须依赖于各门课程的合力培养。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所教专业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从而确定所任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筛选教学内容,变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科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一门课程如果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就会无的放矢,劳而无功。找不准课程定位,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并不罕见。如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因而,导致目前的大学语文课程成了文学欣赏课,或成了传统文化课。语文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无可非议。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并非高职“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高职“大学语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获取,需要较高的阅读水平才能做到。因此,阅读是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2.1.2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主,教学质量由社会来检测,检测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适应岗位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学方式应当以互动为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1.3 更新考试观念,采用有效的考核方式
当前,一门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期末考试评判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仍然是高职院校的主流考核形式。但职业教育应当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采用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演算题等题型无法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当前的考核方式。例如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现场操作考试、过程式考核等多种有效形式相结合,注重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题目的设计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
2.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做学生的指导者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融入,移动学习、混合学习、泛在学习、在线课程学习等学习模式不断涌现并走进高职学生视野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新的教学和学习路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学习通常要经过“吸收”与“内化”两个关键阶段。传统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吸收知识,课下通过做作业等形式内化所学知识。实际上,知识内化阶段对学生来说面临的困境更多,更需要教师指导。
因此,“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借助互联网技术,“翻转学习”,變“课上吸收,课下内化”为“课下吸收,课上内化”,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做学生的指导者。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第一步,课程开课之前,教师精心制定“翻转学习”教学方案,充分验证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二步,教师在课堂上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并对“翻转”课堂进行详细说明,布置课下自主学习的方式、任务及要求等。
第三步,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展示,检验课下学习的质量。教师作为指导者,通过师生互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吸收所学知识。
第四步,每堂课结束后,请学生代表通过自媒体,如微信、QQ等反馈本次学习任务的学习效果。
第五步,教师对每次教学任务的完成进行总结,好的做法继续保持,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完善,以更加有效完成后续教学任务。
2.3 回归教育本质,搞好师生关系,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者
“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不仅要变通,更需要坚守。更要回归教育本原,搞好师生关系。
好的教育就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因素。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也是这样。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引领者。互联网虽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教师的价值是永远不会被取代的,学校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教育的美好氛围中,爱、关心、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可以替代千言万语,超越千山万水,甚至一个眼神,都很重要。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教育的工具性追求,更要注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关注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慈爱悲悯的人文情怀,使学生拥有善良的心灵。
在“互联网+”时代,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高职教师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加强育人工作,培养学生的优秀的品质和健全高尚的人格;有利于教师教会学生识别网络信息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由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而给学生以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的完整教育。这些,又反过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2.4 利用互联网+,做终身学习者
“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的丰富、学习方式的多元,也为教师的教学创造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已经没有了围墙的限制,泛在的学习成为常态;学习没有了一劳永逸的可能,终身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无止境,学不可以已。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教师必须及时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掌握新技术;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掌握新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的角色没有被弱化,反而被时代赋予了更高的要求。“95后”高职学生不可怕,只要教师们认识到了他们的学习特点,掌握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点,就能与他们融洽相处,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丹,喻芙蓉,胡芳.浅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高专教师角色定位[J].科技资讯,2014(14):169.
[2] 光明网.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坚守[EB/OL].(2016-02-23).http://www.news.gmw.cn/2016-23/23/cntent 18994147.htm.
[3] 胡芳,李丹.自媒体环境下“90中”高职学生特点实证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29-32.
关键词:95后 高职学生 特点 教师 角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168-02
1 “95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95后”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他们的学习特点与前代极大不同。为了解互联网+时代“95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选取武汉光谷职业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共860名,开展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44份。调查显示,“95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如下。
1.1 文化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不足
大部分“95后”高职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调查显示,23%的学生有时会提前预习课程内容,68%的学生从来不会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只有9%的学生经常会提前预习课程内容。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记笔记的习惯,只有在老师提醒下,才会记笔记。
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调查显示,只有11%的学生会经常主动搜集查阅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84%的学生表示会在老师布置任务或作业的时候,搜集相关资料;5%的学生表示老师布置的作业无关紧要,不会为了完成作业而搜集资料。
1.2 绝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调查显示,在“互联网+”时代,在需要完成学习任务和作业时,79%的学生直接借鉴上网所查找的资料,17%的学生会先独立思考,再上网查找资料,4%的学生去图书馆查找资料。
1.3 主动与老师围绕学习进行沟通的意愿不强
调查显示,对于不懂的知识点或问题,约82%的高职学生不会主动与老师进行面对面沟通,他们会选择上网查找资料,找寻答案。如果从网络上无法获取答案,他们会咨询同学,无果后,才会咨询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运用QQ、微信等新媒体与老师交流学习问题。少部分学生会面对面地、主动地咨询任课老师。
1.4 对网络和手机存在严重的依赖性,对信息的真伪好坏缺乏鉴别能力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95后”,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前代。他们太过于依赖网络和手机,没有了网络和手机,他们感觉无所适从。他们善于、乐于在虚拟世界中建构和体验,社会交往及现实沟通能力较弱。他们在课堂上摆弄手机,玩游戏、看小说、聊QQ等,严重影响听课效率和学习质量。他们之中盛行“拿来主义”,对信息的真伪好坏缺乏鉴别能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善于依赖互联网去求解,缺少实际调研或向教师请教和与同学讨论的意识。他们专业定力多向,在校虽归属于不同的专业,但“心猿意马”的心态很广泛,对专业认知的边际较为模糊,喜欢按自己意愿去虚拟“专业”和建构相关的知识体系及培植相关能力。
1.5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理性认识
“95后”高职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反之则感觉枯燥无味。在生活中,他们十分注重个人兴趣的发展,倘若一些活动或项目恰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则会表现相当积极,并且会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或内容,他们会以玩手机等方式打发时间。
1.6 绝大部分学生更喜欢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使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87%的学生认为老师要改变“直接灌输”的教学方式,他们希望老师上课多互动,用活泼生动的方式教学,多实践,少理论。89%的学生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能促使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基于“95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师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是知识与教学的权威。教师掌握着学生学习的课程教材和资料,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主要来自教师的教学活动。但“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互联网上有很多教育学习平台,教育资料也极其丰富,只要有台连上网络的电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学习各门课程。当下的“95后”高职学生能熟练操作电脑和手机,能玩转互联网,他们能轻松地搜集到课程资料。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必须改革以“传递—接收”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认识。“互联网+”时代,正视“95后”的特点,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教师要做教学改革的先行者、课堂指导者、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者和终身学习者。
2.1 更新课程理念,做教學改革的先行者
2.1.1 以高职各专业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确定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并非几门专业课就可以解决,必须依赖于各门课程的合力培养。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所教专业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从而确定所任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筛选教学内容,变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科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一门课程如果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就会无的放矢,劳而无功。找不准课程定位,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并不罕见。如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因而,导致目前的大学语文课程成了文学欣赏课,或成了传统文化课。语文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无可非议。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并非高职“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高职“大学语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获取,需要较高的阅读水平才能做到。因此,阅读是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2.1.2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主,教学质量由社会来检测,检测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适应岗位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学方式应当以互动为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1.3 更新考试观念,采用有效的考核方式
当前,一门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期末考试评判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仍然是高职院校的主流考核形式。但职业教育应当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采用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演算题等题型无法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当前的考核方式。例如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现场操作考试、过程式考核等多种有效形式相结合,注重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题目的设计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
2.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做学生的指导者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融入,移动学习、混合学习、泛在学习、在线课程学习等学习模式不断涌现并走进高职学生视野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新的教学和学习路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学习通常要经过“吸收”与“内化”两个关键阶段。传统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吸收知识,课下通过做作业等形式内化所学知识。实际上,知识内化阶段对学生来说面临的困境更多,更需要教师指导。
因此,“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借助互联网技术,“翻转学习”,變“课上吸收,课下内化”为“课下吸收,课上内化”,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做学生的指导者。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第一步,课程开课之前,教师精心制定“翻转学习”教学方案,充分验证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二步,教师在课堂上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并对“翻转”课堂进行详细说明,布置课下自主学习的方式、任务及要求等。
第三步,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展示,检验课下学习的质量。教师作为指导者,通过师生互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吸收所学知识。
第四步,每堂课结束后,请学生代表通过自媒体,如微信、QQ等反馈本次学习任务的学习效果。
第五步,教师对每次教学任务的完成进行总结,好的做法继续保持,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完善,以更加有效完成后续教学任务。
2.3 回归教育本质,搞好师生关系,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者
“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不仅要变通,更需要坚守。更要回归教育本原,搞好师生关系。
好的教育就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因素。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也是这样。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引领者。互联网虽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教师的价值是永远不会被取代的,学校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教育的美好氛围中,爱、关心、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可以替代千言万语,超越千山万水,甚至一个眼神,都很重要。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教育的工具性追求,更要注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关注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慈爱悲悯的人文情怀,使学生拥有善良的心灵。
在“互联网+”时代,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高职教师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加强育人工作,培养学生的优秀的品质和健全高尚的人格;有利于教师教会学生识别网络信息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由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而给学生以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的完整教育。这些,又反过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2.4 利用互联网+,做终身学习者
“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的丰富、学习方式的多元,也为教师的教学创造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已经没有了围墙的限制,泛在的学习成为常态;学习没有了一劳永逸的可能,终身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无止境,学不可以已。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教师必须及时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掌握新技术;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掌握新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的角色没有被弱化,反而被时代赋予了更高的要求。“95后”高职学生不可怕,只要教师们认识到了他们的学习特点,掌握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点,就能与他们融洽相处,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丹,喻芙蓉,胡芳.浅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高专教师角色定位[J].科技资讯,2014(14):169.
[2] 光明网.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坚守[EB/OL].(2016-02-23).http://www.news.gmw.cn/2016-23/23/cntent 18994147.htm.
[3] 胡芳,李丹.自媒体环境下“90中”高职学生特点实证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