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赤芍-白芍药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机制

来源 :亚太传统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二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潜在生物学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收集白芍、赤芍2味药物所包含的活性成分,以口服吸收利用度(OB)≥30%,药物相似性(DL)≥0.18作为筛选条件,得到赤芍、白芍的有效活性成分群.通过化学成分靶点预测的方式获取2味药物的重要成分和潜在生物学靶点.利用Drugbank、TTD等数据库获取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映射后得到交集靶点,再利用软件Cytoscape3.6.0进行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及拓扑分析.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芍药的作用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作用机制.结果:共筛选出赤芍、白芍的重要有效活性成分21个,其中赤芍16个,白芍8个,二者共同有效成分3个,分别为谷甾醇、β-谷固醇和芍药苷.预测到芍药潜在生物学靶点608个,得到疾病作用靶点114个,二者交集靶点40个.PPI网络中Degree值排名靠前的5个靶点为CYP3A4、CYP2C9、HSPA5、MAPK3、和CYP2C19.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二芍主要参与类固醇代谢过程、对外源刺激的反应、对细菌起源分子的反应等多个过程以及抗叶酸抵抗、ABC转运蛋白和卵巢类固醇生成等多条通路.结论:赤芍、白芍对于SLE的调控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多层次的特点,其主要生物学机制可能与细胞色素P450酶、类固醇代谢过程、抗叶酸抵抗通路等相关.
其他文献
围绝经期综合征(PMS)是临床女性常见疾病.结合临床实验研究与名家临证经验,从生理病理等多角度探讨气血津液病变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相关性,并从气、血、津液三方面的发病
目的:分析中成药在肾病患者中应用的现状与趋势,为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从信息系统中调取医院肾病科2017-2019年中成药的相关数据,统计中成药的药物名称、种类、
从温病学的相关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的发病机制及愈后调理.明清时期,随着温病理论与临床诊疗体系的发展,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确立,使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治疗脾胃虚弱、痰气上逆之痰气痞的代表方,有降气消痰、补益脾胃的功效,临床应用广泛.查阅近年相关文献资料,总结该方在消化系统相关病症及
丁香挥发化学成分是一类具有多重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通过综述国内外关于丁香挥发成分的研究报道,分析丁香挥发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和药理功能,为丁香秉承佐使药“通行向导之
颜色词是《黄帝内经》语言中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其较多篇章使用颜色词辨别病邪并预测疾病,尤其以“红”系语词出现频率较高.基于“红”系颜色词所葆有的文化特征,从颜色类别
目的:通过对高继宁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兼湿瘀证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以期对名中医经验传承提供有效数据支持,从而为临床诊治糖尿病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
本研究将雨课堂融入心脏外科教学设计中,同时在临床医学普通班及留学生班中进行具体的教学应用,分别在课前准备环节、课堂交互环节、课后拓展环节及教学评价分析环节应用雨课堂进行教学。结果显示雨课堂的应用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互动明显增加,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心脏外科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探索将眼科学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和本科生的临床见习实践两种实践方式相融合,在眼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中由研究生担任助教教师,协同高年资医师进行临床带教活动,开展"双实践"眼科学临床见习模式。通过见习前准备、见习中策划、见习后反馈等诸多方式改进教学,既提高了临床见习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培养研究生教学能力提供了契机。
目的评价CBL网络教学在新发传染病背景下的应用效果。方法借助网络平台,采用CBL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网上查看病例,分析总结,再网上提交的这种师生互动的形式,成功完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教学工作。最后,以学期总成绩及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疫情前后两学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践证明,网络教学模式下采用CBL教学法,在传染病学示教课中能帮助学生取得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