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教育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大量的德育因素,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身理特点,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密切结合起来,让德育在教学中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德育之花在学生中悄然开放。具体做法如下。
一、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现在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都包含了一定的道德理念。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每个单元的德育思想,然后依据每一个单元主要的德育任务,具体设定每一课的德育渗透步骤,然后有计划地结合课文内容,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相关的德育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把教学与德育完美结合,使教书和育人两不耽误。例如,《感受自然》这一主题单元编入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 》等课文,课文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又能使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产生兴趣,愿意去观察,去探索。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抓住每单元的主题思想,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定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1.在“读”“想”“演”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古以来,语文教学中的“读”一直是教学的重要步骤之一,只有先“读”,做一个初步的了解,才能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实践证明,“多读精背”对语文学习确实非常有效。尤其是古诗,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形式工整,语句简短,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很多古诗文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陶冶其高尚的情操。教师可以采用抑扬顿挫的诵读,使学生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并且对古诗有一个大概的感知,进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去呈现诗中所展现的情境,从而获得美的体验,感悟古人的情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诗词,用“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充分利用多媒体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中,粉笔、黑板是我们的“法宝”,课文里的“诗情画意”没有办法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无法使学生体会到课文所要表现的“美”,导致语文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不了知识,就更别提德育教育了。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要学会利用多媒体,用它丰富多彩的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自愿自觉地接受感情陶冶,端正自己的德育标准,培养高尚情的操,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自制教学课件,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中,使德育无处不在。例如,学习《秋天来了》这篇课文前,我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课件并加以修改整合。當我提问“秋天来了,你看到了哪些景象”时,随着打开课件,只见屏幕上呈现出了一幕幕优美的画卷:蔚蓝的天空显得天高净远,一排排大雁优美地飞向南方。一片森林中,一排排高大的树木显得挺拔苍翠,树上飘落的一片片树叶犹如一枚枚邮票邮向远方,又如一把把小扇子给人们扇走炎热,更如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在跳舞蹈……当学生看到这精美的画面时,积极性立刻被调动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加以描述,并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哇!秋天的景色好美呀!”“大自然太美了!”接着,伴随优美的音乐,我引导学生诵读,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网络这个“魔法师”也可以把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艺术手段逼真地再现出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课文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剪辑了十里长街上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组织送总理的一段录像,然后配上贝多芬的交响乐《葬礼进行曲》。看着催人泪下的画面,听着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感人肺腑的音乐,学生仿佛回到1976年的十里长街上,一个个神情悲哀,表情庄重,男同学泪水在眼圈里打转,女同学小声抽泣。在这种气氛下,我也潸然泪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心、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我都得到了情感的升华。
总而言之,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德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不断努力,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才会形成,学生的德、智、体、美才能和谐发展。
(责编 张翼翔)
一、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现在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都包含了一定的道德理念。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每个单元的德育思想,然后依据每一个单元主要的德育任务,具体设定每一课的德育渗透步骤,然后有计划地结合课文内容,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相关的德育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把教学与德育完美结合,使教书和育人两不耽误。例如,《感受自然》这一主题单元编入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 》等课文,课文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又能使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产生兴趣,愿意去观察,去探索。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抓住每单元的主题思想,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定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1.在“读”“想”“演”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古以来,语文教学中的“读”一直是教学的重要步骤之一,只有先“读”,做一个初步的了解,才能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实践证明,“多读精背”对语文学习确实非常有效。尤其是古诗,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形式工整,语句简短,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很多古诗文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陶冶其高尚的情操。教师可以采用抑扬顿挫的诵读,使学生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并且对古诗有一个大概的感知,进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去呈现诗中所展现的情境,从而获得美的体验,感悟古人的情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诗词,用“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充分利用多媒体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中,粉笔、黑板是我们的“法宝”,课文里的“诗情画意”没有办法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无法使学生体会到课文所要表现的“美”,导致语文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不了知识,就更别提德育教育了。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要学会利用多媒体,用它丰富多彩的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自愿自觉地接受感情陶冶,端正自己的德育标准,培养高尚情的操,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自制教学课件,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中,使德育无处不在。例如,学习《秋天来了》这篇课文前,我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课件并加以修改整合。當我提问“秋天来了,你看到了哪些景象”时,随着打开课件,只见屏幕上呈现出了一幕幕优美的画卷:蔚蓝的天空显得天高净远,一排排大雁优美地飞向南方。一片森林中,一排排高大的树木显得挺拔苍翠,树上飘落的一片片树叶犹如一枚枚邮票邮向远方,又如一把把小扇子给人们扇走炎热,更如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在跳舞蹈……当学生看到这精美的画面时,积极性立刻被调动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加以描述,并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哇!秋天的景色好美呀!”“大自然太美了!”接着,伴随优美的音乐,我引导学生诵读,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网络这个“魔法师”也可以把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艺术手段逼真地再现出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课文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剪辑了十里长街上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组织送总理的一段录像,然后配上贝多芬的交响乐《葬礼进行曲》。看着催人泪下的画面,听着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感人肺腑的音乐,学生仿佛回到1976年的十里长街上,一个个神情悲哀,表情庄重,男同学泪水在眼圈里打转,女同学小声抽泣。在这种气氛下,我也潸然泪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心、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我都得到了情感的升华。
总而言之,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德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不断努力,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才会形成,学生的德、智、体、美才能和谐发展。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