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育应该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广大学生参与,然而有调查表明,“大多数(52.9%)学生喜欢体育课”但“对体育课抱有无所谓态度的男生占13%,女生占24%;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男生占5%,女生占1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而女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更是大大低于男生。大学女生与男生具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同。
关键词 女子 体育运动 参与情况 影响因素
一、体育运动参与的特征
(1)体育运动参与是身体和心理统一的结果。
体育运动参与的过程不仅是身体加入的过程,而且包括学生心理能量的投入,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认知、情感、意志、兴趣等心理因素投入势必影响身体投入的时间、频率和强度等,且体育运动参与水平的高低与学生身体和心理能量投入密切相关,是学生身心统一的结果。
(2)作为参与的个体有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之分。
作为参与主体——学生个体,因在参与过程中所投入心理的能量不同,对体育的认识和情感不同,所产生的体育行为有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之分,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主体,其对体育活动的情感和参与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意志是较高层次的,而被动参与者则对体育活动呈现低情感,无兴趣或兴趣低,不能克服困难完成运动任务和学习内容。
二、影响因素分析
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很多,这里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又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内因,而外部的环境与条件是外因,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同泽女子中学的学生在体育运动参与方面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自身素质、心理和生理因素、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体育基础等内部因素和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1、个人因素
(1)主观认识的影响。
在本质上,运动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不过,人的体质在一定的阶段并不仅仅是依靠运动锻炼来维持的,而是在某一时期有相对稳定的特征,运动锻炼的效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运动了马上就能看到效果,是需要在长期的坚持中才能收效。而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的晚期,她们身体的各个器官、机能正处于上升时期,正日益趋于完善成熟,她们中的大多数身体比较健康,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认识上的错觉,认为身体发育正常,机能稳定、体质不错并不需要运动锻炼来维持,这其实是满足于没病即健康的片面观念。这些对身体健康的片面认识使当代中学生对体育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认识肤浅,仅停留于初级程度。
(2)性别差异的影响。
性别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与男生相比,女生对体育运动参与的认识存在着相当的误区。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观念上的影响,一些女生盲目追求身材苗条,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自己的身材会变得粗壮,因此她们拒绝参加体育锻炼。即使参加,也多选择那些运动强度小、有助于身材的运动。另一方面,女生普遍存在着不愿吃苦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她们参加体育锻炼。
(3)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影响。
体育运动参与是以学生自身为主体而进行的活动,她们的性别差异、兴趣、爱好和习惯,主观认识及意志品质都会对体育运动参与的程度、动机和类型形式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她们的运动意识的差异。
2、家庭因素
家长因为目前严峻的升学、就业压力,把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根本没有考虑孩子是否需要运动锻炼,即使从孩子的身体出发想让孩子参与运动,也难以从孩子繁重的学习中挤出时间来进行,这就造成学生运动参与的障碍。同时,由于高考中没有体育内容,所以运动参与也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这也是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一个原因。
3、社会因素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讲究谦虚谨慎,四平八稳,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尤其是对于女子的行动要求与行为方式更是做了严格的规定。所以中国女子对于运动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与挑战,并不具备一种强烈的渴望与追求。这种观念虽然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但它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家长对孩子参加运动锻炼的态度并不是太积极,即使他们也要求孩子去参加运动,其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调节学习压力,增强孩子的抵抗力,最终还是为了学习做准备。
三、改进措施
1、个人方面
从学生个人方面来讲,当代的女大学生必须要改变那种文化课决定一切的传统观念,而要树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同时,也要摈弃那些女子必须文静端庄的落后观念,树立积极参与运动、提高运动意识。只有改变对运动观念的认识,才能提高自身参与运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只有亲身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才能使自己加强对运动的情感;也唯有亲自去实践,运动意识才会产生和发展。
2、学校方面
(1)学校方面要加强体育理论教育,增加理论课时、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认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当代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增强直接影响着未来人口质量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指导他们参加适合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
(3)大学主管部门,应积极加强场地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喜爱和使用的运动器材和运动场地。多开展那些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并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使之受益终身。
3、 社会方面
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急需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这个氛围不仅包括学校,也包括家庭与社会的关注。体育意识的养成,这是体育教育及各界的使命,但也急需新闻传媒的积极帮助。因为,良好的体育意识能够促使终身锻炼习惯的形成,它是人生发展的奠基工程,也将伴随一个人的终生。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滕子敬.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什么要目标统领学习内容[J].中国学校体育, 2002(5).
[3]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 女子 体育运动 参与情况 影响因素
一、体育运动参与的特征
(1)体育运动参与是身体和心理统一的结果。
体育运动参与的过程不仅是身体加入的过程,而且包括学生心理能量的投入,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认知、情感、意志、兴趣等心理因素投入势必影响身体投入的时间、频率和强度等,且体育运动参与水平的高低与学生身体和心理能量投入密切相关,是学生身心统一的结果。
(2)作为参与的个体有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之分。
作为参与主体——学生个体,因在参与过程中所投入心理的能量不同,对体育的认识和情感不同,所产生的体育行为有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之分,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主体,其对体育活动的情感和参与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意志是较高层次的,而被动参与者则对体育活动呈现低情感,无兴趣或兴趣低,不能克服困难完成运动任务和学习内容。
二、影响因素分析
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很多,这里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又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内因,而外部的环境与条件是外因,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同泽女子中学的学生在体育运动参与方面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自身素质、心理和生理因素、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体育基础等内部因素和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1、个人因素
(1)主观认识的影响。
在本质上,运动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不过,人的体质在一定的阶段并不仅仅是依靠运动锻炼来维持的,而是在某一时期有相对稳定的特征,运动锻炼的效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运动了马上就能看到效果,是需要在长期的坚持中才能收效。而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的晚期,她们身体的各个器官、机能正处于上升时期,正日益趋于完善成熟,她们中的大多数身体比较健康,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认识上的错觉,认为身体发育正常,机能稳定、体质不错并不需要运动锻炼来维持,这其实是满足于没病即健康的片面观念。这些对身体健康的片面认识使当代中学生对体育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认识肤浅,仅停留于初级程度。
(2)性别差异的影响。
性别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与男生相比,女生对体育运动参与的认识存在着相当的误区。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观念上的影响,一些女生盲目追求身材苗条,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自己的身材会变得粗壮,因此她们拒绝参加体育锻炼。即使参加,也多选择那些运动强度小、有助于身材的运动。另一方面,女生普遍存在着不愿吃苦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她们参加体育锻炼。
(3)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影响。
体育运动参与是以学生自身为主体而进行的活动,她们的性别差异、兴趣、爱好和习惯,主观认识及意志品质都会对体育运动参与的程度、动机和类型形式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她们的运动意识的差异。
2、家庭因素
家长因为目前严峻的升学、就业压力,把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根本没有考虑孩子是否需要运动锻炼,即使从孩子的身体出发想让孩子参与运动,也难以从孩子繁重的学习中挤出时间来进行,这就造成学生运动参与的障碍。同时,由于高考中没有体育内容,所以运动参与也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这也是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一个原因。
3、社会因素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讲究谦虚谨慎,四平八稳,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尤其是对于女子的行动要求与行为方式更是做了严格的规定。所以中国女子对于运动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与挑战,并不具备一种强烈的渴望与追求。这种观念虽然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但它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家长对孩子参加运动锻炼的态度并不是太积极,即使他们也要求孩子去参加运动,其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调节学习压力,增强孩子的抵抗力,最终还是为了学习做准备。
三、改进措施
1、个人方面
从学生个人方面来讲,当代的女大学生必须要改变那种文化课决定一切的传统观念,而要树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同时,也要摈弃那些女子必须文静端庄的落后观念,树立积极参与运动、提高运动意识。只有改变对运动观念的认识,才能提高自身参与运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只有亲身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才能使自己加强对运动的情感;也唯有亲自去实践,运动意识才会产生和发展。
2、学校方面
(1)学校方面要加强体育理论教育,增加理论课时、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认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当代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增强直接影响着未来人口质量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指导他们参加适合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
(3)大学主管部门,应积极加强场地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喜爱和使用的运动器材和运动场地。多开展那些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并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使之受益终身。
3、 社会方面
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急需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这个氛围不仅包括学校,也包括家庭与社会的关注。体育意识的养成,这是体育教育及各界的使命,但也急需新闻传媒的积极帮助。因为,良好的体育意识能够促使终身锻炼习惯的形成,它是人生发展的奠基工程,也将伴随一个人的终生。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滕子敬.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什么要目标统领学习内容[J].中国学校体育, 2002(5).
[3]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