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丙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s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研究开展了15%丙唑·戊唑醇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齐穗初花期(扬花5%~10%)用第一遍药,隔5~7d用第二遍药,15%丙唑·戊唑醇SC 1 050g /hm2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56.08%、58.05%,与40%多·酮WP 2 250g/hm2的防治效果相当;15%丙唑·戊唑醇1 500g/hm2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68.61%、72.15%,优于40%多·酮WP 2 250g/hm2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15%丙唑·戊唑醇SC;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086-02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上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该病不仅引起小麦大幅减产,威胁粮食安全,而且赤霉病菌分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可造成人畜中毒,严重危害身体健康[1]。地处江苏东部地区的建湖县,境内河网密布、空气湿润,属于潮湿区域,湿度条件完全满足小麦赤霉病发生的要求。20世纪赤霉病为该区麦类作物上的一种偶发性病害,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流行频率增加,已成为该类作物上的一种常发性病害[2]。2001—2015年的15年间,先后于2003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5年大流行,平均3年流行一次。
  张洁等[3]提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主要从抗病育种、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根据建湖县赤霉病最近6次大流行的田间调查结果分析,目前该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均无明显的抗赤霉病的特性,而生物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也未见到显著的成效[2]。因此,目前小麦赤霉病防治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防治主体药剂仍为苯并咪唑类农药多菌灵及其复配剂,而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已使用了30多年,赤霉病抗性菌株逐年推高。据盐城市系统监测抗性菌株频率,东台市2010—2014年抗性菌株分别占6.7%[1]、7.3%、22.6%、41.5%、43.4%,盐都区2010—2012年、2014年抗性菌株分别占8.5%[1]、6.9%、9.7%、39.3%[2]。抗性菌株频率高,使用多菌灵防效会下降,且会刺激菌株毒素产生,尤其是抗药性菌株产毒能力更强[4]。因此,寻求新的药剂代替多·酮来防治小麦赤霉病已显得迫在眉睫。针对这种情况,受南京京禾农用化学有限公司委托,笔者对15%丙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评估试验,旨在探明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适宜用量,为该产品的生产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品种 试验对象:小麦赤霉病。试验作物:周麦27。
  1.2 试验药剂 (1)15%丙唑·戊唑醇SC(南京京禾农用化学有限公司生产,提供);(2)40%多·酮WP(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3)25%氰烯菌酯E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1.3 试验设计 (1)15%丙唑·戊唑醇SC1 050g/hm2;(2)15%丙唑·戊唑醇SC1 500g/hm2;(3)40%多·酮WP 2 250g/hm2;(4)25%氰烯菌酯EC1 500mL/hm2;(5)CK(清水对照)。每个处理均设3次重复,共15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66.7m2,随机区组排列。
  1.4 试验基本情况
  1.4.1 试验环境及栽植条件 本试验设在建湖县沿河镇东夏居委会二组,土壤类型为粘土,pH值为7.2,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为水稻。小麦种植方式为旋耕种植,于2015年11月16日播种,密度均匀,长势与大面积无明显差异。
  1.4.2 施药时间及方法 试验于小麦齐穗初花期(扬花5%,4月24日)用第一遍药,药后6d(4月30日)用第二遍药,每个小区药剂对水3kg,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常规均匀喷雾。
  1.4.3 天气情况 第一次用药时,天气阴,日平均温度16.3℃,微风;第二次用药时,天气晴转阴,日平均温度23.2℃,微风。第一次药后,4月25—27日连续3d有雨,总降雨量11.9㎜,下雨时小麦正处于扬花高峰期;第二次药后,5月1—23日有10个雨日,总降雨量43.1㎜。
  1.5 调查内容及方法
  1.5.1 防治效果调查 试验于5月24日(病情稳定期)调查各小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采用对角线法5点取样,每小区调查5个点,每点调查0.25m2,调查记载总穗数、病穗数和病情严重度,计算各处理的病穗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1.5.2 严重度分级标准 0级:无病;1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2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3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4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15%丙唑·戊唑醇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其1 050g/hm2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56.08%和58.05%,与对照药剂40%多·酮WP 2 250g/hm2的病穗防效53.85%、病指防效59.64%相当,与另一对照药剂25%氰烯菌酯EC 1 500mL/hm2的病穗防效79.60%、病指防效83.92%差异明显;15%丙唑·戊唑醇SC 1 500g/hm2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68.61%和72.15%,优于对照药剂40%多·酮WP 2 250g/hm2的防治效果,与另一对照药剂25%氰烯菌酯EC 1 500mL/hm2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15%丙唑·戊唑醇SC 1 050g/hm2、1 500g/hm2的病穗防效分别为56.08%、68.61%,两者之间差异明显;病指防效分别为58.05%、79.60%,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3 结论
  2016年试验田小麦赤霉病达到大发生程度,扬花期间有3个雨日,其中初花期间4月25—27日遇雨,雨量11.9mm,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病菌的侵入;5月1—23日有10个雨日,雨量43.1mm,导致田间小麦赤霉病的进一步加重。通过试验得出的结果分析,15%丙唑·戊唑醇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其1 050g/hm2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均与常规药剂40%多·酮WP2 250g/hm2的防效相当,1 500g/hm2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均高于常规药剂40%多·酮WP2 250g/hm2的防效。因此,该药剂可作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主药剂进行推广,用量应以不低于1 050g/hm2为宜。
  参考文献
  [1]邵振润,周明国,仇剑波,等.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抗性调查研究及防控对策[J].农药,2011,50(5):385-389.
  [2]陈永明,林付根,赵阳,等.论江苏东部麦区赤霉病流行成因与监控对策[J].农学学报,2015(5):33-38.
  [3]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1):24-27.
  [4]张雁南,樊坪升,陈长军,等.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抗性的监测及其演变规律[J].农药,2009,48(8):603-613.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2013年4—8月在兴国县进行了春花生施用钙素肥效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施用钙肥能增加花生的荚果数、提高花生百果重和出仁率,对提高花生产量有明显作用,增产幅度达9.3%~9.8%。因此,在花生生产中适量增施钙肥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花生;钙肥;肥效试验;兴国县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069-02  在目前
期刊
摘 要:为筛选适宜石家庄市藁城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在藁城区的特定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对8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农艺性状和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石麦18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单产达9 400.5kg/hm2,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829.5万株/hm2,穗粒数37.3粒,千粒重35.8g,并且其产量水平显著高于其余7个品种。石麦18适宜石家庄市藁城区及光热资源相近区域栽培,对提高小麦单产、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
期刊
摘 要:该文以转EPSPS基因的抗草甘膦棉花品系R313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1%农达水剂作为棉花杀雄剂对新疆建设兵团农五师棉区棉花的花粉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1%农达水剂100倍液间隔10~15d喷药3次即可使棉株花粉在全生育期败育。  关键词:农达41%水剂;杀雄剂;棉花;花粉败育  中图分类号 S562.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067-02 
期刊
摘 要:选取北京植物园内典型绿化植被区,对林内外温湿度等进行相关研究,探讨园林绿化树种降温增湿功能。结果表明:林内比林外气温月平均降低0.03~0.48℃,日降低温度最高达2.06℃,月平均湿度增加1.44%~3.95%RH,日增加湿度最高为15.7%RH,说明绿化植被具有良好的降温增湿作用。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应加强绿化植被建设,以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益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北京;绿化树种
期刊
摘 要:该研究选用国审玉米新品种浚单29作为试验材料,对超高产夏玉米的产量性状、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等进行分析,研究并集成了浚单29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浚单29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具有生育期适中,雌雄一致,库源关系协调性好,抗倒能力强,叶片保绿度好,光合性能强、干物质积累多等生长发育特性。通过超高产栽培措施的综合应用,实现了2013—2014年度试验平均产量超15 000kg/hm2的
期刊
摘 要:盐胁迫是影响水稻生长、造成水稻减产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而提高水稻的耐盐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这也是当前水稻育种研究工作中的热点。该文对水稻耐盐性的机理、水稻耐盐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和耐盐基因克隆以及耐盐水稻育种进展的情况进行了综述,为耐盐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耐盐;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
期刊
摘 要: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水稻机插秧发表的论文从数据库来源分布、学科类别、作者、来源期刊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体现了我国水稻机插研究论文的基本状况,总结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为我国水稻机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机插;论文统计;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5-124-07  Abstract:T
期刊
摘 要:该文通过分析大棚番茄土传病害的成因,经过试验、示范探索出了一套大棚番茄土传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实行科学合理轮作、间作套种推广嫁接育苗,加强休棚期土壤消毒,采用秸秆反应堆技术,增施微生物菌剂和复合微生物菌肥,施用抑线虫菌剂等综合技术措施,使大棚番茄生产中的土传病虫害得到了有效的防控。  关键词:大棚番茄;土传病虫害;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6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该文选用2个水稻品种(抗寒品种90-23、不抗寒品种90-35)为试材,研究低温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产量和光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的分蘖期(6月16—25日)17℃低温处理10d后,抗寒品种90-23的产量高于不抗寒品种90-35;在水稻拔节期(7月19—28日)17℃低温处理后10d后,品种90-23和品种90-35都出现了明显的减产现象,可见在拔节期出现明显的低温时,抗寒品种9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岚县马铃薯产业得到了快速稳步的发展,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该文立足于岚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制约岚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以促进岚县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岚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012-03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