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们的非盈利隐秘生活

来源 :今日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C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身公益,只是中国企业家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远非必需品。其实,公益活动不仅可以缓解企业家,尤其是转型期企业家与社会的普遍紧张关系,更是企业家精神的一部分
  说起张醒生跳槽亚信公司的渊源,一个可能被很多人忽视的细节是,他曾和丁健、田溯宁在一次“赞助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的公益活动中,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在价值观上达成了彼此的“认同”。
  当然,时间必须要追溯到去年年中,那是7月,骄阳似火的天气,张醒生和网通副总裁田溯宁、新华信董事长赵民、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等人,一同赴藏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可可西里之行”。
  他们之所以有这次“不顾一切”的行动,最重要的原因是,张此前发起援助的“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活动(三年捐助200万元),给了每个国人“良知上的震撼”。而同去的企业家们也都在这次西藏之行中再一次受到了触动和感染。回来后,网通特意发行了一套以保护藏羚羊为主题的IP电话卡;新华信公司则取消了原定的10周年庆典活动,把节省出来的费用购买了一辆改装的2020吉普车,捐献给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如果说,一个企业家的“善良”毕竟很有限的话,那么,当他和自己周围的企业家们结成一个团队,一起投身到这种纯粹的非盈利性的公益活动中的时候,显然,便拧成了一股绳索的力量,便有了社会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美国《商业周刊》有为富豪慈善捐助不定期进行排榜的习惯。但在中国,像这样的企业家现在究竟有多少,还没有一个机构准确统计过。
  事实上,在各种义举中,人们似乎只是看到,新疆巴楚发生6.8级强烈地震,24小时内最先向中国红十字会表达捐赠愿望的是些企业的名字:美国辉瑞制药(中国)公司、深圳奥斯曼实业集团、柯达(中国)公司,等等。
  隐藏在企业声誉背后的中国企业家们,究竟过着一种什么样的非盈利“隐秘生活”?
  
  公益文化
  
  在公众眼中,企业家们投身公益的种种非盈利行为,不外乎受两种思维支配:一个是东方人传统的“乐善好施”、“与人为善”。深圳奥斯曼公司的董事长许競荣——一个典型民营企业家,在提到捐助动机时,他会非常自然地想起,自己平常最怕见到的那些小乞丐。他觉得,这些孩子实在太可怜了,所以,只要出门,他就会在身上特意带一些零钱,随时准备“不时之需”。虽然,他承认自己很推崇佛教,但是,每每行善,他还是认为那是发自内心,与宗教没有任何关系。
  这种中国式的慈悲为怀,虽然诚心诚意、不夹带一丝私心杂念,但表现出来,经常会是零星的、无目的的捐助,而西方的公益文化则提倡将公益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表现出来的,往往会是习惯性的自然而然。
  身处中国的跨国公司里的老板们,身体力行中,已将这种西方的公益文化带到了中国。美国辉瑞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Allan Gab,信奉“八个核心价值观”,他认为其中的“社区精神”就是鼓励大家,为自己所处的国家和社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园。所以在中国新疆发生地震后,他要马上组织抗生素、感冒药以及灾后心理创伤治疗药物共计168万元,包机送往灾区。虽然,他丝毫不否认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提法是鼓励大家投身公益的动力源泉之一,但是,他还是觉得,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公益文化更能深入人心,而其对于一个有能力的企业家投身公益的影响力还是更为深远些。
  其实,中国的企业家们投身公益的整体情况,也在验证这一点。在去年年底的中国企业家年会上对400位与会企业家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每个受访企业家都在过去一年中有公益事业或慈善活动的支出。但是,他们很多人除了一些感觉上不得不捐的赈灾款以外,并不知道如果自己或者自己所代表的企业要做慈善、要投身公益,怎么做才能对社会更有效,或者说更具有“战略性”。
  
  非盈利,为了什么?
  
  “这个星球上最富有的人和他的妻子建立了一个240亿美元的基金,来帮助世界上最贫穷的孩子对抗疾病。”美国《新闻周刊》曾这样描述比尔·盖茨的慈善活动。
  实际上,对已年过40的比尔来说,现在除了保持自己处理事情的激情之外,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持续他和家人的慈善事业。而这笔名叫“盖茨”的基金之所以成立,也正是这种心愿的表达。
  从美国东海岸到非洲的海地乘飞机只要4个小时,但是这4个小时的前后却可以让人看到两个不同的世界:美国的繁华和海地的贫穷,形容后者人们通常会用“抢劫、谋杀、痢疾、痛苦、失望”等词,但最要命的是那里的孩子,要么活不过16个月,要么疾病缠身。盖茨和他的妻子美琳达曾到过一次海地,他们发现,当地的儿童一年只有16美元用于医疗保护,因为海地人一天的平均收入只有1.26美元。所以,回到美国后,比尔马上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能做些什么?”
  “捐出所得,帮助世界上最贫穷地区的孩子”。比尔知道,除了海地,世界上还有很多地区也处在同一生活水平。所以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慈善基金,并让它成为世界慈善史上最大的一笔基金。
  现在,投入7.5亿美元设立的“盖茨基金”已经成为最具成长性的慈善基金,但是它仍然坚持着最简单的原则:如果它能被容纳为商业的一部分,它将保证能提供一个奉献的目标。也就是说,比尔这种非盈利的公益行为并不完全依赖自己的捐献,而是利用基金本身的各种投资,赚取更多收益,并投入更广泛的公益活动之中。
  当然,这是国外各种富人基金滚动发展并壮大的通常途径。也正如“盖茨基金”基金会的CEO斯通西夫所说,“我们不想只成为一个资金提供的机器,而应该扮演催化剂的角色。”他希望,借这个基金的推动,能促使当地政府更多注意自己管辖区域的人们的健康问题,因为更多的事还是得由当地政府完成。
  他们的做法和想法与中国的企业家可真是不同。
  中国扶贫基金会曾记录过一位扶贫状元陈亦峰的故事。作为深圳冠丰华贸易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亦峰在5年之内曾向中国扶贫基金及深圳残联捐献超过2000万元的公益款。他说,自己热心公益纯粹是因为童年的苦难经历使然。
  小时侯的陈亦峰,家里很穷,天天要提篮去拾煤渣,有时到酒厂较早,看门人故意刁难,不给开门,数九寒冬,就在厂门口蜷缩着等,只有碰到看门中的好心人,才会因为可怜他给开开门。于是,“好心助人受欢迎”这个朴素的道理,就成为了他全力投身公益活动的全部思想根源。
  为了扶贫,陈亦峰个人生活十分简朴。据说,他的第一套西装是在1997年作为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到北京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时才做的。而像这样的企业家,在国内各个非盈利性组织的捐助名册上都能找到。
  但即使这样,在中国扶贫基金2000年报中,还是有一个统计显示:向基金会提供捐助的主要群体是境外企业和个人,其累计捐助6157万元,占整个捐助的65.07%。
  中国的企业家捐赠并没有蔚然成风。
  
  差异化生存
  
  除了道德,法律和税收才是富人们头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剑。
  而这也是约束并鼓励他们从事非盈利活动的主要力量。西方富豪经常选择非盈利性基金,或捐助慈善事业作为他们避税和树立公众形象的途径。很多世界级的富豪同时也是世界级的慈善家。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在于,西方国家对个人收入和消费的税收很高,公民在消费时,尤其是富人在购买奢侈品时,消费税更是高的惊人。此时,富人们建立自己的慈善基金或是捐助善款,就可以合理避税,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回报社会。比如,企业家参加公益、捐助善款,就可以减免很多税,其中包括所得税、营业税、财产税等。此外,慈善捐赠还可以在税前支付,不列入捐赠人的个人计税所得。
  而要说起中国的状况,美宝集团副总裁冯皙就有点忍不住“寒心”了。他的公司1990年曾做过一次捐助活动,当时,他理所当然的把捐助物品价值计入了公司成本,但立马就被税务部门否决了,并告知他,这是交给国家的税,谁也没有权力把它捐赠掉。
  清华大学非政府组织(NGO)研究所所长王名告诉记者,敦煌莫高窟现在作为中国的文物,居然要靠日本人的捐助来保护着。这不是说政府不重视,而是比起贫困人口、下岗工人、失学儿童来,文化遗产不得不退居次席;这也不是说国内企业家都没钱捐助保护,而是这些对非盈利性行业,比如文化、艺术、教育等的捐助,在国外可以享受减免税的鼓励政策,但在国内好像谁也没听说过。
  当然,中国与外国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国外法律明确保护私人的财产权,并不关心捐助人的钱是怎么挣的,企业家把钱拿出来搞非盈利性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觉得这是社会对他的存在的一个认可。而且,国外企业家进行公益活动,渠道非常畅通,成熟规范运作的非盈利性组织也很多,而中国在这方面却不能让企业家们满意。
  许曾向记者讲过捐助中的一个细节。他说,新疆发生地震时,自己身在深圳,试图从当地民政部门打听有关捐助的渠道,却被告知“没有相关捐助活动”。自己的公司每年都会有一次清仓,库房里的服装不是拿去贱卖,而是拿去捐给需要这些产品的人,但有时候千方百计都找不到可以接收这些东西的地方,最后只好草草了事。
  想公益却公益不成,这不是许競荣一个企业家的困惑。
  在此次采访中,一些国内企业家曾不太自然地对记者说,有时候自己的捐助并非所愿,而是因为各种摊派,或者公关;一些人则很不情愿说出自己捐助的数目,他们害怕会被“仇富”,甚至被误解成“作秀”。
  看来,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目前非盈利活动还只是他们“隐秘生活”中的一部分,远没有成为如国外富豪一般的“生活必需品”。其实,公益活动不仅可以缓解企业家与社会的普遍紧张关系,尤其是社会转型期,更是企业家精神的一部分——前者是伴随着对财富在内的普遍认同感,后者是作为社会精英的企业家存在的崇高目的之一。
其他文献
在性价比上更有优势的宽带网,为什么市场推广步履蹒跚?  “由我天地宽”,在北方大城市的闹市区,中国网通ADSL的大型广告随处可见:一个男子面向蓝天张开双臂,一副自由翱翔的惬意模样。  然而,对于宽带运营商来说,现实可能并不那么惬意。  今年3月,经过一番细致的调查分析,互联网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吃惊地发现:相当比重的互联网高端用户并没有使用时髦的宽带,而是落后的拨号上网。  从2002年12月23日至
期刊
中国人谈汽车自主品牌问题,常常被认为是个令人发笑的事情。  人们是这样推理的: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政府对汽车的保护政策到2006年将被解除,进口关税和进口配额将逐级往下降,中国自己的造车之路将越走越窄。即使跨国汽车巨头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也将可能丧失现在的竞争力。  1998 年,世界九大汽车集团(通用汽车、福特-沃尔沃、大众、雷诺-日产、丰田、戴姆勒-克莱斯勒、菲亚特、本田和PSA标致雪铁龙)
期刊
民营造车的标志性人物李书福已经厌烦了人们对他造车的质疑。他说:“自我开始造车,人家就认为我是在自寻绝路。说,你造车,能造出来吗?能拿到许可证吗?能卖出去吗?卖出去了,有钱赚吗?入关以后怎么办?市场怎么样?钱哪儿来的?都是提这些问题。”  不过,不要以为李书福不在乎这些问题。这个倔强的被称为“汽车疯子”、“草莽英雄”的浙江台州路桥人,最近的两年以来,对自己钟情的吉利汽车事业进行了一系列内外科手术。之
期刊
“我是一个永远不知道疲倦的追赶者”。  2002年12月30晚,北京饭店,在“2002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现场,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对自己如是评价。  让我们回忆一下:当时——即不到4个月之前,央视对TCL及它的掌舵人李东生还如此评价:李东生将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资金的地方小企业,运作成中国电子工业五强。他率领TCL在彩电、手机、电脑领域后来居上——尤其是TCL手机更是创下国内企业第一、中
期刊
宝马方面对中华轿车根本不感兴趣,他们不希望宝马产品与中华轿车共线生产,这种潜在的冲突是否又会影响中华轿车的命运  没有多少人相信,中国人竟然能够造出中华轿车。“看外表象奔驰,看底盘像宝马”是外界对它的最朴素评价。  2000年12月,中华轿车在沈阳大东区山嘴子路14号华晨金杯汽车公司M1工厂下线,但是直到2002年5月,这款汇聚全球资源全新设计模样大气的中高档轿车,才上了国家的汽车公告,以致错失市
期刊
全球汽车制造商可以将整车制造业务外包给中国公司,而中国的同行们正在抓住这个机遇。但是,中国制造商却可能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放弃自有品牌,还是选择合同制造  面对今后5年全球汽车销量停滞不前的局面,中国作为少数几个销售活跃的国家之一,世界最大的几家汽车制造商正处心积虑地争夺市场份额。中国国内汽车销量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今后5年中可能占到全球增长率的15%。全球汽车制造商纷纷斥巨资建立由中
期刊
“中科创业”的惩治过程中暴露出的司法空白和监管缺陷,随着案件的宣判暴露无遗  翻开4月11日的《纽约时报》,律师谷辽海看到这样一条消息:美参议院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一项法案,该法案将赋予证券交易委员会更大的权力,使其能够对公司的欺诈行为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管。根据这项法案,证券交易委员会有权对参与公司欺诈的律师、会计师以及公司的高层管理进行处罚。  这个曾著有《证券欺诈特点及预防监管对策》一书的证券业律师
期刊
今年1月,在浙江省政协机关,徐冠巨开始了需要自己逐渐适应的“副主席”生活,有专门的办公室,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专车(在中国很多地方,省部级干部的专车牌号是一种特殊象征,一种连交通警察都需格外谦让、小心的“通行证”)。此外,徐冠巨走进政协办公室时,还有许多高规格的内部文件,等待他去阅读、批示。让徐冠巨感到有些惬意的是,他这个省政协副主席,是一分钱工资不拿的,自己的一切生活开销,依旧来自于传化集团董事长
期刊
娱乐公司的赢利模式,就像明星的个人收入一样,业内人士往往对此讳莫如深、三缄其口。尽管,制造明星对于娱乐公司而言,是一件引以为荣的事。  《今日东方》经过多年追踪采访,了解了大量的明星制造的商业模式,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一个个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明星不断走红的背后,却使一个个处心积虑、苦心经营的娱乐老板成为“不快乐的人”,或败走麦城,或悄然隐退,或苦苦挣扎。对此,有业内人士笑称:星光灿烂之下,谁的
期刊
一个行业正在告别暴利时,表面的繁荣经常会掩盖一个行业的真相。行业幻想经常会诱惑大批的观望者。2003年的中国手机行业正是这样的一个行业。手机行业的城门是生产许可牌照。城里的人已经苦不堪言,而城外的人还急切地想进来。2003年的手机行业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围城效应”。  手机围城又一次向我们展示了市场的诱惑、市场的幻象、市场的残酷  当一个行业正在告别暴利时,表面的繁荣经常会掩盖一个行业的真相。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