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四代 梦圆台湾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ga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梦五十载,骨肉情难断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使连接海峡两岸那片蔚蓝海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骨肉企盼团圆的阵阵暖风使住在北京牛街的马希桂50年长觉渐渐苏醒了。1982年春天,街坊老吕哥激动地告诉他:美国的杨小姐来信说你爹马明道依然健在,眼下在台湾政治大学当教授,还是个系主任呢,还不赶紧想法联系上。
  在北京市文博系统埋头工作20多年、一向只知道搬起碾子砸磨盘——实打实地干活的马希桂,本来一沾枕头就着,一小时能睡60分钟。然而,这撩人心肺的新消息竟然搅得他再也睡不踏实了。
  事因缘自半个世纪前的那次生离死别。那天,泪流满面的父亲马明道紧紧拥抱了结发妻子和刚刚一岁、正在咿呀学语的马希桂,毅然离家出走。他远赴土耳其留学,与后来任土耳其总统的埃夫伦还是同学呢。40年代末回国后,他只与时在南京苦苦等待的妻子打了个照面,留下些过日子钱,便又行色匆匆地出走了,此后便35年音讯皆无。
  两岸漫长的对峙把马希桂胸中的思念与苦闷挤成了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内心深处。母亲带着3个孩子苦熬着要多难有多难,一气之下,在法院办了离婚手续。虽然难以摆脱由此带来的无可名状的苦闷和无形的政治压力,但老马一向积极要求进步,工作处处带头,组织上不仅对他十分信任,而且当骨干着力培养,并在1954年特意选派他到北京大学深造,专攻考古。他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文博系统,仍然被当作台柱子,在众多有影响的重点项目中挑大梁。但一度陷入“以阶级斗争为纲”“黑洞”的马希桂心里却很有些自知之明:自己虽在考古现场冲锋陷阵,每项工作绝没二话可说,到头来依然只是个小小的科长而已——说白了就是个高级“催巴儿”。谁让爹一猛子扎得没影了呢。马希桂自认不是做官的材料,从来不做那个乌纱帽梦。
  然而,这又一次拱出来的破镜重圆梦可把他折腾苦了。早一天圆了与亲爹见面的梦可比什么都要紧啊。
  既然有了准信儿,那就赶紧写封家书,拐个大弯托杨小姐转呈吧。老爸到底还认不认这个家和这个儿子呢?
  
  七十岁变孩提,“铁帽子王”甩进太平洋
  
  其实,海峡对岸的亲爹更加焦急万分。虽然他已在台湾再婚,继妻马马碧云,是白崇禧外甥女,育有二子。但年逾古稀的马明道与家人阔别数十载,音讯皆无,每时每刻无不牵肠挂肚。现在突然之间辗转接到亲生儿子写来的第一封家书,翻来覆去足足看了一百八十遍。每读一遍都被炽热的思乡情愫激动得老泪纵横,搅得彻夜难眠。
  然而,老爷子暗自思忖:自己毕竟在“国防部二厅”当过几十年差儿,还扛过上校军衔呢。如今,他马明道虽然早已解甲从教,埋头学术,可“二厅”却是一顶永远无法甩掉的“铁帽子王”啊。大陆官方能够捐弃前嫌,敞开胸襟,欢迎游子返乡,并且来去自由吗?
  更让老爷子揪心的是,岛内“戒严”尚未解除。此时此刻,私通大陆仍然能与“通匪”画等号,尤其是像他这样的“老二厅”,更是千万别去嘬那个“雷”。
  然而,桑榆霞晚,人老思乡。70岁老人变成了老小孩儿,一挥手就把那顶“铁帽子王”扔进了太平洋。老爷子悄悄飞到香港,匆匆照了张快相,挥笔写就寥寥数语寄往大陆。不过他一再叮嘱只能由他“单线”寄书大陆。老爷子信上没留住址。大陆飞鸿只能暂时委屈地挤在他人信件中“夹带藏掖”,或由国外远亲代为转寄,迢迢万里,绕道美国或加拿大,“偷渡”上岛。
  从此,海峡两岸每月都有书信往来。希桂吾儿、父之至爱、慈父手示、见字如面、如晤、如握……不孝儿敬禀、儿肺腑之言、泣血之语……来来往往的每个字都带着血泪呢。
  双方一再急切地商议先行择期在香港会面。这一别就是50个春秋啊。一家人破镜重圆的脚步能不能再快点啊?海峡两岸做着同样的相思梦,也同样望穿秋水。青山遮不住,水流千遭归大海
  喜讯很快从天而降,而且是市民委领导手攥批文主动来找他的,惊喜地说:上边知道底下实情,特意批给你800块港币路费,赶快择机成行吧。
  单位领导也早就想在马希桂前头了,而且想得更周全,特意为他调了一套三居室新楼房,还帮他装上了在当时尚属稀罕的电话。
  可是,“烧香”的碰上“佛爷”掉屁股。1985年春,马希桂应邀参加九龙清真大寺落成典礼,毅然飞赴香港。但他很快得知,由于两岸关系突遇寒流,台湾方面近期对出访香港严加控制。父亲不得不被迫取消赴港。父子俩只好在电话中倾诉时隔50年的衷肠了。
  马希桂把父亲时隔50年的殷切关怀与深情问候一字不落地带回了北京,把企盼团聚的火燃得愈来愈旺了。
  1986年“汪辜会谈”在海峡两岸荡起春风。1987年,台湾解除了对退役老兵返回大陆探亲的限制。迎着5月的鸟语花香,离别大陆近40载的马明道终于踏上了归乡之路。他低调返乡,提出在公开场合参加各项活动要“三不”:即大陆新闻单位不照相、不采访、不报道。大陆方面慨然允诺,一切主随客便。
  5月25日晚21时,20多位至爱亲友赴首都机场迎接贵客返乡。老人一踏上故乡热土,顷刻之间就沉浸在撩人心肺的欢声泪颜之中,离情别绪就是说上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啊!白发苍苍的前妻早把几十年积攒的痛楚和那个“离”字扔到九霄云外去了,依旧一如既往,递衣送茶,同床共枕,凡事非亲自侍奉不可,决不许儿女插手。毕竟曾是连心连肺的结发夫妻啊。
  马明道返乡立即成了北京乃至中国穆斯林界的一大新闻。礼拜寺内外、老街旧邻、亲朋故友、回族乡亲,同窗旧友,纷纷与这位离别5 0年的传奇式人物会见叙旧,共话两岸亲情。
  
  我是牛街娃,永远不忘家
  
  6月3日“主麻日”(星期五)那天,牛街礼拜寺穆斯林人如潮涌。马明道则在一阵接一阵热烈的掌声中代表台湾穆斯林敬道“色兰”(穆斯林问候语),对家乡穆斯林表示衷心问候。他介绍了台湾穆斯林、特别是从北京赴台的穆斯林的现状,对在台湾的来自牛街的穆斯林更是如数家珍,引来一阵又一阵感叹唏嘘,肃穆的大殿堂里洋溢着两岸穆斯林衷心企盼早日团聚的炽热情感。
  盛夏,在欢度穆斯林三大节日“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或忠孝节)那天,马明道步入人潮滚滚的牛街,看到街道两旁布满出售清真特色食品和日用品的摊点,穆斯林个个头戴白帽,人人手持巴兰香,喜气洋洋地相互敬道色兰,祝贺自己的节日,他深深被这浓浓的宗教节日气氛所感动。
  就在这一年,作为全国博物馆界改革试点的先行单位,市文物局在首都博物馆实行竞选馆长。时任博物馆处长的马希桂通过严格的答辩、考核和激烈的竞争,被聘为新一任馆长,也算给老爸回归献上了一份厚礼。   返回台湾之后,马明道写信给儿子,连连感谢大陆亲朋的盛情接待与深情厚谊。他写道:“此次返乡,得见各位生活与几十年前改变太多,与想象中的煎熬在饥寒中大不相同。不但‘三大件’家具家家具备,抑或有两架彩电者,谢谢真主的慈惠。”
  可是,谁也未曾料到,此行竟是老人最后一次返乡了。
  
  赴台奔丧日,喜从天上来
  
  1990年,马马碧云因病去世。偏偏那时候“台独”势力突然“较”上“劲”了。一心想跨海陪伴父亲的马希桂因为身为政协委员、又任职“首都博物馆馆长”,遭台湾方面拒绝入境,眼巴巴看着难以与父亲见面了。1991年3月,父亲突然归真,与世长辞了。马希桂赴台奔丧再次遭拒,这使他撕心裂肺,悲痛欲绝。
  直到1991年10月,事情才有了转机。马希桂依然满怀惦念之情,急切飞赴台湾,在亲人陪同下,前往拜谒父亲坟莹,寄托自己和大陆骨肉的无限哀思,祈祷父亲的在天之灵得以安息。失去马明道的一家人团聚台湾,虽然痛悠悠恨悠悠,却总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令马希桂始料未及的是台湾各家报纸赫然刊登“大陆首都博物馆馆长悄然登陆台北”的爆炸性新闻。虽然香港报纸此前已经抢先报道,但大陆文博界官员兼著名考古专家来到宝岛在当时却怎么一个“登陆”了得呢。于是,台湾文博界闹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地震”。
  台湾文博界的热心朋友和有识之士都抓住机会,纷纷邀请马希桂四处参观文博胜迹,发表学术演讲。马希桂也乐于借这次难得的机会,与台湾同行共同分享大陆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和多年来考古发掘、文物收藏及鉴定研究等方面的辉煌成就。
  
  东瀛求学孙,续写台湾情
  
  无巧不成书。就在马明道回京前的一个月,马希桂的儿子马旭远赴日本求学,刚刚登陆东瀛。得知祖父返乡的喜讯,马旭不得不搁置学业,办妥手续立即返京。祖孙紧紧相拥相抱,喜极而泣。马氏一族在北京后继有人了!
  爷儿俩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可学业紧张,20多天后,马旭不得不返回日本。时隔不久,竟传来爷爷归真的噩耗,而在当时奔丧几乎是不可能的,马旭心如刀绞,郁郁寡欢。这时,从宝岛来的同班同学陈秀君——一个体态苗条、面容俊俏的台湾姑娘,却对这位忧郁的小帅哥怦然心动了。一段海峡两岸新时代青年相知相恋的乐章就这样奏响了序曲。
  消息传到北京,可把马希桂急坏了。儿子能与台湾女孩结为连理固然是件喜事。可是,这婚后的日子到底在哪过啊?马旭果真当了台湾姑爷,有太平日子过吗?将来生下孩子,户口往哪儿上?……
  可怜天下父母心。海峡对岸,秀君父母同样忐忑不安。女儿的眼力到底行不行呢?马旭别是扮演“美男计”的中共“卧底线人”吧?母亲在大女儿陪同下特意飞赴日本亲自考察。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这位未来贤婿不仅一表人才、谈吐风雅、坦诚质朴,而且充满了自信和朝气,在台湾还有挺深的“老根儿”哪。
  然而,这毕竟是较早跨越海峡两岸的一对新情侣,而且是当时极为罕见的大陆郎迎娶台湾女,在北京算是拔了头筹了。这桩跨海峡的婚事办得也十分罕见,是分三地举行的。先是在日本东京办理了婚姻登记,后来又分别在北京和台北补办婚礼。
  等到双方爱情结晶问世,马旭和孩子终于在台湾落户了。马旭与人合伙办起了聚珑艺术品公司,搞玉石工艺品展出和营销,小日子过得跟炭火盆似的。
  2000年,为使事业能有更大发展,马旭又把全家搬到北京,买车置房,办起了新的工艺品公司,再次扎下根了。陈秀君相夫教子,浆洗做饭,把家务操持得井井有条。马浩原、马浩伦两个男孩儿,操着满口流利的“京片子”,和北京的小伙伴成了地道的好哥们儿哩。
  从此,马氏祖孙四代的台湾情缘又传承有绪了。相信马明道先生一定会含笑九泉。归根结底,两岸压根儿不就是亲生骨肉一家子人吗?
  
  编辑 任娟
其他文献
前两天朋友送了我一个手机,据他说是现在诺基亚最新款。回到家,我琢磨着各种功能,半天也没整明白一个键和N个键,或组合键是子丑寅卯。忽然,我想起我的第一个手机,那时手机刚进入中国,一部手机就要3.1万元,那时还没有百元大钞……  我从箱子底下拿出那花了高价买的第一部模拟手机,左看看,右瞧瞧,脑子里老是转出这么一句话来——It’s your mama.  早些年北京满大街上都是“摩托骡子拉”的大板砖的时
期刊
情感因素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语教学要取得成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情感因素的建立与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
期刊
由中国美术馆策划主办的“弘扬中国精神”系列展“美在生活——全国写生艺术展”于2017年1月24日向公众开放。此次展览面向全国各地美术学院和画院共计25家专业创作机构征集
期刊
陈 云  福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州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期刊
期刊
“最牛”的美国教师    靠着打工挣来的钱,我开始了在美国的学习生涯。学必有师,我所遇到的几位美国教师,虽不是名气冲天,却都个性十足。  教英语写作的老师,讲起话来是标准的娃娃音,嫩声嫩气的好似林志玲。教“政府及非营利性组织会计”的老师会讲汉语,对中国有无限的热情,课堂上的例子很多都拿中国来说事儿。  教“财务管理”的老师是我见过的史上最神奇的老师,不仅“空前”,估计也绝后了。刚见到他的时候,他手
期刊
安德烈·高兹在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着重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科学技术,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早已成为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并且逐渐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
曾经有一部电影《芬妮的微笑》,讲述了一个奥地利少女与一个中国青年从相识、相爱并远渡重洋到中国生活了60年的传奇爱情故事,其实,在咱北京城的胡同杂院里,也有这么一对由荷兰贵族小姐杨米拉和中国才俊杨宝禄组成的跨国夫妻,携手走过50多年的风雨,至老恩爱如昔。  2008年年底,有缘和老夫妻促膝而谈,家常装扮、和蔼的笑容、流利的京片儿语言,相濡以沫的生活点滴渐渐呈现。当时感觉米拉的身体状态远不及年长她13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