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使小学生学好数学的措施,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方法。追根溯源,激发学习兴趣。直观操作,激发学习兴趣。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走进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感受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追根溯源;直观操作;联系生活;走进生活;感受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236-02
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知和体会到数学时时刻刻都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到处都要用到数学,认真学好数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寻根朔源,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中的许许多多的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源头,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他能灌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觉得书是他的良师益友,自己从中受到了启迪,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人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这样推导总结法则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正确地使用法则。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直观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偏重形象思维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老师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看起来抽象的复杂的东西就会变为形象具体化,学生的学习也就由被动改变为主动,就会由怕学变为乐学。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过渡的阶段,教学中加强应用直观教学的演示,在学生头脑中会形成清晰正确的形象空间,这时会有一个正确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和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明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课堂中。如:我让一名学生把自己的书包倒在地上让另一名学生来给装上,可是这名学生怎么也不能把原来的学习用具给装上,学生看得是津津有味。“为什么这位同学没能装上?是东西比原来多了吗?”“没有。”“那是为什么?”老师让原来的学生来演示,那名学生和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地观察了这一幕,通过他们的实践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物体的摆放要合理搭配充分利用空间。简单的装书包就出现了两个数学知识点“体积和容积”,这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单单是数学知识,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数学。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原来,更要让学生知道用到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怎样去”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在学习“元、角、分”这一节时,上课前让学生先动手画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对人民币具有初步的认识。在课堂上再和学生做对换游戏。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很快就能把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找出来。这样在思维过程中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走进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景,采集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当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老师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足球场提问:“长约多少、宽约多少?长与宽的比约多少?”有个同学大胆估测:长80米、宽50米,大多数同学不认同。有同学提出:用绳子测量,然后再用米尺测量绳子。有的同学建议:干脆直接去体育组找测量工具。然后提出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足球场。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比例无处不在”的知识,画出了足球场。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有个学生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怎么刚学完比例的知识,在这就用上了!”教学“10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了等有趣的图形,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时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都寻找合成10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摆的结果。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四、感受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活动,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收集生活素材入手,充分体会数学的乐趣。积极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知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出生活中的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在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提取应用与数学有关的资料,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测量操录数据,构建数学模型,计算出旗杆的高度。之后可请学生代表介绍过程和结果,并说出自己的数学原理。这道题中渗透了哪些数学知识,又具有生活实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动手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设计方案,构建数学模型,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要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搭建一个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平台。教师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交流,找出解决的策略。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也更强了。
总之,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教学走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生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且运用于生活,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近学生。
关键词:追根溯源;直观操作;联系生活;走进生活;感受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236-02
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知和体会到数学时时刻刻都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到处都要用到数学,认真学好数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寻根朔源,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中的许许多多的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源头,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他能灌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觉得书是他的良师益友,自己从中受到了启迪,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人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这样推导总结法则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正确地使用法则。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直观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偏重形象思维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老师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看起来抽象的复杂的东西就会变为形象具体化,学生的学习也就由被动改变为主动,就会由怕学变为乐学。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过渡的阶段,教学中加强应用直观教学的演示,在学生头脑中会形成清晰正确的形象空间,这时会有一个正确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和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明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课堂中。如:我让一名学生把自己的书包倒在地上让另一名学生来给装上,可是这名学生怎么也不能把原来的学习用具给装上,学生看得是津津有味。“为什么这位同学没能装上?是东西比原来多了吗?”“没有。”“那是为什么?”老师让原来的学生来演示,那名学生和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地观察了这一幕,通过他们的实践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物体的摆放要合理搭配充分利用空间。简单的装书包就出现了两个数学知识点“体积和容积”,这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单单是数学知识,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数学。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原来,更要让学生知道用到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怎样去”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在学习“元、角、分”这一节时,上课前让学生先动手画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对人民币具有初步的认识。在课堂上再和学生做对换游戏。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很快就能把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找出来。这样在思维过程中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走进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景,采集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当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老师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足球场提问:“长约多少、宽约多少?长与宽的比约多少?”有个同学大胆估测:长80米、宽50米,大多数同学不认同。有同学提出:用绳子测量,然后再用米尺测量绳子。有的同学建议:干脆直接去体育组找测量工具。然后提出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足球场。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比例无处不在”的知识,画出了足球场。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有个学生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怎么刚学完比例的知识,在这就用上了!”教学“10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了等有趣的图形,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时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都寻找合成10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摆的结果。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四、感受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活动,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收集生活素材入手,充分体会数学的乐趣。积极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知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出生活中的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在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提取应用与数学有关的资料,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测量操录数据,构建数学模型,计算出旗杆的高度。之后可请学生代表介绍过程和结果,并说出自己的数学原理。这道题中渗透了哪些数学知识,又具有生活实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动手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设计方案,构建数学模型,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要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搭建一个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平台。教师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交流,找出解决的策略。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也更强了。
总之,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教学走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生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且运用于生活,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