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就业技巧能力等。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还有待提高。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几点原因。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提出了几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经验;做法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高校日常教育和就业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通过现有研究,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能力不足
专业知识能力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大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各类实习训练,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际的工作[1]。然而,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例如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面试过程中,连基本的计算机专业术语都不懂。对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不重视,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而缺少实际的动手能力,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导致大学生面对实际工作时无从下手,对工作产生盲目性。
(二)基本工作能力欠佳
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首要标准是备选人才是否具备该工作岗位的基本工作能力[2]。基本工作能力包括:综合知识素养、分析判断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统筹安排能力等。由于学校生活的相对性封闭性,且学校和社会的运行规不同,大学生又缺乏生活经验和工作经历,导致学生毕业后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达不到要求,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工作能力的表现。
(三)就业技巧能力欠缺
就业技巧能力是大学毕业生能否达到人格、兴趣、素质与职业上需要匹配的重要因素。就业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压力承受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3],一些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求职成功率不高。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不强
学习能力实际上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适应能力,是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加看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人才可以尽快熟悉企业文化,成为潜力无限的人力资本。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接收和处理信息能力低下,已经成为制约其成功就业的障碍。缺乏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在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缺乏主动意识。缺乏社会职业能力。
(二)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需求不适应
高校在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需求方面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一是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与社会实践脱节、师资缺乏实际的社会从业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二是课程设置缺乏社会需求的指导,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导致大学生与社会脱节。
(三)职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提供在校生的职业指导咨询和服务。帮助劳动者了解职业状况,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择业方向,增强择业能力;对就业训练机构的培训方向、训练规模和专业设置等,提供导向;调查分析社会职业变动趋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但是有些高校还是存在问题:一是机构不全,理解不到位,只有简单的咨询没有指导,二是没有个别指导,建立档案等。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 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工作
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积极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开设《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职场礼仪及办公技能辅导》课程,每年组织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等让大学生明确自己将来适合做什么,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团体合作、自我推销等能力。通过课程改革,改变课堂授课模式,引入企业家、杰出校友开设就业讲座、就业教育研究会等形式让大学生从学生人向社会人转变。
(二)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加强实习训练,加强校企合作模式,拓展知识运用能力
当前,很多知名公司招聘时非常看重求职者的经历,有过工作历练的人素养就会不一样,这给求职增加了获胜的筹码。应届大学生面临着无资金、无资源、无经验的尴尬局面,因此,在校期间大学生就应该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各种实习训练。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拓展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大学生应利用暑假期间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社会人能力。大学生还应重视学校开设的金工实习等各种实习训练课程。教研组开展的各种专业性课题和项目,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认真对待。
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状况。通过信息反馈,也使大学生了解人才市场的行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和锻炼,增强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大学生有更多的见习和实习的机会,使大学生得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展现自己就业能力的机会,也可更好的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增加大学生的工作经验,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实力明显增强。企业通过捐赠、设置奖学金、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等多种方式支持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三)加强求职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重视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校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来凝练培养特色,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高校之间应共享教育资源,让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还把把大学生工作及就业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建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聘请专门的工作人员为大学生做就业指导。学校将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在课程中大幅度加入实训课程,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专业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会等途径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共同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将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和相关的就业能力嵌入课程设置中,从而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
(四)激发大学生的就业主动性
在当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仍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主动性欠佳,不去主动搜寻相关就业信息,不主动参加招聘会,创新能力不够。这样的心态必然导致就业困难,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鉴于此种情况,就业指导课上加强主体性教育,如某校每年在10月份举行毕业学生就业指导报告会暨动员大会,指导学生网上搜索招聘信息等。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意识。
(五)做好大学生就业管理和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加强对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进行政策培训、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建立定期汇报就业工作制度,认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政策宣传、信息发布、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案派发等工作。认真做好就业的手续管理,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对自己合理的定位,并以阶段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此同时,要积极与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合作,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的关系、远大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关系、人才与劳动者的关系,真正树立起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调整好就业心态,以积极乐观向上的状态迎接工作。
总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应该全面深入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清醒的认识,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校期间努力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做好就业准备。高校应促使大学生重视教学实践,重视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同时高校也要以就业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通过大学生和高校的共同努力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艳.大学生择业心理状态解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7.
[2]杨邦勇.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
[3]管俊贤.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系与培养策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经验;做法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高校日常教育和就业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通过现有研究,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能力不足
专业知识能力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大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各类实习训练,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际的工作[1]。然而,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例如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面试过程中,连基本的计算机专业术语都不懂。对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不重视,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而缺少实际的动手能力,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导致大学生面对实际工作时无从下手,对工作产生盲目性。
(二)基本工作能力欠佳
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首要标准是备选人才是否具备该工作岗位的基本工作能力[2]。基本工作能力包括:综合知识素养、分析判断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统筹安排能力等。由于学校生活的相对性封闭性,且学校和社会的运行规不同,大学生又缺乏生活经验和工作经历,导致学生毕业后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达不到要求,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工作能力的表现。
(三)就业技巧能力欠缺
就业技巧能力是大学毕业生能否达到人格、兴趣、素质与职业上需要匹配的重要因素。就业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压力承受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3],一些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求职成功率不高。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不强
学习能力实际上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适应能力,是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加看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人才可以尽快熟悉企业文化,成为潜力无限的人力资本。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接收和处理信息能力低下,已经成为制约其成功就业的障碍。缺乏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在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缺乏主动意识。缺乏社会职业能力。
(二)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需求不适应
高校在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需求方面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一是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与社会实践脱节、师资缺乏实际的社会从业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二是课程设置缺乏社会需求的指导,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导致大学生与社会脱节。
(三)职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提供在校生的职业指导咨询和服务。帮助劳动者了解职业状况,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择业方向,增强择业能力;对就业训练机构的培训方向、训练规模和专业设置等,提供导向;调查分析社会职业变动趋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但是有些高校还是存在问题:一是机构不全,理解不到位,只有简单的咨询没有指导,二是没有个别指导,建立档案等。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 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工作
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积极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开设《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职场礼仪及办公技能辅导》课程,每年组织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等让大学生明确自己将来适合做什么,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团体合作、自我推销等能力。通过课程改革,改变课堂授课模式,引入企业家、杰出校友开设就业讲座、就业教育研究会等形式让大学生从学生人向社会人转变。
(二)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加强实习训练,加强校企合作模式,拓展知识运用能力
当前,很多知名公司招聘时非常看重求职者的经历,有过工作历练的人素养就会不一样,这给求职增加了获胜的筹码。应届大学生面临着无资金、无资源、无经验的尴尬局面,因此,在校期间大学生就应该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各种实习训练。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拓展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大学生应利用暑假期间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社会人能力。大学生还应重视学校开设的金工实习等各种实习训练课程。教研组开展的各种专业性课题和项目,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认真对待。
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状况。通过信息反馈,也使大学生了解人才市场的行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和锻炼,增强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大学生有更多的见习和实习的机会,使大学生得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展现自己就业能力的机会,也可更好的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增加大学生的工作经验,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实力明显增强。企业通过捐赠、设置奖学金、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等多种方式支持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三)加强求职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重视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校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来凝练培养特色,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高校之间应共享教育资源,让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还把把大学生工作及就业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建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聘请专门的工作人员为大学生做就业指导。学校将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在课程中大幅度加入实训课程,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专业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会等途径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共同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将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和相关的就业能力嵌入课程设置中,从而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
(四)激发大学生的就业主动性
在当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仍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主动性欠佳,不去主动搜寻相关就业信息,不主动参加招聘会,创新能力不够。这样的心态必然导致就业困难,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鉴于此种情况,就业指导课上加强主体性教育,如某校每年在10月份举行毕业学生就业指导报告会暨动员大会,指导学生网上搜索招聘信息等。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意识。
(五)做好大学生就业管理和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加强对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进行政策培训、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建立定期汇报就业工作制度,认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政策宣传、信息发布、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案派发等工作。认真做好就业的手续管理,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对自己合理的定位,并以阶段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此同时,要积极与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合作,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的关系、远大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关系、人才与劳动者的关系,真正树立起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调整好就业心态,以积极乐观向上的状态迎接工作。
总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应该全面深入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清醒的认识,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校期间努力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做好就业准备。高校应促使大学生重视教学实践,重视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同时高校也要以就业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通过大学生和高校的共同努力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艳.大学生择业心理状态解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7.
[2]杨邦勇.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
[3]管俊贤.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系与培养策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