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美丽,生成高效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t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1月29日,笔者有幸听了衢州市白云学校叶海涛老师教学的《守候良心》,叶老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以人为本”,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地位,很好地处理了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这对笔者在社会思品课中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一、预约美丽是生成高效的前奏
  (一)预设的对象从注重知识转变为注重学生
  我们的教学主体是学生,尽管不是一个成熟的人,但他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因而在面临相同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可在现行社会思品教学中,很多仍是“见文不见人”,各种知识传授充斥社会思品课堂,教师把知识点嚼烂了喂给学生,否则就不放心。所以教师事先总苦心预设如何巧妙而全面地讲解,而难以看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真正意义上受教育。这将导致学生眼中的社会思品课索然无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预设观的落后。
  新课程背景下,社会思品课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课。学生是充满活力、灵性、情感的生命体,所以,预设时应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社会思品教学的预设对象应由关注静态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当然预设的目的绝不是要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如叶老师根据《小悦悦事件央视报道》的情境,设置一系列问题:1.看了之后你的心情怎样?2.生活中这样的悲剧,如何才不会重演?3.你会是那个路人吗?4.为什么会出现小悦悦这样的悲剧?5.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突破道德底线、丢失良心的例子?6.为了避免这种底线被突破、良心被丢掉现象的出现,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叶老师根据情境,围绕知识点和学生特点来进行了预设,设置问题,很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所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守候良心》的情感。
  (二)预设的内容从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
  传统社会思品课追求学生“会做题”,结果出现了教师重在预设教法的现象。正是这种长期的教法预设使学生习惯于“接受”,习惯于“老师提问,我来答”,而不会自主思考,不会质疑问难,不会探究发现,更不会赏析评判。
  现在社会思品课注重学生的“会读书”,重在学生的学法。在“生本”理念下,教师预设的内容要突破传统束缚,实现由讲究教师单线的教法转变为帮助学生构建学法的框架。对于一课内容的具体教学,教师可以先制定目标,再设置情境,这有助于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感悟,学会分析,学会解决。
  如本课叶老师组织了很好的教学活动:我看良心。要求学生仿写《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学生模仿这首诗歌写了很多优美感人的语句,如:“你热心或者不热心,人民就在那里。”“你爱或者不爱,诚信就在那里。”叶老师既调动了学生情感,也让学生掌握了学法。正如嵇永忠老师评价说:“学生仿写得很有水平啊,都成诗人了!”
  (三)预设重点从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可预测性,又有灵活的生成性。
  传统的社会思品教学一向重知识传授,轻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这种做法看似捷径,而实质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因为它剥离了知识与能力、情感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忽视了学生探寻知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果脱离了过程这块土壤,那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必定无花也无果,实现“三个维度”的融合就成了空中楼阁。
  如本堂课中,叶老师播放《平凡的良心》视频,介绍了本校一位患脑癌并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表现和住院的情况,让学生观看视频。叶老师为“守候良心”情感教育作了一个情感铺垫,然后又问学生一系列问题:1.如果你是这位同学,你有什么愿望?2.他的父母应该怎么办?3.我们班能为这位同学做什么?4.成为最美的我,我可以做到什么?最后在叶老师的示范下,师生共同做一个“爱心”手势。这一过程看视平静,实际上把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入,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正如一个网友评价叶老师的课说:“情细,感情深,充分打动在座学生和在座老师的心,做到知情意行,正是我要学习的课。”
  二、生成高效是预约美丽的要求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性”和“成长性”。“生本”理念下的新课堂使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学生,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实时有效生成呢?
  (一)加强对话,高效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多向性的,主要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生活的对话等。对话是平等的、互动的、共生的过程。“对话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话的氛围是教学充满活力的基础。教学中固化的结论湮没了学生所有独特的感悟、灵性的发挥和生成的可能。所以,在关注生成的教学中,要以对话者的身份和学生共享。
  如本课叶老师采用一系列经典对话形式来贯穿整节课。
  师问:我们在想,为什么会出现小悦悦这样的悲剧?
  生1: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害怕扶了别人却被人诬赖。
  生2:路人怕承担法律责任。
  生3:中国人的素质不够高,路人丢失了道德良知。
  师问:你认为(路人)最应该提高什么素质?
  生答:悲剧产生的原因是缺乏责任心、爱心等思想道德素质。
  师答:我们的社会有这些情况:法制不健全,(部分人)道德素质也不高,社会整体的环境不够和谐,这些都导致了小悦悦悲剧的产生。
  叶老师通过与学生对话,促使学生自由地思考、大胆地表达,促使学生灵感的闪现,也促使学生认知良心、情意良心方面的高效生成。
  (二)留有悬念,高效生成
  悬念能使教学充满想象的空间,充满着蕴藉之美。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充分预设,引导学生去解读悬念,此举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对悬念的解读中,他们会根据各自对观点的理解阐释,以此说服别人。这些多元的解读正暗合了主题的多义。所以悬念的解读,充满了动态的生成之美。但留有悬念,拓展延伸不可过度,不可游离。
  如本课中,关于守候良心,在衢州新闻网进行网络调查。先抛出问题:“道德回归,衢州好人越来越多”“衢州民风淳朴,是一座温暖的城市”“希望类似的好人越来越多”这几个选项,请问选择它们的人所占的比例是多少?不告知结果,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再宣布答案。叶老师这个悬念又使学生情感得到碰撞,促使学生要做一个好心的衢州人。
  (三)抓住情境契机,高效生成
  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的因素无法预设。正是那些不确定的意外使得课堂生动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使之成为活的教学教育资源,让它擦出火花并熊熊燃烧起来,生成那“无法预约的美丽”。
  如本课中叶老师围绕一位同学患脑癌这件事,在已经调动了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又对学生进行情感升华。如叶老师说: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大家良心的跳动,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可以开始坚守,我们可以开始行动,我们要保卫平凡的良心。现在我们来参加搜狐网和《京华时报》组织的寻找“良心”图文征集活动,把身边感人的平凡良心故事通过文字、图片与他人分享。学生活动后,在下课时,在叶老师示范下,师生共同做一个“爱心”手势。这使学生又得了有效教育,进一步滋润了学生的心灵。
  总之,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课前精心的预设使生成更加精彩,在生成中调整使预设更加完美。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的火花,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生成,使课堂更加美丽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 袁妮)
其他文献
新课程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由于教材的漏洞,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学生的知识水平、世界观与价值观甚至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原因都会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错误。个别教师对待“错误”唯恐避之不及,其实“错误”也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是旁逸斜出的美丽,也许藏着大智慧。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有资源意识,不拒绝错误,善于捕捉、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给我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师对“以生为本”理解上有了偏差,逐步演变为放任自流,从填鸭式教学模式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显然也是低效率的课堂。笔者认为,“以生为本”是要求教师的教学立足点要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和最近发展区出发,“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体验获知的过程并总结出规律和方法,“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教学
什么叫人格呢?人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即参加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为人资格、尊严和独立存在的主体地位、稳定性的完整特征和存在状态。它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它带有职业的烙印,具有社会性、可塑性、主体性、整体性等特性。  教师人格是教师的职业文化品格,是教师的思想、道德、意志、学识、能力、举止、风度等各种特征的总和。道德人格、智慧人格、情感人格和审美人格是其内核,而言行举止与风度仪表则是其外在
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面临较大挑战。许多初中生平时不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常常误认为思想品德的开卷考试只需翻翻书,把课本中一些段落抄写下来就可以了。因为基础不扎实,在考试中常常存在解答不规范、口语化严重等问题。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喜欢学习思想品德课,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质量,是我们每个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实践证明,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在生活与学习上
教育是一门科学,课堂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方式方法非常多,正如俗话说的:教无定法。这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的课堂改革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孟昭彬教授的“EEPO有效教学”,等等。这些课堂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向45分钟要效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
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在家中,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婶姑舅之类的隔代亲属临时代管,这些临时的监护人大多局限于对他们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注,很少或根本不关注他们的心理、思想、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温暖,缺少父母呵护,这
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要教会学生适应多变的社会,就必须教会学生创新。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场重大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性的方向
有效教学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十几年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进行有效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效。笔者现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理论、实践等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进行有效教学的理论依据  1.哲学理论依据。(1)以杜威(美国)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杜威认为,教学是教师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来实现教学目标,而其中的“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维度目标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育的魅力就在于不仅要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需要,更要满足并提升这种需要。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尤为活跃,他们善于发现,勇于质疑,并且具有极高的探索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高中美术鉴赏就是鉴赏主体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以特定的思维模式融入美术作品,并对美术作品加以分析评判,最后形成自己认识的完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