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课在中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改中对历史教材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尝试,并具有一定的效果。新教材中突破了传统的教材编写和指导思想的束缚,制定了新的编写规则。随着中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学历史教育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本文以初中历史教材(岳麓版)为例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材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创新,其中包括对于教材、课程和教学的创新。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对教材的创新。现行的教材有多个版本,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可取之处,但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教材中的不足之处。
一、教材使用中的问题
在岳麓版的历史教材中,教材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单元中组织同一主题的教材内容。在原有的注重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上进行改革,采用主题和时序相结合,对学习的主题进行重点编排。
(1)在初中的七年级教材中,上册教材有四个主题:中华文明的兴起、国家的建立、社会的变革、国家的统一、政权分离和民族大融合。这种教材组织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文化不断传承,由于知识内在连贯性的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知识脱节的现象。
(2)在从西汉到三国的历史过程中,对东汉历史介绍不够详细,对西晋、东晋、南朝历史的更替介绍不够明确,时间线索不够清晰、缺乏条理性,造成知识的分散。在讲课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如在整个东周时期主要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而教材中对于西周的分封介绍不够详尽,没有对东周、春秋、战国的关系进行解释,只在标注中做了注解。对此教师需要做详细的解释;在教材中,有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的内容提及,但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就需要教师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进行时间范围的划分,指出封建制度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由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二、针对教材使用问题的对策
(1)在教学中增加活动课课时,有效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在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进行扩展的同时,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思维能力。保证活动课的活动时间、活动资源和活动安全,保证设计内容的可行性。
(2)在历史教材中,由于课文内容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这是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首先应该考虑到的问题。例如春秋争霸,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如果在一个课时内进行讲解,就会不够详尽。学生需要对课文进行熟悉并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理解和掌握,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完成,因此教师需要提前对教材进行分析,抓住重点讲解。其中,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要把教材当做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适当地调整和取舍,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对教材的整体进行把握。
(3) 新版教材中的图文解说并重,生动、形象。教材中的历史插图可以使学生对于教材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印象,增强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的历史图像的运用能够弥补教具的缺乏。
三、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历史课由于知识量大,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多,教材本身如果没有趣味性就会让学生丧失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不应只注重教学手段,而应该关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主动探究课程中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使历史课还原历史,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的来说,在岳麓版的中学历史教材中,虽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需要广大的优秀历史教师对教材不断改进,按照教学大纲对教材进行编写并由国家教育机构予以审核和出版,与历史实际相结合,提高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小春.浅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在教学中的作用[J].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9).
2 于卫青,张宪才.论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知识真实性和准确性——《中国历史》第一册为例[J].教学研究,2009(2).
(作者单位:贵州省普安县青山民族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创新,其中包括对于教材、课程和教学的创新。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对教材的创新。现行的教材有多个版本,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可取之处,但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教材中的不足之处。
一、教材使用中的问题
在岳麓版的历史教材中,教材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单元中组织同一主题的教材内容。在原有的注重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上进行改革,采用主题和时序相结合,对学习的主题进行重点编排。
(1)在初中的七年级教材中,上册教材有四个主题:中华文明的兴起、国家的建立、社会的变革、国家的统一、政权分离和民族大融合。这种教材组织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文化不断传承,由于知识内在连贯性的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知识脱节的现象。
(2)在从西汉到三国的历史过程中,对东汉历史介绍不够详细,对西晋、东晋、南朝历史的更替介绍不够明确,时间线索不够清晰、缺乏条理性,造成知识的分散。在讲课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如在整个东周时期主要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而教材中对于西周的分封介绍不够详尽,没有对东周、春秋、战国的关系进行解释,只在标注中做了注解。对此教师需要做详细的解释;在教材中,有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的内容提及,但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就需要教师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进行时间范围的划分,指出封建制度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由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二、针对教材使用问题的对策
(1)在教学中增加活动课课时,有效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在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进行扩展的同时,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思维能力。保证活动课的活动时间、活动资源和活动安全,保证设计内容的可行性。
(2)在历史教材中,由于课文内容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这是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首先应该考虑到的问题。例如春秋争霸,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如果在一个课时内进行讲解,就会不够详尽。学生需要对课文进行熟悉并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理解和掌握,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完成,因此教师需要提前对教材进行分析,抓住重点讲解。其中,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要把教材当做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适当地调整和取舍,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对教材的整体进行把握。
(3) 新版教材中的图文解说并重,生动、形象。教材中的历史插图可以使学生对于教材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印象,增强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的历史图像的运用能够弥补教具的缺乏。
三、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历史课由于知识量大,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多,教材本身如果没有趣味性就会让学生丧失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不应只注重教学手段,而应该关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主动探究课程中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使历史课还原历史,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的来说,在岳麓版的中学历史教材中,虽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需要广大的优秀历史教师对教材不断改进,按照教学大纲对教材进行编写并由国家教育机构予以审核和出版,与历史实际相结合,提高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小春.浅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在教学中的作用[J].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9).
2 于卫青,张宪才.论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知识真实性和准确性——《中国历史》第一册为例[J].教学研究,2009(2).
(作者单位:贵州省普安县青山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