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思维发展与提升 突破议论文写作瓶颈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l0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审辨式思维,避免片面化
  许多看法,都是局部的真理;许多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必须避免不是真理就是谬误的思维,学会审辨式思维。
  让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说”为题作文,有的同学全盘肯定,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古到今的人们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在新的时代要赋予其新的含义;有的同学则全盘否定,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时了,新时代的人们应该摒弃这种行为准则。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表现了孔子仁道、恕道思想的名言影响深远,对此我们需要作一番审辨:从人的共性来讲,往往存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形,因此,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存在合理性;而从人的个性来讲,人与人是不同的,具有差异性,己所不欲,未必是人所不欲;己之所欲,也未必是人之所欲。因此,我们要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处境、立场、态度上来思考问题。从另一个维度看,古代的人们生活比较封闭、单调,人们所“欲”的趋同性更大;现在,人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社会,人们所“欲”的趋同性就要小得多,更要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因此,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生发出许许多多的“新说”,诸如:己所不欲,可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欲,施于人……当然,“所欲”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需要考虑的。
  二、纵深式思维,避免肤浅化
  世界是错综复杂的,我们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否则,我们看问题就会停留在表面,流于肤浅。
  古人曰:“近墨者黑”这是说人会受环境的影响。然而,人对环境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就可能有近墨者而不黑,就像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立论就深入了一些。在此基础上,又有人说,“出淤泥而不染”固然可贵,若能够净化淤泥就更为可贵。因为不同流合污固然值得赞美,但仅仅如此,污秽、腐败不会因此就消失;而只有尽其所能净化污泥,消除腐臭,才能创造出一片洁净的天地,即“近墨者使墨赤”。这样立论,就又深入了一层。
  学生写以“防患于未然”为主旨的议论文,往往停留于“防患于未然”有何好处,即使有的同學能进一步论证怎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也只是泛泛而论。若能对此深入思考,便大有文章可作。“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的故事中,“焦头烂额”的救火者,固然是值得尊敬的,但“曲突徙薪”的建议者,具有先见之明,更是难能可贵。如果早些“曲突徙薪”,完全可以避免“焦头烂额”。“防患于未然”不仅需要有高明的预见,而且这预见还要受到重视并付诸于实践。但是,怎样见得预见之高明呢?人们往往用已经发生的祸患来证明。许多时候,不是没有人提出高明的预见,而是预见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提出高明的预见需要见识,而承认和重视高明的预见则需要智慧。
  三、因果式思维,避免简单化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又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产生的原因,又要看到它可能会引起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将原因与结果割裂开来看待。
  有这样一道材料作文题: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做市场调研,请路人为两款汽车打分(满分为10),打算根据调研结果来决定把哪款车作为公司未来的主推车型。在回收大量问卷后,调研人员发现:A款的平均分是7.5分,B款的平均分为5分。再仔细翻阅大家打分的具体情况发现:A款的得分主要集中在6、7、8这几个分数中;B款的得分中则有很多9分和10分,也有不少是1分和0分。公司高层研究决定,主推B款汽车。果然这款新车一上市就受到了一部分人的狂热追捧,很快销售一空。
  “知其然”固然重要,“知其所以然”更为重要。通用汽车公司没有停留在路人对两款车型所给的平均分的表面上,而是分析数据的构成——B款的得分中有很多9分和10分,这说明有人疯狂地喜欢它,而这些狂热的喜欢者正是潜在客户。正是分析出结果背后的原因,通用汽车公司才决定主推B款汽车。
  四、创新式思维,避免平庸化
  议论文写作要求学生表达自我认知,阐明自己的感受感悟,避免人云亦云,而力求能够有所发现,并对前人的见解有所突破、超越,写出新意,给人以启迪。
  中国儒家思想历来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有人却主张“穷亦兼济天下”,这样立论,就很新颖。现在世界逐渐一体化,联系日益密切,难以“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固然可以全身养性,但是真正肩负社会使命而推动时代发展与历史进步的,更多的是心系苍生的“穷亦兼济天下”者。
  我们常常以好人自居,我们也常常夸赞好人,但是,李敖在《好人坏在哪里》一文中则说:“世间所谓的好人,其实他们坏得真够瞧的”,这样的观点真是石破天惊,振聋发聩。这篇文章条分缕析,从三个方面分析“好人”之“坏”:一是许多好人不敢与坏人斗争,致使坏人坏事“功德圆满”;二是人们以为“独善其身”便是好人,结果坏人猖獗,社会环境恶化,所以“独善”根本不可能,而且除了自欺,实际上也在助恶;三是以为“心存善念”便是好人,导致空有善念而无善行。文章精警深刻,发人深省。
  运用创新思维,文章自有新意。
其他文献
让“春节时间”刻入世界表盘  刚刚过去的鸡年新春佳节,不仅搅动着中国人心头那股浓浓的亲情与乡愁,也帶动全世界进入中国的“春节时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欢乐春节”盛装巡游把秧歌、武术等中国节目搬上了街头;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鸡年主题展览为参观者奉上了精美藏品和京剧表演;在泰国曼谷,诗琳通公主发布自己亲手绘制的红色吉祥鸡和富贵牡丹图,并用泰语写上“中国新年快乐”……如今农历新年不再只是中国的节日
期刊
【试题展示】  1.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
期刊
杂记文看起来有些“杂”,其实是形散神聚的。这里的“杂”,可看作所记的事情有些零杂。材料虽然零杂,但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一般来说,杂记文在材料选置上采用零散或零星“配置”形制,化散为整,然后聚焦,映出观点。因此,阅读古代杂记文,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辨明色调。所谓“色调”,就是杂记文所选置材料的品色。杂记文的一个重要性状就是材料的不“成套”与不严整,初读下来往往给人一种支离破
期刊
记得当年宿舍里几个姑娘立志考研,约定好早上六点一起去图书馆占座,李莹的动作总比我们慢十分钟,我们都准备要出门了,她才舍得从床上爬起来穿衣洗漱。每天早上她自己定的闹钟都会重复播放无数遍,我们几个也会轮番喊她的名字,试图把她喊醒。可她就是无动于衷,上一秒嘴里吆喝着“又起晚了”,下一秒迅速回到梦中。  有些时候她还会埋怨我们不把她叫醒,或者会责怪我们几个拉帮结派,让她自己一个人。听到这些话,我和其他几个
期刊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被省略,而其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比现代汉语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  一、主语省略  1.承前省  ①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肠胃,火齐之
期刊
冯山人为予言:“吾甚爱雪竹,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轩,请子记之。”予不暇以为,而山人求之数岁,或以诗,或以书,日月一至。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是以旷岁而不答也。  山人少喜为诗,诗出而上海陆文裕公亟称之。先是,山人居昆山之安亭,及予来安亭,则山人已迁上海界中,与安亭隔一江。予尝过永怀寺,爱其古桂,坐久之。问寺中所往来者,僧曰:“地僻,绝无人。惟有冯山人时时过江来,独
期刊
一遍遍地细品《流浪的二胡》,心里慢慢也有了些缥缈朦胧的念想。那些念想,剪不断,理不顺,固执地盘踞在心间。  江南,这在齿间缓缓流泻而出的字眼,软软糯糯地含在舌尖。每当行云流水般写下这两个正楷小字,指尖总会微微发热,直暖到心底。眼前浮现的,是轻软飘逸的蓝印花布,淡淡的茶烟氤氲,唱晚摇曳的轻舟碧波,还有江南女子静好的眉眼。“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波光流转间,沉溺过客寂寥的心绪。很美,的确。这样的地
期刊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时间一天天过去,  好像什么都没变,  但当你某天回首,  却发现一切怎么都不同了。  ——《生活大爆炸》  读了上面的一段文字,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感触,请围绕社会事件,进行思考分析,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思路点拨:  这是一段充满哲理的文字,要深入思考重点词语“时间”“过去”“没变”“不同”所代表的含义,以便更好地进行审题立
期刊
【考点阐释】  《考试说明》中关于“写作”部分“发展等级”的第二项要求就是“丰富”,包括材料丰富、论据充实等四个能力考查点。这是对文章内容方面的要求,也是对考生素材积累与整合、语言提炼与加工等整体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要使自己的高考作文“丰富”,就必须做到材料丰富、论据充实。  【技法点拨】  所谓“材料丰富”,就是文章信息量要大,内容具体充实,不单薄,不无病呻吟。  所谓“论据充实”,主要是针对议
期刊
【选文】  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③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④。权既宿服仰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