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因“人”而精彩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_96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大学的郭艳君在其著作《历史与人的生成:马克思历史观的人学解释》表示:人与历史是统一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现实地生成的过程。
  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对初中历史教学有较强的指导作用,现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十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下称本课)为例,将本人的一些看法提出来,与广大同仁探讨。
  本课讲述的是中国近代以来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知识点多而零碎。我以前在一些班级教了几次,均感觉课堂气氛沉闷,想从课本的宋体字部分、楷体字部分或插图找些人物,可是只有一幅《定军山》剧照比较清楚。根据这幅剧照,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扮演的黄忠,他创始的谭派是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枝叶最为繁茂的一个艺术流派,在京剧历史上,始终被认定为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
  我再次翻看教材,发现在这本书的第99页有一幅图片,上网查找后发现是《梅兰芳断发照》,照片上方有“梅畹华剪发初影”几个字,照片的右边和左边分别是“民国元年”、“六月十五号”几个字。联想到梅兰芳是江苏泰州人,而且电影《梅兰芳》2008年12月开始在全国公映,社会反响较大。基于以上两点,我想学生应该对梅兰芳这个人物感兴趣,于是便上网查阅了梅兰芳先生的相关资料,了解到梅先生不仅戏演得好,而且品德高尚,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了铮铮铁骨。教师上本课时介绍梅兰芳先生的基本情况,并将先生作为本课的线索人物,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新课导入环节可以这样:“很多同学都知道,电影《梅兰芳》最近已经上映,而且票房很好。梅兰芳先生是从江苏泰州走出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这位艺术大师呢?”然后是对先生的情况简介,当然必须要言不繁,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可以这样介绍:“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汉族,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取‘兰芳’为艺名,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表演的顶峰时代。1927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先生在舞台上度过近60个春秋,代表性曲目有《贵妃醉酒》《昭君出塞》《牡丹亭》《白蛇传》等,梅兰芳开创的‘梅派’戏剧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演剧体系、德国布莱希特的演出流派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成名后曾赴日本、美国、苏联、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访问。
  “梅兰芳先生不仅戏演得好,而且很有民族气节。在抗日战争期间,先生住在上海,在日本占领上海后,先生得知日本准备找他演戏,遂于1938年全家移居香港。1941年12月,日本占领香港,为了摆脱日本人的纠缠,遂蓄须明志,这胡子一直留到抗日战争结束。梅先生甚至不惜给自己注射四联防疫针以使自己发高烧。一直到1945年10月,他才重新登台演出。”
  接下来进入本课的“学习新课”的环节,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梅兰芳在1949年前曾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长期居住,他会看到哪些新鲜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生活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此外,从梅兰芳这个人物身上,你又能感受到哪些优秀品质呢?”这个问题覆盖了本课的基本内容,在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后,历史教师再进行小结。小结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将本课主要内容囊括进去。其他的如“练习巩固”环节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这个教学设计有两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一是一课选定一个重点人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我们都可以明确一个历史人物作为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加以强调。许多历史课文很好办,因为有许多课里面提及的往往不止一个人物。这时历史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确定一个人物,或者让学生各抒己见,也就是由学生自己说他(她)对本课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刻,并让学生说出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补充与评价。
  二是补充鲜活的历史细节,揭示“历史人物之魂”。所谓“历史人物之魂”指的是对该历史人物解读的一个核心点,这个点应当是既能概括体现该历史人物的活动,又能区别于其他历史人物的一种评价和观点。如孙中山的“与时俱进”、毛泽东的“大智大勇”,而对梅兰芳则应侧重于强调他的“德艺双馨”。
  历史学科所讲述的人和事大多距今久远,要想较好地达成《历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德育目标,就必须在教学中给历史人物以充分的重视,让历史课堂“有血有肉”。也只有让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命运产生情感共鸣,我们的德育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其他文献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早已抛弃了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抛家弃子”的情况涌入城市,开拓自己崭新的天地。为了“淘金”,多数农民工,常年出门在外,甚至多年不回家,其子女或留给老人照料,或托给亲旧管护。这些被留下来的特殊“人群”,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是农村教师们心中的恨与痛。  一、恨其不争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如下一些情况:  1.养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教育改革也拉开了新的篇章,同时也对当今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我认为只有抓好校本培训,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用新课程理念来引导教研活动,才能使每一位教师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促进者。现就围绕新课改,谈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校本培训。  1.学习理论知识,明确课改方向  为了能以明晰的理论来引导教学工作,每学期,我都通过校本培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知识,逐
一、从课本中选取与使用案例素材  在高中地理必修3课本中,整本教材所采用的基本都是案例分析法,在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教材中,所采用的案例素材不尽相同,教学时可将四版本教材中某些案例素材整合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新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内容,人教版采用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案例素材,鲁教版采用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案例素材,在人教版的“阅读”与“问题研究”中提到了我国
如今这样的情况有了很大转变:全职网络作家越来越多,加入中国作协或地方作协的网络作家也越来越多,“身份认同”似乎再也不是他们的困扰。据统计,今年加入中国作协的454名新会员中经过确认的网络作家及网文从业者共有29人。这其中,就包括了阅文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总编辑林庭锋(笔名宝剑锋)与阅文集团副总裁兼副总编辑侯庆辰(笔名意者)。  “网络作家也是作家。作协成员这个身份会让这个群体有一种被认同的感觉。我们进
孟子是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在诸子百家中,孟子以能言善辩著称,他缜密的思维、滔滔不绝的言论,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然而孟子的个人魅力并不局限在善辩,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能在复杂的论辩中纵横捭阖,置对手于理屈词穷之境,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睥睨王者,磊落恢弘,正是有了这一浩然之气,孟子面对君王卿相,不卑不亢,保持着自己人格的尊严与
摘要:随着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相续推出,新一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总体要求,强化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主要对2003版和2016版高中地理课标的“课程设计依据”与“课程结构”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课程设计依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地关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地理基础教育的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国家管理和评定
兰州这几年的发展是飞速的,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大的改变,可生活在其中的青少年,他们的变化却不容乐观。也许是职业的关系,我对这方面的事情比较敏感,平时多加留意了一些现象。现在说出来,大家说不定会有同感。我们经常在公交车上见到这样的情形,一帮中学生你推我搡地上车,上来之后更是大声喧哗,说的全是“谁和谁谈恋爱”、“打的什么游戏”等,几乎无人谈学习,对老师更多的是责骂和侮辱,对同学则是吹毛求疵,毫无友善可言
外面的世界纷繁复杂,随时随地都有大量的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但是,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又是有限的,因而人就要有选择地接受外界刺激,使自己能对这些刺激进行精细的加工。人的意识的这种属性就是注意。    一、全神贯注与心不在焉    中小学生在同一时间内不可能感知周围一切事物,而只能对其中少数与他们活动有关的事物感知得清晰、完全,这是注意的指向性。注意还有集中性,表现为使自己操作的对象得到鲜明
“以文写情”、“文为心声”是自古以来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看来,在我们学生的笔下,我们应该看到与少年人相符的七彩人生,应该看到少年人应有的激情与梦想,浪漫与活力,偏执与真切以及更多的与少年心事密切相关的文字。这些文字读来该是清新的,纯朴的,洁净的甚至可能是狂妄
综观2010年绍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思想品德试卷不难发现,这套试题难度适中,紧扣课程标准,没有偏题、难题、怪题,开放题设置合理,充分体现了《2010年中考命题说明》中规定的指导思想。这既遵循了选拔性考试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精神。此套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此次考试立足基础,贴近生活,关注人文,引领教学,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广大教师今后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