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书从媒介组织生产的角度分析新闻如何影响社会和政治,以及更大范围的,新闻如何影响了文化。对理解记者、编辑部、组织的影响很有帮助。本文在内容简述的基础上,对迈克尔·舒德森的思想进行了简要评述,并指出本书对新闻力量的分析存在的重大不足和缺陷:缺乏对政治经济力量的分析。
关键词:《新闻的力量》;评述;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控制
由于中外语法习惯和文化习惯问题,又或者是思维模式的差异,迈克尔·舒德森的书比较难看懂。然而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高。本书从媒介组织生产的角度分析新闻如何影响社会和政治,以及更大范围的,新闻如何影响了文化。对理解记者、编辑部、组织的影响很有帮助。本文在内容简述的基础上,对迈克尔·舒德森的思想进行了简要评述,并指出本书对新闻力量的分析存在的重大不足和缺陷:缺乏对政治经济力量的分析。
一、内容简述
从迈克尔·舒德森的全书结构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作者对新闻力量分析的脉络。
首先是对传播史的梳理:美国报纸三百年。美国报纸三百年,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早期一直描绘到后期。迈克尔·舒德森显然带有“新闻构建了真实,乃至构建了文化”的视角,并将其一以贯之的融入到对这三百年的描绘中——重在分析新闻如何构建文化。
其次是对传播者的分析:记者的力量:感受到什么,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
再次是对传播活动的分析:新闻采访史:采访作为获取信息的手段,与作为交锋的手段;
最后对传播渠道进行了分析:叙事形式政治学:印刷媒体,广播媒体到电视媒体的媒介变化与政治叙事的关系。
二、简评与思考
新闻构建文化的最大前提,是新闻不仅仅客观的反映现实,而且构建现实。阿朵尼和梅尼曾提出“客观真实、符号真实、主观真实”的三类概念,强调真实是可以无意图或者有意图的构建的。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同样存在这种思想。这种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新闻同宗教、道德、艺术等其他形式相似,同样能够起到构建文化的作用。因此,迈克尔·舒德森实际上提出了类似于媒介环境学的观点:美国报纸三百年,便是构建美国文化的三百年。然而舒德森的分析不止于此。他指出,文化构建的背后隐藏着建构主体。这些建构主体究竟是谁?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报道者建构文化?在《新闻的力量》中,迈克尔·舒德森实际上从人、技术、力量与公民四个方面归纳出了以下影响建构主体进行文化建构的因素:
记者的采访——人
记者与其是做调查研究,不如说是采集故事,讲述故事。虽然美国的记者较之中国记者更加注重数据的采集以便提高可信度,但记者作为职业,仍然以提供信息为主,并且更加注重如何增加趣味性和故事性以便让大众接受。
感受到什么?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迈克尔·舒德森提出了这三个问题。在他繁琐的举例中,我们勉强看得出,不同的记者所看到的也是不同的。最近比较热门的框架理论指出,不仅仅媒介在报道中有自己的框架。但是选择性理论也告诉我们,个人会在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后,将信息传播出去。记者显然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作为爱讲故事的群体,记者会自觉的将采集到的新闻素材以自己的视角进行剪裁——尽管媒介专业主义并不支持这点,但记者并不认为这是不客观的——然后报道。这样的报道中显然暗含了记者个人的影响。编辑部的影响也同样如此。在记者和编辑部的把关下,构建文化的新闻显然已经和事物原本的面貌大相径庭。
政治传播中的叙事形式——技术
首先声明的是技术的影响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这不代表技术所带来的叙事形式的特点不会对文化建构产生影响。在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一种新技术确实能够调节政治和社会。迈克尔·舒德森认为:“媒体的力量并不只是在于它宣告事实的理论,还在于他有力量提供宣告出现的形式。”不同的媒介暗含着不同的叙事惯例,并且不再成为讨论对象。它们成为了任何讨论的根本前提。
新闻媒体的全国化——力量
虽然迈克尔·舒德森分析了新闻媒体全国化的强大力量,但他并没有对其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分析,而是侧重于新闻机构全国化的现状描述,以及新闻编辑部的全国化。并且着重分析了全国性文化所带来的全国性新闻文化。这种新闻文化全国化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正如迈克尔·舒德森所引述的,如果电视新闻把同期声的时间由一分钟减少到十秒钟(并持续20年的话),那么公众保持注意力的能力也会随之缩短。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微博中也有发生。随着对微博的使用,发现很多事情用140个字就能说完。导致微博语言变得碎片化,甚至人的思维逻辑也随之产生变化。媒介的强大力量展露无遗。
政治与文化的参与者——公民
有人认为公共领域在当代的作用已经远远不如过去。但是在迈克尔·舒德森所引述的资料来看并非如此。过去的所谓公民参与政治的比例虽然高,但却是强制参加的结果。因此与其说过去的公民参与政治的比例高,不如说过去人们被强制参与政治。然而当代新闻转变了这一点。新闻界尽可能的提供政治市场,提高自愿参与性,构建了当代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
迈克尔·舒德森认为公共领域作为一个良好社会应该事先的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他认为现在美国并非是因为没有能够正确产生功能的公共领域而导致国家地位的降低(当然,他不认为是降低)。因此怀念往昔公共领域特征的幻象也并不能使我们从中受益。
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儒家思想也是如此。儒家学派、新儒学均强调一点:自上而下的政治、宗教、礼法、道德控制。一些儒家学者认为,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少控制,才导致腐败、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横生。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中国崇尚传统道德,并且它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如官员的办事能力并非其唯一判断标准,是否存在道德缺陷也成为判断官员是否称职的标准之一。这很难说道德控制已经失去了作用,充其量只能说明官员腐败正构成利益集团,对抗这种道德控制。因此,同样的,怀念往昔的儒家社会,也并不能使我们从中受益。正确结合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着手处理眼下问题,必要时汲取传统的精髓,才是正确的方式。 三、反思:政治经济因素思考的缺失
很多美国学者偏爱举例,使一本书看起来更像是历史著作——《新闻的力量》这本书正是如此。但是本书缺失了很重要的分析视角,却是不得不批判的:实际上新闻的力量也受到新闻媒体作为产业,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是决然不容忽视的——事实上,又有那个企业不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呢?
首先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作为企业运营、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已经被当作事实。然而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存在很多弊端也同样被强有力的证明。诚如斯密塞所言,报纸之所以廉价到可以随处抛弃,实际上是因为真正的产品是“受众商品”,赚取的是广告商的利益。而广告商又会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实际上,新闻的阅读仍然是有成本的。而且这种成本是社会普遍化的产物——你不能因为你不看报纸,就可以不付出这种成本,当然也不会因为过多看报纸而在购买单件商品时付出更多成本。你要付出的,是整个社会对新闻阅读付出的成本的均值。充其量而言,可能看报纸更多的人因为接触的广告多,引发了马尔库塞所说的虚假需求,多买一些符号商品,多付出一些成本而已。因此这对个人而言其实是不公平的。
经济利益的运作正是如此。报纸为了保证销量,会尽可能的选择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议题来运作。美国大选显然是一种能够吸引受众眼球的媒介事件,因此得到关注是必然。在此基础上,讽刺的、另类的、独辟蹊径的、语言幽默的评论、专栏等也能够吸引眼球,因此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从而为报纸带来经济利益。
其次是政治利益。政治利益涉及统治阶级的利益。无论是为了民主进程、国家稳定、亦或是统治阶级自身利益,政党与政府都会对媒介做出干涉——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或许有人会说,事实上媒介也会对政治做出干预,这是一种难以摆脱的强大力量。默多克的窃听案就是例证之一。但是事实上,新闻和政府二者相互利用、相互干涉、相互控制,以达到各自的目的,正是目前政党和私有媒体之间的状态。当然,这在中国是另外一种情况。
因此,总的看来,新闻的力量是政治、经济、组织等众多力量杂糅的产物。美国的三百年文化也不仅仅是所谓的记者、编辑部所决定的。而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产物。这种论断或许更为接近真实呢?虽然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想象的到。(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舒德森著,刘艺娉译:《新闻的力量》,华夏出版社
关键词:《新闻的力量》;评述;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控制
由于中外语法习惯和文化习惯问题,又或者是思维模式的差异,迈克尔·舒德森的书比较难看懂。然而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高。本书从媒介组织生产的角度分析新闻如何影响社会和政治,以及更大范围的,新闻如何影响了文化。对理解记者、编辑部、组织的影响很有帮助。本文在内容简述的基础上,对迈克尔·舒德森的思想进行了简要评述,并指出本书对新闻力量的分析存在的重大不足和缺陷:缺乏对政治经济力量的分析。
一、内容简述
从迈克尔·舒德森的全书结构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作者对新闻力量分析的脉络。
首先是对传播史的梳理:美国报纸三百年。美国报纸三百年,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早期一直描绘到后期。迈克尔·舒德森显然带有“新闻构建了真实,乃至构建了文化”的视角,并将其一以贯之的融入到对这三百年的描绘中——重在分析新闻如何构建文化。
其次是对传播者的分析:记者的力量:感受到什么,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
再次是对传播活动的分析:新闻采访史:采访作为获取信息的手段,与作为交锋的手段;
最后对传播渠道进行了分析:叙事形式政治学:印刷媒体,广播媒体到电视媒体的媒介变化与政治叙事的关系。
二、简评与思考
新闻构建文化的最大前提,是新闻不仅仅客观的反映现实,而且构建现实。阿朵尼和梅尼曾提出“客观真实、符号真实、主观真实”的三类概念,强调真实是可以无意图或者有意图的构建的。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同样存在这种思想。这种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新闻同宗教、道德、艺术等其他形式相似,同样能够起到构建文化的作用。因此,迈克尔·舒德森实际上提出了类似于媒介环境学的观点:美国报纸三百年,便是构建美国文化的三百年。然而舒德森的分析不止于此。他指出,文化构建的背后隐藏着建构主体。这些建构主体究竟是谁?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报道者建构文化?在《新闻的力量》中,迈克尔·舒德森实际上从人、技术、力量与公民四个方面归纳出了以下影响建构主体进行文化建构的因素:
记者的采访——人
记者与其是做调查研究,不如说是采集故事,讲述故事。虽然美国的记者较之中国记者更加注重数据的采集以便提高可信度,但记者作为职业,仍然以提供信息为主,并且更加注重如何增加趣味性和故事性以便让大众接受。
感受到什么?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迈克尔·舒德森提出了这三个问题。在他繁琐的举例中,我们勉强看得出,不同的记者所看到的也是不同的。最近比较热门的框架理论指出,不仅仅媒介在报道中有自己的框架。但是选择性理论也告诉我们,个人会在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后,将信息传播出去。记者显然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作为爱讲故事的群体,记者会自觉的将采集到的新闻素材以自己的视角进行剪裁——尽管媒介专业主义并不支持这点,但记者并不认为这是不客观的——然后报道。这样的报道中显然暗含了记者个人的影响。编辑部的影响也同样如此。在记者和编辑部的把关下,构建文化的新闻显然已经和事物原本的面貌大相径庭。
政治传播中的叙事形式——技术
首先声明的是技术的影响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这不代表技术所带来的叙事形式的特点不会对文化建构产生影响。在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一种新技术确实能够调节政治和社会。迈克尔·舒德森认为:“媒体的力量并不只是在于它宣告事实的理论,还在于他有力量提供宣告出现的形式。”不同的媒介暗含着不同的叙事惯例,并且不再成为讨论对象。它们成为了任何讨论的根本前提。
新闻媒体的全国化——力量
虽然迈克尔·舒德森分析了新闻媒体全国化的强大力量,但他并没有对其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分析,而是侧重于新闻机构全国化的现状描述,以及新闻编辑部的全国化。并且着重分析了全国性文化所带来的全国性新闻文化。这种新闻文化全国化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正如迈克尔·舒德森所引述的,如果电视新闻把同期声的时间由一分钟减少到十秒钟(并持续20年的话),那么公众保持注意力的能力也会随之缩短。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微博中也有发生。随着对微博的使用,发现很多事情用140个字就能说完。导致微博语言变得碎片化,甚至人的思维逻辑也随之产生变化。媒介的强大力量展露无遗。
政治与文化的参与者——公民
有人认为公共领域在当代的作用已经远远不如过去。但是在迈克尔·舒德森所引述的资料来看并非如此。过去的所谓公民参与政治的比例虽然高,但却是强制参加的结果。因此与其说过去的公民参与政治的比例高,不如说过去人们被强制参与政治。然而当代新闻转变了这一点。新闻界尽可能的提供政治市场,提高自愿参与性,构建了当代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
迈克尔·舒德森认为公共领域作为一个良好社会应该事先的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他认为现在美国并非是因为没有能够正确产生功能的公共领域而导致国家地位的降低(当然,他不认为是降低)。因此怀念往昔公共领域特征的幻象也并不能使我们从中受益。
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儒家思想也是如此。儒家学派、新儒学均强调一点:自上而下的政治、宗教、礼法、道德控制。一些儒家学者认为,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少控制,才导致腐败、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横生。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中国崇尚传统道德,并且它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如官员的办事能力并非其唯一判断标准,是否存在道德缺陷也成为判断官员是否称职的标准之一。这很难说道德控制已经失去了作用,充其量只能说明官员腐败正构成利益集团,对抗这种道德控制。因此,同样的,怀念往昔的儒家社会,也并不能使我们从中受益。正确结合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着手处理眼下问题,必要时汲取传统的精髓,才是正确的方式。 三、反思:政治经济因素思考的缺失
很多美国学者偏爱举例,使一本书看起来更像是历史著作——《新闻的力量》这本书正是如此。但是本书缺失了很重要的分析视角,却是不得不批判的:实际上新闻的力量也受到新闻媒体作为产业,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是决然不容忽视的——事实上,又有那个企业不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呢?
首先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作为企业运营、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已经被当作事实。然而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存在很多弊端也同样被强有力的证明。诚如斯密塞所言,报纸之所以廉价到可以随处抛弃,实际上是因为真正的产品是“受众商品”,赚取的是广告商的利益。而广告商又会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实际上,新闻的阅读仍然是有成本的。而且这种成本是社会普遍化的产物——你不能因为你不看报纸,就可以不付出这种成本,当然也不会因为过多看报纸而在购买单件商品时付出更多成本。你要付出的,是整个社会对新闻阅读付出的成本的均值。充其量而言,可能看报纸更多的人因为接触的广告多,引发了马尔库塞所说的虚假需求,多买一些符号商品,多付出一些成本而已。因此这对个人而言其实是不公平的。
经济利益的运作正是如此。报纸为了保证销量,会尽可能的选择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议题来运作。美国大选显然是一种能够吸引受众眼球的媒介事件,因此得到关注是必然。在此基础上,讽刺的、另类的、独辟蹊径的、语言幽默的评论、专栏等也能够吸引眼球,因此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从而为报纸带来经济利益。
其次是政治利益。政治利益涉及统治阶级的利益。无论是为了民主进程、国家稳定、亦或是统治阶级自身利益,政党与政府都会对媒介做出干涉——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或许有人会说,事实上媒介也会对政治做出干预,这是一种难以摆脱的强大力量。默多克的窃听案就是例证之一。但是事实上,新闻和政府二者相互利用、相互干涉、相互控制,以达到各自的目的,正是目前政党和私有媒体之间的状态。当然,这在中国是另外一种情况。
因此,总的看来,新闻的力量是政治、经济、组织等众多力量杂糅的产物。美国的三百年文化也不仅仅是所谓的记者、编辑部所决定的。而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产物。这种论断或许更为接近真实呢?虽然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想象的到。(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舒德森著,刘艺娉译:《新闻的力量》,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