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的孩子没出息吗?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it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教育要求孩子“听话”。家长、老师经常用“听话”来表扬孩子:“这个孩子真听话,是个好孩子。” 或批评孩子:“这孩子太不听话!”不过,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如今也有不少年轻父母不再重视孩子是否听话,转而认为“听话”的孩子没出息,不“听话”的孩子更聪明。
  孩子“听话”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教育是否真的应该非此即彼,要么让孩子绝对“听话”,要么鼓励孩子完全不“听话”?孩子“听话”或“不听话”的根源是什么?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争论焦点
  支持方:
  听话的孩子不会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独立意识差,心理承受能力弱,不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质疑方:
  听话的孩子善于学习,明理,不任性,能够从父母师长身上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服从意识较好(也就是听话)的人。
  
  ●专家访谈
  陈荔如
  心理咨询师,广州市团市委生命热线心理学老师,广州市少年宫特邀专家,从事早教工作多年,曾参加儿童情商课程,撰写关于儿童成长的亲子文章多篇。
  
  问:中国传统教育为什么会以“听话”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父母要求孩子“听话”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答: 中国是封建思想根植很深的国家,儒家学说两千多年来统领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皇权、夫权、父权是无限大的权威,是人必须服从和遵守的。在这种精神统领下,“孝”是为人子女必尽的义务,哪怕是“愚孝”。总之无论父母对错,都应遵守,也就是要“听话”。这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
  父母要求孩子“听话”的理由有很多:
  “我都是为了你好。”
  “你还小,懂什么?得听大人的!”
  “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好孩子;不听话的孩子不讨人喜欢,是个坏孩子。”
  “这么小就不听话,长大了还能把我放眼里?我还能管你?”
  问:“听话”的孩子缺乏自我意识,没有创造力和独立性吗?
  答:先说个故事:动物园的大象,每天的生活只是在围栏里吃吃草和香蕉,玩玩自己的鼻子,而拴着它的只是一根细细的链条。有人问饲养员:“大象那么大的力气,为什么不挣脱链条走开呢?它一直都是这样的吗?”饲养员解释说,当大象还很小的时候,便被一根粗锁链拴在牢固的柱子上。每天,小象都会拼命地试图挣脱锁链逃跑,但是它的每一次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小象放弃了努力,不再尝试。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象长成大象,可它依然乖乖地被一根细细的链条栓在围栏里,无法享受自由。
  为什么大象不设法挣脱那根链条和柱子?它的力气已经足够大了!原来,它早已接受“我不行,我挣脱不开”这个从小形成的心理暗示,即便长大的他已经能够挣脱细细的链条,它也不再尝试,因为它的信心已经被负面暗示毁掉了。
  孩子就如同这头象,如果从小就被要求要听父母师长的话,他就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我不可以自己决定,我不如爸妈老师有智慧,我要听他们的话。长期处于这种心态中,就不会相信自己的任何感受与判断,总是以别人的标准去衡量,没有自我,没有自信,自然谈不上独立性、创造力了。
  问:那么,应该鼓励孩子不听话?孩子如果完全不听大人的劝告和要求,这样的教育能算成功吗?
  答:我认为有效的家庭教育需要“软硬兼施”,这不是说打骂和宠爱并存,而是指又要有原则,又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对孩子要宽容、理解和支持。
  “硬”的部分是作为一个正在社会化的儿童应该学习遵守的秩序与规则,也就是过去所谓的“听话”。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属性,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作为成人应指导及帮助孩子社会化,例如学习和遵守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观念、行为准则,比如“别人的东西未经允许不能擅自拿取”、“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等。在这些方面,父母要和孩子制定好规则,并和他一起签名承诺。让他明白这是一种责任,而不仅仅是要求。
  “软”的部分是指孩子要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思想,在这个范畴内可以“不听话”。
  问:也就是说,在表达感受和思想这方面,家长应该要给予孩子自由?
  答:是的。首先我们谈感受。一个孩子把他心爱的玩具弄坏了,伤心地大哭,这是她在表达感受,父母不应该呵斥:“这点小事也哭 ,真没出息!”或者以物质补偿来阻止孩子哭泣:“别哭了,来吃雪糕!再哭,就是不听话,妈妈要生气了。”父母这样做可能是认为伤心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想马上给他另一个完美的世界,让他重新快乐起来;也有可能是认为孩子的烦恼与大人的忧虑相比,算不了什么。但这两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的,孩子用哭来释放自己的伤心,有益于身心健康;孩子再小,她的伤心或难过都不会比大人的来得轻。
  认为孩子闹情绪就是“不听话”的表现,而加以抑制,长久下去孩子会认为表达情绪是可耻的、脆弱的、成功的人不应当有的,于是就处处压抑自己的情感,久而久之就变得内心沉重,外表木讷,甚至危及身心健康。
  问:在表达思想方面,父母如果不限制孩子,孩子的想法会不会变得很离谱?
  答:是的,父母可以帮孩子修正不良的行为,却不应禁锢他们的思想,阻止他们自由表达,以免扼杀智慧与创造的萌芽。
  我举个例子,一个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孩,上课不听课,尤其上数学课更是如此,老师认为她有多动症,就把她带到心理医生处。心理医生问她为什么上课不认真听课,她说:“老师说得太简单了。”医生问她:“1加1等于多少?”她一口气说出了5个答案:1 1=2、1 1=11、1 1=王、1 1=田、1 1=1(因为两个1都上下连一起了)。
  心理医生觉得她的发散性思维很优秀,建议给她做智力结构分析,结果发现她具有天才般的数学运算能力。于是,心理医生协助指导家长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成长方案。
  在这个案例里,我们如果认为孩子一定要听老师的话,要乖乖听课,要给标准答案,那这个孩子的思想就会被禁锢,数学天赋也会被扼杀,还有可能被视为患有多动症、学习困难的孩子。
  问:不少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在您认为应该“听话”的方面,也越来越不“听话”了,你如何解读这个问题?孩子不“听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孩子不但从父母长辈、同伴、老师中获得信息,还可以从各种媒介获得信息。当孩子可以从外界获得越来越多的与父母的观点不同的信息时,自然就越来越有可能不“听话”了。
  另一方面,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也容易造就不服管的孩子,过于纵容与过于严厉,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是不服管的根源。从小没有恰当的行为规范、为所欲为,难道长大后就会懂得自律?父母没有建立起父母的形象,难道期望孩子能够尊重你?过于严厉和经常训斥,只会令有个性的孩子反抗,当孩子出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时,这种情况更加凸显。
  问:理想的亲子沟通模式是怎样的?
  答:现代家庭教育观提倡民主,对于孩子成长中的大小事件,父母都要和孩子协商,取得一致意见,而不是一概要求父母听从。父母既关心孩子的成长,进行引导,又不压制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家庭建设中,例如规划家庭的开支等等。
  父母应以开放的心态重新去学习和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以前孩子有兄弟姐妹,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玩耍。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他们感情上有强烈的需求,父母对他们来说,既是长辈又是同辈,所以,孩子和父母之间,既是亲子关系,又是伙伴关系,父母要重新认识和接受这种关系的变化。
其他文献
韩系车的反攻之作有实力叫阵自主品牌么?  涅槃重生  既然命名为新一代ix35,理论上来说这是给换代车型的名号,但实际上,新一代ix35的换代没有深入骨髓里。我们先说一下这个新一代是怎么个新,因为大家熟知现代喜欢用多代同堂的策略去行销市场,下一代车型出来后,旧款车型降价让位,吸引一部分消费者购买。实际上曾经的北京现代途胜换代车型就是老款ix35,而老款ix35再次换代车型就是现在的新途胜。新途胜出
儿子上幼儿园以后,为了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我和他定下了“劳动合约”:儿子每天能够按时起床,自己穿衣、吃饭、洗澡、收拾玩具,我会给予表扬——包括口头表扬和一定的零花钱。  也许是长大了动手能力随之增强,也许是表扬产生的激励作用,儿子近段时间的表现很好,相应地,他储蓄罐里的零花钱也越积越多。  一天晚饭后,和儿子玩数字游戏正玩得开心的时候,儿子却兴冲冲跑回自己的房间,小心翼翼地拿出他的储蓄罐。  “
案例一:奢侈的玩具  牛牛的父母分隔两地,妈妈每个月末都会去和爸爸小聚。每次回家,妈妈总给牛牛带回来各种新奇高档的玩具,平日里自己却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妈妈总是对牛牛说:“宝宝可是我们全家的希望呢,妈妈再苦再累也要让你幸福。”渐渐地,牛牛也觉得爸爸妈妈对自己好是天经地义的了。  案例二:喝奶的权利  恒恒爸爸来帮我重装电脑系统,看着满头大汗的他,我忙拿出一罐牛奶递给他,自己也顺便打开一罐猛喝起来。“
美国一个摄制组,想拍一部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纪录片。于是他们来到中国农村,找到一位柿农,说要买他1000个柿子,请他把这些柿子从树上摘下来,并演示一下贮存的过程,谈好的价钱是160元人民币。  这位柿农很高兴地同意了,还找来一个帮手。自己先爬到柿子树上,用绑有弯钩的长杆,对着柿子用劲一拧,柿子就掉了下来。下面的人就把掉下来的柿子捡到竹筐里。柿子不断地掉下来,滚得到处都是。下面的人则手脚飞快地把它们捡
书店里陈列有各式各样养育孩子的书,但很少谈到做母亲的心情及体验。做一个母亲应该并不孤单,有丈夫、家人、亲友和各种育儿指南,但这些可能帮不了你。你也许会渴望听到同类的声音,看看别的母亲如何在自我和丧失自我间找到平衡,找到自己做母亲的模式。  《母亲的声音》之作者Traci Dyer在生完第一个女儿布丽后,决心把在坊间找不到的这本书编出来,于是她登广告邀请女性来分享她们的故事,这些来自美国三十几个州和
自“宅男”、“宅女”之后,“宅娃”又成为一个流行词。什么是“宅娃”?就是指成天待在家里不出去,上网、看电视、看书或是自己跟自己玩,几乎没有伙伴的孩子。  孩子“宅”在家里是一种很危险的趋势,不仅影响身体发育,还容易变得孤僻,形成交往障碍,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所以,那些家有“宅娃”的家长,应了解孩子“宅”的原因,并对症出招,有效指导。    父母管太紧,孩子被“宅”在家  小敏是个标准的“宅女”,一般
雯雯一看到滨滨。便用力搂住他,又是抱又是亲的,嘴里还说着:“老公,我好想你”。甚至掀起两个人的衣服用自己的小肚皮紧贴着对方的小肚皮。妈妈看到了这一情景。  1、“雯雯,你干什么?”  “妈妈,我亲亲我的‘老公’。”  “不行,不能这样。”  2、“你为什么贴他的肚皮?”  “妈妈,电视里就是这样演的,说这叫相亲相爱。”  “哈哈,你真是人小鬼大。”  3、“女孩不要随便光着身子贴着男孩的身体,身体
我的儿子今年6岁,1岁多时,他就很爱看电视,有时哭闹,一抱到电视前就不哭了。久而久之,儿子就迷上了电视,什么节目都看,儿童节目、动画片、电视连续剧、广告,只要电视上的内容,他都爱看。  以前儿子还小,平时我和爱人没把他爱看电视的事放在心上。现在上了小学,功课紧张起来,但儿子爱看电视的习惯仍旧没有改变。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作业也不认真完成。我和爱人尝试过强制关电视
美国子女教育专家迪斯在他的人生记录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你是不是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那么,就从一只橘子开始,当你给孩子橘子时,记住,千万不要剥开,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  迪斯原本是一家中学的教师,离开学校后开始致力于家庭教育,并帮助儿子普林教育他的孩子。  有一次,普林来看孩子,正巧孩子要吃橘子。迪斯将橘子递给孩子就不管了。孩子稚嫩的小手掰了很长时间,也没剥开橘子。普林将孩子抱在怀里,拿过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想让孩子安静下来,然后把一大堆道理塞给孩子,让他从此变得乖巧聪明,然后迅速地成长起来。为人父母,这份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尊重其学习特点和教育规律,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上纲上线”要不得    当我们给幼小的孩子讲解事理时,如果空洞地说“你应该怎么样”、“你要如何做”之类,这些简单的说教方式孩子是难以明白的。家长应该采取适时教育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