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特点,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及其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将网络资讯手段、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有效载体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实施路径,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266-03
引言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面对教育现代化和人性化的新形势与教育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新趋势以及教育产业化和大众化的新变化,高校必须奉行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人、成才和成功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保证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青年学生中得到宣传和接受,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高校教书育人,使在校大学生成人、成才和成功系统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加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活跃,就业压力逐步加大,学习和恋爱心理问题频发,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最终确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等新特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实施途径已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探寻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生、生活以及心理健康、就业等现实需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系统工程真正成为体现时代发展要求,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力保障在校大学生顺利成人、成才和成功的育人平台。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与否,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前途和国家的兴衰成败。面对国内国际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仅靠高校“两课”教师和高校政治辅导员在课堂内外的思想灌输和说教,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排斥心理,更不能使大学生真正建立起其核心价值理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结如下:
(一)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信仰危机
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本身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文化科技进步的产物,多元文化的交汇和网络资讯手段的发达也是更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推动力量。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尤其对涉世不深,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又缺乏对新事物的甄别能力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这两种资源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多元化和资讯网络化对大学生群体的人生信仰所带来的种种冲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给思想活跃、善于模仿和追求新鲜刺激的大学生提供了各不相同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价值标准和信仰选择,由于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对各种文化内容和价值标准的甄别能力,致使他们失去了选择的方向,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产生了信仰迷茫甚至是信仰危机。高校是知识传播和文化继承的重要场所,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日趋复杂,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错和影响,这势必会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怎样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占领新时期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阵地,是摆在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极具挑战性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
(二)经济社会转型期背景下的大学生学业就业前景危机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转型期,同时也是我国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显现和多发期,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文化结构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包括现在的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等也发生了改变。随着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的推进,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使用上更趋理性化和更注重经济效益,导致大学毕业生这一层次相对较高的人才群体的供需状况严重失衡。另外,每个家庭尤其是处在农村和边远山区的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投入成本却逐年增大,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和实现顺利就业上背负着越来越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所有这些内外因素都会使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滋生求学无用、就业无门的消极心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转变求知求学理念和就业观念,帮助在校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他们尽快适应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三)校园和社会双重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
相对单调的校园学习生活感到无聊、乏味,部分在校大学生开始把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投入到去寻求大社会环境下的丰富多彩生活和新鲜刺激体验甚至是涉足违法乱纪现象。比如,目前在全国高校普遍存在学生逃课现象,尤其是公共政治课;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以致学业荒废乃至被学校除名;部分学生因恋爱问题打架斗殴乃至致人死伤;部分学生因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紧张等原因引发的自卑心理、抑郁症乃至轻生案例的频发等种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援助还不够到位,所运用的教育载体和教育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1]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类别划分方式也不尽相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可分为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根据载体的状态,可分为静态载体和动态载体等。其中,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历史发展的视角分类是一种主要的划分方式。据此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为两种,一是传统载体,如谈话、开会、理论教育等;二是现代载体,主要包括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和管理载体[2]。面对当代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资讯网络化以及日常生活经济利益中心化等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客观上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有限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已经远不能符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这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
(一)综合运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管理服务和社会实践多种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课堂教学尤其是高校“两课”教学,当前仍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平台,但鉴于目前我国高校两课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教材体系陈旧、枯燥理论篇幅大而鲜活事例少、教师讲授多而师生互动少等问题,我们有必要不断完善两课教材体系安排,及时地把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论、事例不断补充进来,不断探索新的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手段,使两课教学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同学们在轻松娱乐的状态下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各级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政治辅导员,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学生管理工作以服务于学生心态的人性化方式有序开展,通过平等地沟通和交流方式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可以从学生就业、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等与大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切入,在破解学生就业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确立科学的择业观与成才观,在对资助对象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给予精神支持,培养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品格和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思想意识,在解决学生心理困惑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3]。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咨询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思想与心理的形成过程具有同一性。心理也即意识,是人脑的固有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性反映;思想也有着相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不论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还是高尚思想的养成,都是人的知、情、意、需要、动机、性格等诸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正确的思想观念、较高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修养往往是建立在个体具有健康心理的基础之上的,而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亦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客观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得益彰。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消除受教育者的戒备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绝佳效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是师生之间一对多居高临下的灌输式教育,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被强迫学习和地位不平等等逆反心理,致使教育效果不佳。而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一般都是一对一的,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容易产生“共鸣”, 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者的理论引导,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另外,借用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宣泄内心郁结的特点,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人文关怀,更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三)借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订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订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要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业生涯规划体现了“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4]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从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看,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为学生设计职业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是顺应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呼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宗旨,凸现出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载体和新的实践平台,能够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0.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0-410.
[3] 高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22.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266-03
引言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面对教育现代化和人性化的新形势与教育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新趋势以及教育产业化和大众化的新变化,高校必须奉行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人、成才和成功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保证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青年学生中得到宣传和接受,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高校教书育人,使在校大学生成人、成才和成功系统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加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活跃,就业压力逐步加大,学习和恋爱心理问题频发,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最终确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等新特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实施途径已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探寻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生、生活以及心理健康、就业等现实需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系统工程真正成为体现时代发展要求,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力保障在校大学生顺利成人、成才和成功的育人平台。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与否,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前途和国家的兴衰成败。面对国内国际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仅靠高校“两课”教师和高校政治辅导员在课堂内外的思想灌输和说教,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排斥心理,更不能使大学生真正建立起其核心价值理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结如下:
(一)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信仰危机
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本身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文化科技进步的产物,多元文化的交汇和网络资讯手段的发达也是更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推动力量。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尤其对涉世不深,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又缺乏对新事物的甄别能力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这两种资源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多元化和资讯网络化对大学生群体的人生信仰所带来的种种冲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给思想活跃、善于模仿和追求新鲜刺激的大学生提供了各不相同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价值标准和信仰选择,由于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对各种文化内容和价值标准的甄别能力,致使他们失去了选择的方向,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产生了信仰迷茫甚至是信仰危机。高校是知识传播和文化继承的重要场所,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日趋复杂,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错和影响,这势必会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怎样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占领新时期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阵地,是摆在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极具挑战性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
(二)经济社会转型期背景下的大学生学业就业前景危机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转型期,同时也是我国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显现和多发期,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文化结构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包括现在的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等也发生了改变。随着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的推进,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使用上更趋理性化和更注重经济效益,导致大学毕业生这一层次相对较高的人才群体的供需状况严重失衡。另外,每个家庭尤其是处在农村和边远山区的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投入成本却逐年增大,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和实现顺利就业上背负着越来越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所有这些内外因素都会使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滋生求学无用、就业无门的消极心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转变求知求学理念和就业观念,帮助在校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他们尽快适应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三)校园和社会双重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
相对单调的校园学习生活感到无聊、乏味,部分在校大学生开始把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投入到去寻求大社会环境下的丰富多彩生活和新鲜刺激体验甚至是涉足违法乱纪现象。比如,目前在全国高校普遍存在学生逃课现象,尤其是公共政治课;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以致学业荒废乃至被学校除名;部分学生因恋爱问题打架斗殴乃至致人死伤;部分学生因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紧张等原因引发的自卑心理、抑郁症乃至轻生案例的频发等种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援助还不够到位,所运用的教育载体和教育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1]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类别划分方式也不尽相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可分为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根据载体的状态,可分为静态载体和动态载体等。其中,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历史发展的视角分类是一种主要的划分方式。据此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为两种,一是传统载体,如谈话、开会、理论教育等;二是现代载体,主要包括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和管理载体[2]。面对当代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资讯网络化以及日常生活经济利益中心化等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客观上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有限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已经远不能符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这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
(一)综合运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管理服务和社会实践多种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课堂教学尤其是高校“两课”教学,当前仍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平台,但鉴于目前我国高校两课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教材体系陈旧、枯燥理论篇幅大而鲜活事例少、教师讲授多而师生互动少等问题,我们有必要不断完善两课教材体系安排,及时地把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论、事例不断补充进来,不断探索新的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手段,使两课教学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同学们在轻松娱乐的状态下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各级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政治辅导员,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学生管理工作以服务于学生心态的人性化方式有序开展,通过平等地沟通和交流方式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可以从学生就业、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等与大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切入,在破解学生就业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确立科学的择业观与成才观,在对资助对象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给予精神支持,培养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品格和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思想意识,在解决学生心理困惑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3]。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咨询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思想与心理的形成过程具有同一性。心理也即意识,是人脑的固有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性反映;思想也有着相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不论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还是高尚思想的养成,都是人的知、情、意、需要、动机、性格等诸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正确的思想观念、较高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修养往往是建立在个体具有健康心理的基础之上的,而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亦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客观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得益彰。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消除受教育者的戒备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绝佳效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是师生之间一对多居高临下的灌输式教育,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被强迫学习和地位不平等等逆反心理,致使教育效果不佳。而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一般都是一对一的,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容易产生“共鸣”, 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者的理论引导,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另外,借用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宣泄内心郁结的特点,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人文关怀,更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三)借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订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订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要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业生涯规划体现了“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4]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从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看,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为学生设计职业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是顺应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呼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宗旨,凸现出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载体和新的实践平台,能够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0.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0-410.
[3] 高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22.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