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的通识教育及其通识课程的设置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识课程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护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共同作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才能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扎实的职业技能,以及通观全局、灵活应变的综合素质。本文就加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高职护理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作简要论述。
  【关键词】通识教育 课程设置 高职 护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073-02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文,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以往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一、加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通识教育就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理论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文化教育,涵盖了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等知识。通识教育也是做人的教育,教育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如何做人,把就业和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建设者。基于这一出发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配置应符合国家指导性的规范,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符合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课程体系的融合是在通识教育这个大前提下完成的。通识课程的教材提供更多的信息,更深刻的内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把必要信息尽量全面的传达给学生。而实习和实训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促进通识教师队伍的成长,尤其是双师型教师。[2]
  综上所述,要培养出高素质、多技能的高职人才,就必须加强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
  二、通识教育与护理专业的联系
  1.通识教育对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来审视和探索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改革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提高护理专业的人才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1]通识教育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自己以及自己和社会、自己和外界环境等多种关系作出正确判断,培养正确处理的能力。[1]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以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标志的科学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护理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的阶段。护理学科的性质与内涵通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其次是护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整合越来越明显;第三是医学模式逐渐由单一的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模式。护理学科的这些发展特征,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护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护理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人文社科知识、文学艺术知识、政治历史知识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顺应21世纪护理学科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识教育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3]
  2.通识教育是护理学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
  现代护理专业人才首先应该是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护理方面的专门人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护理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学生认知、适应、掌握、发展護理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师着力于教会学生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也基本上集中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的纯科学方面,而忽视了让学生从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审视、改变和培养自己,因此教育的纯“工具意识”和“职业至上”的观点对护理教育的影响较为严重,导致我们大多只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层面上去判断事物、思考问题。其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却有缺失健全、完整的人格。作为一名和谐发展的护理专门人才,其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是建立在文化素养之上的,特别是文史哲知识之上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深刻理解人类的快乐与痛苦;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总结和反思过去,展望和把握未来;只有奠定了一定的哲学基础,才能积累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更要加强通识教育。而护理学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顺应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护理学是一门典型的技术应用型学科,护理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护理教育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种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重视实践教学而轻视理论教学的现象。在过去的护理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片面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片面强调学生岗位任职需要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人文社科知识、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等相对不足。这些都会影响学生作为一个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健全的人的全面、整体和长远的发展。[3]因此,通识教育是护理学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势在必行。
  3.通识教育对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
  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能独立分析和解决护理专业常见问题、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和持续发展能力并工作在医疗卫生单位第一线和国外医疗机构的护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中,全面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团结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单一的政治理论课程和学时有限的人文修养一类的课程难以达到和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同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广博的通识知识及相应的修养,可以说通识知识及其修养已成为高标准完成护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衡量护理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要满足这些条件、达到这些标准是需要经过专门教育和培养的。要实现护理专业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通识教育,增强学生政治、历史、人文、艺术、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主动地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的思想和模式引入教学,改革课程和改进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如何做事的同时,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3]
  三、通识课程的设置
  1.国外高校通识课程的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还是核心课程。跨学科综合课程是通识课程的主要形式之一。美国多数大学根据自身通识教育理念组织一组或多组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必选或限定性选修。如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维、科学与社会分析等领域。
  加强人文教育,形成文理兼容的教学模式,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学生选修本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领域课程,如文、史、哲、艺术、法律、自然科学等。
  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和多专业辅修。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有利于学生的能力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国外高校通识课程的设置对我们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我国高校也在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课程。[3]
  2.护理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
  因此,在保证学生所学专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将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理论、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同时逐步增加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数和课时数。除开设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通识教育课程外,在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中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加大通识教育的宽度。如在必修课中开设大学国文、中国文史、法律等课程,在选修课中设置政治与历史,文学与哲学,科学与艺术类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要进行选修。学校应加强通识教育的力度,对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作出相应规定,并要求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必须修满一定学分。
  护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强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应该从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高度认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把学习、实践、体验通识知识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 刚.论护理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护理学杂志,2006.21(4):70~71
  2 王国生、段美荣.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前提下课程设置的思考.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130~131
  3 樊习英、袁 彬、李安英.构建高校通识教育模式的研究. 廣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3):1~3
其他文献
〖7月19日讯〗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层论坛今天在吉林大学开幕。  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建设科学谋划、系统推进,学科建设和工作研究长足发展、成果初显,工作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明显提高,全党全社会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增强、环境优化,大
期刊
最近正在申报中国科协的一个科技能力提升的课题,我申报的是《重庆自然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研究》,思路一直在这条道上行走。  今天正好碰上了这棵榕树。  在自然中融入人文的元素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关于榕树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如春天的榕树叶缓缓地舒展开来。  一、活动设计背景  翻开李约瑟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六卷 生物学及相关技术 第一分册 植物学》第37页,有一幅图,名为“在通往重庆以北的北碚
期刊
【摘 要】诉讼法学教学内容以法典为基础、以注释为方法,基本组成是基础理论、基本原则、诉讼制度和诉讼程序四大版块。笔者建议拓展法律适用的教学内容,因为它是诉讼制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法学教育 诉讼法学 法律适用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031-02  【Abstract]The lawsuit legal scienc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了埃及从古至今教学观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对埃及教学观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埃及教学观的目的在于了解别国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而反思我国教革的现状。  【关键词】埃及 教学 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051-02  【Abstract】The thesis discussed main conten
期刊
【摘 要】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感觉的绘画感官,培养懂得摄取和释放感觉的心灵,从传统的绘画艺术中可以探寻到内在的情感和精神的宝贵。在当代的美术教育中将“涵养感觉”的观念优先,造就具有完善人格的社会性和艺术性的人才。  【关键词】美术教育 涵养感觉 技法 艺术精神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029-02  【Abstract】T
期刊
【摘 要】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建设和谐校园中,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需要学生党员引导和榜样作用的发辉,学生党员是学生的中坚,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较高的威信,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政治素质。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和谐校园 大学生党员 先锋模范作用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后期代表人物理夏德施特劳斯音乐风格的总体论述,力求用细致的描绘,深层次的解读作曲家所处的音乐时代,从而理性的判断该作曲家的创作经历和价值。  【关键词】浪漫主义后期 尼采 瓦格纳 音诗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062-02     曾经有人说过,在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中,理夏德施特劳斯是
期刊
【摘 要】涉外商务酒店的简介属于外宣资料的一种,它的受众为酒店潜在的外国消费者,因此,对它的翻译要以受众为中心,以英美国家外宣的习惯为宗旨,对其进行翻译。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酒店的简介特点,并进行分析、探究,从而得出涉外商务酒店的英译技巧,并对日照市涉外商务酒店简介的英译本予以分析,试图写出符合目标受众的酒店简介译本。  【关键词】涉外商务酒店简介 对比 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教育正在走向信息化、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正在改变着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多媒体课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大学英语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大学英语多媒体电子课件的制作原则及技巧。  【关键词】大学英语 多媒体电子课件 制作原則及技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新变革、专业结构调整的新举措,使服务于非机械类工科专业的机械综合基础课程的全面改革成为必然。我院《机械综合基础》教学项目组提出教学改革的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决策,提出“模块中心化”教学改革模式,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根据“模块中心化”模式,初步制定了《机械综合基础》课程教学实施计划,经过近3年的教学试点研究作了进一步的优化。试点教学证明,《机械综合基础》“模块中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