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预测与决策》是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的一门方向发展课程,在学生专业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该课程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难理解、教学方法不完善、师资力量欠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成长。基于此,本文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考核手段三个方面对本门课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预测与决策 理论知识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F201-4;C9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220-02
《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主要是利用数量及统计方法分析经济问题,有很强的实用性,该课程的基础理论涉及统计学原理、高等代数和数学分析等,如果学生的数学功底比较差,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就会感到十分吃力,因此,高等院校应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创新。
一、高等院校《经济预测与决策》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不合理
目前高等院校使用的《经济预测与决策》教材,多侧重于理论讲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且基础知识比较弱的学生在学习、理解时会感到非常困难,特别是一些教师照搬统计教材的讲解步骤进行教学,会使学生感觉十分困惑,导致部分学生对统计量的含义及最后的结果代表了什么都一知半解。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师在讲授《经济预测与决策》时多采用传统的推理论证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单向灌输、注入式的,与此同时,教师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多数教师会着重介绍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但很少将其与实践中应用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不能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及统计软件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对这种被动学习产生反感,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三)考核手段传统
当前高等院校的很多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闭卷加笔试的考试方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题型包括填空、选择、计算、证明、论述等,题目过于理论化,学生只要记住公式、定理就可以应付考试。而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却难以考察出来,这也导致了许多分数高的学生不一定有实际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社会人才的目标相悖。《经济预测与决策》作为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更不适合采用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
二、高等院校《经济预测与决策》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科学编写教材
目前,市面上可供选用的《经济预测与决策》教材并不多,适用于高等院校经济统计学专业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由于高等院校使用的是本科教材,教材中理論知识比较多、难度比较大,而有关实践操作技能的内容却比较少,这种类型的教材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时候比较适用。而如果学生的数学功底比较差,教师使用这类教材讲授课程就会让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甚至感到难以理解。因此,高等院校在选择教材时,不宜选取理论性过强的教材,要尽量选择那些通过例题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和计算步骤,以及如何应用软件来解决实践问题的教材。但是,现实中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教材很难找到,想要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先选择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材,再选择一些有关统计软件的教材作为辅助,引导学生应用软件技术解决实践问题。采用这种教材体系时,要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讲解时教师要根据高等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握好教学进度,在讲解理论性的知识时一定要结合相应的例题。高等院校要想在长期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科学地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教材,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高等院校教材短缺的问题。高等院校在编写教材时应当注意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教材应当系统、详细地介绍理论基础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分析其他专业课程时可以实际用到;第二,教材应该重点介绍各种经济预测与决策模型在管理、经济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在内容编排和案例选择方面要尽可能地贴近社会实际需要,必要时可把这门课程结合其他专业课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理论知识时,应尽量少用推理论证的教学方式,应多运用模型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识别模型性能的能力以及利用模型分析、验证经济数据和结论的能力。利用模型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经济运行数据结合社会热点经济问题进行讲解,这种理论方法结合计算软件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中理论实际相剥离的现象。其次,教师应多采用案例讲解理论知识,通过分析案例说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对新的理论会感觉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新的理论知识变得比较容易理解。教师还可利用案例来教授学生本课程知识在实践中的操作应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更加轻松,还能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再次,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向学生讲解有关课程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藉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此外,如果只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还需结合社会实践对其进行磨炼,这样即可巩固理论知识、检验教学成果,又能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为学校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
(三)丰富考核手段
传统的考试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效果不甚理想,对此,高等院校应改革考核形式,在以往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一方面,考核中设置的题目内容不能太过直白,要在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兼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设计考试内容时要尽可能地把社会经济问题抽象化,将之变成创新题材,在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素质和能力。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的考试可采用以下三种模式:第一,为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让学生写读书报告,要求写出每章的重点和知识点,以及学习课程后的感想等。第二,为考核学生专业写作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让学生写有关调查、预测决策和实证的分析报告,还可以让学生以期货、股票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这种实践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还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三,为评定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教师可将多种考试模式相结合,综合性地对学生进行考核。由于教学时间上的局限性,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就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考核,将部分考试内容穿插在授课过程中完成,比如分析报告结合读书报告、平时成绩结合课程论文等。与此同时,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抽查,不能只关注期中或期末考核,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进行及时的了解,并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对考核方式做出调整。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对《经济预测与决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提高和完善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重点突出《经济预测与决策》应用性强的特征,并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讲课中所需要的案例数据库,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苗,周圣武,张艳,等.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科教导刊,2013(28).
[2]李容佳.探析问题导向下的经济统计学教学改革[J].才智,2017(10).
[3]罗小青.独立院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主要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7(07).
【关键词】经济预测与决策 理论知识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F201-4;C9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220-02
《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主要是利用数量及统计方法分析经济问题,有很强的实用性,该课程的基础理论涉及统计学原理、高等代数和数学分析等,如果学生的数学功底比较差,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就会感到十分吃力,因此,高等院校应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创新。
一、高等院校《经济预测与决策》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不合理
目前高等院校使用的《经济预测与决策》教材,多侧重于理论讲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且基础知识比较弱的学生在学习、理解时会感到非常困难,特别是一些教师照搬统计教材的讲解步骤进行教学,会使学生感觉十分困惑,导致部分学生对统计量的含义及最后的结果代表了什么都一知半解。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师在讲授《经济预测与决策》时多采用传统的推理论证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单向灌输、注入式的,与此同时,教师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多数教师会着重介绍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但很少将其与实践中应用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不能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及统计软件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对这种被动学习产生反感,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三)考核手段传统
当前高等院校的很多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闭卷加笔试的考试方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题型包括填空、选择、计算、证明、论述等,题目过于理论化,学生只要记住公式、定理就可以应付考试。而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却难以考察出来,这也导致了许多分数高的学生不一定有实际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社会人才的目标相悖。《经济预测与决策》作为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更不适合采用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
二、高等院校《经济预测与决策》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科学编写教材
目前,市面上可供选用的《经济预测与决策》教材并不多,适用于高等院校经济统计学专业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由于高等院校使用的是本科教材,教材中理論知识比较多、难度比较大,而有关实践操作技能的内容却比较少,这种类型的教材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时候比较适用。而如果学生的数学功底比较差,教师使用这类教材讲授课程就会让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甚至感到难以理解。因此,高等院校在选择教材时,不宜选取理论性过强的教材,要尽量选择那些通过例题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和计算步骤,以及如何应用软件来解决实践问题的教材。但是,现实中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教材很难找到,想要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先选择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材,再选择一些有关统计软件的教材作为辅助,引导学生应用软件技术解决实践问题。采用这种教材体系时,要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讲解时教师要根据高等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握好教学进度,在讲解理论性的知识时一定要结合相应的例题。高等院校要想在长期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科学地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教材,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高等院校教材短缺的问题。高等院校在编写教材时应当注意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教材应当系统、详细地介绍理论基础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分析其他专业课程时可以实际用到;第二,教材应该重点介绍各种经济预测与决策模型在管理、经济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在内容编排和案例选择方面要尽可能地贴近社会实际需要,必要时可把这门课程结合其他专业课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理论知识时,应尽量少用推理论证的教学方式,应多运用模型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识别模型性能的能力以及利用模型分析、验证经济数据和结论的能力。利用模型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经济运行数据结合社会热点经济问题进行讲解,这种理论方法结合计算软件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中理论实际相剥离的现象。其次,教师应多采用案例讲解理论知识,通过分析案例说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对新的理论会感觉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新的理论知识变得比较容易理解。教师还可利用案例来教授学生本课程知识在实践中的操作应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更加轻松,还能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再次,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向学生讲解有关课程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藉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此外,如果只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还需结合社会实践对其进行磨炼,这样即可巩固理论知识、检验教学成果,又能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为学校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
(三)丰富考核手段
传统的考试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效果不甚理想,对此,高等院校应改革考核形式,在以往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一方面,考核中设置的题目内容不能太过直白,要在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兼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设计考试内容时要尽可能地把社会经济问题抽象化,将之变成创新题材,在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素质和能力。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的考试可采用以下三种模式:第一,为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让学生写读书报告,要求写出每章的重点和知识点,以及学习课程后的感想等。第二,为考核学生专业写作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让学生写有关调查、预测决策和实证的分析报告,还可以让学生以期货、股票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这种实践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还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三,为评定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教师可将多种考试模式相结合,综合性地对学生进行考核。由于教学时间上的局限性,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就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考核,将部分考试内容穿插在授课过程中完成,比如分析报告结合读书报告、平时成绩结合课程论文等。与此同时,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抽查,不能只关注期中或期末考核,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进行及时的了解,并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对考核方式做出调整。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对《经济预测与决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提高和完善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重点突出《经济预测与决策》应用性强的特征,并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讲课中所需要的案例数据库,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苗,周圣武,张艳,等.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科教导刊,2013(28).
[2]李容佳.探析问题导向下的经济统计学教学改革[J].才智,2017(10).
[3]罗小青.独立院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主要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