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贏OR博弈 創業公司一定要投靠大平台

来源 :台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據統計,截至2015年大陸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近3000家,眾創空間2300多家。而2015年之前,孵化器數量總計還不到1600家。
  創業公司,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孵化」?背靠大樹好乘涼嗎?這是一場互相成就的雙贏,還是一場魚與熊掌的博弈?雙方有哪些需要思考的問題?
  創業公司和孵化器、大平台之間從來不缺少故事。近兩年來的創業熱潮,使得創客團隊以及為創業服務的孵化器,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企業的成長是一套「組合拳」
  創業大潮下,創業者通過孵化器獲得支持和培育,再到尋找到更大平台,獲得支持和培育,快速實現自我成長,往往是通往成功或者脫穎而出的一條路徑,似乎一切天時地利。這其中也不乏成功案例,如李開複的創新工廠;海爾集團內部推小微創業,外部打造創客平台……它們的探索之路也走得頗為出彩。
  然而事實上,從2015年年底開始,創業熱潮趨於冷靜,甚至連炙手可熱的「獨角獸」公司也被很多業界投資人嫌棄。在北京,中關村創業一條街的咖啡忽然冷了;據說2015年獲得A輪融資的846家創業公司,現在已經快倒閉完了。
  縱觀海內外很多經典的收購案例,創業公司或者一些小企業被大公司收購之後,要麼在沉默中消亡,失去自我的標籤而不溫不火,類似惠普早年收購一家專攻AR技術的新銳公司,卻遭遇團隊流失,至今沒有成績;要麼就是突出重圍、快速成為明星,如被谷歌收購的Youtube、安卓系統。但結果往往是前者占據多數。
  目前社會上為創業者服務的孵化器很多,包括大平台收購小公司,其實也起到培育支持的孵化作用。但給創業者提供資源、資金和智慧服務的口號,將很多創業公司引進他們的「孵化器」,最後能否實現雙方共贏,幫助創業公司成長,不是由「孵化器」決定,而是由兩方共同努力來完成的,包括雙方的團隊、格局、商業模式的完備性,資本運作等多方面原因。所以企業的發展成長是一個組合拳,任何單方面的努力都不能解決最終的問題。
  不是人人都能成為創客「教父」
  業界流傳一種說法,得益於市場環境和政策支持,2015年是中國大陸很多孵化器萌芽和火熱發展的一年;而經過一年的發酵和發展,2016年到了孵化器集中倒閉的一年。經過一年的磨合,雙方都發現,很多孵化器並不一定能幫助初創企業茁壯成長。而優秀的企業有自己的管道找到適合的投資人;同樣,優秀
  的投資人也肯定有獨特的嗅覺物色到好的投資對象。所以說,這個市場已經衍生出與自身比較匹配的機制。
  即使如此,依然有很多人或組織熱衷做孵化器,個中原因主要有:第一,整體市場情緒很浮躁;第二,好為人師的教父情節;第三,出於對政府補貼的依賴;第四,有些孵化器幻想真的能夠孵化出第二個阿里、百度。
  孵化器在未來還會持續成長,大陸現在面臨的是一個雙創的環境,社會對孵化器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需要量力而為。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做孵化器並不容易。孵化器要有清晰的自我定位,擅長孵化什麼企業,有什麼有利資源,都需要在最初就做一個清晰的規劃。而創業者自己一定要清楚,自己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孵化器來和自己所創業的方向進行匹配,只有雙方明確需求,才能相處得好,達成合作意願。
  一個合格的孵化器,應該具備以下幾點:一是提供創業發展的空間;二是提供相應的服務支持,比如企業的合規性、成長性、價值性的梳理;三是能給企業提供對接資本市場的服務;四是能幫助企業優化商業模式;五是輔助創業公司在未來資本市場的路演。
  能做到以上五點,基本上算是一個優秀的孵化器了。其實,單純意義的孵化器並不會收購企業,但是好的孵化器如果資本實力大,會進行參股初創企業——以服務、技術入股或投入資金參與股權。
  總體來看,孵化器對於創業公司而言終究還是一種服務的角色,通過服務幫助創業公司成長,而創業公司也會通過創業的紅利來回饋並在未來助推孵化器。
  自己才是最大的「孵化器」
  目前大陸本土的孵化器、眾創空間多得有點不可思議,且各有各的特色。但在美國矽谷,基本上沒有這樣的現象。那裡更多的是合投,與被大家認可的投資人合作,甚至與一些知名大咖合作,效果並不比單純的收購行為遜色。
  現在大平台並不是很喜歡收購小公司,除非小公司真的有核心競爭力;而大部分賺錢的公司都不願意被收購。在沒辦法盈利的公司裏,只有極少數能夠幸運地被風投看中。《福布斯》的調查數據顯示:每年全世界的創業公司只有0.05%是有風投投資的。
  總而言之,創業公司與大平台之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關係裏,最大的「孵化器」還是自己,創業者不要一心想著去「傍大款」,求被收購。靠自我奮鬥成長或與商業大咖合作,未嘗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其他文献
勞動力成本、土地、資源的成本持續走高,環境承載能力接近上限。跨國公司主導的大規模國際產業轉移明顯放緩。競爭選手越來越多、跑道卻越來越窄,貿易占比從半壁江山降至三分之一,加工貿易正在面臨轉型。  依靠勞動力等低成本要素發展起來的加工貿易,一直是中國大陸外貿發展的「傳統強項」。在大陸走向世界貿易第一大國的過程中,加工貿易的貢獻率一度超過50%。而如今,這種傳統的粗放式發展卻難以為繼,在全球產業鏈深度調
期刊
你所接受的一切資訊,構成了你的思維方式。  所以,長期接受碎片資訊的後果,就是讓你的思維變得狹隘,難以進行複雜的思考。  羅輯思維和碎片化學習是當下熱門話題。對於創業者來說,時間是非常寶貴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合理看待碎片學習這一概念。  其實,我們現在很多概念,都不過是重新包裝吸引眼球而已,比如人工智慧,比如碎片學習。  利用碎片時間去學習,這自古有之,並非新內容啊。古人有雲:世事洞明皆學問,這就是
期刊
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應該進行結構性改革。中國尚有大量好的補短板的投資機會,這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最大的不同之處。  解析:  在擴大總需求上可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補短板措施結合起來。即使現有的鋼鐵、水泥、電解鋁等產業出現相對嚴重的產能過剩,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因為工資上漲失去比較優勢,但這些都屬中低端產業,而2015年進口的、大陸不能生產的中高端製造業產
期刊
當今中國,大家談論比較多的是中等收入陷阱,即一個國家人均GDP始終徘徊在4000~12000美元區間而不能增長到12000美元之上,從而邁入發達國家的行列。根據我們的長期研究,中等收入陷阱對於中國經濟而言並不構成最大的威脅。相比之下,我們應該警惕的是中產收入陷阱。  解析:  中產收入陷阱指的是,儘管整體經濟在不斷增長,但是中產階層的焦慮卻難以化解,導致一個國家始終不能跨入成熟的發達國家行列。也就
期刊
節能也等同於減少碳排放,也是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發展的最好、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提高能效的產品、技術與設備,或者對現有耗能設備進行技改,也成為節能的重要途徑。  在以往能源危機的時代,因為擔心能源缺乏、供應不足,各國都在積極推動「節約能源」,希望透過節能告訴老百姓和企業,要重視能源的有限,尤其是那些以非本地能源供給的國家。日本在第一次能源危機時,就率先全面推展節能,也帶動了節能相關產業的發展;也讓企
期刊
2017年第一季度投行業務費用收入共計240億美元,同比增長26%。全球投行業務費用收入達240億美元。數據顯示,2017年首季全年投行業務費用收入的58%集中在金融、能源、工業和科技板塊,投行業務費用收入排在第一的摩根大通在上述金融、能源、科技板塊均表現最好,尤其在技術板塊遙遙領先,高盛則在工業板塊表現突出。不過,來自電信、必需消費品、媒體及娛樂和零售行業的投行業務費用收入表現較弱,尤其在必需消
期刊
全球最大的100家企業中,有60家企業的主要收入來自平台商業模式,包括蘋果、谷歌、微軟、思科、日本電報電話公司及時代華納等知名公司。全球100多家獨角獸企業(超過10億美元估值的初創企業)中,70%以上採用平台模式。  近年來,平台商業模式的快速發展,正在不斷改變現代人的生活,也在商業競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平台商務出現在各種產業中,包括電子商務、社交、金融、地產開發、物流、移動應用、製造業轉型以
期刊
前些年,正確地說應該是3年前吧,偶然看到網路上孫越叔叔的一篇文章,還記得當下就默默地告訴自己一定要花時間將這篇文章好好整理一下,透過專欄讓更多人看到這篇好文章!  結果轉眼3年過去,因為我的忙碌與拖延導致什麼也沒發生,這兩天主編在催稿。這篇文章再次出現在我的眼前,我告訴自己不能再等了!  年輕一輩或許不知道「孫越」是誰,印象中小時候帶給我們最多歡樂的藝人就是「孫越跟陶大偉」,陶大偉就是陶喆的爸爸!
期刊
中國經濟現在不斷地往下走,增長率不斷下降,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從歷史的回顧看,必須得解放思想。  解析:  中國的經濟從1978年到現在取得很大的成功,怎麼取得的?我認為就是解放思想得到的。第一次解放思想就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打破了人民公社的迷信,開啟了包產到戶的道路。兩年裏就把中國的糧食問題解決了,1949年到1976年,這段時間中國始終是吃不飽,糧食不夠,但是十
期刊
過去兩三年,無論是教育、旅遊、餐飲、金融等行業的「互聯網+」運動,都誕生了一批明星甚至獨角獸公司,他們通過互聯網的方式獲取大量的流量;現在,當資本市場遇冷時,流量變現遇見瓶頸。兩年多的O2O創業潮後,少數投資人感慨於忍住沒投、躲過了O2O的「坑」,那些仍然在以O2O模式運營的各行業創業者如何前行?  近日,有媒體通過訪談不同領域以O 2 O模式提供服務的創業公司、關注O2O領域的投資人、已離開O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