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充满创新活力的新课堂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x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特级教师缪徐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中,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了有益的尝试。缪老师运用新课程理念,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对比分析,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创新探索和实践,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体验到了知识的获得过程,课堂充满创新活力,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片段一】温故知新,引导创新
  师:打开可乐、雪碧、啤酒等饮料的封口,我们就会发现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气体的气泡呢?
  生:CO2。
  师:怎么去检验呢?
  生:用澄清石灰水。
  师:讲得好,我们来试试,这是一瓶澄清石灰水,这是一瓶可乐饮料,将可乐饮料中逸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演示实验,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判断出可乐中逸出的气体是?
  生:CO2。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CO2的制取。
  师:我们知道制取气体的研究思路是什么?
  生:确定反应的原理,气体的验证和验满,确定制取装置。
  师:制取装置包括发生和收集两部分,发生装置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生: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
  师:收集装置确定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生:气体的密度、溶解性,以及气体是否与水反应。
  师:一般来说,气体的验证和验满方法都是利用气体的什么性质?
  生(齐):化学性质。
  【赏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发生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气体的检验是本节的新知识点,为了使本节知识网络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缪老师首先用学生熟悉的可乐做实验引入课题,然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已学过的氧气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以及气体的验证和验满方法上来,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复习、归纳,总结出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研究思路。缪老师并没有直接把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收集装置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主动建构,让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实现认知迁移,引导学生进入创新状态。
  【片段二】引发想象,激发创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沿着这条思路来研究CO2的实验室制取。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反应中,有哪些是能产生CO2气体的?
  生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师:好,还有么?
  生2:氧化铁和炭在高温下反应。
  生3:动植物的呼吸。
  生4:氧化铜与木炭在高温下反应。
  师:好,刚才同学们回顾了几个能产生CO2气体的反应,下面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些反应能用做我们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么?
  生:不能。
  师:这么肯定不能,说说理由吧。
  生:因为生成的气体不纯。
  师:你发现这些反应有什么参与了?
  生:氧气。
  师:有氧气参与了,氧气的用量很难控制,控制不好的话,生成的CO2里面就会有什么啊?
  生:氧气。
  师:对,氧气或者其他的杂质,因此生1和生2说的这两个反应不行,那么能不能用生3和生4说的两个反应来制取CO2呢?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反应条件很难达到。
  【赏析】“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反应中,有哪些是能产生CO2气体的?”缪老师用这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想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处于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自在地进行想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各种反应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质疑精神。假如缪老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直接告诉学生制CO2气体的方法,所花的时间肯定更少,通过强化记忆也能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但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得一部分学生失去想象的机会,而且还使学生的活动缺乏自主性,学生的创造潜能不能得到发挥和展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片段三】动手实践,培养创新
  师:老师现在将半药匙的碳酸钠粉末以及两到三粒石灰石分别投放到三支试管里面去,把试管固定在试管架上面,然后再向里面分别加稀盐酸或者稀硫酸,注意这三支试管里的反应情况有什么不同?(进行实验)
  生:三支试管气体产生的快慢不同。
  师:很好,同学们也可以自行设计出一套制取CO2的装置来,现在老师先做一个示范。
  (教师进行实验)
   师:动手做实验之前,同学们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知道我们做的实验是要制取什么气体?
  生:CO2
  师:第二个问题:这实验必须经过哪几个步骤,同时还要考虑到每个步骤里面我们应该注意的事项,那么实验室制取CO2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生: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收集氧气。
  师:说得很好,这些步骤简称:连、查、装、收,但是我们还得验满一下。现在请同学们开始实验,小组内的同学,要注意密切配合。
  (学生进行实验)
  【赏析】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最佳途径。因为借助具体的装置,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是要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去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缪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动手去实践: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对比分析找到实验室制取CO2的最佳药品;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掌握制CO2的操作步骤及检验、验满方法。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培养。
  【片段四】总结规律,自主创新
  师:下面请同学来谈一下这节课的收获?
  生:这节课我们学到了CO2的制取方法。
  师:CO2的制取方法,能不能说得具体点。
  生:CO2能够通过化学反应来制取。
  师:也就是反应原理了,你能说出制CO2是什么反应来制取的么?
  生:是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
  师:反应的原理学到了,还有其他的么?
  生:还有反应物的状态等因素。
  师:是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其他同学还有么?
  生: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如何验证CO2。
  师:用什么验证啊?
  生:用澄清的石灰水。
  师:嗯,很好。
  生:还学得了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得到结论。
  师:这既是知识又是方法。我们这节课又领悟到了哪些方法呢?
  生:联系实际法。
  师:联系了什么实际,联系了什么?
  生:一开始拿可乐做实验。
  师:用什么和什么对比我不记得了。
  生:用制取氧气和制取CO2来对比。
  【赏析】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缪老师采取了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小结的方法,结果学生不但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小结,有的学生还对教学方法做出了尝试性的小结。通过这样的训练,教师掌握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状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深刻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的角色定位  □刘汉清  1.校长要成为新课程改革学习的先行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要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我们校长要引领全体师生走进新课程,实现新课程目标,其自身就必须具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的教育管理思想。这就要求校长首先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理念学习的先进者,要通过多种学习途径,积极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新理念的发展。身为校长,还必须带着课题
期刊
□参与者:顾娟陆涌莉孙晓玲唐颖颖柳小梅    主持人(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李吉林老师创立情境教学到现在算来已有30个年头了。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情境教学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情境”出现在课堂上越来越普遍。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失效现象,如创设情境缺乏目标指向,过分追求形式花哨、牵强附会、脱离生活等,因此很有必要就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这一话题进行一番探讨。今天在座的教师来自情境教学的发源地——江苏
期刊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七个人在一起劳动,每天要分一大桶粥。刚开始时,提倡“以人为本”,每人按需按量盛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不够。于是,他们抓阄决定谁先来分粥,每天轮一个。结果一周下来,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接着,他们推选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来分粥,强权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
期刊
有幸聆听了闫学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在他的课堂上,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钟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闫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教师对文本挖掘得深入、透彻,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文本之中,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学生,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  【片段一】读中体验,品出味道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校本研究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心议题。为此,我们立足于学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可持续性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三年,为学生三十年奠基,为民族三百年负责”为目标,确立“教育与学习齐抓,实验与示范并举”的研究理念,突出校本课程的研究性、示范性,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可持续性发展。    一、科学的校本研究观念是基础    为推动校本研究按照“
期刊
【片段一】揭题想象  (教师先用绿色粉笔板书“春天”一词)  师:当你第一眼看到老师写的“春天”一词的时候,你脑海里联想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花红柳绿,漫山遍野绿油油的小草,还有田里忙碌的人们。  生:我听到了鸟儿的叫声,耳边似乎传来一阵阵悦耳动听的歌声。  生:我闻到了花草的香味。  (等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用黄色的粉笔在“春天”前面板书“触摸”一词。学生连起来读)  师:联系课文的预习,此时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有效的对话,可以使师生、生本在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中激活知识、内化情感、引发体验、碰撞思想、生成语言。因此,师生、生本间是否有效对话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是来自本真课堂上的一次灵动、鲜活的对话,生命的意义在这里彰显,“语文味”在这里飘溢。  【教学片段】  师:课文读到这里(第八自然段),有人提出这段内容与课题《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课型都是在阅读教学中展开的,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上起来是风味十足的,是能够给人以无边的遐思和感受的。随着教材的版式不断更新,课文内容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即使同一内容的教材出现在不同的版本中,文题和内容也作了调整。但不管怎样,阅读教学的性质没有变,阅读教学的根没有变。需要变的则是每一个执教者对待每一堂课的教学思路,在平坦中寻求创新的思维,适应学生灵动的想法,让教案越
期刊
“确定与不确定”是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三章“感受概率”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该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体会概率思维方式与确定性思维方式的差异,增强学生的随机意识,学会正确理解、区分事件的类型,从而发展学生随机观念。  在教学这节课时,多数教师都是从教材中“国际乒乓球比赛”的情境来引出随机事件的,而特级教师潘建明则通过长工向地主讨工钱的故事情境引入随机事件概念,再通过游戏、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生活中
期刊
特级教师潘小明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引领学生有效开展探究学习”著称。在潘老师的课堂上,从把握教学起点到孕育思维,再到交流互动、点拨完善,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流程,以真实的探究活动一次又一次地演绎着智慧的课堂。仔细赏析潘老师的探究课堂,有助于我们真正地认识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并为课堂上所出现的一些形式化的“假探究”准确把脉。  【片段一】“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片段  师:(拿出一根黑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