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归还文物“双标”的背后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nshuxue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德国向尼日利亚归还了一批古贝宁王国青铜器,这一消息在欧洲文博圈又掀起了一场关于文物归还的热烈讨论。近年西方开始主张将文物归还给原属国,并将这视为“普世价值”与“政治正确”。德国这一波“高风亮节”的操作,迅速引来各方点赞,同时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当年欧洲列强掠夺全球各地的文物是不是都应该回归原属国了? 然而事实是,西方在文物归还上,执行的却是双标操作,其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问题存在。
  殖民者良心发现?
  在德国表态之后,英国国内少数地方博物馆也迈出了积极步伐。阿伯丁大学近日就证实,它将在“几周内”归还一尊古贝宁国王半身青铜雕像。
  负责接收德国所归还青铜器的尼日利亚艺术家、该国遗产修复信托基金会受托人维克托·埃希哈莫诺认为,德国此次开了个好头。“如果德国能够归还,任何其他保有古贝宁王国青铜器的欧洲国家都将失去道德立足点。”
  这番话对于其他被掠夺文物的国家来说似乎同样适用,任何博物馆收藏当年掠夺而来的文物,都会失去道德的立足点。既然非洲国家的文物要归还,那么当年,中国、埃及、伊朗、伊拉克、希腊这些大批国宝流失海外的国家是不是都要把文物追回来?
  可以想象,西方某些博物館开始瑟瑟发抖了。其实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等,他们心知肚明,自家老底有很大部分都是殖民时代从各个国家或偷或抢的,说白了都是不义之财。
  “双标”操作还是逆势挣扎?
  然而,在流失国外文物归还这桩事上,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虽然德国、荷兰等博物馆近年越来越积极响应让掠夺文物回归原属国的潮流,但以英法为首的博物馆们仍然不轻易松口,归还非洲国家文物就说反思殖民时代的罪恶,但对于中国、希腊、埃及等国文物,又换了另一套说辞。
  比如在今年3月,希腊向英国要求归还帕台农神庙雕塑,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甚至表示,他愿意把“从未离开过希腊”的重要文物借给伦敦,以换取2021年3月希腊庆祝独立200周年时在雅典展出这些石雕。
  但大英博物馆却狡辩起来,他们承认1897年英国军事远征期间对古贝宁王国进行的破坏和掠夺,但同时“大英博物馆藏品的优势在于其广度和深度,能让数百万游客了解世界文化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时间推移相互联系——无论是通过贸易、移民、征服还是和平交流”。简单来说,就是在我的博物馆里,你能一站式看到全人类的文明精华,希腊的雕塑放在我这更合适。
  这么妥妥的“双标”操作,实在令人费解。
  双标的背后,其实是心虚的表现。以卢浮宫博物馆为例,内部就分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等,一旦这些文物都回归原属国,卢浮宫的馆藏会黯然失色,甚至一些馆会被搬空,这也是英法两国不肯轻易让自家文物回归的根本原因。
  不仅不想回归,他们还想方设法为自己继续持有这些文物找出合法性来。
  比如,从2018 年开始,大英博物馆还举办了系列讲座“收藏历史”,讲述部分馆藏文物是如何进入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该系列讲座也试图向观众自证大英博物馆的馆藏并非都是“抢来的”。
  甚至近期,英国首相约翰逊在接受希腊媒体采访时作出了最新的“拒还”表态,坚称希腊的雕塑是“合法获得”,符合当时的法律。他的理由是,布鲁斯曾提供过一份来自奥斯曼帝国的文件翻译件,上面声称拿走这些大理石是得到允许的。
  但这种说法遭到学术界的一致批驳。雅典卫城博物馆馆长帕特玛里斯指出,翻译文件的原件在档案中根本找不到。
  更可笑的是,大英博物馆称,只要希腊承认自己不是这些石雕的真正主人,它愿意考虑向希腊“借出”这些石雕。《芝加哥论坛报》评论文章指出:“这和偷车贼告诉你‘如果你承认这不是你的车,你就可以把它借回来’一样。”
  就在今年早些时候,英国文化大臣奥利弗·道登曾公开表态,反对从英国“拿走任何雕像或其他类似物品”,并敦促英国的博物馆“保护我们的文化和历史,不要受那些吵吵闹闹的积极分子不断试图击垮英国的影响”。英国这般逆势而为,让众人无可奈何。
  其路漫漫,归还无法一刀切
  即使社会舆论支持文物归还、 原属国追索越来越猛烈、加上近年越来越多博物馆做出榜样,但让大英博物馆们归还文物,还是其路漫漫。
  理性地分析一下,如果一刀切向原属国归还文物,还有可能激起更多、更复杂的新问题。
  第一,让文物回归原属国,原属国是哪个都存在争议。比如,某个文物来自于一个已消失的古文明,那文物的归属有可能会引发多国争抢,是归属于该古国的起源地还是文物的出土地?这些都会引起纷争。在无法确认原属国的前提下,倒还不如维持现状。
  第二,一个绕不开的沉重问题是,如何确保这些珍贵艺术品重返自己的“祖国”后能找到一个安全的“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与欧洲国家的差别远不只是缺钱和缺技术,还有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和政治治理的失败。这些又如何确保珍贵文物回归后得到妥善保存?
  此外,还有一个“技术”上的操作难题。如果流入西方国有博物馆的文物还算好办,而落入私人博物馆的,只要持有者不卖账,不肯归还,我们也无可奈何,毕竟西方国家的法律都严格地保护私有产权,即便政府也没有权力以任何理由没收合法的私人财产。所以,只要私人不愿意归还,流失的文物也无法追回。
  因此,流失国外的文物要回归自己的原属国,会面临诸多问题,这也是多年来多国联合追索也收效甚微的原因。
  当然,既然现在有博物馆可以迈出第一步,也总算看到希望,毕竟这已经是大势所趋,把文物归还原属国是迟早的事。
  而中国作为文物大国,我们也应该加强自身对文物的保存力度,才能更坚定、更有底气地把国宝索要回来。但愿,我们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那些流逝国外的文物都能归回祖国。
  (编辑/雷之焕)
其他文献
书法、刻印、款识集于一体  宣和印社1938年传拓简琴斋自辑《千石楼印识》(版框高15.5厘米,宽8.3厘米),为简公1929年居沪滨时镌。有马公愚篆书题签“千石楼印识”,并序云:“摹印有款识非古也,古之玺印,皆出名手,而作者例不具款,亦犹书碑者不署名。有明文承寿始于印旁作款识,其徒何主臣踵为之,风气既开,由是印莫不有款。顾文氏所作,书成后刻,一若书丹勒碑然。浙派兴,丁敬身辈始创单刀之法。刀定石转
期刊
结缘金栗园  20世纪70年代初,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家与黎老家为邻。当年我住在金栗园四号,黎老住在福星居九号,两屋相隔甚近。  当时,黎老已贵为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其挥写之青山绿水,气势清旷绝俗,千峰竞秀,烟云氤氲,瞩目咫尺,意在千里,是艺术界的权威,更是国家顶级画家,多幅画作已被国务院、人民大会堂、国家美术馆及政府机关收藏,饮誉中外。虽然黎老地位高,但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每月都会来我家做客几
期刊
近期,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制定印发的《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更进一步对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就包括文物的定价问题。  《办法》要求,将成本能够可靠取得的文物资源资产及时登记入财务账,其价值增减变动也要及时反映在财务账中;成本无法可靠取得的文物资源资产(暂时无法明确定价的文物),先在备查簿登记,待可以定价时,从备查簿移入财务账。对文物资产评估,文件要求
期刊
近期,重庆淳辉阁2021年春拍版画专场,受到已故版画家家属们的集体质疑,指出该专场的12件拍品全部为赝品。一时舆论哗然。在5月16日上午,淳辉阁发布了对该专场拍品撤拍的声明,事件算是告一段落。在这一起事件中,引发艺术家家属集体气愤的地方在于,在明确告知拍卖行其版画专场作品为赝品时,拍卖行的回应是“我们对拍品不保真”。  如果从理性角度分析这起事件,可以得出两点:艺术家无权干涉拍卖;拍卖可以不保真,
期刊
巨人肩膀上寻求釉色突破  充满挑战性的烧制总能吸引各种能人异士投身其中,不断创烧出令人叫绝的惊艳色彩。早在清朝时,一代督陶官唐英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历数十年之功钻研陶瓷烧制,制造出一个个名垂青史的名品。今天,依旧有人前赴后继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试图烧制出具有当今特色颜色釉。  初看陈齐爱的作品,会惊叹于颜色釉的发色纯正,又或是因各种叫不出名堂的新颖窑变而感到惊奇。原来,炉火纯青的釉色不是出自老艺人
期刊
前段时间,“中国赌石第一案”开庭的消息登上热搜榜。究竟是欺诈还是交易“传统”,成为原告与被告双方的争议所在。此次事件也将“赌石”这个能使人一夜暴富,也可能让人倾家荡产的地下行业暴露在公众视野。  行话说:“一刀穷,两刀富,三刀穿麻布。”可想而知赌石的水有多深。近期各种线上直播平台赌石交易风头正劲,有八成以上都是新手小白,其中半数都是年轻人。没错,“赌石”行业正在割着年轻人的韭菜,而抱着“切出帝王绿
期刊
“不是有钱什么事都能办得成的。”在今年很火的那部电视剧《三十而已》里边,女主角顾佳很不客气地怼了楼上那位不可一世、居然把自己拍回的莫奈油画《睡莲》误为梵高作品的王太太。因为后者要求顾佳帮忙买颗小行星,以此作为她帮顾佳搞定儿子入读幼儿园的条件。  自己上门求人办事,脾气当然不能好像在家跟老公吵架那么任性。但顾佳说的却一点都没错。中国人历来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以致常常忘记“有钱不是万能的”。为了让
期刊
白居易《琵琶行》中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言下之意,“江州司马”这个品阶的官,只能穿青色的官服。而对颜色作出规定的,正是唐代的“官品服色制”,这是唐人独特的色彩审美观对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所做的一次总结性规范。  “三品以上官服紫,五品以上服绯(红色)、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青。”这个制度主要针对官员常服而言。常服形成于南北朝时期,脱胎于鲜卑服饰,逐渐代替了汉魏的褒衣博袖。以紫
期刊
西皮漆是被誉为漆中贵族,它带着抽象而斑斓的纹路,古就备受贵族推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西皮漆秘而不宣的制作工艺也曾一度失传,庆幸在现代漆艺人的努力下,终于让这门古老的工艺重获新生。  神秘的漆中贵族  西皮漆也叫犀皮漆,又叫“虎皮漆”或者“波罗漆”,它在历史一直是珍稀之物。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推崇它为漆器之首;审美高雅的雍正皇帝亲自下旨,要生产宫廷专用的西皮漆家具。  而西皮漆最具特色的,就是它不画
期刊
近期,日本排放核污水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也让大家再次陷入遭受核污染的恐慌里。有人说面对灾难时,艺术是“无力”的。其实不然,多年来,不少艺术家都对核污染密切关注。他们有的以“浪漫”的形式把无色无味的核污染呈现出来;有的“玩命”般走进禁区进行创作;有的通过作品悼念核灾难……他们以切实行动,唤起人们对核污染的关注,并激发大家对和平、美好的希望。  “浪漫派”以唯美的方式呈现看不见的杀伤力  福岛核泄漏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