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森林,这大地的霓裳,众生的摇篮,人类的庇护神,在人类的发展史中举足轻重。《森林之歌》论述了森林与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关系,阐述了人、动物、森林和谐共生的关系。它用生动、写实,又不失浪漫的拍摄风格,精彩、奇妙,又不失深度的内容,向我们展示着中国的森林版图。奇妙的旅程带给我们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平等,以及生态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
关键字:生态纪录片 森林 动物 生命 平等 尊重 生存繁衍
《森林之歌》 人与自然平等共生
森林,这大地的霓裳,众生的摇篮,人类的庇护神,在人类的发展史中举足轻重。于是,如何运用电视语言表现森林成为《森林之歌》剧组自2003年开始探索并逐步明朗的一个过程。摄制组从2003年开始,历经艰辛与危险,赴西藏、新疆、华北、秦岭、云贵高原、东北、海南、福建等典型林区,拍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精美画面。
《森林之歌》论述了森林与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关系,阐述了人、动物、森林和谐共生的关系。在中国森林的绿色版图中,云横秦岭、北国之松、大漠胡杨、雪域神木、雨林回响、森林隐士、竹语随风、碧海红树八地的生灵档案与开篇的万木撑天、绿满天涯一起,构成了中国森林版图歌声嘹亮的交响。
关于《森林之歌》第三集《容颜·绿色版图》 奇妙的生命之旅
第三集《容颜·绿色版图》是自然篇的第一集,是后面八集的总括,它根据地理经纬度,由我国东部从南往北,再到西部由北到南,概述记录了我国的森林版图。
《森林之歌》全片主要由亲切、贴近人性的解说词推动影片的发展,这一集也不例外。充满人性的解说词是我了解该集,以及该片的关键,也是因为这些解说词,让我感受到人、自然、动物之间一致的平等与重要性,万物皆有生命,不论它是动物还是植物;而不论是何种形式的生命,都应该是平等的,生命的本能是活着。
第一站是海南的清澜港,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森林,这里的二十多种红树植物都属于红树科的近亲。
第二站是海南岛尖峰岭的森林,在这里植物之间的激烈竞争,每一棵树,每一粒种子,都有残酷的生存规制在运行,同时,动物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微观世界中,我们才能感受浩大丛林里的优胜劣汰和生生不息。
第三站到了西南山地,这里是青藏高原往东过渡的第二级台阶,也是我国最大的杉树林地区之一。这片森林不仅是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也为人类涵养着丰富的水源,让人类尽量避免着洪涝灾害,还为人类净化着水源,默默的为人类造福。
第四站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的山地丘陵地区典型的亚热带森林,其中毛竹的生长方式向我们展示着它们的团结,以及繁衍后代。
继续向北来到第五站秦岭,这里有多姿多彩的四季分明的森林景观,是我国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三千多米的落差导致了三十多度的温差,这里丰富多样的植被也养育了多种多样的动物,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世界上最独特的山地野生动物乐园,这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第六站在我国东北传统的木材采伐区,其中最高的山脉是长白山,红松在秋季为森林中的动物们提供着最后的盛餐,而动物们将红松籽以储存食物为目的埋进土壤为其播种。这种顶级植物群落的繁衍,昭示着它们的生存之道,想要收获和生存繁衍,就得先贡献和付出,这也是动物和植物和谐生存的共生互惠关系,是我们人类追求的生存之境。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这次旅程的第七站。具有其他植物所没有的独特性质的胡杨成为这里唯一能看到的大树,它们为吸取养分和减少蒸发而长出不同形状的叶子,与尺蠖看似对抗,实则相互依赖的生存关系,使胡杨在这片毫无生气的沙漠中生存了下来,同时因为它的存在还使它成为重要的生态屏障。
第八站,也是旅程的最后一站,来到藏东南、横断山脉这片世界上海拔落差最大的地区,以及西藏东南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森林,这里也是中国蓄积量最多的林区,它们有八倍于经济价值的生态价值。枯老的云杉树枝掉落地上,为年幼的云杉提供阳光和养分,使之繁衍生长,让它们与高原森林一起参与海拔最高的森林里生命的轮回。
从大漠到海洋,从冰原到高山,在一些极端的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到森林里的居民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奇妙适应性,这让它们经历了比人类历史长得多的时间依然生机勃勃。
就像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所说:“纪录片是一种精神,一种靠真实记录的眼光和勇气建立起来的力量,来带动社会中更多人来思考和改变现状,所以它不应该只是个别电影人的事,应该集合起来,共同推动,形成力量。”所以,不管是外国生态纪录片,还是中国生态纪录片,不论是在创作理念上,还是书写方式上,对动植物充满爱与温情的悲悯情怀,以平等的创作视角书写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展示自然生态的本真状态,也蕴含着对工业文明恶果的批判精神和人类中心主义文化的深刻反思。
在这样一部特殊奇妙的生命旅程中,不管是对红树生命进化的惊喜,对银杉历经几百万年生存至今的敬仰,对毛竹和红松为繁衍生存而慷慨的赞赏,还是对胡杨坚忍不拔隨风寻找水源和生机的敬佩;也不论是对招潮蟹与红树相互补给的欣赏,对红松与森林里动物之间和谐哺育和播种的艳羡,还是对胡杨与尺蠖看似对抗实则共存的慨叹,都是我们对不同生命的尊重,是中国式的人文情怀。倾听森林深处的故事,你会知道万物皆有生命,而奇妙的生命之旅述说着生命的目的,生存和繁衍。
参考文献:
[1]郭小平.生态纪录片的“绿色镜像”[J].社会观察.2010年05期.
[2]郑丹.“很现代,也很东方”的追求——解析自然纪录片《森林之歌》[J].中国电视.2008年09期.
[3]杨玉洁.森林故事——对大型自然生态纪录片的记录[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8年14卷2期.
关键字:生态纪录片 森林 动物 生命 平等 尊重 生存繁衍
《森林之歌》 人与自然平等共生
森林,这大地的霓裳,众生的摇篮,人类的庇护神,在人类的发展史中举足轻重。于是,如何运用电视语言表现森林成为《森林之歌》剧组自2003年开始探索并逐步明朗的一个过程。摄制组从2003年开始,历经艰辛与危险,赴西藏、新疆、华北、秦岭、云贵高原、东北、海南、福建等典型林区,拍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精美画面。
《森林之歌》论述了森林与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关系,阐述了人、动物、森林和谐共生的关系。在中国森林的绿色版图中,云横秦岭、北国之松、大漠胡杨、雪域神木、雨林回响、森林隐士、竹语随风、碧海红树八地的生灵档案与开篇的万木撑天、绿满天涯一起,构成了中国森林版图歌声嘹亮的交响。
关于《森林之歌》第三集《容颜·绿色版图》 奇妙的生命之旅
第三集《容颜·绿色版图》是自然篇的第一集,是后面八集的总括,它根据地理经纬度,由我国东部从南往北,再到西部由北到南,概述记录了我国的森林版图。
《森林之歌》全片主要由亲切、贴近人性的解说词推动影片的发展,这一集也不例外。充满人性的解说词是我了解该集,以及该片的关键,也是因为这些解说词,让我感受到人、自然、动物之间一致的平等与重要性,万物皆有生命,不论它是动物还是植物;而不论是何种形式的生命,都应该是平等的,生命的本能是活着。
第一站是海南的清澜港,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森林,这里的二十多种红树植物都属于红树科的近亲。
第二站是海南岛尖峰岭的森林,在这里植物之间的激烈竞争,每一棵树,每一粒种子,都有残酷的生存规制在运行,同时,动物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微观世界中,我们才能感受浩大丛林里的优胜劣汰和生生不息。
第三站到了西南山地,这里是青藏高原往东过渡的第二级台阶,也是我国最大的杉树林地区之一。这片森林不仅是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也为人类涵养着丰富的水源,让人类尽量避免着洪涝灾害,还为人类净化着水源,默默的为人类造福。
第四站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的山地丘陵地区典型的亚热带森林,其中毛竹的生长方式向我们展示着它们的团结,以及繁衍后代。
继续向北来到第五站秦岭,这里有多姿多彩的四季分明的森林景观,是我国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三千多米的落差导致了三十多度的温差,这里丰富多样的植被也养育了多种多样的动物,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世界上最独特的山地野生动物乐园,这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第六站在我国东北传统的木材采伐区,其中最高的山脉是长白山,红松在秋季为森林中的动物们提供着最后的盛餐,而动物们将红松籽以储存食物为目的埋进土壤为其播种。这种顶级植物群落的繁衍,昭示着它们的生存之道,想要收获和生存繁衍,就得先贡献和付出,这也是动物和植物和谐生存的共生互惠关系,是我们人类追求的生存之境。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这次旅程的第七站。具有其他植物所没有的独特性质的胡杨成为这里唯一能看到的大树,它们为吸取养分和减少蒸发而长出不同形状的叶子,与尺蠖看似对抗,实则相互依赖的生存关系,使胡杨在这片毫无生气的沙漠中生存了下来,同时因为它的存在还使它成为重要的生态屏障。
第八站,也是旅程的最后一站,来到藏东南、横断山脉这片世界上海拔落差最大的地区,以及西藏东南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森林,这里也是中国蓄积量最多的林区,它们有八倍于经济价值的生态价值。枯老的云杉树枝掉落地上,为年幼的云杉提供阳光和养分,使之繁衍生长,让它们与高原森林一起参与海拔最高的森林里生命的轮回。
从大漠到海洋,从冰原到高山,在一些极端的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到森林里的居民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奇妙适应性,这让它们经历了比人类历史长得多的时间依然生机勃勃。
就像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所说:“纪录片是一种精神,一种靠真实记录的眼光和勇气建立起来的力量,来带动社会中更多人来思考和改变现状,所以它不应该只是个别电影人的事,应该集合起来,共同推动,形成力量。”所以,不管是外国生态纪录片,还是中国生态纪录片,不论是在创作理念上,还是书写方式上,对动植物充满爱与温情的悲悯情怀,以平等的创作视角书写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展示自然生态的本真状态,也蕴含着对工业文明恶果的批判精神和人类中心主义文化的深刻反思。
在这样一部特殊奇妙的生命旅程中,不管是对红树生命进化的惊喜,对银杉历经几百万年生存至今的敬仰,对毛竹和红松为繁衍生存而慷慨的赞赏,还是对胡杨坚忍不拔隨风寻找水源和生机的敬佩;也不论是对招潮蟹与红树相互补给的欣赏,对红松与森林里动物之间和谐哺育和播种的艳羡,还是对胡杨与尺蠖看似对抗实则共存的慨叹,都是我们对不同生命的尊重,是中国式的人文情怀。倾听森林深处的故事,你会知道万物皆有生命,而奇妙的生命之旅述说着生命的目的,生存和繁衍。
参考文献:
[1]郭小平.生态纪录片的“绿色镜像”[J].社会观察.2010年05期.
[2]郑丹.“很现代,也很东方”的追求——解析自然纪录片《森林之歌》[J].中国电视.2008年09期.
[3]杨玉洁.森林故事——对大型自然生态纪录片的记录[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8年14卷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