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可以如此形象生动地演绎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tiger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王树华教学《金子》一课,对词语教学的艺术处理让我们叹为观止。整堂课的教学围绕词语展开,扎扎实实,层层递进,学生在品析词语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形象,明白道理,内化语言。
  想象生活场景——有声有色,还原艺术
  师:认真地看老师写几个词语(板书:蜂拥而至)蜂,蜜蜂的“蜂”,拥,拥挤的“拥”。“蜂拥而至”是什么意思?
  生:像蜜蜂一样的,很多很多人。
  师:你说到了“蜂”
  生:像蜜蜂一样拥到一个地方。
  师:课文中指的是哪个地方?
  生:萨文河畔。
  师:对,读懂了字面意思。由“蜂拥而至”你还想到什么画面?
  生:商场里有好多人拥挤的样子。
  师:商场促销时会有这样的情景。想到课文中的情境吗?
  生:人们都纷纷向萨文河畔赶去。
  生:人们一边走,一边说:“找金子去喽!”
  生:找到金子,我就发大财了!
  师:噢,你们不仅想到了画面,还听到了人们的议论。
  生:与旁边的人招呼:“哎,锄头有没有带呀?快点走呀,去迟了就没有啦!”
  生:兄弟,赶快呀!挖到金子,咱们就成富翁了!
  师:是的,人们蜂拥而至,一边走一边谈论着,憧憬着,都有个梦想,那就是——
  生:找到金子,成为富翁。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王老师让学生不仅读懂了词语的表面意思,更理解了词语的生活语义。“蜂,蜜蜂的‘蜂’,拥,拥挤的‘拥’。”王老师看似随意一说,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先从字面来理解词语。“由‘蜂拥而至’你还想到什么画面?”“噢,你们不仅想到了画面,还听到了人们的议论。”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故事情境,联想生活画面,词语立刻丰满起来,有声有色。学生不仅读懂了词语,也感受到具体形象,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词语在他们头脑中不再是空洞抽象的符号,而是鲜活生动的生活情境。
  “瞻”前“顾”后——鲜活灵动,解读艺术
  师:正是这绿茸茸的小草,让彼得若有所悟。“悟”是什么意思?彼得悟到了什么?请大家仔细读一读课文。(生读)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来扮演彼得,读领悟到的内容。(一生上台)请一个同学读当时场景的描写。(另一生上台)这个同学愿意当配角,让别人当主角,这种精神值得表扬。谢谢你!(生分角色读)
  师(对“彼得”):你看到了什么,说这样的话?
  生:看到了小草。
  师:看到小草你就想到了什么?
  生:这里的土地很肥沃,土地肥沃就可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花,那样我就有钱了。
  师:你读得很流利,理解也很好。但感觉你是恍然大悟、猛然醒悟,不是“若有所悟”。那怎样是“若有所悟”,我再请两个同学读。(又请另两个同学)在读的时候,为了表示明白了,可以加一些感叹词,如“嗳”“噢”“哈哈”。可以吗?
  生:眼前的土地与以前不一样了……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生:嗳(添加的),这里没找到金子,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哈哈!(添加的)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
  师:真好!大家知道“若有所悟”的意思了吗?
  生:就是慢慢地明白了过来。
  生:好像有所领悟了。
  师:彼得,你不是来淘金的吗?怎么想到种花呢?
  生:我干了几个月都没有找到金子,今天看到绿茸茸的小草,就想到土地肯定很肥沃,种花一定很好。
  师:不再淘金了?
  生:不淘了,改种花了。
  师:好呀!这是明智的改变,做出这样的改变是需要智慧的。你们是真正领悟了。
  彼得一心想淘金子,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辛苦,但是他最终改变了初衷,决定种花。彼得的这种改变是明智的、智慧的,这是故事的重点。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王老师抓住“若有所悟”一词,引导学生“瞻”前“顾”后,分角色反复朗读,感受彼得到底看到了什么才有所领悟的,又悟到了什么。“看到小草你就想到了什么?”“彼得,你不是来淘金的吗,怎么想到种花呢?”这些朗读后的情境对话,引领学生换位体验,真正了解了彼得的内心世界,启迪思维,突破难点。对“若有所悟”这个词,学生一开始理解得不够深刻,经过这样的朗读和对话,尤其是加上感叹词的练习,学生豁然开朗。当学习处于“愤悱”状态时,不是需要教师一锤定音的告诉,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反复咀嚼和品味,抓住一个词理解一段文,让词语“活”起来。
  读写结合——一举多得,训练艺术
  师:彼得投入了全部精力,他会怎么做呢?你能想到哪些画面,选择一个段落写一写。
  (1)彼得留了下来,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清晨,天刚蒙蒙亮,_____________;中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傍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得留了下来,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开始,他忙着______;接着,________;然后,________;最后,________。
  (3)彼得留了下来,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有时,__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__;有时,________。
  (生练习)
  师:听听别人怎么写的、说的,或许对我们有帮助。
  生:彼得留了下来,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帮花草们施肥浇水;中午,还没有来得及吃饭,他就帮小花和小草们捉虫、拔杂草;傍晚,他还到地里去看看,花草们有没有被虫子咬,有没有被杂草抢营养。(掌声)   师:施肥、浇水、拔草、捉虫,真是忙呀!
  生:彼得留了下来,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开始,他忙着在地里播花种,花苗一天天长大;接着,彼得忙着给花施肥、浇水、松土,一棵棵的花苗开出了朵朵美丽的花朵;然后,他给花儿们捉虫子、遮太阳;最后,他把竞相开放的鲜花装进瓶子里,带到花店出售。
  师:怎么样?
  生:好!(掌声)
  师:开始挣钱啦!有付出就有回报。
  生:彼得留了下来,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有时他到田里松土播种;有时一整天待在田里捉虫,他要把花上的害虫全部消灭掉;有时天下着雨,他也不休息,因为他想把田里的杂草拔得一根不剩。(掌声)
  彼得付出了全部精力培育花苗,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课文在这里留下了很大的空白。学生对“全部精力”的理解,开始只能停留在“把自己的全部力气用在上面”“一有空就去培育花苗”等简单、空洞的陈述上。经过上述教学片段中读写结合的练习,学生头脑中更多的是彼得辛勤劳作的情景,他们不仅对词语的理解深刻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具体表达。三个不同的片段就是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训练激活了学生“沉睡”的记忆,学习遣词造句,提高了写作能力。训练始终处在故事的“情境场”内,对后文中理解“真金”也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一举多得,这样的延伸拓展是高效的。
  圈画强调——画龙点睛,升华艺术
  师:彼得明明没有找到金子,为什么他说找到了真金?
  生:因为他发财了,他的真金就是这些花,用花换来了钱。
  生:因为他得到了财富。
  师:他说我的真金就在土地里,指什么呢?
  生:他付出了劳动,他的汗水就是真金。
  生:他埋头苦干了好多年。
  生:他的意志。
  生:他的坚持。
  师:很好!让我们帮彼得回顾一下找真金的过程(指板书)。究竟哪些是他找到的真金呢?
  生:全部精力。
  师:(圈出词语“全部精力”)认准目标,竭尽全力去干,这是一块“真金”。还有吗?
  生:埋头苦干。
  师:(圈出词语“埋头苦干”)是,这也是一块“真金”。
  生:不甘心落空。
  师:(圈出词语“不甘心落空”)对,遇到困难时,不甘心,不放弃,这是一块“真金”。
  生:梦想。
  师:对,要有梦想!
  生:若有所悟。
  师:为什么说这也是呢?
  生:因为他知道了才会去做。
  师:(圈出词语“若有所悟”)对呀,认清方向非常重要,一味蛮干是不行的,要多思考,有智慧地干。这是最重要的一块“真金”。好了,让我们一起再把这几个词语读一读。
  ……
  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这一笔点明中心,这一笔意蕴深刻。当王老师在学生的“指挥”下,圈画出一个个“真金”时,我们感觉这些词语立体地“站”在学生面前,“立”在他们的心中。这不仅仅是几个文字符号,不仅仅是几幅生活场景,更是彰显了情感、精神和品质的内涵。“全部精力、埋头苦干、不甘心落空……”一一变得厚重起来,并化成一种力量植根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而且必将影响着他们的生命成长。
  王树华老师《金子》的教学朴实无华,但意蕴深远,彰显出鲜明个性,尤其是词语教学的艺术令人难以忘怀。彼得找到了真金,学生找到了学习的“真金”,我们也找到了词语教学的“真金”。(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
其他文献
上饶县建立和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全面启动督学责任区工作。该县划分了四个督学责任区,配备正副组长各一人,实行组长负责制,负责对该责任区督导工作。督学在责任区开展督导工作时,按照“依法监督、正确指导、及时反馈、深入调研、合理建议”的工作方针,在教育督导部门的指导下,采取随机听课、查阅资料、座谈走访、问卷调查、校园巡视等方式开展经常性过程督导工作,每学期不少于1次。(陈 华 苏友辉)  近日,赣县举办全
期刊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汪健在2013年江苏省初中数学骨干教师新课标省级培训活动中开设的“有理数的乘方”的示范课,汪老师在这节概念课上借助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巧妙地进行学法指导,为我们呈现了一节流淌灵动思维的数学课。现采撷课堂中的几个精彩片段,与大家一起细细品味。  ■折纸引入,激活思维  师:(课件展示)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一张白纸依次对折一次、两次、三次、四次……观
期刊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和学习模式。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高效果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在第八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中,笔者有幸聆听了荣获全国一等奖的刘丹老师的“余角与补角”一课。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赢得了评委们的阵阵掌声。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
期刊
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曾饱含深情在《游子吟》这首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伟大母亲的形象。面对父母这深沉无私的爱,我们做子女的该怎么做?父母不需要多少回报,但是会在年老时希望我们多给他们一些亲情,常回家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散散步。作者莫怀戚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步》。(音乐响起)散文需要美美地读,谁愿意和我一起在悠扬的音乐
期刊
课堂本是师生生命中一段难忘的时光。于学生而言,更是生命拔节、精神成长的珍贵时空。华应龙老师曾说过:“当前的数学课堂既不是老师为主体的讲授式课堂,也不是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式课堂,更像是一种对话式课堂。”师生对话,对于数学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精彩在对话中产生,许多错误在对话中被指正,许多知识在对话中被传承。本文试析孙娜老师执教的“认识小数”一课,与大家一同分享师生充分对话,课堂绽放精彩的教学片段。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运用句式让学生概述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品读课文并训练学生用词能力,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海水有不同颜色的原因,你能用“因为……所以……”这种句式来把原因说清楚吗?  生: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所以从海面上看,色彩就不同了。  师:西沙群岛的海水五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教师都必须要对学生回答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反应和处理,也就是理答。那么怎样以理答来生成教学的智慧呢?这就需要教师因答而异,根据回答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应对方法。名师课堂教学给了我们生动的启示。  《小珊迪》(王崧舟)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你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  (生自由读课文)  师:看到同学们读得这样
期刊
精致,意为精巧细致。精致的语文课堂,往往如行云流水,自然舒畅。近日,我有幸在薛法根老师的指导下,精心打磨《狐假虎威》的教学预设,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精简教学目标  《狐假虎威》是一篇学生喜闻乐见的“老”课文,故事生动有趣,学生容易被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乐于朗读与表演。我细细琢磨,边读边列出课文中值得教、应该教的内容,林林总总居然有20多项。根据这些需要教学的内容,我确定了5个教学目标:1
期刊
聆听名师的课堂,总感觉是那么亲切、真实、自然。其中生成的许多“神乎其神”的教学细节,好像是缕缕春风,又好像是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图画,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就常常令人神往。  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  生:老师说的。  师: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  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众生笑)还讲什么?  生:你上
期刊
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教“圆的认识”一课,巧妙利用小玩具为教学素材,通过精心设计,演绎了精彩的课堂教学。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演示玩具感知圆  师: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现在都有哪些玩具?  生:足球、洋娃娃、电动小汽车、电动飞机……  师:想不想看看老师小时候的玩具?  生:想。  教师出示玩具并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玩具的玩法。  师: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  生5:它是由一根火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