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缘起】
教育专家文喆在“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一文中说:“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就要把教师从‘权威’的位置、‘知识代表’的位置拉到学生中来,拉到学生身边来。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面,要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把正确传递或展示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基于此,我在设计这篇学案时,重在突出教师的“导”,即“导学”“导思”“导练”“导创”上,引导、诱导、指导上,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见能力,扩大学生视野,增加阅读量,对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学会阅读和鉴赏,培养学生的理解、阅读、写作能力。因而本学案是导学导思导创型学案。
【学案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理清文章脉络(糊式目标)
2.学习借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糊式目标)
3.背诵4——6段(行为目标)
二、能力目标:
1.赏析文章的语言美,体会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糊式目标)
2.体味学习作者高妙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散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糊式目标)
三、德育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通过对语言、内容的鉴赏,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情境】
(一)预习导疑,定向自学(课前由学生自己完成)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做下列题目: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脉脉、颤动、倩影、弥望、踱步、参差、袅娜
2.简述文章写作背景,简介作者。
3.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4.写出本文的感情脉络。
(二)设疑导学,讨论质疑(学生主持,同桌、小组、全班进行活动交流)
1.汇报交流课前“预习导疑”内容。(同学交流.)
2.第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同学交流)
3.阅读第2-6段,思考作者要借荷塘的宁静来驱散心中不宁静,使自己获得一时的解脱与自由,目的有没有达到?结局怎样?(默读后,同学交流)
4.第4、5两段写景写了哪些景物?各分几个层次?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酣眠”指?摇?摇 ?摇?摇,“小睡”指?摇?摇?摇,用“脉脉”形容流水能起到?摇?摇?摇?摇作用。(朗读后思考,学生小组、全班交流)
5.第4、5两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哪几句用了“通感”?(朗读后思考,学生小组、全班交流)
(三)导思精讲,合作释疑(学生活动,老师解疑答惑)
1.通过讨论交流,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学生提出。(师生合作释疑)
2.第7、8两段引用的《采莲赋》和《西洲曲》,怎样理解?有什么作用?联想是否自然和谐?作者漫步荷塘,触景生情,联想到采莲和江南旧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讨论、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补充、解疑答惑)
3.鉴赏叠词的音韵美、拟态的意韵美,请划出本文的叠词、拟态的词语,说明其作用。(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根据情况解疑答惑,也可不讲)
(四)迁移导练,反馈矫正(说明:学生活动,教师点评)
(五)拓展导创,升华提高(说明:学生活动,如当堂不能完成,放在课下)
1.有人认为荷塘月色美景和作者苦闷彷徨的心境是有矛盾的,两者统一在一起很牵强。你怎么来看这一问题?(课上完成)
2.学习了本文,你学到了哪些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课上完成)
(六)作业:
1.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作业。
2.课下搜集咏荷的古诗5首,在教室张贴交流。
【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脱俗的月下荷塘图。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设计学案时,使注意从意境这方面进行切入来学习欣赏这篇文章。“意境”顾名思义,即“意”与“境”的组合,意为作者的情感,而“境”则为外在事物,所谓“意境”即为作者内在情感与外在景物的有机结合,情景交融。
我在进行学案设计时首先注意让学生体会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写荷塘月色时所用的语言之美,并探究语言刻画的手法,其次是让学生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蕴藏的情感,紧扣开头的第一句(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对全文进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鉴赏文章的语言,欣赏美丽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课时从景入情,对其情感和所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古人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散文的美表现咱内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结合。《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最为得意的地方就是评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评点课文时,学生对于文章的点评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学生的点评替代教师的讲析,例如:有一位学生说: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形状的不规则也写出了荷塘回环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则写出了荷叶之多,亭亭写出了荷叶之高,荷叶的动感,荷叶的美,叠加了袅娜,节奏羞涩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娇羞之态,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写流水则脉脉一词来描述,把水写活了,写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叠词的句子让学生改写,对比改写之后与之前对照,有什么不同,领会叠词在文中使用的作用,并让学生举出使用叠词较多的诗词,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学会从语音,语言节奏的角度来鉴赏诗词、散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好处,此处教师的预设在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发生成,避免了出现老师预想不到的事情并且学生在对比中也学习到了方法。
谈起本节课的不足,则有很多,试举一两个作为典型代表:
首先第一处便在引导学生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的时候教师只注重了自己的预设,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导,以至于教师一味的把学生往自己设定好的路子上引,却引不过来,学生不明白教师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此,让我感觉到在预设与生成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
其次分析过于细致导致重点不突出,学生的体会感悟不会生发开去,教师的引导语言应该严谨而凝练,课堂专用语言应该多多使用,给学生应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教学目标:鉴于本课的切入点较大,讲授的内容较多,我在备课时对时间安排进行了详细的筹划,对问题的设计,讲解,讨论,练习等环节预先作了大致的切分,因此,讲授内容基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保持了教学的完整性。由于本课旨在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无意展开对寓含其中的思想感情的体味,因此,即使减弱了文章主旨的揭示,但对学生理解课文景物描写的妙处还是颇有裨益的。当然,在较少的时间里去探讨较多的问题难免会有遗漏之处,但只要学生对此有所领悟,则本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
教育专家文喆在“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一文中说:“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就要把教师从‘权威’的位置、‘知识代表’的位置拉到学生中来,拉到学生身边来。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面,要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把正确传递或展示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基于此,我在设计这篇学案时,重在突出教师的“导”,即“导学”“导思”“导练”“导创”上,引导、诱导、指导上,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见能力,扩大学生视野,增加阅读量,对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学会阅读和鉴赏,培养学生的理解、阅读、写作能力。因而本学案是导学导思导创型学案。
【学案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理清文章脉络(糊式目标)
2.学习借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糊式目标)
3.背诵4——6段(行为目标)
二、能力目标:
1.赏析文章的语言美,体会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糊式目标)
2.体味学习作者高妙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散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糊式目标)
三、德育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通过对语言、内容的鉴赏,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情境】
(一)预习导疑,定向自学(课前由学生自己完成)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做下列题目: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脉脉、颤动、倩影、弥望、踱步、参差、袅娜
2.简述文章写作背景,简介作者。
3.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4.写出本文的感情脉络。
(二)设疑导学,讨论质疑(学生主持,同桌、小组、全班进行活动交流)
1.汇报交流课前“预习导疑”内容。(同学交流.)
2.第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同学交流)
3.阅读第2-6段,思考作者要借荷塘的宁静来驱散心中不宁静,使自己获得一时的解脱与自由,目的有没有达到?结局怎样?(默读后,同学交流)
4.第4、5两段写景写了哪些景物?各分几个层次?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酣眠”指?摇?摇 ?摇?摇,“小睡”指?摇?摇?摇,用“脉脉”形容流水能起到?摇?摇?摇?摇作用。(朗读后思考,学生小组、全班交流)
5.第4、5两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哪几句用了“通感”?(朗读后思考,学生小组、全班交流)
(三)导思精讲,合作释疑(学生活动,老师解疑答惑)
1.通过讨论交流,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学生提出。(师生合作释疑)
2.第7、8两段引用的《采莲赋》和《西洲曲》,怎样理解?有什么作用?联想是否自然和谐?作者漫步荷塘,触景生情,联想到采莲和江南旧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讨论、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补充、解疑答惑)
3.鉴赏叠词的音韵美、拟态的意韵美,请划出本文的叠词、拟态的词语,说明其作用。(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根据情况解疑答惑,也可不讲)
(四)迁移导练,反馈矫正(说明:学生活动,教师点评)
(五)拓展导创,升华提高(说明:学生活动,如当堂不能完成,放在课下)
1.有人认为荷塘月色美景和作者苦闷彷徨的心境是有矛盾的,两者统一在一起很牵强。你怎么来看这一问题?(课上完成)
2.学习了本文,你学到了哪些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课上完成)
(六)作业:
1.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作业。
2.课下搜集咏荷的古诗5首,在教室张贴交流。
【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脱俗的月下荷塘图。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设计学案时,使注意从意境这方面进行切入来学习欣赏这篇文章。“意境”顾名思义,即“意”与“境”的组合,意为作者的情感,而“境”则为外在事物,所谓“意境”即为作者内在情感与外在景物的有机结合,情景交融。
我在进行学案设计时首先注意让学生体会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写荷塘月色时所用的语言之美,并探究语言刻画的手法,其次是让学生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蕴藏的情感,紧扣开头的第一句(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对全文进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鉴赏文章的语言,欣赏美丽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课时从景入情,对其情感和所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古人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散文的美表现咱内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结合。《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最为得意的地方就是评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评点课文时,学生对于文章的点评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学生的点评替代教师的讲析,例如:有一位学生说: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形状的不规则也写出了荷塘回环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则写出了荷叶之多,亭亭写出了荷叶之高,荷叶的动感,荷叶的美,叠加了袅娜,节奏羞涩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娇羞之态,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写流水则脉脉一词来描述,把水写活了,写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叠词的句子让学生改写,对比改写之后与之前对照,有什么不同,领会叠词在文中使用的作用,并让学生举出使用叠词较多的诗词,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学会从语音,语言节奏的角度来鉴赏诗词、散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好处,此处教师的预设在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发生成,避免了出现老师预想不到的事情并且学生在对比中也学习到了方法。
谈起本节课的不足,则有很多,试举一两个作为典型代表:
首先第一处便在引导学生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的时候教师只注重了自己的预设,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导,以至于教师一味的把学生往自己设定好的路子上引,却引不过来,学生不明白教师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此,让我感觉到在预设与生成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
其次分析过于细致导致重点不突出,学生的体会感悟不会生发开去,教师的引导语言应该严谨而凝练,课堂专用语言应该多多使用,给学生应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教学目标:鉴于本课的切入点较大,讲授的内容较多,我在备课时对时间安排进行了详细的筹划,对问题的设计,讲解,讨论,练习等环节预先作了大致的切分,因此,讲授内容基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保持了教学的完整性。由于本课旨在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无意展开对寓含其中的思想感情的体味,因此,即使减弱了文章主旨的揭示,但对学生理解课文景物描写的妙处还是颇有裨益的。当然,在较少的时间里去探讨较多的问题难免会有遗漏之处,但只要学生对此有所领悟,则本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