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tianer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命题内容,每年都在更新,但是当前我们作文教学的模式化倾向却日益严重。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乐于从审题、立意、构思、技巧等方面去引导学生,漠视学生个体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甚至把有点灵性、有点“另类”写作思维扼杀在摇篮里,导致学生作文上假话、废话、套话、空话泛滥成灾,没有真情,没有生活,令人难以卒读。
  是什么堵住了学生思维的泉眼?又是什么蒙蔽了学生观察、感受多彩生活的心灵呢?是作文教学“模式化”的课堂肢解、课堂封闭的结果;更是家长视课外书为“洪水猛兽”,视看电视为不务正业的生活封闭的结果。于是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看课外文”,放弃了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在森严的“壁垒”中艰难痛苦地编织自己的谎言。
  作文源头没有了涓涓的生活之水,何以汇成滔滔的灵感之河?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从校园的“宝塔”中走出来,奔向热闹的“十字街头”;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自己的作文园田。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威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教学”的倡导者张孝纯先生也提出:“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的实践和学习”。
  为此,我们应首先引导学生去积极地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开放五官摄取各种外界信息,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将对外物的观察深化为内心情感上的体验,做生活的有心人。且不可对外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内心的感受放任自流,不加品味。否则我们会觉的生活很平淡,没什么可感可写的素材。其实,并非一定要大事件才能引发感受,有时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微笑,自己内心一丝淡淡的忧郁都能引发我们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郁达夫就从落蕊轻扫留下的扫帚丝纹感觉到了故都之秋的细腻、轻闲和落寞。(《故都之秋》)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以小明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淮南子·说山》)的生活意识,训练他们的感官,使之能灵敏,准确地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摆脱粗疏、混沌的思维状态。
  因此,在注重课堂作文教学的同时,我们更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中外名著的经典章节、唐诗宋词的千古佳句;让歌舞晚会的节目串词、电视散文的人生品味;乃至“焦点访谈”的生活透视、生动活泼的广告用语……都成为学生鲜活的语文信息。当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去体味生活,感悟美好时,会发现自然万物、社会人生都负荷着无边深情、无限深意,那么其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也就具有了活力,其笔端自然会流淌出具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从文中我们感受不到写作主体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感受不到富有个性的、活泼的“我”的灵魂。我们说越是个性化的东西,就越能打动人。为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用“心”创作自己的个性空间。
  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一片树叶》中写道:“如果花儿常开不败,我们能永远的活在地球上,那么花月相逢便不会如此动情。花开花落,方显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更说明人对花木的无限珍惜。地球上瞬息即逝的事物,一但有缘相遇,定会在人们心里激起无限的喜悦。这不仅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同样如此吗?”。花开花落、爱花赏花因为“瞬息即逝”,所以才觉珍贵,才激起内心的“喜悦”。作者由自己的感受,上升到对生命的认识。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情理相融,耐人品味。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移于司空见惯的事物,使其人格化、情感化,善于用情感、思想、灵魂去触摸事物的品质,并着意引导他们用“心”把这种“触摸”外化为文字,形成富有个性的写作空间。
  诚然,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非一日之功。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用统一的模式去框定训练内容,学生为考试而作文,为文而造情,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为文而文”的不良文风。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大胆摒弃这种训练模式,引导学生用心去体味生活、思考生活,因为在生活的河流中,学生有小试牛刀的体验;有喜怒哀乐的宣泄;更有酸甜苦辣的写真。可以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也是写作能力形成的土壤。所以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把这些“鲜活”的生活资源转化为其语言内存,进而外化为文字,“出手成章”。
  古人云:“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当我们让学生带着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内,又带着良好的习惯和方法走向课外、走向“十字街头”时,他们将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生活的洗礼,让生活之水涤荡他们的身心。那么我们相信学生将不再为难手中的拙笔,而是思如泉涌,语如吐翠。
其他文献
帕斯卡尔说:“人都是被废黜的国王”。人生来就应该被理性的光芒包围,在浊世中才能不偏离自己前行的方向。所以,孩子是最单纯、最天真、最美好的。可惜,人世间太多的灰暗渐渐地遮
诵读是通过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熟读精思,自然成诵,从而全面深入理解作品,进而使活跃于作品中的知识、情感、观念内化为读者心理结构的学习方法。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诵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当前语文教育的重要策略。它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也是语文学习的需要。  一、从健全人格的角度看  1.诵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增强人文精神、塑造民族灵魂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诵读这些精品是
宫颈癌是发生在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2个常见的恶性肿瘤。从宫颈癌前病变(CIN)发展为宫颈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CIN的发展过程中如能早期发现,宫颈癌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I.INTRODUCTIONAtpresent,oneofthemainwaysforstudyingnumericalweatherforecastistotransfertheinitialvalueproblemofdiferentialequ...
国民经济不断地高速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越来越地关注和重视社会保险工作。尤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健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已把
语文教学的全部内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打好学生做人的基础,而作文教学则是语文教学全部内涵落到实处并能彰显个性化发展特质的重要途径。究其根本,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和一种态度:两种能力即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能力;一种态度即对待生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怎样“做人”。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的功用应立足教会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能促使学生更好地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n river re-distribution models, a modification on the effects of topographic slopes for a runoff parameterization was propos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实现文本价值的最佳显现,如何实现目标的高效达成,如何让语文课上得既有温度又有深度,这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好三个“点”,即切入点、合作探究点、拓展点。  一、选好切入点,引发课堂探究热情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如何开始师生的共同解读文本的活动,这就涉及一个切入点的问题。《智取生辰纲》是古典名著《水浒传》的经典选段,它是了解经典的窗口。我选择的
本文对东安电网所起的作用和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困难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和分析,并立足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措施与建议,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