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0年,经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的经济跌入最低谷。为了摸清状况,找准问题,想出办法,克服困难,党中央和毛泽东在1961年初发出号召,要求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领导干部纷纷深入工厂、农村开展调查研究。
  1962年9月,李达响应党的号召,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进行走访调查。这次回乡,距他1947年1月离开家乡去湖南大学任教已整整15年了。15年来,故乡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他总想抽空回去看看,可总是拨不开繁重的工作而一推再推。如今终于回来了,但作为党的八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和武汉大学校长的他,心情却并不轻松……
  
  实事求是,体贴民情
  
  当李达驱车进村时,看见一些农民挑着箩筐有气无力地走在村道上,一个个心事重重,低头耷脑,尽管汽车喇叭摁了几次,挑箩筐的农民就是不让路,以致箩筐几次擦着李达的小车,险些出事。
  见此情景,李达索性叫司机停车,自己走下车来问农民:“你们挑着满箩筐的谷子到哪里去?”
   “卖余粮去!”农民回答着,语气却十分沉闷。
  李达听说是卖余粮,便高兴地说:“多卖余粮支援国家建设,好!”
  可农民带着怨气回答道:“好个屁!”
  这下可把李达弄糊涂了。经过一番了解,李达才知道原来是干部虚报浮夸,把减产报为增产,按照上面的要求,增产就要卖余粮,对那些不卖余粮的农民,基层干部就大会批、小会斗,搞得人心惶惶。群众无奈只好勒紧裤腰带,挑着自己的口粮去当余粮卖。怪不得农民有那么大的意见。李达觉得这路边拣来的材料不尽可靠,要弄个清楚明白,一定要再多听听、多看看、多问问。
  他来到自家屋里,只见几个侄儿缩手缩脚,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他们家中根本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招待远道归来的叔伯。李达看出了家人的窘态,便把他们叫到自己的身边,询问情况。侄儿们的回答证实了村道上农民们说的情况。李达顾不得喝上一口水,便抬脚朝村里走去,一连走了几个村,访问了10多户人家,大家纷纷反映干部虚报浮夸,弄得大家吃不饱饭,干不好活。这让李达很痛心。
  不仅如此,最让李达伤感的是村后的那些古樟,以及横亘田垌西北的黑山岭上的森林都不见了踪影,它们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被砍光烧光了。正如老百姓说的那样:全民炼钢,树木砍光。
  那些古樟是护村的风景林,是李达的爷爷的爷爷们栽种的,他小时候与小伙伴们在浓密的绿阴下嬉戏读书,大人们劳作之余,也爱在那里歇息乘凉,特别是枝叶之间,藏着许多鸣蝉,把整个村子歌唱得热热闹闹的,彰显出一片盎然的生机,给乡村带来了欢乐吉祥。而黑山岭上那片森林在冬天阻挡了西北寒流,村前那片辽阔的田野也就变得特别的温暖。如今村子没有了护村古树,山岭变成了和尚头,光秃秃的挡不得风又贮不得雨,没有了绿水青山,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想到这些,李达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由得火了起来:“败家子!大炼钢铁简直是大破坏!祖宗几百年来积下的财富,被他们毁于一旦,太可惜了!”
  李达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书面调查报告,交给零陵县委,并直截了当地批评说:“你们是父母官,应该关心民生疾苦,不要搞花架子,不要欺上瞒下,要实事求是,要体贴老百姓,让他们休养生息,让他们安居乐业。”县委采纳了李达的意见,并表示马上纠正,对那些弄虚作假的干部进行批评教育。
  这次,李达在家乡住了10多天,通过登门拜访,邀请当地群众开座谈会等方式,掌握到大量的真实情况,对1958年来“左”的错误有了真切的了解,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曾多次表明自己的观点:像这样下去,共产主义将会变成破产主义,“大跃进”将变成大倒退,人民公社将变成“人民空社”,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还说:看来,1959年彭德怀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李达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得到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大家纷纷表示说:“您代表我们讲出了心里话。”
  
  “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
  
  在家乡调查期间,李达特意住进阔别20年的母校——零陵一中,深入课堂、食堂、宿舍,与师生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打消青年学生的思想顾虑,鼓励大家认真读书。
  1957年反右斗争后,受“左”倾思潮影响,对个人的政治出身、家庭成分十分看重,阶级阵线泾渭分明。当时零陵一中每个班上都有些同学的家庭成分不属于贫下中农,他们担心考大学受影响,思想包袱很重。听说李达来了,他们便约定去请教李达。这天早上,李达刚走出设在学校办公大楼的临时卧室,三四个早在那里等候的同学就迎了上去,支支吾吾地把他们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李达听完后,摸着其中一个同学的脑袋说:“你家是上中农出身,上中农也是劳动阶级呀,解放前也受过苦。至于小土地经营、工商业者出身也不要紧。我们党的阶级政策是讲阶级出身、讲成分,但不唯成分论,‘出身不由己,道路可以选择’,重在表现,这是核心,也是至关重要的方面。你们都学过政治、历史,我们党的历史上就有许多领导同志并不是贫下中农出身,他们照样做领导工作。我家的出身也不在贫下中农之列,不是还在当大学校长吗?所以家庭出身不大好的同学也不要耽心,只要你选择革命的道路,而且各方面都表现好,照样能够为人民所接受。”听了李达这一番讲话,他们放下了心头的包袱,轻松上阵,努力读书,很多同学高中毕业后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认真读书没有错”
  
  李达在零陵一中考察时还来到各个班上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他用零陵话跟同学们打招呼。
  由于这届学生上初中时参加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农忙时下乡摘茶籽、车水抗旱。另外还实行校厂联合办学,同学们半天上课,半天去中国窑业公司劳动,勤工俭学,读书风气日益淡薄,不想读书的人也多了起来。进入高中后,当时一中教导主任蒋传佐教物理课,因在课堂上提倡“认真读书”,并主张在新建校门后面刻上“认真读书”4个大字,而被打成“右倾翻案”分子,停职反省,课也不能上了。亲身经历了这一事件,一些青年学生心生恐惧,生怕成了蒋传佐的“徒子徒孙”而不敢读书。李达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对他们说:“你们要正确理解教育方针,要大胆读书,‘认真读书’没有错!要正确处理好政治与读书的关系,红与专的关系。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个‘智育’讲的就是学知识,讲的是认真读书,不去读书哪来‘智育’?你们要大胆读书,认真读书嘛!要知道知识就是力量,没有知识的人就是愚民。全成了愚民,怎能推动社会前进,怎能建成文明社会?”一席话,使同学们豁然开朗,心情舒畅多了。此后,在李达的关心下,蒋传佐的不公正待遇得到改正。蒋传佐亲笔书写了“认真读书”4个大字,刻在了进校门最醒目的地方,认真读书的风气又回到了学校。
  
   “只要我们挺起腰杆,就能克服困难”
  
  李达离开零陵一中前一天的下午6点钟左右,尽管晚餐已经开过了,学生食堂里还是热闹非凡,原来是高三年级的一些同学正围着李达和陪同的学校领导谈学生伙食的事。
   “我看这些天你们食堂的伙食还可以,有两个菜,中午还有酸菜汤,但不知平时怎么样?”李达摸着一个男生的肩膀亲切地问。
   “平时我们只吃‘无缝钢管’炒辣子(指学校自己腌制的蕹菜,因干茎很老,同学们给它取名‘无缝钢管’),有时是南瓜汤。一个星期吃一次豆腐干炒辣椒。”同学们几乎同时说。
   “是这样的吗?”李达问身旁的食堂杨管理员。
   “平时吃腌菜的时间是多一些,腌蕹菜、腌白菜、腌芥菜、腌萝卜。豆腐是计划供应的,吃得不多。”杨管理员回答说。
  陪同的学校领导在一边也说:“学生的伙食标准低,没有什么好吃的。不过学生自种的菜,南瓜、萝卜还是有吃的。因为粮食标准低,大个子同学吃不饱,我们食堂就做些红薯汤、南瓜汤给学生吃。”
  李达听了后,对学校领导和管理员说:“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伙食要尽量搞好些。你们想了很多办法改善学生的伙食,这很好。但还要多想办法,组织师生多种些蔬菜,改善生活,先要多种些饱肚子的菜,萝卜、白菜、南瓜都好啊!”
  李达又对同学们说:“我相信你们讲的是实话。现在全国人民都在过苦日子,你们也不例外。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的粮食不多,苏联逼债,害苦了我们。但这些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挺起腰杆,就能克服困难。过几年我再来一中时,学校食堂一定是另一番模样。”看到李达如此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大家都信心满满地说:“一定会苦尽甘来。”
  
   “县长是父母官,要为人民办实事”
  
  母校之行后,李达在县长的陪同下,视察双牌水库。
  看到昔日的潇水被截断,筑起一道拦河大坝,河水从闸门奔腾而下,溅起的浪花把半公里外的天空浸染得云腾雾绕,朦胧一片;山头耸立起巨大的铁塔,一根根银线延向远方,在太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右干渠流水像小河般蜿蜒而下,把库水送到100多公里外的阡陌田间……
   “多好的水库啊,家乡变了!”李达情不自禁地连声称叹道:“不简单!不简单!修建这么大的水库,真是改天换地呀!”
   “这座水库是什么时候动工兴建的?”李达问县长。
   “1958年。”县长回答。
   “‘大跃进’年代也干了一些好事。”李达笑着说。
  县长松了一口气,坦然笑了起来。
   “这水库是你领导建起来的吗?”李达又问。
   “是党领导广大群众修的。”县长回答。
   “县长是父母官,要像修双牌水库这样为人民办实事。”李达兴致高涨起来,大声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是唯心主义的口号,是违背客观规律、败邦丧国的口号。我们再不要喊这个口号了,再不能放那种亩产10万斤的‘牛皮卫星’了。”他舔了舔嘴唇,接着说:“我这次回家,连60岁的老文盲都晓得高产靠技术和勤劳哩!这就叫辩证法,而我们一些干部却不晓得这浅显的道理,为所欲为地瞎报产量,虚报浮夸,害了老百姓,又害了国家,是极坏的作风,一定要改正。”
  县长很尴尬,不好说什么,只是连连点头。
   “我觉得我们基层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要学一点哲学,要搞辩证法,不要搞形而上学那一套。”李达滔滔不绝地说下去……
  
  没有布票,种棉花
  
  李达在回程的汽车上看到沿途许多小孩光着屁股。时值9月,天气凉了,小孩为何不穿衣服呢?这时李达记起了上次晚上开座谈会的情景,有一些光屁股小孩在面前晃来晃去,表明老百姓穿衣还是一个问题。想到这里,李达指着光屁股小孩问:“这么冷,怎么不让小孩穿裤子呢?”
   “节约布票哩!”侄儿李定香随口答道。
   “为何连布票也要节约呢?”李达疑惑不解。
   “布票发得少。”李定香说,“叔叔,请向毛主席反映一下,农民搞劳动,衣服磨损快,要多发一点布票才好。”
  其他人也附和着。
   “我们队上水土好,为何自己不动手种棉花呢?”李达皱了皱眉头,又问。
   “种是想种,就是无良种,产量低,划不来。”李定香说。
   “嗯!”李达把这些话记在心里了。
  回到武汉,李达提笔分别给华中农学院和湖北省棉花试验场写信,请他们提供技术资料和棉花良种,自己掏钱购买,叫家乡派人赴武汉提取。队上召开群众大会,公布这个消息,会场上立马像炸开了锅似的,一个个表态一定要把棉花种好。大家按照资料要求播种、中耕、施肥,果然获得了好收成,解决了“穿衣难”问题。
  老百姓的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李达时常将家乡的人和事记挂在心头。这次回乡十几天的走访调查,正抒发了他浓浓的乡情……
  编后语:李达被毛泽东誉为“理论界的鲁迅”,今年10月是他诞辰110周年。本刊发表此文,以示纪念。
其他文献
他26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药代动力学实验室,32岁完成了国内第一本药物代谢动力学专著;他从事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40多年,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30项,领导完成100余个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他获得过29项次各类科技成果奖励,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40多篇,出版中英文版学术专著15本……  他就是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代动力学专家刘昌孝,一位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药物动力学科学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期刊
杨得志做媒    1910年6月13日,唐亮出生在浏阳市永和火石岭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按唐家辈份为他取名唐昌贤,希望他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被人称颂的贤者。参加革命以后,他党得这个名字不好,决心把自己一生的光亮献给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便取名唐亮。  唐亮小时候读过私塾,上过中学,在部队积极上进,追求进步,作战勇敢,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1940年6月,他已担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那时,他刚满
期刊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题记    2006年3月13日,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胜利闭幕。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军区原副政治委员张国初,迈着轻快的脚步,踏着和煦的春风,从人民大会堂走出来,走进明媚的阳光。  多年前,张国初怀揣一把剃头刀,从农田走向军营,从列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  回顾45年军旅生涯,张国初禁不住感慨万千,并深情赋诗一首:    国门舞剑驾长风
期刊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办公设备技术含量不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办公厅、办公室都配有专门负责记录领导讲话的速记员。我当时就是中央办公厅速记室的一名速记员。  中央办公厅的速记员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不仅政治条件要好,而且都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每分钟记录能达到180个字以上。  中央办公厅的速记员主要负责记录党的高级领导人在重要会议上的讲话,尽管工作非常重要,但当时中央规定不允许速记员像翻译那样紧紧跟
期刊
14个确有科学依据的长寿迹象:1、出生时母亲还年轻。2、爱喝茶。3、每天步行30分钟。4、少喝碳酸饮料。5、腿部健壮。6、吃紫色食物。7、青少年时体重正常。8、少吃肥肉。9、上过大学。10、人缘好。11、朋友身体健康。12、自制力强。13、不请保姆。14、性格活跃。     请把健康当“事业”。无论是散步、打牌、练字,还是吃饭穿衣这些琐碎事,都当成一种修炼,总结生活中有关健康长寿的各种经验。   
期刊
蔡畅自五四时期跟随哥哥蔡和森投身革命后,从未回过家乡。在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期间,她既坚持原则,立党为公,又满怀故乡情谊,与家乡人民心连心。  1956年初,曾在湖南湘乡二女校与蔡畅一起念书的陈彰吾,写信给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蔡畅,请求找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蔡畅亲笔回信:“你这种想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非常值得钦佩,我也希望你能找到适当的工作岗位,只是现在国家正在实行精简政策,一般机关,非必要人员概
期刊
2008年冬,他应国家民族博物馆和中央民族大学邀请,赴京举办《老后——花瑶文化展》。同年,他的摄影专著《神秘的花瑶》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建国60周年大庆期间,他率领花瑶民间文艺表演队,代表全国少数民族进京演出13场,受到首都民众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2010年应首都博物馆之邀,赴京举办《生命·生活·重阳——老后的大山情结》摄影展,同年12月,他被文化部评为201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新闻
期刊
陈云上学不久,因家里生活拮据,无力继续供他读书,便辍学在舅舅的小饭馆做杂工。当地有名望的进步教育家、练塘公立颜安国民小学的校长杜衡伯是饭馆的常客。一天,杜衡伯又到饭馆喝酒,见陈云聪明伶俐,手脚又勤快,觉得这孩子失学太可惜,便许诺让他免费入学。这样,陈云又重新走进了学校。  陈云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并且连年获品学兼优奖状。他能把《古文观止》中的著名篇章倒背如流,毛笔
期刊
1978年3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李聪甫以他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和丰硕的医学成果,被推选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以他为主撰写的《脾胃论注释》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成果奖。全国科技大会后,李聪甫倍受鼓舞,回首自己70余年坎坷历程,壮心不已,吟成了一首绝句:  豪情奔放集英才,北国风光送暖来。  揽月攻关重抖擞,年过七十壮心飞。    遵母命立志学医    1905年5月27日,李聪甫出生在湖北省黄梅县城
期刊
北平和平解放后,党中央根据傅作义的要求,给他保留了一个加强警卫团。当时,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香山临时办公。为了保密,香山对外称劳动大学,简称“劳大”。或许是傅作义的警卫团横行霸道惯了,抑或是当时在改编中引发了矛盾,警卫团有人认为,“劳大”就是“老大”。谁是当今北平的“老大”呢?当然是中共中央,那么,他们的长官傅作义自然是今非昔比了。因此,他们开始是秘密串连,后来竟决定武装冲击香山。  一天早练
期刊